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

搜索文档
第六次中新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召开,双方同意加强在碳市场、气候投融资等领域交流合作
新浪财经· 2025-09-19 16:25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简介 沃兹分享了新西兰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行动进展,赞赏中国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为推动全球能 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表示,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愿与中方进一步加强对 话交流,深化气候领域务实合作。 双方同意落实好中新两国领导人共识,加强在碳市场、适应气候变化、气候投融资、农业甲烷减排、可 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取得成功,为气候领域多边进程注入确定 性和前进动力。 来源:(智通财经)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报告、培训、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 公司传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续发展表现。点击查看【 ESG评级中心服务手册】 8月29日,第六次中新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在京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与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部长 西蒙·沃兹就气候领域双边合作、各自国内气候政策、气候多边进程等议题开展深入对话交流。生态环 境部副部长李高,新西兰驻华大使乔文博出席对话活动。 本次对话旨在进一步落实中新两国领导人共识、深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务实合作。黄润秋表示,4月23 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上发表重要致 ...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
新华社· 2025-09-19 16:12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报告、培训、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 公司传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续发展表现。点击查看【 ESG评级中心服务手册】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2025年5月24日)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我 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为推动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经党中央、国务 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 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 经济发展需要,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加 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有计划分步骤扩大实施范围、扩展参与主体,营造更加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 环境,努力实现碳排放 ...
李家超:加强与大湾区碳市场的试点合作,试验跨境交易结算路径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2:13
香港碳市场发展 - 港交所2022年推出全球唯一以港元及人民币结算的自愿碳信用交易平台Core Climate [1] - 未来将加强与大湾区碳市场试点合作 试验跨境交易结算路径以共建区内碳市场生态圈 [1] - 香港将联同内地监管部门研究国家参与国际碳市场事宜 包括制定自愿碳信用标准及碳减排量登记交易结算机制 [1]
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时间表、路线图确定—— 碳市场2.0,中国这样布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14:37
中国碳市场政策框架与发展现状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构成 强制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 自愿碳市场于2024年启动 两者独立运行且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衔接[6] - 强制碳市场覆盖超2000家重点排放单位 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 截至2024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成交额474.1亿元[7] - 自愿碳市场已出台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 完成首批948万吨核证自愿减排量登记 同期累计成交量249万吨 成交额2.1亿元[7] 行业覆盖与减排成效 - 强制碳市场从发电行业扩展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7] - 河北作为工业大省有400余家企业被纳入碳市场 石家庄良村热电通过出售碳配额获收益7700余万元 供电煤耗较2020年降低5.5克/千瓦时 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0300吨[8] - 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如烟气余热回收、燃烧器优化)降低排放 形成减排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8] 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目标 - 强制碳市场目标: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2030年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与有偿分配结合的市场体系[9] - 自愿碳市场目标: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诚信透明市场[9] - 配额分配方式将从免费逐步转向免费与有偿结合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9] 碳金融创新与市场机制 - 建立碳质押和碳回购制度 企业可用CEA、CCER等碳资产质押融资 或通过回购获得短期资金融通[13] - 开发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险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碳汇损失 当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时按约定标准赔偿[14] - 计划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及自然人参与交易 改善当前"履约驱动、潮汐交易"特征 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信号连续性[15][16] 市场功能与战略意义 - 碳市场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动力 通过价格机制激励绿色技术创新 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投资[5][15] - 试点碳市场(7个省市)将继续发挥"政策试验田"功能 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监管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11] - 碳定价机制目标到2030年形成规则健全、价格合理的体系 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市场价值[15]
买卖什么? 如何更有活力? 碳市场2.0,中国这样布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11:35
碳市场里买卖什么?从营造红树林,到建设海上风电……企业等减排主体的贡献"份额"被量化、交易, 既可选择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也可选择购买配额填补缺口,从而以更低的社会成本达成总体减排目 标。 "碳市场一头牵着减碳目标,一头连着经济增长,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发市场 主体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减碳进程之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海芹说。 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时间表、路线图确定—— 碳市场2.0,中国这样布局 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排放也有价格、可以交易。 自2013年起,中国在多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碳 市场已成为中国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项重要政策工 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 称《意见》)公布,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碳市场进入 2.0时代,将推动全国碳市场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 企业减排越多、收益越多 据介绍,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自愿"两个市场共同构成:一是重点排放单 ...
