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工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润邦股份:目前“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业务板块
证券日报网· 2025-10-27 16:09
证券日报网讯润邦股份(002483)10月27日发布公告,在公司回答调研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一直高度关 注国家政策,积极响应国家"深海科技"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公司早在2011年就已在"海 洋经济"相关领域开展业务布局,持续拓展海工船舶、海上风电装备、船舶制造等"海洋经济"业务,通 过多年发展积累,目前"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业务板块。船舶、海工装备等"海洋经济"业务是 未来公司业绩主要增长点之一。后续公司将紧跟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大相关投入,持续提升竞争力, 把"海洋经济"业务进一步做大做强,助力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快速发展。 ...
烟台财金联盟县域行走进莱山,财金联动共促区域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10-24 08:54
五彩文化广场二期项目现场 调研首站抵达五彩文化广场二期,在项目现场,全体人员详细听取了关于项目的规划介绍,并重点了解了"公园式文化商业综合体"的创新定位。 中国数港现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李楠楠 10月21日,烟台财金联盟理事长单位——烟台财金集团一行,走进莱山区开展"烟台财金联盟县域行"专题调研活动。莱山区政府、区政协有关负责同志及 相关部门、区属企业主要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随后,财金集团一行到访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该园区以"链式"集群为发展路径,将"零碳"理念贯通于全生命周期,其产品覆盖高端海工装备与海上新 能源设备,致力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海工装备产业聚集区。 涩口丛林咖啡现场 财金集团一行来到位于东沟村的丛林咖啡,这里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依托原始生态地貌,打造出人文与自然交融的休闲空间。其独特的场景营造、 复合业态与网红效应,生动展现了莱山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新风貌,也为财金联盟服务县域经济提供了鲜活样本。 滨海工业园现场 最后一站,财金集团一行考察了滨海工业园,听取关于依托现有医学研究中心、制药企业打造"滨海智慧医疗产业园"的规划,并就低效用地提质升级与产 城融合路径进行探讨。 此次"烟台财金 ...
尾盘异动,301158,20%涨停!000626,“天地天板”→
证券时报· 2025-10-20 18:12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主要指数全线收涨,沪指涨0.63%报3863.89点,深证成指涨0.98%报12813.21点,创业板指涨1.98%报2993.45点,一度大涨近4% [1] - 市场成交活跃,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17515亿元,但较前一日减少逾2000亿元 [1] - 市场呈现普涨格局,超4000只个股上涨 [1] 煤炭与燃气行业 - 煤炭板块大幅拉升,陕西黑猫、安泰集团、郑州煤电、辽宁能源、宝泰隆、大有能源、云煤能源等多股涨停 [1][12] - 大有能源表现尤为突出,近7个交易日已斩获6个涨停板 [1][12] - 燃气板块同步走强,凯添燃气涨超10%,百川能源、长春燃气、恒盛能源、大众公用等均涨停 [13] - 煤价持续走高是板块上涨主因,10月至今北港动煤价格累计上涨34元/吨,节后动力煤价格创年内单周最大涨幅 [14] - “南热北冷”的反季节性气候导致电力耗煤需求大幅攀升,是煤价暴涨的导火索 [14] - 机构观点认为,下半年国内煤炭产量同比下降为大概率事件,在供给受限背景下煤价大概率震荡上涨 [14] CPO(共封装光学)概念 - CPO概念板块强势上扬,源杰科技大涨超14%盘中一度20%涨停,剑桥科技涨停,长光华芯涨超9%,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涨近8% [16] - 行业需求旺盛,海外大客户上修2026年1.6T光模块采购计划,行业总需求从1000万只上修至近期的2000万只 [17] - 需求上调主要系GB300与后续Rubin平台加速部署,AI训练与推理网络带宽需求快速增长 [17] - 机构看好三季度海外800G光模块需求延续快速增长,随着1.6T光模块起量,相关光模块、光引擎等环节厂商受益 [18] - 国内400G光模块需求亦有望快速释放,光芯片环节国产头部厂商业绩有望延续环比高增长 [18] 人形机器人概念 - 人形机器人概念再度活跃,珠海冠宇涨近12%,睿能科技涨停斩获3连板,星网宇达、中信重工、三联锻造、大洋电机等均涨停 [20] - 行业催化事件为智元机器人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该机器人以工业标准打造,具备多场景通用能力 [21] - 智元机器人作为国内头部厂商,2025年初通用机器人累计下线已达千台,展现出显著的软硬件协同优势 [22] - 机构观点认为,凭借技术整合能力和明确的场景聚焦,智元有望持续引领国内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进程,其2025年发布的新产品有望在2026年快速放量 [22] 海洋经济与海工装备 - 海洋经济相关个股异动,德石股份尾盘直线20%涨停,神开股份、石化机械等多股尾盘直线涨停 [2][5][6] - 德石股份尾盘15分钟成交1.88亿元,占全天成交额的79% [5] - 机构观点认为,伴随政策端发力,中国海工装备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头部海工装备企业收入将持续提升,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有望加速发展 [8] 异动个股 - 高位人气股远大控股盘中剧烈震荡,上演“天地天板”,走出5连板 [8] - 公司发布公告称,经营情况及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10]
