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创融合

搜索文档
上半年泰州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全省第一,新开工亿元项目四百零一个量增质升,“大海新晨”向高向新向绿
新华日报· 2025-08-11 07:19
工业经济表现 - 泰州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8 1%至244 1亿元 增速全省第一 [1] - 新开工亿元项目401个 新竣工274个 同比均增长20%左右 [1] - 新开工总投资超50亿元重特大项目6个 同比增长100% [1] 项目建设规划 - 全年目标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50个 新开工600个 新竣工420个 [3] - 构建"8+13+X"产业链群体系 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 [3] - 预计未来3年生物医药领域新增40个药品注册批件 新增产值350亿元 [3] 船舶产业发展 - 造船完工量83艘460万载重吨 同比下降11% [2] - 手持订单556艘4952 7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40 5% [2] - 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利润107 5亿元 同比增长70% [2] 科技创新布局 - 建成市重点实验室117家 区域离岸创新中心30家 企业离岸创新中心111家 [5] - 引进长三角医学先进技术创新中心 建设"泰州队列"国家重大专项 [5] - 东奥食品研发投入占比5% 产品溢价空间扩大30% [4][5] 绿色转型成效 - 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0% [6] - 兴达钢帘线年节电量1517万千瓦时 减排二氧化碳9070吨 [6] - 双乐颜料年节能量达1866吨标准煤 [6] 循环经济实践 - 杭富环保实现工业废盐100%资源化利用 [6] - 欧普稀项目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材料 [6] - PM2 5浓度连续3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 优良天数比率连续4年超80% [5][7]
量增质升,“大海新晨”向高向新向绿
新华日报· 2025-08-11 03:29
□ 本报记者赵晓勇 企业利润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今年1—6月,泰州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8.1%、达244.1亿 元,增速全省第一。 同样令人欣喜的是,泰州市项目建设质态持续提升。从"小而美"的亿元项目情况看,新开工401个、新 竣工274个,同比均增长20%左右;从重特大项目情况看,新开工总投资超50亿元的重特大项目6个,同 比增长100%。 "我们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切实担负好勇挑大梁的责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 增长。"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表示,立足行稳致远,着力夯实经济发展基本盘。聚焦更高"含新量""含金 量""含绿量",泰州市坚持以壮大实体经济为导向,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路径,致力构建 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全市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链式发展向"高",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 7月21日,靖江船企开发建造的15.5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油船正式交付新加坡船东。此前不久,该船企 首制的30万吨级超大型游轮顺利试航,将驰骋于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 龙头船企频频创新突破,是靖江"一链一核"产业矩阵的生动缩影。"一链"的代表江苏亚星锚链 (601890),通过 ...
园区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市近30%
苏州日报· 2025-08-03 07:11
经济表现 - 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0.4亿元 [1]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9.8亿元 [1] - 固定资产投资353.9亿元 增长11.1% [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7亿元 增长3.8% [1] - 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 占全市超三分之一 [1] - 进出口总额3781亿元 增长15.2% 占全市近30% [1] - 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253.8% [1] 项目建设 - 新签约亿元以上社会投资项目117个 总投资494亿元 [1] - 德国布鲁克纳亚太总部基地 罗氏诊断亚太试剂及仪器设备生产和研发基地 博世中国新数据中心等高质量项目签约落地 [1] - 8个省重大项目和60个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 [1] 创新动能 - 新引进科技项目605个 [2] - 创新型中小企业入库1100家 位居全市第一 [2] - 上榜中国独角兽企业7家 占全市超30% [2] - 新增上市企业4家 占全市50% [2] - 新认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 占全市20% [2] - 新增上市新药6款 占全国同期新增约20% [2] - 新增万人有效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授权 PCT申请均保持全市第一 [2] 开放创新 - 苏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评价排名首进全国前十 [2] - 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落地 [2] - 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建成投运 [2] 下半年计划 - 聚焦投资 外贸 消费 创新四大领域 [2] - 推动智能驾驶 医疗医药等百亿级项目落地 [2] - 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翻番 [2] - 瞄准世界500强开展产业链招商 [2] - 用好"以旧换新"政策 放大"演艺+" "二次元经济"等新业态效应 [2] 发展战略 - 推进产创融合 提升发展质效 [3] - 做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做大产业创新集群规模 抓好融合创新生态 [3] - 深化各项改革 优化发展保障 [3]
李勇坚:短视频直播赋能就业创新 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显成效
经济网· 2025-07-11 11:32
行业影响 - 短视频直播平台正在创造增量岗位、优化就业服务,推动实体经济升级 [1] - 平台独特的"货找人"机制激发30%新增消费需求,直接带动30万就业岗位 [2] - 短视频直播产业催生超20种新兴职业,构建涵盖内容创作、物流仓储、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就业生态体系 [4] 就业数据 - 抖音平台创造线上就业岗位80万,与增量消费叠加实现10万就业净增长 [2] - 全国人社系统在抖音开通1300余个政务号,开展7.36万场直播带岗活动,吸引24.44万家企业参与,提供348.09万个岗位,成功入职17.98万人 [3] - "活力28"代工厂通过抖音直播实现产量4-5倍增长,新增245个就业岗位 [4] 效率提升 - 直播带岗模式使招聘效率提升37%,求职者收入平均增长10% [3] - 短视频直播培训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2%,为蓝领群体提供高效技能提升途径 [3] - 未来平台将借助人工智能优化就业匹配效率,深化与实体经济融合 [4] 创新案例 - "活力28"代工厂从濒临倒闭到流量销量双丰收,展现直播电商对传统企业的赋能效应 [4]
聚力产创融合扛起主城担当 用好国家战略释放多赢效应同耕“一亩田”的崇川实践
新华日报· 2025-06-23 07:16
