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新规
icon
搜索文档
网贷市场重整:资金方清退“高定价” 利率橱窗改上限
中国证券报· 2025-10-21 04:17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 - 商业银行总行需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2] - 新规实行综合成本封顶机制,明确要求将利息、增信服务费、担保费等全部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终结"双融担"、"捆绑会员费"等利率拆分游戏 [4] - 司法实践多以24%作为利率分界线,新规实施后白名单机构前端产品利率橱窗纷纷突出展示24%这条合规线 [3] 行业格局变化 - 市场格局快速重整,银行等资金方向合规大中型助贷机构集中成为主流,24%以下利率业务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1] - 24%-36%高定价贷款业务空间被大幅压缩,主打高息贷款的中小助贷机构或资质欠缺的"伪助贷"将逐步出清 [1] - 行业从"流量驱动"向"技术+服务"驱动转型,真正具备风控能力和科技实力的平台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6] 资金方合作白名单动态 - 银行、消金公司陆续公布合作机构白名单,蚂蚁、京东、抖音、美团、滴滴等平台及关联融资担保公司占据主流 [2] - 金融科技公司如乐信、奇富科技、信也科技、瓴岳科技等旗下项目和相关担保公司也成为白名单上高频出现的主体 [2] - 白名单并非一成不变,会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部分中小银行尚未披露或持观望态度 [2][3] 定价与业务模式调整 - 头部助贷平台在新规实施前已集中做24%以下利率的资产,新规实施后停掉了24%以上利率的交易或导流业务 [4] - 以往流行的"大权益"(与金融产品捆绑)模式已基本消失,"小权益"(生活类权益)购买流程与借款流程分开 [4] - 部分此前主要做24%-36%利率的平台开始分化,积极购买流量以获取24%以下利率的客户 [5] 区域性中小银行的影响与应对 - 区域性中小银行面临本地市场饱和与大型银行下沉的双重挤压,通过助贷合作可快速实现零售业务转型,但存在自身风控能力"空心化"风险 [7] - 专家建议中小银行建立助贷为桥、自营为本的发展思路,严格筛选合作平台,坚持实质性风控参与,逐步培育自主风控能力 [7] - 中小银行应转向自营为主、联合为辅的发展路径,构建本地化风控体系直接触达客户,避免沦为单纯资金通道 [8]
助贷新规月考:中小银行无视白名单,平台变相探索24%+
36氪· 2025-10-20 20:27
助贷新规合规整改总体进展 - 助贷新规落地半月后,已有超过60家持牌金融机构公布助贷合作白名单,主流助贷平台普遍将公示借款利率上限下调至24% [1] - 行业整改效果初步显现,但金融机构与助贷平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观望迟疑姿态 [2] 金融机构白名单披露情况 - 已披露白名单的60余家金融机构中,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全部完成披露,而商业银行阵营仅有30余家披露 [3] - 商业银行披露不均衡,7家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城农商行、民营银行、外资行已披露,但6家国有大行及大量中小银行集体缺席 [3] - 已披露的白名单合作机构高度集中在蚂蚁、字节、京东等互联网巨头 [3] 助贷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互金助贷余额在2024年末达到3.5万亿元,蚂蚁、字节、京东、度小满、美团5大头部平台合计市场份额占比达到76% [4] - 巨头之外仍有近9000亿元的助贷余额由大量腰尾部平台瓜分,这部分平台与地方性中小银行联系紧密 [4][5] - 国有大行因自身获客能力强,对助贷业务持审慎态度,在该领域相对边缘化 [5] 中小银行披露迟疑原因 - 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因资产荒及缺乏技术能力,更加依赖助贷合作,但担心为存在合规问题的腰尾部平台背书会传导风险 [5][6] - 部分银行可能仍在清理之前合作的灰色平台,等待名单干净后再行公布 [6] 利率合规整改与产品创新 - 主流助贷平台已调整贷款申请页面明示的利率区间上限至年化24%,此前大部分平台上限为36% [9] - 平台规模与定价策略相关,600亿元规模以上的平台定价普遍在24%以下,而规模较小的平台多以36%资产为主 [9] - 头部平台已停止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并关闭了向高息平台的导流入口 [9][10] “24%+产品”的现状与争议 - 尽管明示利率上限为24%,但不少平台仍在探索“24%+权益”、“24%+保险”、“24%+风险报告”等产品,借款人实际综合融资成本存在模糊地带 [10] - “24%+产品”是行业盈利模式重构的产物,既帮助转型平台填补风险成本,也为头部平台寻找新的增长点 [10][11] - 此类产品是否违规尚无定论,助贷新规未明确提及权益、保险、风险报告等增值服务,平台多持观望态度 [12] - 监管已关注此类产品,消费金融公司经口头指导已下架权益类产品,但助贷平台是否应下架尚未明确 [12][13]
催收少了、拒贷多了,助贷新规后,高风险借款人面临资金链断裂
第一财经· 2025-10-16 15:08
