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新规
icon
搜索文档
信也科技(FINV):2Q25盈利好于市场预期,国际业务占比持续提升
交银国际· 2025-08-21 22:02
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目标价13美元,较当前股价8.65美元存在50.3%的潜在上涨空间 [1][2][6] 核心观点 - 2Q25净利润7.51亿元人民币,高于彭博预期4%,同比增长36.3%,环比增长1.9% [2] - 收入同比增长12.9%,环比增长2.8%,中国内地业务take rate稳定在3.4% [2] - 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1.5%,占比提升至22.3%,利润贡献预计2025年不低于1500万美元 [6] -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90天违约率环比下降0.12个百分点至1.92% [6] - 公司维持2025年收入同比增长10-15%的指引 [2] 财务表现 - 2Q25促成贷款规模5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其中国际市场同比增长39.1% [6][7] - 贷款余额7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1%,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至2.7% [6] - 2025年预计收入138.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净利润26.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 [5][8] - 每股收益预期从11.40元下调至11.00元,调整幅度-3.5% [5] - 市盈率5.6倍,市账率0.95倍,股息率4.2% [5] 业务发展 - 国际业务增速显著,印尼市场利率上限政策明朗,维持当前较高take rate水平 [6] - 6月发行可转债用于国际业务扩张,资金成本下降有望提升利润贡献 [6] - 中国内地业务促成贷款同比增长9.5%,保持稳定增长 [6][7] - 公司通过收紧风控和优化客户结构应对7月以来入催率的小幅上升 [6] 同业比较 - 信也科技在交银国际覆盖的金融科技公司中评级为买入,潜在涨幅50.3% [12] - 同业公司奇富科技(QFIN US)目标价58美元,潜在涨幅95.4%,乐信集团(LX US)目标价11.80美元,潜在涨幅84.7% [12]
奇富、信也、乐信净利大增,助贷业“重资本”模式卷土重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21:20
核心观点 - 头部助贷机构在"助贷新规"下呈现差异化发展路径 信也科技聚焦海外市场扩张 奇富科技强化科技赋能 乐信探索电商业务转型 但新规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和业务结构调整 [1][7][8] 财务表现 - 信也科技Q2净收入35.78亿元同比增长12.94% 净利润7.51亿元同比增长36.35% 贷款促成服务费15.15亿元同比增长36.45% [1] - 奇富科技Q2净收入52.16亿元同比增长25.38% 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增长25.72% 总促成贷款金额846.09亿元同比增长16.1% [2] - 乐信Q2总营业收入35.87亿元同比下降1.5% 净利润5.11亿元同比增长126% 总放款规模530亿元 [2][4] 业务规模 - 信也科技Q2贷款余额775亿元同比增长18.1% 其中国内754亿元增长17.4% 海外21亿元增长50% [1][3] - 奇富科技上半年贷款余额1400.80亿元同比增长13.4% 累计借款人数超6000万人同比增长12.3% [1][2] - 乐信以本金计算的贷款余额1060亿元同比下降8.1% [1] 海外业务 - 信也科技国际业务收入7.967亿元同比增长41.5% 占总收入22.3% 海外交易量32亿元同比增长39.1% [2][3] - 海外累计注册用户4280万同比增长47.1% 借款人数870万同比增长55.4% [3] 科技赋能 - 奇富科技人工智能信贷引擎赋能165家金融机构 轻资本模式贷款金额350.32亿元占总量的41.4% [6] - 用户黏性显著 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发放贷款的重复借款人贡献率达93.8% [2] 