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南合作
icon
搜索文档
联合国日:庆祝联合国成立80周年活动在京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25 10:21
活动概况 - 联合国驻华系统于10月24日在北京举办联合国日活动以庆祝联合国成立80周年 [1] - 活动出席嘉宾包括中国政府代表、驻华使节、联合国驻华机构代表及学术界、民间组织、私营部门、国际组织等逾200位嘉宾 [1] 核心观点与立场 -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面对日益升级的各类危机采取集体行动的紧迫性并回顾联合国80年来缔造和平、推进人权、应对全球挑战的历程 [2] -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蔡伟表示中国将一如既往坚定支持联合国工作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可持续发展 [2] -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联合国并非完美但不可或缺呼吁各国秉持伙伴精神共建和平且可持续的世界 [9] -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表示联合国必须变得更高效、更具包容性以应对气候危机、数字鸿沟等全球挑战并强调联合国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是基石作用 [11] 中国角色与贡献 - 中国被强调为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全力支持联合国事业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 - 作为南南合作的引领者中国正通过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全球治理倡议助力构建更加公平的世界 [11]
聚焦碳金融与绿色创新,多位大咖共探国际变局下全球治理新路径
新浪财经· 2025-10-24 12:36
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重塑 - 全球经济治理处于历史性转折点,旧有体系与现实发展错位,重塑呈现三大趋势:发展中经济体占比从2000年25%提升至2024年45%[2]、南南合作深化[2]、AI与数字货币等新技术革命挑战传统治理范式[2] - 治理重塑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新兴市场崛起推动《巴黎协定》第6.4条等碳市场建设法案通过[3],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上万人次气候培训[3] - AI等新兴领域治理框架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市场公平性赋能碳市场建设[3] 全球与中国碳市场进展 - 全球碳市场快速发展,ICAP 2025年报告显示38个碳市场投入运行,覆盖全球23%温室气体排放[4] - 中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后覆盖约3500家企业,配额总量80亿吨,占全球碳市场总配额量53.33%[4] -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首份碳市场中央文件《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9月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共同描绘发展蓝图[4] 碳金融发展方向与创新实践 - 建立差异化内生动力机制,对高排放企业通过配额交易提供直接激励,对中小微企业需将减排表现与融资成本挂钩[5] - 深圳“降碳贷”模式通过构建企业碳账户生态圈,将降碳得分与贷款利率优惠关联,证明市场主导模式有效性[5] - 利用AI、大数据等数字科技,盟浪实践通过能源发票数据智能核算碳排放,将银行单笔业务资源投入降低20倍以上[5] - 碳金融发展需第三方专业机构、数据科技企业和绿色金融认证机构支持,建立更多绿色低碳绩效标准与方法[6] 碳金融价值取向与绿色创新互动 - 碳金融需明确“零碳化”价值取向,光伏发电、风电等零碳技术成本超级低且无地缘政治风险[7] - 碳金融通过市场与金融筛选规则准确定位减排创新技术与高效项目,为碳排放定价并引导资源投向绿色创新领域[8] - 碳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需依托政府、技术、金融三者协同的“GTF框架”[8] 碳资产激活与金融工具应用 - 碳资产需有序退出与理性投资并行,发达国家人均历史排放高,发展中国家碳资产积累少[9] - 碳金融工具包括碳债券、碳资产抵押融资等成熟工具,上海碳市场累计质押业务量达数百万吨,融资超1亿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居全球首位(累计发行超4万亿、存量超2万亿)[9] - 碳交易工具中碳期权、碳互换已落地,碳期货仍处筹备阶段,需借鉴欧洲经验对冲价格风险[9] - 市场生态支持工具包括中碳指数、碳保险及公募基金绿色主题产品[9] - 当前碳资产支持存在失衡问题:中国碳排放全球占比与绿色金融工具规模不匹配、区域差距显著、CCER方法学审批滞后(3000多个排队技术仅批准8个方向)[10] 碳金融未来十年发展重点 - 碳金融核心方向是国际化,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低(非洲1吨、印度2吨、中国8.7吨),2024年气候会议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无偿援助与1.2万亿美元市场融资[11] - 中国零碳产品(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具备全球竞争力,2024年中国风光新增装机3.6亿千瓦,年发电量相当于5个三峡工程[11] - 未来十年发展重点包括构建统一核心碳市场、激活市场活力通过金融创新开发安全可控工具、强化数据支撑、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标准、完善法律保障[11] - 关注新兴金融工具与碳资产结合,如RWA(真实世界资产)与碳市场联动,需优先建立中国碳资产认定模型[12]
赞比亚副总统感谢中方援助受干旱影响民众
新华网· 2025-10-23 09:42