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 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历经15年开发建设,从城郊接合部转型为主城崇川的科创集聚区和产业新高地,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的实践样本 [1] - 园区聚焦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吸引超300家优质科创型企业落户,2023年高新产值逾百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8.15% [2] - 通过引入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等高端研发资源,补足高校院所短板,强化"从1到100"的技术转化能力 [2] 产创融合实践成果 - 生命健康领域产出多项国内首创成果,包括首款透析人工血管、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等,产业坐标均位于市北高新区 [2] - 修实生物实现复杂结构短肽药物规模化生物合成技术突破,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用于产线扩张 [3] - 近三年培育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南通市总量的2/3,2023年经济总量跃居崇川首位,创新能力位列江苏省省级高新区第4 [3] 跨江协同合作模式 - 2010年南通与上海闸北区签约共建科技城项目,2018年升级为全省首家长三角共建省际合作示范园,形成"上海孵化、南通加速"的双向飞地模式 [4][5] - 园区60%产业与上海形成产业链合作,70%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开展产创协同,实践"上海研发+南通智造"等协同模式 [6] - 上海市北高新集团带动2700多家总部型企业和700多家科技型企业资源嵌入南通产业链 [6] 金融与产业协同生态 - 组建14只政府引导基金加市场化基金,总规模达127亿元,近3年科创企业股权融资总额超34亿元 [8] - 通过"基地+基金"协同招商模式引入深圳柠檬光子科技华东研发中心,填补高性能激光芯片半导体领域空白 [8] - 宝月湖科创母基金2000万元投资助力项目启动,形成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 [8] 区域协同发展成效 - 上海方面累计投入数十亿元基建资金,获得数十亿元综合收益,被评价为"最成功的投资案例" [7] - 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封测平台服务全国200多家小微企业,正争取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落户 [7] - 园区通过"四个着力点"战略持续强化产创融合辐射效应,支撑南通万亿之城建设 [8]
海安连续12年邀“最强大脑”助力产创融合
新华日报· 2025-06-16 07:10
活动概况 - 第十二届"创新创业在海安"暨"两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在南通理工学院海安校区举行,签约20个科创人才项目,推出10名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代表,吸引18位行业顶尖人才对接 [1] - 活动自2014年起连续举办12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覆盖产创融合、人才支撑、企业主导、高校助力等多维度创新生态培育 [1] 区域创新成果 - 海安县域人才综合竞争力居江苏长江以北第一,拥有3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33家高新技术企业 [1] - 国家级研发平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等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方阵 [1] 人才政策支持 - 对创新创业人才个人(团队)提供最高600万元资助,重大顶尖人才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且不设上限 [1] - 每年评选约10名"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1] 未来发展规划 - 海安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县(市)、更高能级科创新城"目标 [2] - 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科技招商扩面提质、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创新平台提能造峰、创新生态优化"五大行动" [2]
程丽辉:以系统化思维重构产业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6-06 08:21
国家级新区发展模式 - 西咸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聚焦"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国家级新区,通过"三项改革"突破制度壁垒,探索"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的产创融合路径,打通科技与产业转化通道 [1] - 新区以跨区域协同机制加速西咸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生态重构" [1] - 通过权益激励、要素流通等改革释放科研活力,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 [1] 系统性改革措施 - 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创新在新区、制造在全域"的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以利益共享机制推动要素高效配置 [1] -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先用后转等改革试点,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协同机制,加速创新要素流动与成果转化 [2] - 依托"需求揭榜—联合攻关"对接平台加速技术供需匹配,强化"科技母基金+参股子基金+专项孵化"的金融支撑 [2] 区域协同与治理创新 - 以产业链为纽带组建跨区域创新联盟,推广"链主企业+飞地园区"协作模式,推动区域间技术标准互认、数据互通与场景共享 [2] - 推进"放管服"数字化改革迭代,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金介媒"融通生态,健全产业链梯度协同与知识产权确权维权体系 [2] - 构建产创融合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链协同度等纳入核心指标,实施全周期动态监测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创新资源碎片化分布与配置失衡制约成果转化,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1] - 政策协同不足叠加行政壁垒,导致重复投入与同质化竞争 [1] - 传统治理模式滞后,创新生态培育系统性缺失,弱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
向内挖潜向外借力 泰州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
新华日报· 2025-05-11 07:30
产创融合战略布局 - 泰州在北京开展产创融合推介活动,签约9个重大项目和7份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字号"企业和行业龙头建立战略协同关系 [1] - 泰州构建"8+13+X"链群体系,重点发展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地标性产业,同时布局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泰州与上海普陀合作建立"创新里·泰州—普陀离岸创新中心",并与多家高校科技园签订合作协议,集成创新要素推动产创融合 [2] 创新平台建设 - 泰州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和企业研发矩阵"双金字塔"科创培育体系,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格局 [2] - 海陵区出台推进产创融合十条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如康乾机械制造公司布局"机加工柔性生产线",预计实现25%销售收入增长 [3] - 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开展概念验证项目并协助本地药企进入临床试验绿色通道 [3] 创新成果与产业升级 - 泰州拥有27个高能级科创平台、28家区域离岸创新中心和104家企业离岸创新中心,覆盖多个创新链条 [4] - 2024年泰州市规上工业利润的53%来自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15%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规模达20亿元,离岸创新中心孵化项目达206个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