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净零行动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最新进展、问题及建议|国际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1-04 16:59
文/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金融研究处高级经济师 张赶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 分行金融研究处经济师 牟思思 全球净零行动正处于关键转折期,净零行动国际合作已从框架构建迈向实 质落地,尽管多边机制取得进展,但资金缺口、技术壁垒、地缘冲突及能 力短 板等问题 仍制约 合 作 效能 。 未来 须通 过强 化气 候融 资、 推动 技 术共 享、构建包容性国际框架及提升治理能力确保全球在2 03 0年前实现减排 目标,并为2 0 50年净零愿景奠定坚实基础。 全球净零行动取得积极进展 区域与双边净零合作不断深化。一是中欧、中英合作取得进展。2015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通过伦交所发行了总值120多亿美元的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 券。如2023年,中国银行成功发行3年期6亿美元境外绿色债券,首次将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支持在英、法、荷等国的标杆性绿色信贷项目。同年,渣打银行 为河南牧原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提供了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发票融资贷款,推动其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可再生能源使用。二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深化气候合作。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南南合作机制,已成为全球气候资金主要提供者。海外发展研究所(ODI)指出,中国2020年当年提供的气候 ...
碳月报:全国碳市场价格承压震荡运行-20251101
建信期货· 2025-11-01 22:5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10月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最高价59.30元/吨,最低价50.34元/吨,收盘价格51.96元/吨,较上月同期下跌10.37%,当前碳价低迷部分源于结转规则下盈余企业的集中抛售,预计11月抛压消退后价格可能企稳 [8] - 2025年11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买入价格预期为47.59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55.42元/吨,中间价为51.51元/吨;12月买入价格预期为55.63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65.35元/吨,中间价为60.50元/吨;11月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买入价格预期为59.67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68.17元/吨,中间价为63.92元/吨 [9] 各目录总结 全国碳市场概况 - 10月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最高价59.30元/吨,最低价50.34元/吨,收盘价格51.96元/吨,较上月同期下跌10.37% [8] - 10月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0525810吨,成交额487117084.12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0936720吨,成交额1496842246.87元;单向竞价成交量100000吨,成交额4475000.00元;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1562530吨,总成交额1988434330.99元 [8] - 2025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39661332吨,成交额8785796587.81元 [8] - 从今年6月开始,全国碳配额价格持续下行,目前综合行情已跌至50元/吨附近,较2024年的高点下滑超50% [8] - 2025年12月31日前,盈余企业可将60%的盈余配额结转至2025年度,但需在2026年6月10日前完成申请,未按时结转的配额将失效,当前碳价低迷部分源于结转规则下盈余企业的集中抛售,预计11月抛压消退后价格可能企稳 [8] 行情要闻 - 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三季度增长4.8% [10] - 10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88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776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72557亿千瓦时;第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达2.9万亿千瓦时,一方面是由于7月份多轮高温过程拉动全社会最大负荷屡创新高,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 [10] - 10月24日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五五”时期将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具体开展多方面工作,包括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等,力争到2030年大宗固废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力争实现节能量1.5亿吨标准煤以上,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亿吨 [10] - 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稳妥推进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逐步收紧配额,加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产业政策的协同;加快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努力提高全国碳市场活力,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10] 数据汇总 - 报告提供了欧盟碳价格、发电新增设备同比增速、发电量同比增速、水电发电量、光伏新增装机量、煤炭重点电厂日耗量等数据图表,数据来源为Wind和建信期货研究发展部 [12][15][19]