项目概述 - 中国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向赞比亚提供粮食援助的项目交接仪式于10月20日在卢萨卡举行 [1] - 该粮食援助项目由中国政府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项下向世粮署提供资金支持 [1] - 项目用于向受干旱影响的赞比亚南方省和西方省的困难居民提供粮食援助 [1] 合作方评价 - 赞比亚副总统纳卢曼戈表示此次援助非常及时 展现出中国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时的有力行动 [1] -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韩镜表示该项目是中国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具体行动 体现中国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建设性作用 [1] - 赞比亚副总统感谢中国和世粮署向赞比亚受干旱影响地区民众提供粮食援助支持 指出干旱给赞比亚带来严重和长期影响 [1] 项目意义 - 该项目由中国 赞比亚和世粮署共同实施 [1] - 此项目将进一步加强中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
世粮署驻华代表:同舟共济迈向“零饥饿”的美好未来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4:12
中新社记者 官逸伦 "最终目标是建立零饥饿的世界",这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对自己工作的描述。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 划署驻华代表赵兵看来,这意味着既要消除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也要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向更可持续的 方向转型,还要确保小农户能够通过农业劳动实现稳定生活,并为儿童成长提供健康、营养保障。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组织,世粮署目前在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工作,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并支持各国政府和有关社区共同探索改善生计的有效途径,提高粮食安全。 赵兵坦言,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需求紧迫,形势不容乐观。据联合国方面2025年最新发布的《世界粮食安 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去年约有6.73亿人挣扎在饥饿线上。赵兵表示,这一方面是由战争、冲突、气候 变化、自然灾害等引发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全球南方国家还存在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落 后、产业链不完善等情况。 1979年,中国正式参加世粮署活动。赵兵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6年,世粮署在中国成 立农村发展卓越中心,旨在通过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在粮食安全、营养 改善和扶贫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解决方案。 中新 ...
第二届非洲国别研究论坛在扬州大学举办,扬州大学与中国非洲研究院将战略合作
扬子晚报网· 2025-10-21 18:22
签约仪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10月21日从扬州大学获悉,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与扬大主办、扬大非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非洲国别研究论坛"10月18日在扬子 津校区举行。本届论坛以"战略自主与合作伙伴多元化: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的非洲国家对外关系"为主题,来自全国近70家高校、研究机构和实务部门的 专家学者,围绕非洲国家外交政策、中非关系、全球南方、区域一体化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 分论坛现场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参赞吕岩深入分析了当前非洲形势与中非关系,强调中非全天候伙伴关系在新时代下的韧性与潜力。北京大学李安山教 授以"全球化与全球南方:历史进程与辩证关系"为题,系统梳理了全球化的多重维度与全球南方的概念演进。本届论坛新设专家对话环节。中国非洲研究 院特约研究员舒展、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孙树忠、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贺红燕与《西亚非洲》常务副主编安春英编审围绕"非洲与中非合作"展开 讨论。随后,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俞洪亮、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院院长王有 勇、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春就"非洲区域国别知识体系与理论范式"展开对话。 同步 ...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再获FAO南南合作杰出贡献表彰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21 13:42
作为中国与FAO开展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的实施单位之一,外经中心在农业农村部部党组的坚强领 导下,在国际合作司的指导下,近30年已执行30多个相关项目,占中方与FAO合作项目总量的75%,帮 助东道国试验引进优良作物和水果品种300余个,推广适用农业技术1000多项,培训人员近10万人,带 动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约100万全球南方国家小农受益,多个项目入选 "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有效助力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外经中心组织实施的乌干达项目、佛得角项目、斯里兰卡项目,成为中国—FAO 南南合作的样板 项目,获东道国政府和FAO的高度评价。乌干达项目注重"投援结合",在东道国建成近百个示范点,成 功推广20余项先进农业技术与68个优质作物品种;创新 "技术转移+产业园区" 合作模式,推动中乌农业 合作产业园落地,获乌干达总统书面赞誉。佛得角项目聚焦能力建设,推进国家级农业实验室建设,夯 实当地农业科研基础,打造近20个科研示范基地,开展100余次技术指导、培训 3 万余人次,有效增强 当地农业生产能力,成果获联合国官网报道。斯里兰卡项目锚定技术赋能产业,引进12项热带水果栽培 与加工技 ...