电商业务 - 乐信分期电商平台GMV达20.29亿元同比增长117% 服务超46万用户和约180家商户 [3] - 电商平台服务收入4.87亿元同比增长11.5% 但尚未能支撑整体业绩 [3] 资产质量 - 乐信不良率3.1%为三家中最高 [5] - 两家机构加强拨备 乐信拨备增加13.6%至10.4亿元 拨备覆盖率270% 奇富科技拨备覆盖率提升至662% [9] 政策影响 - 助贷新规要求增信服务费计入融资成本且不得超过24% 压缩利润空间 [7] - 新规导致轻资本业务资金供应减少 乐信轻资本模式占比从27%降至20% 重资本模式从73%增至80% [7] - 资金成本上升 风险指标出现波动 催收率下降 [8]
奇富科技6月末余额1401亿,英国业务已放款
搜狐财经· 2025-08-18 12:2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52.16亿元,同比增长25.38%,环比增长11.2% [1] - 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增长25.72%,环比下降3.68% [1] - 撮合放款规模846.09亿元,环比减少4.81%,同比增长16.12% [2] - 截至2025年6月末贷款余额1400.8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38% [3] 业务模式调整 - 重资本模式助贷业务收入4.6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5.1% [7] - 风险承担贷款新增准备金总额约25亿元,较第一季度的22.3亿元增加 [8] - 融资收入22.05亿元,占总收入42%,主要得益于小贷牌照发行ABS的优势 [10] - 2025年上半年发行债券规模144亿元,同比增长45%,发行成本降至历史新低 [12] 助贷新规影响 - 新规对行业影响积极,长期将改善行业健康度和可持续性 [13] - 公司已进行全面评估并准备多种替代计划,确保业务合规 [17][21] - 可通过表内、重资本和轻资本模式为ICE推荐用户提供服务 [19] - 技术实力较强的公司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小公司可能退出市场 [15] 海外业务进展 - 英国业务已启动并处于早期阶段,关键指标表现良好 [24] - 选择目标市场考虑监管环境、金融科技创新开放度和金融基础设施 [25] - 每月贷款规模较小,重点在于建立市场理解和完善风险模型 [25] - 海外扩张是未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愿景成为全球领先金融科技公司 [25] 战略与运营 - 推行"一体两翼"战略:核心信贷业务+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海外业务 [26] - 技术解决方案业务支持贷款规模同比增长约150% [29] - 用户获取成本从384元降至370元,但营销开支环比增长12%至6.63亿元 [30][33] - 第二季度新增179万信用额度用户,较第一季度的154万有所提升 [34] 风险管理与资产质量 - D1不良率保持稳定,但回收率从88.1%下降至87.3% [35] - C-M2不良率从0.60%上升至0.64% [35] - 嵌入式金融业务风险水平上升,API渠道新增信用额度客户同比增加103% [39] - 公司加强贷前和贷后管理流程,第三季度可能继续收紧管控力度 [41][43]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15.2亿元至17.2亿元,同比下跌2%至13% [44] - 由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公司持审慎态度,可能看到贷款量环比下降 [43] - 第三季度风险可能小幅上升,但幅度可控,公司将继续大量计提准备金 [43]
助贷行业出现资金大迁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21:17