助贷新规核心影响 - 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旨在整治变相高利贷模式,新规强制银行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全面监管实际综合费率 [3] - 新规导致不合规业务加速出清,依赖“借新还旧”的借款人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3] - 业内预测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量中小机构将逐步出清,助贷行业洗牌已“板上钉钉” [8] 市场现象变化 - 10月以来催收行为显著减少,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以“催收电话”为关键词的投诉从9月的超过百条降至10月的仅十余条 [4][5] - 社交平台上“不看征信”类贷款广告被平台精准封堵,助贷中介反映相关违规宣传话术易触发风险提示 [5] - 征信不佳的借款人难以获得新额度,多名受访者表示主流助贷平台界面一致提示“暂无可借额度” [5][6] 行业运作模式转变 - 新规前平台常在24%名义利率外通过“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加码,变相推高综合融资成本 [3][6] - 新规要求银行完整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确保单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合规 [6] - 为满足合规要求,多数机构主动收缩年化24%以上的高利率业务,银行也收紧对高利率助贷产品的资金投放,导致小型助贷平台面临“有场景、无资金”困境 [7] 行业规模与前景 - 艾瑞咨询预测202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助贷余额规模将达到5.9万亿元 [8] - 新规下流量平台损失主要为导流费用,而小型平台原有业务模式将出现彻底颠覆 [8]
贷款类骚扰电话少了?助贷新规落地实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3 22:44
新规核心内容与影响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今年4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并于10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 [3] - 新规核心是“收口”,商业银行总行应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3] - 新规明确划出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一旦超过此利率银行方面将不予合作,推动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 [1] 行业格局变化 - 持牌金融机构更青睐具备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合规性较强的上市金融科技企业以及行业头部平台,如蚂蚁系、字节系、京东系等 [5] - 头部助贷机构因较强的合规能力及风险评估、信息加工优势能较快适应规定,但尾部企业基本上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5] -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向数据加工能力,体现在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助贷会从业务主导转向技术主导 [5] 市场乱象与规范 - 助贷行业存在风控责任不明、个人信息泄露、资金穿透不清等问题,部分助贷机构存在收费不公平、信息不透明,甚至进行两头欺诈等问题 [2][6] - 行业曾出现过AB贷、助贷公司自身放贷等情况,目前均已被叫停、禁止 [4] - 新规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以往刷短视频常见的“极速放款”“低息贷款”等广告及骚扰性贷款电话显著减少 [1] 业务挑战与前景 - 一线从业者认为当前最大难题是客户资质问题,许多需要资金的客户征信已“被打成筛子”,而资质好的客户对助贷公司缺乏信任 [6] - 未来商业银行加速自建互联网信贷团队已是必然趋势,助贷业务的实质是非持牌机构参与贷款流程 [6] - 虽然年化利率上限降低至24%,但未来网贷抽贷也可能更容易发生,且更难出额(指贷款平台为借款人提供信用额度) [1]
为什么贷款骚扰电话变少了
金融时报· 2025-10-13 09:48
核心观点 - 贷款骚扰电话和广告显著减少的现象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直接相关 [1] - 新规通过规范营销宣传和实施名单制管理等方式 推动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 [1] 监管政策变化 - 新规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等实施名单制管理 [1] - 新规明确划出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 超过此利率银行将不予合作 [1] 行业影响与调整 - 年化利率上限降低至24% 推动全行业进行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 [1] - 新规可能导致未来网贷抽贷更容易发生 且更难获得信用额度 [1]
为什么贷款骚扰电话突然变少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19:34