301158尾盘直线20%封板,A股这一赛道,突然集体爆发
证券时报· 2025-10-20 17:00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市场高开震荡,创业板指围绕3000点激烈争夺,科创50指数冲击1400点未果 [1] - 超4100只个股下跌,市场成交额萎缩至1.75万亿元,创近两个半月新低 [1] - 上证指数收盘报3863.89点,上涨24.13点,涨幅0.63%,指数振幅为0.71% [2] - 市场总成交额7725.03亿,总成交量54926.2万手,上证指数换手率为1.16% [2] 板块资金流向 - 电子行业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逾131亿元,电力设备行业获得净流入逾95亿元 [3] - 机械设备与通信行业均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逾50亿元 [3] - 交通运输、汽车、煤炭、医药生物等行业均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逾20亿元 [3] - 有色金属行业遭主力资金净流出逾16亿元,非银金融、食品饮料、钢铁等行业净流出超亿元 [3] 培育钻石行业 - 培育钻石概念股午后集体大幅拉升,板块指数放量飙升逾6%,创历史新高 [4] - 惠丰钻石30%涨停,四方达20%涨停,力量钻石、黄河旋风等涨停或涨超10% [4] - 力量钻石通过高温高压法成功培育出重达156.47克拉的钻石原石,为目前全球最大人工培育钻石单晶 [6] - 全球培育钻石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258.9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744.5亿美元 [6] 海洋经济与海工装备行业 - 海洋经济概念尾盘走强,板块指数在临近收盘半小时内快速拉升,大涨逾3% [6] - 德石股份尾盘直线20%涨停,最后15分钟成交1.88亿元,占全天成交79% [6] - 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期间,福建省共对接签约项目172项,总投资超2000亿元,其中福州市签约项目89项,总投资超1100亿元 [8] - 政策端持续发力,中国海工装备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有望加速发展 [8] 机构后市观点 - 当前市场情绪处于相对高位,对利空因素更为敏感,年末资金止盈心态下,内资增量资金入市速度或放缓 [3] - 科技成长风格的调整是良性的,为后续在“春躁”行情中再度占优创造有利条件,A股“春季躁动”最早或于12月份启动 [3] - 当前A股热门科技赛道调整幅度已接近历次科技牛情绪性调整均值水平,外部扰动不会终结趋势,每一次回调都是增持时机 [3]
回眸“十四五”|海洋强国:“蓝色引擎”迸发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0-19 09:10
地球表面70%是海洋,浩瀚海洋蕴藏丰富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十四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 破10万亿元,达到10.5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7.8%。 海洋是资源宝库。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稳定供应,愈发成为关系国家战略安全 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当前,海洋油气资源正成为增储上产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 70%以上。海洋油气增储上产持续推进,2024年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7%和8.7%,海 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近30%。 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介绍,我国已经成为海洋产业门类 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规模大、势头好。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位 列全球第一,老百姓餐桌上的海产品越来越多了,"蓝色粮仓"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以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能和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已成为 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年,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到全球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过每天290万 吨,天津滨海新区已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海洋药物研发 ...
