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

搜索文档
以色列科研人员“复活”80年前真菌标本
新华社· 2025-07-30 17:0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复活两株约80年前收集的灰霉菌样本[1] - 研究旨在揭示现代农业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长期影响[1] - 为构建更可持续的农业体系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对象特性 - 灰霉菌是全球广泛存在的植物病原真菌[1] - 可引发200多种作物灰霉病[1] - 对全球粮食安全、国际贸易与环境健康构成多重挑战[1] 研究方法 - 从希伯来大学国家自然历史收藏中心选取20世纪40年代采集的菌株[1] - 这些样本来自化学干预前时代的农业体系[1] - 采用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分析和代谢组分析等最新技术手段[1] - 与现代实验室菌株进行对比研究[1] 研究发现 - 老菌株对杀真菌剂的抗性明显弱于现代菌株[1] - 老菌株致病能力较低,表现在侵入性和寄主特异性方面[1] - 新旧菌株在酸碱度耐受能力和寄主植物偏好方面存在适应策略差异[1] 研究意义 - 量化了80年来人类农业活动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2] - 为改善植物病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 - 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实践[2] 研究成果发表 - 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学科》[3]
牧原股份股价下跌2.19% 公司创新模式入选联合国案例
金融界· 2025-07-30 02:36
股价表现 - 7月29日股价报47 28元 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 06元 跌幅2 19% [1] - 当日成交量为43 62万手 成交金额20 68亿元 [1] 资金流向 - 7月29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 57亿元 占流通市值的0 2% [2] 主营业务 - 主营业务为生猪养殖与销售 主要产品为商品猪、种猪、仔猪 [1] - 采用"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经营模式 [1] - 形成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生猪屠宰为一体的完整生猪产业链 [1] 经营模式创新 - 创新"猪养田、田养猪"循环模式 将猪粪水处理成有机肥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 [1] - 目前服务农田472万亩 减少化肥使用15 46万吨 [1] - 该模式已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可持续农业案例 [1] 技术突破 - 突破进口种猪的限制 在自主育种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
南非农业部长:我们不要援助,希望发达国家开放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1 19:01
南非G20峰会核心议题 - 南非作为G20轮值主席国计划推动三大核心议题:非洲发展、能源转型与债务可持续性、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1] - 南非呼吁将国际农业合作重点从援助转向贸易,要求发达国家开放市场准入,强调公平贸易机会 [1][7] - 南非生产的糖因汇率优势比高度补贴经济体便宜,具备价格竞争力 [1][7] 中南农产品贸易进展 - 2024年8月南非成为第三个获得中国鲜食牛油果准入的非洲国家,实现全年不间断供应 [2] - 中国对南非实施全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后,南非牛油果对华出口量一年内增长三倍 [2][5] - 2024年中南贸易额达524.6亿美元,南非占中非贸易总额近1/5,中国自南非进口306.4亿美元 [3] - 南非葡萄酒、博士茶、芦荟胶等成为中国网红产品,牛油果、柑橘、鲜梨等农产品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3] 技术合作与产业协同 - 中国与南非签署农业技术协议,南非学生可赴华学习智慧农业、无人机技术及土壤管理技术 [5][7] - 中国电动车辆和智能农业设备技术为南非提升产量提供支持,尤其惠及小规模生产者 [5] - 两国计划在环保农业投入品(肥料、农药)和动物健康领域深化合作 [7] 市场准入与区域枢纽作用 - 南非核果(杏子、李子)输华协议即将落地,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种类 [4] - 南非可作为中国进入非洲市场的门户,其工业化程度和市场规模具备战略跳板价值 [3][6] - 中国零关税政策覆盖53个非洲国家,上半年自最不发达国家进口实现两位数增长 [3]