新规核心内容与影响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和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于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 [2][6] - 新规核心是“收口”,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合作 [6] - 新规明确划出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一旦超过此利率银行方面将不予合作 [4] 行业定义与过往乱象 - 助贷公司无放款资质,主要提供收集信息、征信评估、获客等辅助性服务,合作方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 [5] - 行业过往存在风控责任不明、个人信息泄露、资金穿透不清等乱象,以及AB贷、助贷公司自身放贷等已被叫停的行为 [5][7] - 助贷业务实质是非持牌机构参与到贷款流程中,其存在与商业银行自身能力及队伍建设滞后有关 [9] 市场格局变化与竞争态势 - 新规实施后,银行披露的“助贷白名单”涵盖流量巨头、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及中腰部平台,如蚂蚁系、字节系、京东系等 [7] - 持牌金融机构更青睐具备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和合规性强的头部平台,互联网巨头通过旗下数十家公司形成“导流—风控—催收”全链条布局 [7] - 头部助贷机构因较强的合规能力、风险评估和信息加工能力能较快适应新规,而尾部企业面临被淘汰命运,行业将从业务主导转向技术主导 [8] 业务挑战与客户现状 - 一线从业者认为当前最大难题是客户资质问题,许多有贷款需求的人征信状况不佳(形容为“被打成筛子”) [9] - 资质好的客户对助贷公司缺乏信任,不会寻求其服务,导致业务难做,仅有资历老、人脉圈子优秀的员工能做出较好业绩 [9] - 消费者对助贷业务存在抵触情绪,因部分机构存在收费不公平、信息不透明甚至两头欺诈等问题 [9]
贷款类骚扰电话少了?助贷新规落地实施,征信差的借款人更难“出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07:54
新规核心内容与影响 - 新规于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核心是“收口”,对平台运营机构和增信服务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1][2][3] - 新规明确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一旦超过此利率银行将不予合作,推动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 [1] - 新规规范营销宣传行为,禁止平台以合作之名参与银行自主评审贷款 [1][3] 行业格局变化 - 行业呈现头部集中趋势,持牌金融机构更青睐具备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和合规性强的上市金融科技企业,如蚂蚁系、字节系、京东系 [4][5] - 头部助贷机构因较强的合规能力和数据加工能力能较快适应规定,而尾部企业生存空间收窄,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4][5] - 行业核心竞争力转向数据加工能力,具体体现在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助贷业务将从业务主导转向技术主导 [5] 市场参与者与业务模式 - 助贷公司无放款资质,主要提供辅助性工作如信息收集、征信查看、获客风险评估,通过向借款人推荐资金方并收取服务费盈利 [2] - 行业曾存在AB贷、助贷公司自身放贷等乱象,目前已被叫停、禁止 [4] - 商业银行加速自建互联网信贷团队是必然趋势,因助贷业务的实质是非持牌机构参与贷款流程 [6] 当前市场挑战 - 一线从业者认为当前最大难题是客户资质问题,许多有贷款需求的人征信已“被打成筛子”,资质好的客户对助贷公司缺乏信任 [6] - 消费者对助贷业务存在抵触情绪,因部分机构存在收费不公平、信息不透明甚至两头欺诈等问题 [6] - 年化利率上限降低可能导致未来网贷抽贷更容易发生,且更难“出额”(指提供信用额度) [1]
贷款类骚扰电话少了?助贷新规落地实施,业内:征信差的借款人将更难“出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00:24
除了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该文件还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等实施了名单制管理。值得注意的 是,有媒体称新规明确划出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推动全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 洗牌期。 深圳一家助贷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以前网贷进行规范时,认定24%以上的利率不合法,现在则是一旦 年化利率超过24%就要求银行方面不予合作。该人士表示,虽然年化利率上限降低,但未来网贷抽贷也 可能更容易发生,且更难出额(指贷款平台为借款人提供的一种信用额度)。 助贷新规的核心是"收口" 过去几年,各类贷款电话在消费者耳边此起彼伏,甚至还打着银行的名义宣传产品。这也让很多人产生 疑惑:到底什么是助贷?为什么能打着金融机构的名号?它和网贷平台有何区别? 国庆中秋长假刚过,有消费者可能已经察觉到,以往不堪其扰的各类贷款电话,近几天似乎安静得出 奇。 其实不光是骚扰性的来电,以往刷几个短视频就能见到的 "极速放款""低息贷款"等广告,如今同样少 了许多。 "这主要和助贷新规有关。"一名从业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背后的原因便是在10月1日正式 落地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 ...