海洋强国:“蓝色引擎”迸发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0-19 06:11
海洋经济宏观规模与战略地位 - “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7.8%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1] - 海洋产业已成为稳增长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能源安全 - 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4.7%和8.7% [3] - “深海一号”二期投产标志着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迈出关键一步,对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 海上风电发电量2024年比上年增长近30% [3]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每日290万吨 [4] - 海洋药物自主研发产品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4]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邮轮旅游、海洋研学等产业热度高涨 [3][4] 海洋科技创新与重大装备突破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设计建造大洋钻探船的国家 [5] - 2024年科技创新指数为135.2,比上年增长2.6% [7] - 重点监测海洋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年均增速超10%,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速超6% [7]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仿蝠鲼机器人等大国重器彰显海工装备制造新突破 [7]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 - “十四五”期间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9] - 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蓝色经济合作协议,建立30多个区域或双多边合作中心 [9] - 2024年海运出口额达27.5万亿元,与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贸易额增长6.3% [9][10] - 2024年开放水平指数为128.7,比上年增长3.0%,沿海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80%左右 [10]
全国15个新一线城市:杭州第2,西安接近苏州,青岛升至12
搜狐财经· 2025-10-16 18:24
城市排名与格局 - 成都凭借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链生态以及生活美学理念,连续多年稳居新一线城市榜首[1] - 杭州、重庆、武汉分列第二至第四名,分别以数字基因、立体城市景观和交通枢纽优势引领区域发展[1] - 苏州以古典与现代融合的产城协同模式位居第五,西安紧随其后位列第六[1][5] - 南京、长沙、郑州、天津、合肥以科创转化、文化消费、交通枢纽、国际商贸、技术孵化等领域的突破跻身榜单前段[1] - 青岛、东莞、宁波、佛山四城首次形成临海智造集群,刷新区域经济格局[1] 杭州数字经济发展 - 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63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5%[3] - 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赋能制造、医疗等领域的转化效率领跑全国[3] - 钱塘江两岸集聚超200家独角兽企业,云栖小镇升级为全球云计算产业地标[3] - 西湖大学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3] - 杭州通过未来社区3.0工程构建起15分钟数字生活圈,智慧政务覆盖率提升至98%[3] - 文旅融合项目中宋韵元宇宙吸引国际游客同比增长62%[3] 西安产业与科创进展 - 依托秦创原科创平台,2024年西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5万家[5] - 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产值均突破千亿规模[5] - 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开行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带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5] - 大唐不夜城升级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综合体,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亿人次[5] - 在人才吸引力指数榜单中,西安凭借双创扶持计划位列新一线城市前三[5] 青岛海洋经济与开放 - 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500亿元,海工装备、生物医药领域诞生3家千亿级企业[7] - 上合示范区集聚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2家,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三年翻番[7] - 胶东国际机场跻身全球货运枢纽前十,地铁网络覆盖率达90%[7] - 崂山实验室在可燃冰开发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7] - 青岛以港产城一体化战略,成为环渤海湾开放高地[7] 城市发展模式特色 - 成都打造公园城市,杭州发展数字孪生,西安推进丝路创新,青岛实现深蓝突破[9] - 新一线城市以差异化路径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矩阵[9]
新进展、新突破、新标准 这些科技“硬核”技术彰显中国力量
央视网· 2025-10-16 14:32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家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关键技术,使电池续航能力从100公斤电池支持500公里提升至有望突破1000公里[1] - 关键技术突破之一是使用碘离子作为界面材料,主动吸引并填充锂离子至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缝隙,实现紧密贴合[5] - 关键技术突破之二是开发柔性电解质骨架,使电池能弯折2万次且完好无损,同时将电池储电能力提升86%[5] - 关键技术突破之三是采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提升耐高压性能,使电池在针刺测试和120℃高温下不爆炸[5] 风电安装船交付 - 全球首艘吊装能力突破三千吨级的全直流供电风电安装船“北欧之风”号交付,全长146米,最大排水量5.6万吨[6][8] - 该船配备3200吨主吊机,能在8级风浪和零下15℃海况下作业,兼容15兆瓦和20兆瓦风机的运输与安装[8] - 采用全直流供电模式,其安装风电设备的碳排放量仅为传统交流供电船舶的30%,单兆瓦碳排放减少70%以上[10] 国际标准制定 - “十四五”以来,中国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079项,是“十三五”时期的近两倍,累计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达到2032项[14] - 中国牵头研制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国际标准已应用于出口美国的动力电池电芯产品,建立了行业统一的安全框架和技术语言[13][14]
江海奔流,“苏”写新篇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4:17