助贷新规核心内容与行业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实施,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严管收费行为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2]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禁止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变相提高费率 [4][5] - 监管导向促使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优化布局,资源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中小助贷平台面临挤出效应 [6][7] 助贷行业资金分层与成本变化 - 以600亿元规模为分界线:头部平台(600亿以上)定价普遍在24%以下,腰部平台(600亿以下)以36%资产为主,300亿以下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5] - 年化综合成本36%的助贷机构被银行、消金机构全面拒绝,24%以上资产融资成本上涨2-5个百分点 [6] - 24%以下资产竞争激烈,流量巨头掌握议价权,中小平台生存空间受挤压 [6] 信托资金回流助贷市场 - 信托资金因中小银行供给缩减重新活跃,成为助贷机构填补缺口的选项之一,主要合作方为头部平台 [9][10] - 信托消费金融业务规模曾突破万亿,2024年末主要玩家业务余额仍保持百亿级别 [10] - 信托资金综合成本区间6%-7%,风控标准提高导致业务规模阶段性收缩 [12] 其他非主流资金渠道动态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应收账款转让模式参与助贷业务,但规模受限且面临监管收紧 [14][15]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拟禁止"类消费贷"业务,融资租赁公司消费场景业务也被纳入整顿范围 [16] - 中小助贷平台在过渡期内积极寻求信托、保理等替代资金,但长期趋势尚未形成 [17]
助贷行业出现资金大迁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20:17
助贷新规实施影响分析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 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 严管收费行为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1] - 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正优化布局 将资源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 助贷行业资金面临收缩 [1] - 信托 商业保理等资金提供方正成为填补助贷机构资金缺口的重要选项 [1] 高息资产融资成本变化 - 助贷平台以规模为界存在多个阶梯利率 600亿以上平台定价普遍在24%以下 600亿以下平台以36%资产为主 24%资产为辅 规模低于300亿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3] - 年化综合成本达36%的助贷机构几乎全部被银行 消费金融机构拒之门外 [5] - 年化利率24%以上资产的资金供给成本出现明显抬升 市场价格比去年涨了2-3个百分点 部分甚至高出5个百分点 [5] 资金流向分层现象 - 24%及以下的相对优质资产陷入"红海竞争" 流量巨头凭借客群与数据优势掌握议价权 挤压中小助贷机构生存空间 [5] - 名单制管理下 大厂助贷平台 头部互金助贷平台 持牌机构助贷平台成为金融机构首选合作平台 腰部以下助贷平台挤出效应明显 [6] - 600亿以下助贷机构正寻找资金"替补队员" 信托 商业保理 小贷等资金提供方日益重要 [6] 信托资金回流助贷市场 - 信托资金近期再度活跃于消费金融市场 成为助贷机构资金预案之一 [8] - 截至2024年末 主要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业务余额保持在百亿级别 [9] - 信托资金更倾向于与头部平台合作 未明显介入年化综合成本24%以上资产领域 [10] - 信托资金成本显著高于银行 综合成本区间在6%至7%之间 [11] 其他资金渠道补充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转让助贷平台应收账款方式参与 但规模难以突破上亿 [13]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基于消费应收账款开展名为保理实际为消费贷的融资业务" [14] - 融资租赁公司的"擦边球"消费贷业务也在逐步纳入监管整顿范围 [15] 行业整体趋势 - 中小助贷平台受银行等机构收缩资金影响最大 正积极寻找新的资金供给 [15] - 新规实施前过渡期内 助贷平台转向信托 商业保理等渠道寻求解决方案以填补资金缺口 [15]