大量助贷平台停发年化利率超24%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20:52
行业核心变化 - 10月起助贷新规正式实施,明确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的红线,推动全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洗牌期[1] - 新规导致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助贷平台集中,未入围银行合作白名单的中小机构面临严峻生存挑战[1] - 行业普遍面临交易额下滑、资产质量承压、流量价格高企三大挑战[1] 利率整改与市场竞争 - 大量助贷平台已停止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例如榕树贷款删除年化利率7.2%–36%的说明,改为标注"1万元借1天利息2元起"(年化7.3%起)[3] - 头部平台如360、拍拍贷在首页标注年化利率区间为7.2%~24%,新客首借利率低至3.6%[5][8] - 实际测试显示即使无征信逾期的借款人获批利率多在18%左右,高于银行及消金机构利率[8] - 中小平台转型24%以下客群导致获客成本飙升至1000元以上/户,部分机构交易额被"砍半"[11] - 头部平台每日花费上百万元争夺24%以内的优质客群流量,同时关闭向中小平台的API导流入口[12] 权益产品合规调整 - 监管要求权益类产品与借款流程"解绑",禁止将权益收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后超过24%[14] - 9月多家消金机构经监管口头指导全面下架权益类产品,助贷平台随之整改[14][15] - 整改方向包括下架与借款流程强绑定的"大权益"产品(如优先审批、提额等服务)及金融类权益,仅保留独立定价的"小权益"[15][16] - 权益产品退款纠纷频发,因产品周期(月卡/季卡)与借款人贷款周期不匹配导致评估困难[16][17] - 行业普遍认为权益产品是重要利润来源,难以完全放弃该模式,但解除捆绑是当前合规底线[25] 资金格局与监管展望 - 银行合作白名单呈现"巨头霸榜"趋势,互联网巨头关联助贷机构获得资金倾斜[27] - 头部平台此前通过向下沉用户(24%以上利率客群)导流获得轻资本收入,新规后该收入将显著减少[28] - 监管层已于8月开展助贷息费调研,要求机构提交真实交易数据及产品界面设计,未来或出台自律性质息费政策以明确利率计算与披露细则[29]
利率红线压顶 助贷行业权益产品暗流涌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9:49
助贷新规实施与行业整改 - 10月起《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划定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推动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 [1] - 随着银行等持牌机构公布合作“白名单”,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助贷平台集中,未入围的中小机构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1] - 为抢占24%以下的优质客群,各大平台加大投流力度,获客成本持续攀升,同时过去捆绑借款流程的“权益类产品”在严监管下全面“解绑” [1] 利率合规整改现状 - 大量助贷平台已停止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例如“榕树贷款”已删除此前7.2%–36%的利率说明,现标注年化利率7.3%起 [2] - 360、拍拍贷等头部机构在首页标注年化利率区间为“24%及以下”,最低费率在7.2%左右,部分机构为首客提供低至3.6%的年化利率 [2] - 实际借款中,即使无征信逾期的借款人获得的年化利率也多在18%左右,与客群风险定价一致,但仍高于银行及消金机构的利率 [2] 交易收缩与客群争夺 - 行业整体交易额呈下降态势,部分中小机构出现“交易额砍半”的情况,原因包括被动收缩(资金或资产供给不足)和主动收缩(为控制风险主动降杠杆) [3] - 转型服务24%以内客群的中小平台面临巨大压力,单个用户获客成本已飙升至1000元以上 [3] - 互金中概股在二季度对信用资质较差用户进行清退与降额处置,提高新客准入门槛以应对新规风险 [5] 权益产品整改与盈利模式探索 - 监管高度关注“24%+权益”产品,要求排查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质价不符、不合理收费及综合融资成本是否超过24% [6] - 9月经监管口头指导,多家消金持牌机构全面下架权益类产品,目前消金行业已完成相关整改 [6] - 整改方向包括下架与借款流程强绑定的“大权益”及金融类权益,并将“小权益”与借款流程严格分开 [9] - 权益产品周期与借款人贷款周期不匹配导致退款评估难题,引发客诉纠纷 [10] 行业格局分化与资金压力 - 助贷新规要求“银行不得与白名单外机构合作”,互联网巨头关联的助贷机构成为银行偏好合作对象,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 [12] - 未进入白名单的中小助贷企业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面临“生死存亡”考验 [12] - 头部平台将24%以上高风险定价用户转卖给其他助贷机构的导流服务(“轻资本”收入)在新规落地后将显著减少,加大行业盈利压力 [13] 监管展望与行业应对 - 新规侧重于持牌金融机构资金端,倒逼助贷行业合规整改,但产品业务细节仍有待指引,行业对执行细则翘首以盼 [14] - 今年8月头部助贷机构已接到针对互联网贷款息费的行业调研通知,需依据真实交易数据填写业务模板并上报 [14] - 行业或将出台更明晰的自律性质息费政策,补充助贷新规操作细则,明确借款利率的计算与披露要求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