宏观经济规模与结构 - 2024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增量为全国第一[2] - 全省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约占全国制造业的14%[2] - 202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4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突破50%达50.7%,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1.8%[2] 产业集群与区域协同 - 已累计培育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全国第一,并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全覆盖[3] - 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已缩小到1.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80,区域发展均衡[3] - 以光伏产业为例,盐城、常州、宿迁、淮安四市构建了完整度超90%的产业链[3] 产业门类与供应链 - 制造业覆盖31个大类、191个中类、500多个小类,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4] - 着力构建"1650"产业体系,即发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4] - 蜂巢能源案例显示,其方圆9公里内可采购绝大部分上游材料,极大降低运输成本并增强供应链稳定性[4]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自2022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累计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5.6万余个[5] - 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1%,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9.1%,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5] - 近三年来累计实施单个项目投入超500万元的老旧设备更新改造重点项目超过2000个[6] 新兴及未来产业布局 - 未来产业核心企业总数超3100家,营收规模超75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 - 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物联网等多个新兴产业全国领跑,并加速布局商业航天、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2] - 以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24年底产业链企业超600家,产值达2512亿元,构建了从设计、制造、封测到材料设备的全链产业集群[8] 民营企业与创新生态 - 民营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许多企业在细分赛道做到行业头部并积累大量核心技术[7] - 政府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营造发展环境[7] - 典型案例包括泛亚微透的CMD产品历时7年做到8000万元年营收规模,并被越来越多主机厂和车灯厂采纳[7]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企业坚持长期研发投入,例如吉贝尔砍掉所有仿制药研发,全力转向新药研发,抗抑郁新药即将完成III期临床试验[10] - 诚迈科技近二十年坚守基础软件,以软硬件结合破解国产信创电脑应用痛点[10] - 当前正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力"从0到1"的原始创新[10] 市场拓展与出海战略 - 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例如森萱医药2025年上半年实现出口收入超8000万元,同比增长13.3%[11] - 部分企业从商品出海迈向产能出海,例如澳弘电子在泰国投建的生产基地正式封顶,沪光股份在欧洲设工程中心、建德国子公司、落地罗马尼亚工厂[11] - 外向型企业也积极挖掘内需潜力,例如天工国际以高端精密刀具为突破口加快布局国内数百亿元市场[11] 金融支持与资本市场 - 作为全国上市公司数量第三、北交所与科创板公司数量第一的省份,已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12] - 2024年6月总规模500亿元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启动运行,截至2025年8月已组建三批共41只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1069亿元,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12] - 该基金集群已投资93个项目,其中英诺赛科、正力新能成功上市[12]
对话胡振宇:中国海洋经济“增量”突围,深港穗错位协同潜力巨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5:52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正从“存量”巩固向“增量”突破转型 [1] - 中国城市凭借科技创新与区域协同强势突围,上海、香港稳居第一梯队,深圳、广州、青岛等成为第二梯队核心力量 [1] - 技术创新是推动“增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以深圳为代表的南部海洋经济圈依靠海洋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快速崛起 [1] 中国海洋城市竞争力表现 - 全球海洋城市第一梯队格局稳定,伦敦、新加坡等老牌枢纽展现出强大综合竞争力 [2] - 中国已形成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进步显著,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 - 深圳、广州在全球海洋城市排名中分别达到第11位和第14位 [2] 评价体系与“增量”焦点 - 报告构建了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以多元指标体系评估海洋城市综合实力 [3] - 报告核心亮点在于聚焦“增量”,区别于传统榜单对海事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关注 [3] - 宁波、舟山在经贸活力维度领先,深圳、青岛在科技创新维度居第一梯队,体现了“增量”作用 [3]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成效 - 自2017年被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以来,深圳海洋经济总产值从不到20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409亿元,占GDP比重达14.7% [1][6] - 深圳已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高新技术涉海企业2508家 [1] - 海洋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传统“老三样”(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占比从90%以上降至40%以下,增量主要来自海洋新兴产业 [6] - 深圳探索“资源紧缺型”城市发展路径,包括释放深汕特别合作区1800平方公里海域、建设86个涉海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5个) [6] 深港穗集群协同潜力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登上世界百强创新集群之首,三地可构建“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的协同链条 [2][8] - 香港优势在于海事服务与法律保障,是波罗的海国际海运委员会指定仲裁地,聚集900余家海事服务企业,船舶注册吨位达1亿多吨 [7] - 深圳优势在于硬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依托86个涉海创新平台与11万家涉海主体形成产业闭环 [7] - 广州优势在于全产业链制造与港口基建,拥有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制造机构 [7] - 三地在绿色船艇、绿色航运、海事服务等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7][8] 海洋经济“增量”领域拓展 - 海洋经济概念框架持续扩展,以海工装备为例,从传统油气装备扩展到海上风电、海上卫星发射、深海网箱等多种类型 [4] - 海域空间大幅突破,从近海走向深海、远海,例如深海采矿深度达到海面下4000米到6000米 [4] - 能源转型是全球趋势,海洋城市在海上风电、波浪能、潮汐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率先布局对提升经济效益和建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