2025服贸会 | 国内外政、企、学界代表共话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
北京商报· 2025-09-12 22:28
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核心观点 - 全球绿色转型进入创新驱动关键阶段 聚焦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 [1] 绿色金融工具发展 - 绿色债券及SDGs债券将成为重要金融工具 多边开发银行可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解决环境社会可持续问题 [2] 中国绿色产业全球化趋势 - 绿色产业从产品出海深化为产业出海 通过海外建厂和技术授权加强本地化运营 [3] - 竞争优势从价格优势跃升为价值引领 核心是品牌竞争力技术原创性和标准制定权 [3] -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和绿色贸易发展伙伴 [3] 碳市场发展影响 - 强制碳市场扩容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格局 [4] - 碳排放交易从单一市场管控向多元管控转变 纳入更多边际减排成本和不同主体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4] - 碳市场完善催生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 带来新业务增长点 [4] 能源行业转型挑战 - 绿色低碳转型需跨专业多项技术整合 要求一项目一方案一企一策的综合能源转型方案 [5] - 低碳技术需要极强技术转换能力 需经历实验室到小试到中试的产业创新过程 [5] - 需要具备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项目管理人才 [5] 人工智能驱动转型 - 人工智能成为驱动绿色能源与装备制造转型的核心引擎 [6] - 机器学习与大模型显著提升绿色能源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6] - 人工智能驱动绿色能源全链条智能化跃迁 实现降本增效与零碳目标协同突破 [6] - 人工智能驱动智能装备向自诊断自优化自进化跃迁 实现效能极限突破与全生命周期价值重塑 [6] 零碳园区建设重点 - 建设零碳园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 供给端调整能源结构 需求端提高能效 生产端改进生产工艺和优化产业布局 [7] - 零碳园区建设分八个步骤:能源核算、碳排放核算、可行性分析、目标制定、阶段规划、清洁用能转型、基础设施调整、效益预测 [7] 零碳园区核心价值 - 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降低用电成本 余热余压回收和智慧管控平台实现节能技术深度赋能 [8] - 提升品牌形象促进招商引资 满足低碳基础设施需求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 [8] - 培育绿色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通过技术开发和产业链转型培育新兴业态 实现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良性循环 [8]
国内外政、企、学界代表共话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
北京商报· 2025-09-12 22:20
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核心观点 - 全球绿色转型进入创新驱动关键阶段 重点讨论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以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 [2] 绿色金融工具发展 - 绿色债券及SDGs债券将成为重要金融工具 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2] - 多边开发银行在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解决环境及社会可持续问题 [2] 中国绿色产业全球化趋势 - 绿色产业全球化从产品出海深化为产业出海 通过海外建厂和技术授权加强本地化运营 [2] - 竞争优势从价格优势跃升为价值引领 核心是品牌竞争力 技术原创性和标准制定权 [2] -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和绿色贸易发展伙伴 [2] 碳市场发展影响 - 强制碳市场扩容在更大范围 更宽领域 更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格局 [3] - 碳排放交易从单一市场管控向多元管控转变 纳入更多边际减排成本和不同主体 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3] - 碳市场完善催生碳核查 碳监测 碳咨询 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 带来新业务增长点 [3] 能源行业转型挑战 - 绿色低碳转型是多学科技术集成难题 需要跨专业多项技术整合的综合性方案 [4] - 低碳技术需要极强技术转换能力 从实验室到小试到中试 是技术与产业融合协同推进的产业创新 [4] - 需要整合资源 组织协调能力强的项目管理人才 [4] 人工智能驱动绿色转型 - 人工智能成为驱动绿色能源与装备制造转型核心引擎 [5] - 机器学习与大模型显著提升绿色能源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5] - 人工智能驱动绿色能源全链条智能化跃迁 实现降本增效与零碳目标协同突破 [5] - 人工智能驱动智能装备向自诊断 自优化 自进化跃迁 实现效能极限突破与全生命周期价值重塑 [5] 零碳园区建设重点 - 建设零碳园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 供给端调整能源结构 需求端提高能效 生产端改进生产工艺和优化产业布局 [6] - 零碳园区建设分为八个步骤:核算能源供应消费情况 核算碳排放 可行性分析预测 制定建设目标 制定阶段目标 清洁能源转型 调整基础设施 效益预测 [6] 零碳园区核心价值 - 最核心价值是实现降本增效和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降低用电成本 余热余压回收和智慧管控平台实现节能技术深度赋能 [7] - 提升品牌形象促进招商引资 满足低碳基础设施需求 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 [7] - 培育绿色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通过技术开发和产业链转型培育新兴业态 实现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良性循环 打造区域绿色发展核心引擎 [7]
