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病程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微脉冲刺港交所:专注「AI+全病程管理服务」,2024年营收超6.5亿元
IPO早知道· 2025-06-27 09:42
公司概况 - 微脉是中国最大的服务患者的AI+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按2024年收入计算位列中国前三[5] - 公司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运用AI技术赋能医疗服务行业,链接医院、医生和患者,重构医疗服务价值链[3] - 截至2025年6月20日,已与157家医院直接签约并设立全病程管理中心,配备多学科健康管理团队[1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从5.12亿元增长27.5%至6.53亿元,毛利率从17.2%提升至19.9%[7] - 经调整净亏损从2022年2.33亿元大幅收窄至2024年0.30亿元,2023和2024年同比分别收窄57.5%和69.5%[8] - 经调整净亏损率从2022年45.6%降至2024年4.6%,经调整EBITDA率从-42.5%收窄至-2.5%[8] 业务模式 - 服务涵盖患者从治疗前到治疗后的整个健康管理过程,是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少数官方管理式健康管理合作伙伴之一[11] - 已开发中国首批AI医疗健康管理平台CareAI,涵盖超1,000种疾病和病症的标准化健康管理方案[13] - 2024年人均服务价值约1,600元,超行业均值4倍,患者满意率达99.9%[13] 市场地位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与超4,700家医院和医疗机构就支付结算、病历调阅等开展合作[13] - 截至2025年6月20日累计为约50万名患者提供服务,覆盖超80个病种[13]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从2020年163亿元增至2024年614亿元,预计2030年达3,654亿元[15] 行业趋势 - 中国医疗改革推动医疗模式向全面、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医疗管理转型[14] - 全病程管理服务正成为提升中国医疗体系效率的战略性解决方案[15] - 政策推动医院积极寻求与微脉等企业合作,整合临床服务与主动健康管理[14] 发展战略 - 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提升AI能力、扩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拓展医疗管理生态圈等[17] - 计划通过策略性投资或收购在特定医疗专科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17] - 已获得源码资本、IDG资本、百度资本等知名机构及地方政府基金投资[17]
新股消息 | 微脉递表港交所 为中国前三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之一
智通财经网· 2025-06-27 09:23
上市申请 - 微脉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招商证券国际、德意志银行为联席保荐人 [1] 公司定位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中国人工智能全病程管理服务的首创者及领导者,运用AI赋能医疗服务行业,链接医院、医生及患者 [3]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是中国前三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之一,且为中国最大的患者导向的AI赋能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 [3] - 公司是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的少数官方管理式健康管理合作伙伴之一 [3] 技术与平台 - 公司开发了采用M.A.S.(多智能体系统)及MoM(混合模型)架构的CareAI平台,是中国首批AI医疗管理平台之一 [4] - 截至2025年6月20日,公司经营中国唯一一家省级AI医疗研究机构 [4] - 通过真实世界数据训练MoM自适应AI架构,提升在临床场景中患者管理的效率及精准度 [4] 市场前景 -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由2020年的人民币16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61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3% [4] - 预计到2030年,该市场将达到人民币3,654亿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4.6% [4] 财务表现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收入分别约为5.12亿元、6.28亿元、6.53亿元人民币 [5] - 同期年度亏损分别约为4.14亿元、1.50亿元、1.93亿元人民币 [5] - 毛利率从2022年的17.2%提升至2024年的19.9% [6]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38.7%下降至2024年的14.5% [6] - 研发开支占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15.8%下降至2024年的4.6% [6]
商业健康保险与医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空间与方向探讨 | 团体补充医疗险课题分报告(三)
新浪财经· 2025-06-17 08:54
医疗服务供给侧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2009年: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的形成 - 改革开放前公立医院收费低于成本,政府财政补贴负担沉重,导致医疗资源匮乏和服务能力不足 [2] - 1979年政策允许医院通过医疗服务创收,结余留用,初期缓解资源匮乏但导致药品耗材依赖加剧 [3] - 1992年政策推动公立医院市场化,加速以药补医模式,医药企业快速发展,医药代表达240万人 [4][5] - 1998-2009年医保体系初步建立,但覆盖面不足且保障水平有限,商业健康险保费增长10倍但体量小 [6] - 2009年医保基金支出占医疗费用30%,个人负担70%,商业健康险筹资占比稳定在5-7% [7][8] 2009—2017年:医保支付方博弈与商业健康险发展 - 2009年新医改提出公益性目标,但执行困难,公立医院仍依赖药品收入(2015年占比65%)[9][10] - 药品加成取消后耗材占比上升(2012年8.6%→2016年12.4%),技术劳务占比稳定21% [11][12] - 2015年政策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医保覆盖率达100%,个人与医保支付比例达51%:49% [13][14][15] - 商业健康险保费占医疗费用比例2016年达17%,但赔付仅占4%,高端医疗市场崛起(如和睦家)[15][17][18] 2018年至今:医改剧变与精细化运营 - 国家医保局成立后推行DRG/DIP支付改革,2023年实现全国覆盖,促医疗机构成本控制 [20] - 药品耗材集采平均降价53%,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侧重技术劳务价值 [21][22] - 疫情加剧医院经营压力,推动线上医疗和精细化管理,商业健康险与高端医疗服务深度融合 [23][24][26] 商业健康保险与药械生产侧的协同发展 医药产业历史与市场变迁 - 中国医药市场2010-2020年复合增速7.8%,2020年占全球12%,但结构性过剩与创新不足并存 [31][33] - 外资药企市场份额从51.26%升至61.82%,贡献179个创新药(2018-2023年),聚焦肿瘤等领域 [35] - 集采和国谈政策累计节省9000亿元,但导致非医保药品市场收缩,部分外资药企退出 [36][37] 支付视角下的协同方向 - 商业健康险2024年保费9774亿元(同比+8.2%),但对医药市场支付占比仅3.3% [38][39] - 惠民保和百万医疗覆盖550种和441种药品,创新药支付从2019年30亿元增至2023年74亿元 [42] - 需构建2500亿元规模补充医保以降低新特药个人负担,推动创新药目录与数字化管理 [42][43] 高质量协同方向探讨 医疗服务侧:患者中心生态 - 建立集约化商保网络,整合公立/民营医疗资源,借助TPA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 [44][45] - 量化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如并发症率、满意度等),结合DRG支付优化资源分配 [46] - 全流程控费:按病种/人头付费,健康管理预防,绩效激励与临床指南审核 [47][48][49] 药械生产侧:准入与研发协同 - 多元支付模式包括价格谈判、风险共担、按效果付费和药品福利折扣 [53][54] - 利用健康险医疗数据支持药械研发,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并加速患者招募 [55][56] - 供应链合作:直采降本、物流网络建设、院外处方流转与智能库存管理 [5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