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

搜索文档
官宣确定!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于9月24日至25日在江苏盐城举行
扬子晚报网· 2025-09-11 18:10
崔娟还介绍了江苏省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示范性成果与创新举措和未来的长期规划。一是理顺发展机制,出台全国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地方性 法规《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印发实施《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构建全省域"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 系。二是坚持江海联动,沿江沿海地区通力合作发展海工装备、船舶制造,合力推动向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三是注重科技创新,2024年 完成涉海科技成果转化100多项,涉海高新技术达700余家。产业体系持续转型升级,海工装备增加值稳居全国第一,海洋电力装机量、发电量位居全国前 列,盐城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居全国首位,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行业增加值居全国前列。下一步,将扎实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力量、加快建立现代海洋产 业体系、优化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9月11日下午,2025全球滨海论坛新闻通气会在江苏省盐城市举行。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吴峻,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崔娟,盐城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陶晓林出席通气会并介绍有关情况。 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讲话中宣 ...
全球增绿最多最快、找矿获重大突破 我国最新自然资源“家底”公布
搜狐财经· 2025-09-10 15:47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国新办今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 全球增绿最多最快! 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厚实 据介绍,我国持续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截至2024年底: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应对气候变 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 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首批设立5个国家公园,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截至目前,5个国家公园已完成确权登记,全国1096个重点区域完成了确权登记,使得绿水青山都有了"户口簿"和"身份证"。 找矿重大突破! 新探获多个油田气田铀矿床 "十四五"期间,我国油气与铀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 全面摸清了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 ...
国家部委出台五大方面二十条改革举措支持深圳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 深港共建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
深圳商报· 2025-09-05 07:39
支持深圳建好用好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深圳建设国土空间地质安全风险防控重点实验室,支持深圳承 担海洋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深圳建设国际海事仲裁中心,支持深圳创新低效用地盘活政策,支持深 圳将低空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加快建设"天空之城",支持深港建立健全2050+城市发展愿景交 流合作机制,携手打造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支持深圳与中山、东莞、惠州一体化、同城化协同发 展……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孔繁昌表示,深圳将坚定不移构建一体化空间格局,走好城市群、都市 圈发展道路,以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联合香港共同开展2050+城市发展愿景研究,高水 平规划建设好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面向未来打造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大力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同 城化发展。 坚定不移打造安全宜居之城,树牢宜居城市理念,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筑牢城市安全韧性防线,打 造全龄友好型城市,让有温度、有活力、有特色的人民城市不断出新出彩;坚定不移厚植自然生态底 色,坚持生态惠民、保护优先,以建好用好国际红树林中心为牵引,深入实施"红树林+"行动,纵深推 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让高密度城市中的自然生态更可亲近、可感知、可互动; ...
青岛海洋装备创新发展联盟成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10:37
联盟成立与成员构成 - 青岛海洋装备创新发展联盟于8月28日成立 首批成员单位151家 涵盖海洋船舶 海工装备 高校科研机构 产业链配套企业 检验认证与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 [1] -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当选理事长单位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27家单位为副理事长单位 青岛国信集团担任联盟常设秘书长单位 [1] - 联盟致力于打造开放 协同 高效的生态型创新合作平台 推动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1] 大会活动与对接机制 - 大会以"科引深蓝融合聚能"为主题 汇聚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 金融机构等400余名业内人士 [1] - 设置主会场 平行闭门会 路演多维对接机制 在海洋船舶 海工装备 深远海养殖装备3个领域开展精准交流 [2] - 海洋装备科技成果路演环节展示8个优质项目 包括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 水下仿生智能航行器 低成本模块化智能水下机器人等 现场达成10余项合作意向 [2] 专题报告与产业分析 - 《新型海工装备创新发展前沿趋势》专题报告系统分析海工装备领域技术变革与创新方向 [2] - 《世界船舶市场现状及未来展望》专题报告提供权威数据与趋势研判 [2] 平台建设与职能定位 - 青岛海洋科创中心同步揭牌 由青岛国信集团牵头设立 聚焦科技对接 项目孵化 投资基金运作与海洋技术研发4项职能 [2] - 构建专家团队 应用场景 科技赋能深度融合机制 形成联盟加中心双平台支撑发展新格局 [2] 企业参与与产业影响 -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首任轮值理事长单位 将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 [1] - 青岛国实科技集团 亨通华海 阿克苏诺贝尔涂料等30余家企业及投资机构关注创新项目 [2] - 联盟推动海洋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大中小企业融通 传统与新兴未来产业协同发展 [3]
媒体报道丨广东海洋能源产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国家能源局· 2025-09-02 09:49