全国碳市场建设按下“升级键”
中国化工报· 2025-09-12 09:43
8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 称《意见》)一经发布,便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作 出系统部署,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路径,向社会释放碳市场建设长期政策信号。有专家指 出,《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即将进入转型新阶段,朝着市场主体多元、市场机制完善、支撑 体系完备、监管力量全面的方向迈进。 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 石化行业入局在即 根据《意见》,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 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意见》还提出,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 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对此,多位受访者表示,结合有序扩围的几点要求和对碳减排的贡献度,石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渐 近。 "碳市场正在牵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王海芹表示,随着全 国碳市场逐步扩容,覆盖的碳排放总量接近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0%。这些行业内的重点排放企业将通过 更大程度使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原 ...
碳资产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6:52
回顾历史,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 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标志着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的兴起。自此与碳排放权相关的市场迅速发展 起来,通常涵盖了基于各类碳现货的交易市场,也包括了基于各类衍生品的碳金融市场。 对此,《意见》针对市场痛点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其中强调要实现全国碳市场、CCER和地方碳市 场的协调发展,并且以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加强市场交易监管为抓手,着力提升碳市场活 力;以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加强碳排放数据 质量全过程监管、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为重点,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等。此 外,《意见》也提出要在"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实现碳现货与碳金融产品的协同发 展。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提出了加强组织实施保障的一系列重点方向。其中完善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 机制、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改革重心。例如,现有全国碳市场的清结算模式,基本 上延续了地方碳市场的银行账户模式,难以适应碳现货市场快速发展与碳金融市场快速兴起的需求,同 时在 ...
用好“环境粮票”提高减排效率
经济日报· 2025-09-12 06:44
从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全面转型。我国当前采用的碳配额分配方法是基于强度控制的配额分配方法。这 种方法只控制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但没有限制企业的碳排放总量。此举虽在制度初期避免了限制产量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其控制预期不明晰、减排约束力不够、碳排放资源稀缺性体现不足等局限性日益凸 显。 自2021年纳入发电行业,2024年新增钢铁、水泥等行业后,我国碳市场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 量的60%以上,成为落实碳减排目标的主体。通过"配额总量控制与渐进收紧机制",将国家减排目标层 层分解至企业层面,是以科学、合理、公平的配额分配方式落实"双碳"目标、服务碳排放双控的必然选 择。 配额是碳市场建设中的关键要素。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 确,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何为"配额"?可以理解为"环境粮票"。政府发放给企业碳排放配额,如果企业碳排放控制得比较好,有 结余,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反之,把"环境粮票"用超了,就要付出额外成本去购买。 《意见》为配额分配方式调整规划了具体的时间表。具体来看,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