螺纹仍以区间震荡为主
格林期货· 2025-10-31 19:2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周宏观环境宽松,如十五五规划等利多盘面,但钢材终端需求旺季不旺,后期终端需求将向淡季转换,预计螺纹继续维持震荡区间,螺纹主力合约压力位3230,支撑位3000,热卷压力位3450,支撑位3200;预计铁矿继续维持震荡走势,主力2601合约压力位833,关注支撑位750 [3][4] - 短期螺纹3000具有较强韧性,接近3000时建议试多,有效跌破则建议止损离场;铁矿建议短线操作并设好止损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钢矿市场情况 - 本周钢矿反弹,但未触及区间上沿 [9] - 钢价大致7年一周期,2008 - 2015下跌,2016 - 2021年上涨,2021 - 2025下跌,目前仍在下跌周期 [6] 宏观与供需情况 - 宏观层面,十五五规划提振盘面信心,工信部发文严禁新增产能;终端市场表现欠佳,下游新开工主要在明年一季度,当前新开工缓慢,机械用钢提升,家电用钢预期降幅明显,汽车用钢持稳;1 - 9月我国粗钢产量同比负增长,生铁减量幅度相对小;10月钢材终端需求旺季不旺,11月进入消费淡季需求或走弱;粗钢产量同比减量,后期产量可能下降;河北、山西等主产区落实粗钢产量调控计划,唐山限产30%,钢材供给端预期收缩 [15] 钢材库存与产量情况 - 本周五大钢材品种库存环比降2.64%至1513.7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幅22.58%,产量环比增1.15%,表观需求环比增2.65%至916.4万吨创近半年高位;螺纹钢总库存回落3.15%至602.52万吨,表观需求回升至232.19万吨,热卷库存回落2%至406.59万吨,表需增加1.58%至331.89万吨;线材和冷轧表需环增,仅冷轧表观需求环比减少 [17] 铁水与铁矿情况 - 247家钢厂高炉日均铁水236.36万吨减3.54万吨,高炉铁水下降但整体仍处高位;47港铁矿石库存1.5273亿吨增163万吨,铁矿港口库存持续累积;本期全球铁矿发运3388.4万吨为近几年历史同期最高,预计后期到港量强,本期铁矿到港环比下降,短期进口矿供给边际下降;10月20 - 26日,澳巴七港铁矿石库存总量1158.3万吨,环比下降14.7万吨,延续去库态势,库存降至下半年以来最低水平 [22] 重要资讯 - 10月27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开幕,央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等;据产业在线,2025年11月空冰洗排产合计总量2847万台,较去年同期下降17.7%;生态环境部以碳市场手段推动钢铁等行业绿色低碳减排;10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釜山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10月30日,《河南省钢铁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计划》印发,到2025年底全省钢铁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到2027年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低效产能基本出清 [5]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 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再上新台阶
新华财经· 2025-10-30 04:37
文章核心观点 - “双碳”目标提出5年来,我国已初步构建起支撑目标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绿色金融作为关键支撑力量在引导资源配置、培育绿色动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12] - 绿色金融体系在顶层设计、市场建设和产品供给等方面成就显著,但仍在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面临挑战,需从完善基础制度、拓展工具体系等维度系统发力 [17][22] 政策体系建设 - 围绕“双碳”目标构建起以“1+N”政策体系为核心的完整、协调的政策生态,涵盖顶层规划、政策工具、执行机制和金融支持 [2][3] - 政策体系呈现四大特征: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类标准持续完善、政策工具丰富多元、信息披露与监管体系协同 [2] - 绿色金融制度全面提速,形成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为基础,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的多层次政策工具矩阵 [4] 绿色金融制度与工具创新 - 完善体系统一标准,实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分类口径一致,有助于降低实施成本并提升资产流动性 [4] - 创新激励直达实体,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5万亿元,覆盖6000多家市场主体,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 [6] - 强化监管协同推进,推动绿色金融纳入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体系,并设置200余项重点统计指标统一标准和口径 [7] 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体系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8][9] - 市场建设实现从行政管控向市场驱动的重要转变,并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探索碳汇方法学 [8][9] - 气候投融资试点在23个城市启动,探索“财政引导+绿色信贷+碳交易”协同机制 [9] 绿色金融发展成效 -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截至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6万亿元居全球第一,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4%,绿色债券存量超过2.5万亿元居全球前列 [13] - 绿色金融有效引导信贷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形成“绿色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制造”良性循环 [14] - 能源结构优化稳步推进,截至2025年6月末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占装机总量的45.87% [15] - 