从田间到舌尖绿色总动员:农业链开启智慧跃迁
中国证券报· 2025-07-21 04:20
农业产业链智慧化与绿色化转型 - 农业企业通过光伏供电、传感器监测、区块链追溯等技术实现全链条智慧化与绿色化 [1] - 麦当劳中国联合11家供应商发布"麦链"倡议,目标2026年实现食材全链路可追溯,2027年建成浙江智慧产业园,2028年培养2万名再生农业技术农民骨干 [1] - 星巴克与远景科技合作构建方舟能碳管理平台,覆盖全部直采供应商,测算数千个品项的全链碳足迹 [2] 企业具体减碳措施 - 麦当劳土豆种植采用减少深翻、冬季覆盖作物、轮作等再生农业技术保护土壤 [2] - 顺新晖智慧物流中心实现"黑灯作业",光伏项目总装机813.73千瓦,预计25年减排超13000吨二氧化碳 [4] - 正大集团榴莲运输采用传感器监测温湿度,区块链技术实现全链路溯源 [4] - 嘉吉在散货船加装37.5米高风帆,测试显示日均节省3吨燃油 [5] - 路易达孚工厂100%使用绿电,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棕榈油供应链全程追溯 [5] 技术创新应用 - 正大集团内蒙古生猪项目实现养殖粪水100%资源化利用,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 - 特灵科技冷链车厢采用变频制冷技术,温控波动不超过±0.5℃,车辆采用铝制轻量化设计 [5] - 国机数科通过农机云平台和田间传感器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6] - 华大万物改造5万多亩沙地,利用微生物菌剂替代部分化学投入品 [7] 中国供应链国际化 - 麦当劳中国供应商每年向日韩出口约8000吨薯条 [6] - 九联集团预计2025年出口6万吨鸡肉,占全国鸡肉出口量五分之一 [6] - 隆平高科种子年销量3亿公斤带来全球粮食增产50亿公斤,降低运输碳排放 [7] - 伊利集团产品销往全球60多国,供应链整合丹麦益生菌、德国设备等国际资源 [8] - 嘉吉上海创新中心升级后重点支持亚太市场,将本土创新辐射全球 [8]
麦当劳中国第十一届大薯日链博会首发 共庆土豆本土种植40周年
搜狐财经· 2025-07-18 15:27
麦当劳中国土豆本土种植40周年庆典 - 公司与辛普劳中国、麦肯中国、蓝威斯顿中国及农户代表共同庆祝土豆本土种植40周年并启动第十一届"大薯日"主题活动 [2] - 通过"从农场到餐桌"故事向消费者传递薯条品质追求与趣味体验 [2] - 联合11家供应商以中国"麦链"形式亮相链博会并发布"麦链"倡议 [3] 本土化发展与供应链建设 - "三脚凳"经营理念强调品牌、员工与供应商协作实现长期共赢 [3] - 土豆年收获量从早期几千吨增长至2025年预计9.2万吨 [4] - 薯条加工厂战略迁址宁夏并新建两家总投资超4.5亿美元的工厂 [7] - 薯条、薯饼、薯格等产品已实现国产化并研发外卖专用"脆脆薯条" [7] 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 - 种植模式从人力耕作发展为全程机械化并应用GPS导航精准播种 [7] - 推广轮耕轮种、滴灌节水等技术在4万多亩农田实施轮作 [7] - 供应链学院为5000多位农户提供再生农业培训 [7] 市场营销与消费者互动 - "大薯日"主题活动以谐音创意持续9年传递薯条文化 [8] - 推出"大薯状态灯"创意周边增强就餐趣味性 [8] - 活动期间提供7元优惠价购买大薯条或脆脆薯条 [8] - 链博会设置巨型薯条快闪店及北京5家主题餐厅特色活动 [10]
【2025链博会】全球产业协作: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解码中美农业的合作共赢
环球网· 2025-07-17 14:57
链博会平台价值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余家企业参展,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1] -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认为链博会为全球农业产业链提供"展示、对接、共赢"的核心平台,是展示全链条协同能力和对接资源的独特窗口 [1][4] 美国大豆产业链优势 - 美国大豆产业通过43年深耕与中国市场形成"互惠共赢"合作模式,展示"从农场到餐桌"全链条整合能力 [1][4] - 大豆产业链具有长度和国际贸易参与度高的特性,成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超级连接器" [6] - 核心竞争力源于数智化技术应用:GPS和无人机技术实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的精准调控,全流程数据追踪助力下游企业优化配方 [7] 技术创新与市场教育 - 美国大豆产业通过技术推广"教育终端用户",如在中国推广豆粕玉米型日粮提高动物日增重和产品品质 [7] - 针对动物疫病提出"全进全出"、空气过滤等生物安全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 [7] 可持续农业实践 - 美国大豆产业自上世纪30年代推行水土保持措施,形成法律框架下的系统性管理,每公斤大豆运抵中国的二氧化碳当量仅0.42公斤 [7][8] - 家庭农场私有化模式促使土地视为"代际资产",《土壤保护法》要求保留10%-15%土地作为生态缓冲带 [8] - SSAP认证使中国饲料企业可精准选择低碳原材料,养殖企业实现产品溢价销售,证明可持续与经济效益可兼得 [9] 中美大豆合作成果 - 合作模式经历三大转变:从"技术无偿输入"到"解决方案共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 [10] - 水产养殖技术革新推动中国从"肥水养鱼"转向"饲料养鱼",池塘循环流水技术已推广至1.8万条养殖水道 [10][11] - 43年合作证明中美大豆产业是"命运共同体",全球供应链价值在于连接与共创共赢 [11]
可持续农业潜力无限 先正达如何挖掘北极海藻里的绿色农业奥秘
新浪财经· 2025-07-01 20:15
挪威冷水海藻的生物制剂应用 - 挪威北极峡湾的冷水海藻(泡叶藻)通过科技手段从传统饲料升级为农业生物制剂核心成分,其提取物可增强农作物抗逆性和水分利用效率[1][6] - 泡叶藻生长环境极端(寒冷水温、潮汐、极昼极夜),进化出独特抗压特性,经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提取的活性物质对作物生长促进效果显著[6] - Algea公司采用可持续采收方式(仅收割头部,保留基部),每小时可处理5吨,完整采收周期需5年覆盖10万公里海岸线[4] Algea公司运营与先正达整合 - Algea成立于1937年,原为挪威家族企业,现为先正达集团旗下公司,专业从事海藻采收与加工[3] - 生产工艺从传统烘干研磨升级为溶解提取活性素,每日可处理数百吨海藻,产出液态/固态可溶性肥料[6] - 产品作为核心原料供应先正达全球四大洲生产基地,最终应用于各地农场[7] 生物制剂市场发展 - 全球植保市场2024年规模约700亿美元(生物制剂占120亿美元),预计2030年生物制剂达200亿美元占比20%,年复合增长率10%[11] - 欧洲/美洲田间试验显示含挪威海藻提取物的生物制剂使玉米抗旱增产12%,普遍作物增产15%[9] - 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挑战、基础学科突破(合成生物学/AI分析)、各国可持续农业政策支持[9][11] 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 - 先正达在上海金山新建全球植保创新中心,强化生物制剂/土壤健康研发,与瑞士/英国研发中心形成全球技术网络[12] - 中国生物制剂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公司通过GEAPOWER平台推动产品组合创新,结合中科院合作开发盐碱地改良等项目[15] - 政策层面中国"十四五"规划将生物技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生物肥料技术[16]
今年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关注主题是“恢复土地,释放机遇”——防治荒漠化 这些国家怎么做?(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6-23 05:53
全球荒漠化现状与挑战 - 全球40%土地已退化 影响近一半人口 [1] - 2023年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主题为"恢复土地 释放机遇" 强调健康土地对食物 水资源 就业的支撑作用 [1] - 摩洛哥 西班牙 土库曼斯坦三国通过科技赋能 系统治理 国际协作推进土地恢复 [1] 摩洛哥防治措施 - 国土65%被沙漠覆盖 93%区域属干旱半干旱气候 设定2030年恢复100万公顷土地目标 [2] - 2005年起推行植树造林战略 在荒漠化严重地区种植耐旱树种 [2] - 农业人口占比50% 推广滴灌技术(给予补贴) 混作轮作提升土壤肥力 有机肥料使用量提升 [2] - 与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牧场管理项目 已使10万人受益 私营企业利用太阳能淡化咸水使产量提升1.5倍 [3] - 计划引入AI灌溉系统实现精准供水 [3] 西班牙综合治理方案 - 安达卢西亚自治区橄榄油产量占全国80% 但面临极端高温与土地过度使用问题 [4] - 再生水利用率从2019年4%提升至17.5% 18%国土属极高荒漠化风险区 [4] - 2022年降雨量较平均值下降28% 农业消耗80%以上淡水 [4] - 开发干旱预警系统 整合1961年以来气象数据 2022年推出国家战略推动500万公顷造林(占森林面积10%) [5] 土库曼斯坦国际合作实践 - 80%国土被卡拉库姆沙漠覆盖 1996年加入联合国公约 2023年启动300万株植树计划 [6] - "阿尔金阿西尔"湖项目通过排水系统改良土壤 使作物产量显著提升 [6] -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监测荒漠植物 获光电设备支持 [7] - 与中国宁夏开展技术合作 学习"麦草方格"等治沙技术 25名官员参与专项研修 [7] - 正在开发沙漠地下水系统 推动绿洲扩张 [8]