实测助贷巨头信用飞:36%高利率,买会员强制捆绑续费,贷款担保合同是空白协议
搜狐财经· 2025-08-13 12:00
助贷新规影响 - 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明确平台服务及增信服务费用标准,并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成本区间 [1] - 新规实质上将助贷服务年化利率上限锁定在24%,传统"双融担"模式将退出市场 [2] - 部分机构已转向"24%+权益"或"24%+公证"模式,但仍有机构如信用飞维持36%年化利率上限 [3] 信用飞利率与费用结构 - 信用飞APP显示年化利率区间为6.5%-36%,但实际测试中综合资金成本达35.99%,其中贷款年利率仅占5.5% [5][8] - 剩余30.49%成本主要来自隐性担保费,用户投诉显示担保费占比极高(例如借款11500元支付担保费1596.12元) [14][15] - 担保合同为空白通用协议,未明确担保公司及收费标准,且担保费与利息合并展示导致用户知情权缺失 [15][17] 信息披露问题 - 信用飞未在显著位置展示年化利率,仅以小字标注,违反央行2021年关于利率透明化的要求 [11][12] - 借款协议中资金方名称均以"贷款人"替代,用户无法获知具体合作金融机构 [18] - 个人信息共享清单显示合作机构包括国民信托、渤海信托等10家银行及小贷公司,但部分已停止合作 [19] 会员服务争议 - 会员服务强制绑定自动续费条款,用户开通即默认同意续费,投诉显示存在未经确认扣费案例(如自动扣费1281元) [21][25][26] - 加入79元月卡会员后,1000元贷款综合借贷成本飙升至179%,远超司法保护上限24% [27] - 会员权益如"专属提额"实际效果不明确,条款注明需根据资质评估最终审批结果 [26] 监管合规风险 - 信用飞控股两家担保公司(天津信飞、海南信飞),实控人与平台一致,存在关联交易嫌疑 [18] - 公司已进入梅州客商银行和宁银消费金融合作名单,但当前业务模式与助贷新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 [28][30] - 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注册用户8000万、信贷规模超1000亿元,但高利率和隐性收费问题持续引发投诉 [31][32]
乐信(LX):(US)2Q25:净利环比+19%,质量向好
华泰证券· 2025-08-08 14:24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12美元 [1][6][8] 核心业绩表现 - 2Q25归母净利润5.1亿元(同比+126%/环比+19%),符合全年利润显著增长指引 [1] - 净利润take rate(NTR)提升至1.92%(1Q25:1.59%),主要受轻资本业务和电商收入驱动 [1][4] - 电商GMV达20亿元(环比+80.2%),其中97%消费者使用分期服务 [3][4] 业务质量与风控 - 首日逾期率环比下降2%,新增贷款FPD7环比降5%,Vintage曲线斜率走低 [2] - 信用成本环比提升13.6%至贷款余额的3.90%(1Q25:3.37%),拨备覆盖率小幅增至270% [2] - 风控体系升级效果显现,但距离行业头部平台仍有差距 [2] 业务规模与结构 - 新放款量环比微增2.5%至52.9亿元(同比+3.5%),ICP模式贷款占比降至15%(1Q25:24%) [1][3] - 监管趋严影响ICP业务,但电商业务贡献部分对冲 [3] 盈利驱动因素 - 收入端take rate环比增126bps至11.64%,轻资本收入环比+32.9%至8.3亿元 [4] - 电商毛利环比+71%至9700万元,但资金成本环比升27bps至4.2%,获客成本增至810元 [4] 监管与行业影响 - 《助贷新规》10月落地,贷款定价规则或改变行业模式,细则待明确 [5] - 公司或通过多元化生态对冲政策扰动,风控能力提升为核心逻辑 [1][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微调25/26/27年归母净利预测至21.8/32.1/36.0亿元(27年+0.2%) [6] - 给予1.15x 25E PB(行业平均1.07x),基于75.93元25E BV/ADS [6][13] - 25E ROE预计修复至18.78%,股息率8.27% [12][13] 可比公司分析 - 可比消费贷平台平均25E PB 1.07x,乐信因业务生态独特性获溢价 [13] - 25E PE 3.84x低于奇富科技(4.4x)和信也科技(5.3x) [13]
深度|助贷整改倒计时2个月,“24%+公证”新玩法能否走通?