绿色贸易与投资双向发力,2024年风电整机出口超过5GW增长71.9%,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 [16] 面临的挑战 - 碳排放数据披露体系不健全,2024年仅20.39%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上年度碳排放数据,制约资源配置效率 [17] - 绿色金融内部结构不均衡,绿色信贷占比长期维持在九成以上,2024年四大行绿色信贷余额占比达53.9%,而绿色保险保费收入仅占行业总保费收入的5.85% [19] - 碳市场功能尚未充分释放,价格发现与激励效应偏弱,自愿减排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且缺乏有效衔接 [20] - 绿色转型资金缺口巨大,发展中国家每年面临的资金缺口超过1万亿美元,绿色资金跨境流动存在障碍 [21] 未来发展建议 - 完善碳信息披露体系,推动信息披露从“鼓励性”向“强制性”过渡,提升碳信息透明度与可获取性 [23][24] - 拓展碳减排支持工具应用范围至传统行业的低碳转型项目,并延伸支持至碳中和债券发行及境外项目 [25] - 激发绿色金融多元产品活力,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绿色债券发行主体范围,引导保险资金加强风险保障与融资支持 [26] - 深化碳市场改革,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改革配额分配机制,加快自愿减排市场方法学更新和碳汇信用开发 [27] - 推动绿色资金“走出去”,打造“人民币绿色资金+绿色技术+项目标准”的国际合作模式,探索建设“一带一路”多边绿色金融平台 [28]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10月全国碳市场放量下跌
财富在线· 2025-10-29 15:30
三类GEC价格指数整体下调 据悉,研究中心还公布了2024年和2025年生产的集中式项目、分布式项目与生物质发电三类国内绿证价 格。从表中可以看出,市场预期11月交易的2024年生产的集中式项目绿证价格为2.94元/个,价格指数为 59.39;分布式项目绿证价格为2.26元/个,价格指数为43.22;生物质发电绿证价格为1.31元/个,价格指 数为29.18。市场预期11月交易的2025年生产的集中式项目绿证价格为4.24元/个,价格指数为77.09;分 布式项目绿证价格为3.65元/个,价格指数为74.06;生物质发电绿证价格3.81元/个,价格指数为73.84。 对比2025年10月GEC价格指数,可以看出本月各项绿证价格均发生回落,其中生物质发电绿证价格跌幅 最大。2024年生产的三类绿证从高到低仍然维持了集中式项目、分布式项目、生物质发电的价格排列, 2025年生产的绿证则是集中式项目、生物质发电、分布式项目的排列,不同类型绿证之间的价差均有所 扩大。 10月29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公布了2025年11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 此次公布了2025年11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简 ...
到2035年,全国碳市场预计可覆盖中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
新京报· 2025-10-29 14:23
夏应显表示,我国新一轮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可以概括为"1+3+3"的一揽子目标,是定性与定量相结 合,涵盖绝对量减排、重点领域和重要制度的系统性目标。 其中"1"是新提出的量化指标,即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 争做得更好。这标志着我国从聚焦二氧化碳到覆盖全温室气体、从控强度到降总量的重大跨越。据测 算,我国到2035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较峰值下降绝对量将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远超发达经济体历 史同期水平,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雄心和力度。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 夏应显表示,到2035年,全国碳市场预计可覆盖中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 国家自主贡献是《巴黎协定》确定的"自下而上"采取气候行动的核心履约机制,各缔约方基于国情能 力,自主提出气候行动目标,每五年通报一次。2015年和2020年我国已经提交了两轮国家自主贡献目 标,目标落实取得了积极进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经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 主贡献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赢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以及各方的高度 ...
10月27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53.71元/吨 较前一日下跌1.81%
新华财经· 2025-10-27 18:23
新华财经北京10月27日电据微信公众号"全国碳交易",10月27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开盘价55.14元/吨,最高价55.14元/吨,最低价52.87元/吨, 收盘价53.71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下跌1.81%。 今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050,009吨,成交额50,889,715.79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6,328,573吨,成交额301,523,011.03元;今日无单向竞价。 今日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7,378,582吨,总成交额352,412,726.82元。 2025年1月1日至10月2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26,134,514吨,成交额8,146,384,178.52元。 截至2025年10月2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56,403,178吨,累计成交额51,179,111,282.03元。 | 名 称 | 价 格 | 单 位 | | --- | --- | --- | | 开 盘 | 55. 14 | 元/吨 | | 最 高 | 55. 14 | 元/吨 | | 最 低 | 52. 87 | 元/吨 | | 收 盘 | 53. 71 | 元/吨 | | 涨幅 ...