核心观点 - 广东海洋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251万千瓦 较"十三五"末增长10倍 跃居全国第一[6]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11亿元 同比增长8.3% 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突破6800亿元 同比增长7.5%[6] - 构建风渔旅融合新业态 形成"能源-养殖-冷链-文旅"和"风电-制氢-甲醇-航运"两条产业链[9] 产业规模与地位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6] - 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251万千瓦 全国第一[6] - 建成研发制造安装运维检测全产业链 产业发展跻身全国领先水平[6] 技术创新成果 - 海上风电领域:阳江500千伏无功补偿站 三山岛柔直输电工程 双转子漂浮式风电平台等首创性科技成果[8] - 深海油气领域:乌石油田群实现生产水零排放 恩平油田群投用全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8] - 海工装备领域:全球首艘11000米超深水钻探船"梦想"号入列 世界首台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8] - 氢能领域: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 深圳全球单体最大电解海水制氢工程[8] 重点项目与合作 - 中广核建成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9] - 打造"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平台 共建红海湾实验室[9] - 签约绿色船燃产供销一体化战略合作 兆瓦级海水原位制氢关键技术研究 抗台风兆瓦级海上浮式光伏示范项目[10] - 启动大湾区绿色船燃产业创新联合体[10] 发展战略 - 广东省委作出"1310"具体部署 将海洋强省建设作为"十大新突破"之一[4]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成国家级能源研发创新平台 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6] - 开展风渔融合 核风光融合 综合能源岛三种海上能源融合模式探索[9]
大金重工:广东阳江海工基地主要生产国内海工产品,规划产能20万吨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1 19:13
公司产能布局 - 广东阳江海工基地主要生产国内海工产品 规划产能20万吨 [1] - 唐山曹妃甸海工基地配备全球领先浮式基础制造产线 [1]
振华重工稳健增长,“AI+海工”想象力丰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07:4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3.9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0.97%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2.37%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2.4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11.44% [1] - 基本每股收益0.064元 同比增长12.28% [1] - 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34.8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87.58% [1] - 财务费用9442万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54.97% [1] 业务结构 - 三大主业为港口机械、海工装备、钢结构 [1] - 新签及中标合同金额35.86亿美元 其中港机业务占比87.48% 海工业务占比10% 钢结构业务占比2.51% [1] - 港机产品进入110个国家和地区 [2] - 中标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港项目 [2] - 签订法国LDA两艘风电运维母船 [2] - 钢结构业务落地澳大利亚墨尔本东北线钢桥等项目 [2] 市场地位 - 桥岸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 [2] - 继续保持港机行业龙头地位 [2] - 高端海工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2] - 内河业务市场开拓取得新突破 [2] 产品与技术 - 交付两艘35000立方米超大型耙吸挖泥船 [2] - 船舶搭载完全自主开发的挖泥船智能疏浚作业系统 [2] - 采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自动运行和无人作业 [3] - 舱容水准位列亚洲第一 [3] - 疏浚效率略超全球最大的耙吸挖泥船 [3] - 具备强破土、大挖深、远运距、长吹距等性能优势 [2] 行业环境 - 全球贸易面临逆风 [1] - 受对等关税和美国301调查影响 全球航运业和中国港口行业出现波动 [2] - 全球港口设备产能无法短期补齐 [2] - 全球航运市场仍需依靠中国力量填补供给 [2] 战略意义 - 船舶帮助中国港口总包企业获得海外深水港等特殊项目 [4] - 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港航疏浚、深远海取砂、吹填造陆、深海采矿等场景 [2] - 致力于全面提升智慧港口核心竞争力 [1]
锚定海洋强省目标 广东海洋能源产业科技创新研讨会释放“向海图强”新信号
证券时报网· 2025-08-31 16:55
会议概况 - 广东海洋能源产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能源局指导 中国广核集团主办 主题为"向海图强能创未来" 集中展现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在海洋能源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研究探讨海洋能源发展新技术 新模式 新业态 [1] - 来自政府单位 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 开发企业 产业链企业的400余名代表参会 [1] 海洋经济发展数据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突破6800亿元 同比增长7.5% [2]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11亿元 同比增长8.3% [2] - 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251万千瓦 较"十三五"末增长10倍 跃居全国第一 [2] 技术创新成果 - 中广核阳江500千伏海上风电无功补偿站 南方电网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明阳天成号"双转子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等首创性科技成果在广东落地 [3] - 全球首艘11000米超深水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 配备3000平方米船载实验室 [3] - 研制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 [3] - 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工业级制氢示范项目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水淡化 电解制氢协同技术 [4] - 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电解海水制氢示范工程在深圳实施 [4] - 我国海上首个全方位绿色设计乌石油田群实现生产水零排放 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恩平油田群投用 [3] 产业融合发展 - 建成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 全球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持续示范运行六年 [6] - 构建风 渔 旅及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产业链条 延展"能源—养殖—冷链—文旅"融合发展轴线 催生"风电—制氢—甲醇—航运"绿色能源产业链 [6] - 中国广核新能源开展风渔融合 核风光融合 综合能源岛三种海上能源融合模式探索 [6] 重点项目签约 - 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与深圳港集团有限公司签约"绿色船燃产供销一体化战略合作项目" [7] - 国家电投集团广东电力有限公司与谢和平院士团队签约"海上风电驱动兆瓦级海水原位制氢首台套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7] -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与中集集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抗台风兆瓦级海上浮式光伏示范项目" [7] - 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船燃产业创新联合体 [7] 企业参与情况 - 中国广核集团建设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 建成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 [2][4][5] - 与汕尾市共建红海湾实验室 [5]