2025年世界粮食论坛举行 共促全球农业和粮食体系转型(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1
论坛概况 -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意大利罗马主办2025年世界粮食论坛 恰逢该组织成立80周年 主题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 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 [1] - 本届论坛参会代表超过2.5万名 规模创历届之最 各方围绕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和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交流合作 [1] 全球饥饿与粮食安全现状 - 2024年全球面临饥饿人口数量较前一年减少1500万 但全球仍有约6.73亿人面临饥饿 [2] - 全球有23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 26亿人负担不起健康饮食 [2] - 冲突是导致突发重度粮食不安全的首要因素 波及20个国家和地区约1.4亿人 其中苏丹已确认出现饥荒 [2] - 极端气候导致18个国家的超过96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 对南部非洲 南亚和非洲之角地区影响重大 [2] - 粮农组织2025年9月食品价格指数显著高于去年和前年同期水平 自2020年起全球食品价格通胀始终高于整体通胀水平 [3] 农业科技创新与倡议 - 粮农组织发起农业食品系统技术与创新展望倡议并发布首期年度报告 为中低收入国家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建议 [4] - 粮农组织建立在线知识库 汇集全球农业食品技术和创新案例 例如马耳他企业开发的AI“灌溉优化”系统正在塔吉克斯坦 格鲁吉亚等国试验 [4] - 粮农组织“手拉手”行动计划已吸引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 筹集超过80亿美元资金 [5] - 在本届“手拉手”投资论坛上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向2000多名投资者推介农业民生项目 若全部落实将惠及超过1.75亿民众 [5] 国际合作与联盟 - 2024年巴西发起成立的“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05个国家参与 该联盟在论坛期间举行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并决定在粮农组织设立支持机制办公室 [5] - 粮农组织—中国合作项目自2009年设立 中方已注资1.3亿美元并开展36个项目 超过100万农户受益 [7] - 尼日利亚农业和食品安全部部长表示在农业机械化 灌溉系统和大米种植等领域得到中方大力支持 [7] 中国参与与贡献 - 中国政府获得粮农组织颁发的“南南及三方合作倡导国”称号 粮农组织—中国—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获得示范项目证书 [7] - 中国企业金正大集团在论坛展示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 今年在荷兰建立欧洲首个以中国技术为主导的海外缓控释肥工厂 [7] - 金正大通过粮农组织“一国一品”倡议与莱索托达成协议 提供缓控释肥技术 并在部分非洲国家打造1000公顷试验田 [7] -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表示中国作为粮农组织创始成员国 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积极倡导和践行南南合作 [8]
合力培育中赤几友谊的常青树(大使随笔)
人民日报· 2025-10-19 06:02
民心相通是中国和赤道几内亚关系的坚固纽带。中国每年都为赤几提供各类人力资源培训的机会,越来 越多的赤几学生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或自主申请到中国留学。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当地多所 中小学开设的孔子课堂,为当地民众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的窗户,中文已经是当地学生最喜欢的外语之 一,中国文化成为了赤几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不断拓展在媒体、音乐、体育等方面的交流, 促进人文相亲。 非洲中西部的几内亚湾地区,常可以看到高大挺拔、树伞如盖的木棉树,它也是赤道几内亚的国树。站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赤几两国将继续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把政治互信的根扎深,把互利合作的干养 壮,使人文交流的叶茂盛,相信如木棉树一般茁壮的中赤几友谊之树在双方共同浇灌下,定会枝繁叶 茂、果实累累,不断惠及两国人民。 肝胆相照是中国和赤道几内亚友谊的鲜明底色。两国建交初期,中国在自身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坚定不移 帮助赤几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奥比昂总统派外长专程将100万欧元送到灾区。 2016年,赤几政府捐资修建的"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在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落成。面 对新冠疫情,两国团结互助,中方率先向赤几提供 ...
“中国的影响力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13
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80周年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高度赞扬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成立8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加强全球粮食及农业治理发出号召 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各方人士 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体现出对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展现出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 各方愿与中国和粮农组织等共同努力,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期待未来粮农组织和中国进一步深化南南合作" "中国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实现的发展变革,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范例。"联合国国际 农业发展基金助理副总裁多纳尔·布朗高度评价中国对全球农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中国以积极行动守 护全球粮食安全。中国坚定支持南南及三方合作,在推动全球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 南方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了力量。" 哥伦比亚驻罗马联合国机构大使、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前部长珍妮弗·莫西卡表示:"习近平主席贺信展示 出的发展与合作意愿对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十分重要。哥伦比亚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发展需求,许 ...
新华时评丨为粮安天下注入中国智慧
新华社· 2025-10-16 21:18
全球粮食安全现状 - 全球粮食安全持续恶化,受地区冲突、极端天气、经济冲击等多重危机影响,数以亿计人口面临饥饿[1] 中国的粮食生产与国内保障 - 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产出约占世界四分之一粮食,成功解决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1] 中国的国际粮食援助与合作 - 持续向遭受自然灾害和人道危机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1] -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是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 - 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在G20、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场合呼吁维护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 中国的农业技术合作与知识分享 - 通过技术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粮食生产“造血”能力,例如在南非、卢旺达推广菌草技术,在布隆迪培育出7个水稻新品种实现年均增产2.85万吨、增收1425万美元[2] - 自2021年9月以来面向发展中国家举办超过300期农业技术培训班,惠及近150个国家上万名人员[3] - 通过数字化平台向全球分享“节粮减损标准体系”、“害虫防治技术”等实用知识成果[3] 国际合作共识与文件 - 推动达成《中国—太平洋岛国农渔业合作南京共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等合作文件,呼吁国际协同合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