聚焦碳金融与绿色创新,多位大咖共探国际变局下全球治理新路径
新浪财经· 2025-10-24 12:36
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重塑 - 全球经济治理处于历史性转折点,旧有体系与现实发展错位,重塑呈现三大趋势:发展中经济体占比从2000年25%提升至2024年45%[2]、南南合作深化[2]、AI与数字货币等新技术革命挑战传统治理范式[2] - 治理重塑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新兴市场崛起推动《巴黎协定》第6.4条等碳市场建设法案通过[3],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上万人次气候培训[3] - AI等新兴领域治理框架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市场公平性赋能碳市场建设[3] 全球与中国碳市场进展 - 全球碳市场快速发展,ICAP 2025年报告显示38个碳市场投入运行,覆盖全球23%温室气体排放[4] - 中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后覆盖约3500家企业,配额总量80亿吨,占全球碳市场总配额量53.33%[4] -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首份碳市场中央文件《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9月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共同描绘发展蓝图[4] 碳金融发展方向与创新实践 - 建立差异化内生动力机制,对高排放企业通过配额交易提供直接激励,对中小微企业需将减排表现与融资成本挂钩[5] - 深圳“降碳贷”模式通过构建企业碳账户生态圈,将降碳得分与贷款利率优惠关联,证明市场主导模式有效性[5] - 利用AI、大数据等数字科技,盟浪实践通过能源发票数据智能核算碳排放,将银行单笔业务资源投入降低20倍以上[5] - 碳金融发展需第三方专业机构、数据科技企业和绿色金融认证机构支持,建立更多绿色低碳绩效标准与方法[6] 碳金融价值取向与绿色创新互动 - 碳金融需明确“零碳化”价值取向,光伏发电、风电等零碳技术成本超级低且无地缘政治风险[7] - 碳金融通过市场与金融筛选规则准确定位减排创新技术与高效项目,为碳排放定价并引导资源投向绿色创新领域[8] - 碳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需依托政府、技术、金融三者协同的“GTF框架”[8] 碳资产激活与金融工具应用 - 碳资产需有序退出与理性投资并行,发达国家人均历史排放高,发展中国家碳资产积累少[9] - 碳金融工具包括碳债券、碳资产抵押融资等成熟工具,上海碳市场累计质押业务量达数百万吨,融资超1亿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居全球首位(累计发行超4万亿、存量超2万亿)[9] - 碳交易工具中碳期权、碳互换已落地,碳期货仍处筹备阶段,需借鉴欧洲经验对冲价格风险[9] - 市场生态支持工具包括中碳指数、碳保险及公募基金绿色主题产品[9] - 当前碳资产支持存在失衡问题:中国碳排放全球占比与绿色金融工具规模不匹配、区域差距显著、CCER方法学审批滞后(3000多个排队技术仅批准8个方向)[10] 碳金融未来十年发展重点 - 碳金融核心方向是国际化,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低(非洲1吨、印度2吨、中国8.7吨),2024年气候会议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无偿援助与1.2万亿美元市场融资[11] - 中国零碳产品(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具备全球竞争力,2024年中国风光新增装机3.6亿千瓦,年发电量相当于5个三峡工程[11] - 未来十年发展重点包括构建统一核心碳市场、激活市场活力通过金融创新开发安全可控工具、强化数据支撑、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标准、完善法律保障[11] - 关注新兴金融工具与碳资产结合,如RWA(真实世界资产)与碳市场联动,需优先建立中国碳资产认定模型[12]
碳市场系列研究报告之四:中国碳市场:市场扩容,创新产品激发市场活力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2 11: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碳市场建设已进入扩容发展期,2025年3月全国碳市场首次行业扩围,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且密集出台碳足迹管理政策 [3][9] - 全国和试点碳市场中广东最为活跃,全国碳市场截至2025年10月20日累计成交量7.42亿吨,成交额504.61亿元,试点碳市场中广东省控排企业数量最多、交易量最大 [3][26] - 碳市场创新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如湖北建立“电—碳—金融”联动市场、北京细化配额回购原则、重庆实现“碳市场—碳抵消—碳普惠”联动机制 [3][4] - 广州碳交易所助力大湾区低碳发展,开发5种碳金融产品,收紧免费碳配额比例,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碳市场建设:已进入扩容发展期 - 全国碳市场扩容,密集出台碳足迹管理政策,2024 - 2025年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出台多项政策,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不断扩容,目前覆盖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6][9] - 八大试点碳排放交易权管理办法修订,2024年5月起施行相关条例要求试点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制度,各试点陆续制定碳排放、碳交易管理办法 [10][13] - 碳市场进入扩容发展期,经历了2011 - 2013年试点、2014 - 2019年建立总体框架、2020年至今全国统一碳市场上线及行业扩围等阶段 [15] -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四大措施,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7] 全国 + 试点碳市场:广东最为活跃 - 交易量/额方面,截至2025年10月20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7.42亿吨,成交额504.61亿元,临近年度履约期放量交易,以大宗交易为主,目前以免费碳配额为主 [26] - 碳价方面,2024年持续攀升,均价91.82元/吨,2025年1月1日至10月20日下跌,均价76.73元/吨,不同年份价格变化受政策等因素影响 [28][29] - 成效方面,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排放强度大幅下降,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8.78% [33] - 八大试点区域中,2024年广东省重点排放单位最多,全国碳市场与试点碳市场的碳价均有下跌,除天津外,从下跌幅度看,广东省下跌最多,北京市最少 [40] - 碳价/交易量方面,广东试点较为活跃,交易量上广东试点最活跃,碳价上北京最高,福建和重庆碳价较低 [44] 碳市场创新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 试点碳市场创新机制以湖北、北京、重庆为例,湖北建立首个省级“电—碳—金融”联动市场,北京细化配额回购原则,重庆实现“碳市场—碳抵消—碳普惠”联动机制 [46] - 湖北建立“电—碳—金融”联动市场,2024年5月相关方签署协同协议,背景是控排企业绿电部分未进行碳排放量抵扣 [50] - 北京细化配额回购原则,2024年3月、10月发布相关办法,明确可通过有偿竞价发放、回购等手段调节市场价格,背景是碳价波动与供需失衡 [53] - 重庆实现“碳市场—碳抵消—碳普惠”联动机制,2024年8月建立相关体系和平台,2025年5月平台吸引超370万人参与,搭建超30个低碳应用场景,超208家企事业单位注册,减排量登记管理约200万吨 [56] 广州碳交易所:助力大湾区低碳发展 -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发展历程丰富,从2009年挂牌运营到2023年发布碳中和登记平台等,不断发展进步 [59] - 广东碳市场政策形成“政府主导 + 市场运作 + 公众参与”的协同减排生态,以市场机制为核心,创新碳金融工具,以碳普惠为补充 [60] - 成交额/量方面,广东碳市场成交额下降,主要因履约时间推迟降低配额购买需求,随着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扩大,试点碳市场交易量将逐步下降 [67] - 碳价方面,2023年后碳价开始下降,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时间推迟,导致碳价有所下降 [71] - 广碳所开发5种碳金融产品,碳配额回购交易金额和交易量最多 [72] - 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大湾区碳市场,广碳所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与多方机构合作,开展多项研究和项目 [76] - 碳普惠方面,横琴粤澳合作区“琴碳星人”小程序鼓励个人通过打卡低碳行为获得碳积分兑换礼品等,已推出多个低碳生活场景和积分激励方式,吸引多家企业入驻 [81][83]
“十五五”规划前瞻之电力改革