广东海洋能源产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深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8-31 16:53
行业政策与战略方向 - 广东省加快海洋资源优势转化 打造海上新广东 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十五五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关键期 海洋能源发展成为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转型的重要方向 [6] 海上风电技术创新 - 中广核建成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 [4] - 中广核阳江500千伏海上风电无功补偿站 南方电网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等首创性科技成果落地 [2] -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推出双转子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 [2] 深海油气与CCUS技术 - 中国海上首个全方位绿色设计乌石油田群 实现六站合一绿色处理工艺和生产水零排放 [2] - 恩平油田群投用中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 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2] 海工装备突破 - 全球首艘11000米超深水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 标志中国自主建成超深水钻探装备技术体系 [4] - 研制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 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走在世界前沿 [4] 氢能与多能融合 - 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工业级制氢示范项目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水淡化、电解制氢协同技术 [4] - 深圳实施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电解海水制氢示范工程 [4] - 中广核打造"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平台 与汕尾市共建红海湾实验室 [4] 新型产业生态建设 - 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投放首期鱼苗 [4] - 全球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持续示范运行六年 [4] - 形成"湛江湾1号""恒燚1号""海威2号""明渔一号"共同构成的粤海粮仓矩阵 [4] 重点项目合作 - 中广核新能源与深圳港集团签约绿色船燃产供销一体化战略合作项目 [6] - 国家电投广东公司与谢和平院士团队合作海上风电驱动兆瓦级海水原位制氢关键技术研究 [6] - 华润电力与中集集光海洋科技合作抗台风兆瓦级海上浮式光伏示范项目 [6] - 大会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船燃产业创新联合体 [6]
到2027年,山东将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齐鲁晚报· 2025-08-29 10:19
论坛总体定位 - 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是海洋领域的国际盛会 山东将从4个方面放大论坛效应推动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1] 海洋产业合作 - 深度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 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 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 [3] - 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吸引投资 加快海洋渔业 海洋矿业 海洋运输 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 - 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 海工装备 海洋新能源 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 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3] -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到2027年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3] 海洋科技合作 - 吸引国际科研团队与山东高校 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 组织实施科技合作示范工程 [3] - 推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 高技术船舶 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3] - 依托论坛搭建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速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山东落地 [3] - 培育发展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使山东成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与孵化园 [3] 海洋港口建设 - 发挥港口联通世界作用 织密国际航线 拓展海铁联运 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网络 [4] - 完善现代化港航集疏运体系 增强通达全球货运能力 提升山东港口辐射能力与全球供应链地位 [4] - 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促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和国际航运重要枢纽 [4] - 到2027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亿吨 [4] 海洋治理合作 -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主动参与海洋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定 [4] - 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 生态保护 海洋观测等国际合作 走海洋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4] - 与国际组织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合作 推进沿海滩涂 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系统保护修复 [4] - 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 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山东力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