第一财经· 2025-08-03 15:25
行业转型背景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明确综合融资成本上限为24% 传统"双融担"模式失效 [2] - 行业从"24%+权益"模式转向"24%+公证"模式 租机和车贷平台成为试验田 [1][2] - 36%+利率产品资产规模占比仍超五成 急刹车式整改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9] 新兴业务模式 - 租机平台通过捆绑公证费(200-500元)、碎屏险(500元)等附加费用推高用户实际成本 例如iPhone16pro max官方价8999元 实际支付达1.4316万元 [3] - 采用"赋强公证"可跳过诉讼流程直接强制执行 车贷和租机平台回款率达60% 单笔成本不足100元 [3] - 探索"组合公证"模式:提存保管公证收取500元费用(含150元服务费和350元保证金) 违约时保证金用于代偿 [5] - 尝试"证据链存证公证"模式 科技公司代收年费200-300元 通过远程视频双录实现技术可行但尚未大规模应用 [6] 实施挑战 - 司法系统对小额高频案件承载能力有限 单个公证处难承接海量业务 [7] - 客诉风险年增速超50% 强制收取公证费可能突破24%监管红线 [7] - 利润空间压缩 放弃原有24%-36%的利润区间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7][8] 行业动态 - 初期存在"新瓶装旧酒"现象 近期监管趋严打击"伪创新"倒逼实质性转型 [8] - 头部机构评估业务损失规模 业内预期监管将采取渐进式整改而非一刀切 [8] - 需通过金融科技驱动系统性重构 涵盖产品设计、风控和运营全流程改造 [9]
助贷行业“24%+权益”模式面临生死考验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18:54
核心观点 - "24%+权益"模式是助贷机构在难以获取息差费用盈利的情况下,通过增加To C端权益服务相关的非利息收入来提升整体营收 [1] - 该模式面临监管压力,相关部门已对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进行调研,可能出台规范措施 [4][22] - 助贷行业普遍担心该模式难以维系,部分平台已开始调整业务策略 [5][24][28] 模式定义与运作 - "24%+权益"模式指贷款人在获取年化利率24%的消费贷款同时,需购买助贷平台或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推出的权益服务 [3] - 权益分为两类:与授信提额、贷款利率指定、快速放款相关的"大权益"和与本地生活消费相关的"小权益" [14] - 大权益收费较高,根据贷款金额与利率状况收取数百元甚至逾千元,小权益每月仅需支付数十元 [1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部分平台存在贷款捆绑销售、用户强制购买、默许勾选等情况 [15] - 个别业务规模较大的平台单月收取的权益类费用达到数百万元 [17] - 主要争议包括:消费者权益受影响、实际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可能超过年化36%、客诉量增加 [19][20] 监管动态 - 4月出台的《助贷新规》规定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6][7] - 监管部门重点关注权益服务收费是否存在强制捆绑销售、默认勾选、退费难等问题 [21] - 调研内容还包括权益收费是否增加借款人的综合融资成本,是否超过年化24% [22] 行业应对 - 部分平台已暂停新的大权益业务合作和转介绍业务 [5] - 有平台合规部门建议暂停大权益业务,因其具有较强的贷款增信特征 [25] - 若模式难以维系,部分平台计划聚焦服务贷款年化利率24%以内的客群 [8][28] 行业影响 - 该模式若被规范,可能导致部分客群流失与整体业务规模缩水 [28] - 上市助贷平台担心二级市场投资者可能因盈利能力下降而减持股票 [29] - 行业正在等待监管最终决定,部分平台已做好业务调整准备 [27][28]
助贷行业“24%+权益”模式面临生死考验
经济观察网· 2025-07-23 12:48
行业监管动态 - 监管部门近期向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发出调研通知,重点调研"24%+权益"模式的自主权益服务、合作助贷平台会员权益服务状况及存在问题 [2] - 《助贷新规》规定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3][5] - 监管部门重点关注权益服务是否存在强制捆绑销售、默认勾选、退费难等问题,以及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是否超过年化24% [10] 业务模式分析 - "24%+权益"模式通过将贷款利率控制在24%以内,同时出售权益服务实现变相24%-36%的贷款利率定价 [6] - 权益服务分为"大权益"(授信提额、快速放款等)和"小权益"(本地生活消费),大权益单笔收费可达数百至上千元 [6] - 部分平台单月权益类费用收入达数百万元,大权益收入占比约70% [7][12] 行业影响与调整 - 多家助贷平台已暂停新签权益合作和转介绍业务,部分机构搁置业务扩张计划 [2][12] - 若模式难以为继,行业可能转向聚焦年化利率24%以下的优质客群,但将面临客群流失和业务规模缩水 [13] - 上市助贷平台担忧二级市场投资者可能因盈利能力下降而减持股票 [14] 现存问题 - 行业存在贷款捆绑销售、强制购买、默许勾选等乱象,导致客诉量明显增加 [6][9] - 转介绍过程中存在多次收取权益费问题,部分借款人实际综合融资成本超过年化36% [9] - 权益服务缺乏执行标准,信息披露不足,退费流程复杂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