产创融合
搜索文档
程丽辉:以系统化思维重构产业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6-06 08:21
国家级新区发展模式 - 西咸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聚焦"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国家级新区,通过"三项改革"突破制度壁垒,探索"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的产创融合路径,打通科技与产业转化通道 [1] - 新区以跨区域协同机制加速西咸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生态重构" [1] - 通过权益激励、要素流通等改革释放科研活力,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 [1] 系统性改革措施 - 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创新在新区、制造在全域"的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以利益共享机制推动要素高效配置 [1] -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先用后转等改革试点,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协同机制,加速创新要素流动与成果转化 [2] - 依托"需求揭榜—联合攻关"对接平台加速技术供需匹配,强化"科技母基金+参股子基金+专项孵化"的金融支撑 [2] 区域协同与治理创新 - 以产业链为纽带组建跨区域创新联盟,推广"链主企业+飞地园区"协作模式,推动区域间技术标准互认、数据互通与场景共享 [2] - 推进"放管服"数字化改革迭代,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金介媒"融通生态,健全产业链梯度协同与知识产权确权维权体系 [2] - 构建产创融合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链协同度等纳入核心指标,实施全周期动态监测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创新资源碎片化分布与配置失衡制约成果转化,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1] - 政策协同不足叠加行政壁垒,导致重复投入与同质化竞争 [1] - 传统治理模式滞后,创新生态培育系统性缺失,弱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
向内挖潜向外借力 泰州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
新华日报· 2025-05-11 07:30
产创融合战略布局 - 泰州在北京开展产创融合推介活动,签约9个重大项目和7份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字号"企业和行业龙头建立战略协同关系 [1] - 泰州构建"8+13+X"链群体系,重点发展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地标性产业,同时布局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泰州与上海普陀合作建立"创新里·泰州—普陀离岸创新中心",并与多家高校科技园签订合作协议,集成创新要素推动产创融合 [2] 创新平台建设 - 泰州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和企业研发矩阵"双金字塔"科创培育体系,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格局 [2] - 海陵区出台推进产创融合十条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如康乾机械制造公司布局"机加工柔性生产线",预计实现25%销售收入增长 [3] - 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开展概念验证项目并协助本地药企进入临床试验绿色通道 [3] 创新成果与产业升级 - 泰州拥有27个高能级科创平台、28家区域离岸创新中心和104家企业离岸创新中心,覆盖多个创新链条 [4] - 2024年泰州市规上工业利润的53%来自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15%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规模达20亿元,离岸创新中心孵化项目达206个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