全面分析2025年硫酸铵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6-09 21:48
硫酸铵市场报告概述 - 报告涵盖全球与中国硫酸铵市场深度分析,提供详尽精准的市场数据和趋势预测 [2] - 受众包括化肥、制药、食品加工行业决策者及农业政策制定者,帮助制定发展战略 [4] - 分析产业链上下游,包括氨气/硫酸供应与农业/工业需求,揭示市场运作机制 [6] 市场竞争格局 - 主要参与者包括全球化肥巨头和地方中小企业,分别依靠技术优势与区域灵活性竞争 [6] - 报告详细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生产能力及行业地位,辅助投资决策 [6] 市场数据与趋势 - 全球硫酸铵市场稳定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可持续农业需求和技术进步 [7] - 提供历史数据与未来预测,对比区域潜力(如亚太增速最快)及政策影响 [7][8] 发展制约因素 - 成本上涨(原材料波动)、环保法规趋严及市场竞争加剧是主要挑战 [7] - 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应对成本压力及环保投入增加 [7] 地缘政治与区域分析 - 全球政治局势影响原材料供应链,贸易壁垒或导致货源紧张和成本上升 [8] - 亚太市场增长显著,受益于农业现代化和化肥需求增长 [8] 中国市场专项分析 - 政策环境包括化肥产业扶持与环保法规,推动资源效率提升 [9]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政策变化直接影响全球供需格局 [9]
合作绘出好“丰”景(民营企业“走出去”)
人民日报· 2025-06-09 05:44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 - 民营企业连续6年保持中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 [1] - 山东、浙江、陕西等地民营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定制化产品、创新模式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1] - 农业领域民营企业丰富中外合作形式,为全球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1] 山东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已在40多个国家建设272个温室大棚 [2] - 在新西兰建成100亩水培蔬菜大棚,斩获新西兰农业科学奖等专业大奖 [2] -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温室项目使西红柿产量提高40% [2] - 针对不同国家气候特性研发定制温室技术,设立20余座"世界温室实验室"模拟全球气候场景 [3] - 寿光已有30余家企业开展农业领域对外业务 [3] 浙江四方集团有限公司 - "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等小型农机具畅销"一带一路"国家 [4] - 实现"小批量"和"定制化"生产,如改进埃塞俄比亚收割机筛选系统、加宽印尼履带收割机履带宽度等 [5] - 通过"浙江农机走进非洲"云展会实现多国连线直播,精准对接非洲客商超百人 [5] - 社交媒体账号上线运营辐射非洲和东南亚市场,计划在肯尼亚举办农机培训会 [6]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 - 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形成完整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模式 [6] - 推广"订单农业"种植面积达150万亩,解决当地"卖粮难"问题 [7] - 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输农产品,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7] - 为哈萨克斯坦员工提供技能培训、留学支持计划等,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8] - 业务辐射中亚多国和俄罗斯市场,成为农业跨国合作示范企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