2025-10-21 23:0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中国电力行业 涉及电力市场改革 新能源 储能 电网投资等领域 [1] * 公司层面提及发电集团 电网公司(国家电网 南方电网)以及各省份的电力市场参与者 [14][16][18] 核心观点与论据 电力改革目标与进展 * 电力改革目标是实现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 目标在2025年初步形成 2030年基本完成 但目前进展较预期稍慢 [2] * 2025年6月30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的形成是标志性进展 [2] * 未来五年建设速度将显著提升 依赖物理网架结构和数据调度算力的突破 [2] 电价机制与市场建设 * 电价机制正逐步完善 各省份间差异大 广东 山东等省份走在前面 [3] * 136号文推动各省加快本地电力交易市场制度建设 预计1-2年内完善长协和辅助服务等交易品种 [1][4] * 区域间电力交易可优化资源配置 例如2025年7-9月广东现货市场价格因云南 贵州水电外送而下降 10月因供需变化价格上涨 [4] * 统一大市场建设面临物理网架结构(电网互联不足)和数据调度算力两大挑战 [6][7] * 特高压项目(如藏东南送广东 青海海西送广西)正在推进以解决网间互联问题 [6] * 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解决了数据调度算力瓶颈 [7] 新能源发展规划与目标 * 到2025年底 光伏和风能将占整个发电竞争结构的36% 超过煤炭发电的24% 成为第一大能源来源 [3][11] * 到2030年 光伏和风能占比预计增加到45%至47% 其中风能增长速度约为光伏的三倍 [3][11] * 2030年新能源装机要求达到361千瓦 [5] * 新能源发展与碳排放控制需紧密耦合 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需再下降7%至10% [5] * "十五五"规划基于各省GDP增速(预计每年4.2%至4.5%)对应用电量增长为6.3%至7.2% [11] 储能政策与发展趋势 * 新能源及储能政策将在未来五到十年内显著推进 [5] * 进入交易市场的电量占比将从"十四五"的20%-50%扩大到"十五五"的70%-80% [5] * 2025年上半年储能装机快速增长 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中45%由发电集团负责 43%由电网侧负责 约10%来自用户侧 [14] * 未来3至5年储能仍会快速增长 主体集中在发电侧和电网侧 [14][15] * 136号文后不再强制新能源主体配置储能 但电力市场改革 电价机制变化及新能源企业考核机制调整推动了需求增长 [15][16] * 储能可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量市场 拓宽盈利模式 [15][22] * 光伏企业为应对中午现货市场电价极低的情况 需配备储能提高竞争力 [16] * 容量电价机制对储能利好 山东 内蒙古等省份已开始试点对储能提供容量补贴 预计"十五五"期间全面推广 [16][25][33] * 电网侧对新型储能投资将在"十五五"期间翻倍 从7%增至15% 因化学储能在负荷集中区成本低 周期短 [17] * 当前90%投产的储能是磷酸铁锂电池 其安全性是主要关注点 [26] 电网投资与消纳挑战 * 新能源占比增加对消纳率提出挑战 设计了基础版(消纳率95%)和高版本(消纳率不低于90%)方案 [12][13] * 未来5至10年重心将放在增强配网建设上 透明化率需从7%提升至100% [13][27] * 特高压直流送电能力在"十五五"将迎来发展期 例如南方地区送电能力预计翻倍至一亿千瓦 [27] * 主网投资历来超额完成 配网投资常未完成 但未来十年国网和南网都计划大规模重建配网系统 [27] * 国家电网通过集团化供应链采购压低价格 为后续大规模配网投资做准备 [28] 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耦合 * 当前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尚未完全耦合 国内缺乏绿电凭证交易机制 [3][9] * 未来重点是将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耦合 通过政策和金融手段实现 [10] * 碳市场管理权可能从生态环境部移回发改委 此举可能加快与电力市场的耦合进程 [29][31] * 各省已在布局新能源发电和外送 通过统一大市场购买清洁能源指标以备未来发展 [31] 对传统能源的影响 * 统一大市场建成后 燃煤发电公司竞争压力加大 收入来源因现货竞价和容量补贴减少而更不确定 [18] * 燃煤发电仍具容量电价保证基本收入 及在现货市场上因可控性而具竞争力的优势 [19] * 火电当前仍为调峰调频所必需 但发电集团缺乏新建意愿 长期应重点发展储能技术 [37] 其他重要内容 具体省份案例与市场动态 * 山西2025年的短时调频市场表现优异 调频度电补偿约每度电四元 投资回收期仅需一到两年 [24] * 山东省的储能保有量约为18至19吉瓦时 为全国最多地区之一 但投资吸引力相对较低 [36] * 山东现存的大量光伏和风电项目推动了储能发展 但当前项目收益率不理想 [35] * 欧洲企业在绿电直连方面面临成本和政策不确定性 关键取决于电网最终收取的费用 [30] 政策预期与规划时间表 * 国家层面关于全国性储能容量的政策文件预计在2026年3月发布 最迟后年发布 [38] * 特高压项目(如西藏到广东)面临因距离远导致配费高 竞争力不强的挑战 [32] * 2025年未出现拉闸限电 因极端气候 新能源汽车充电等非GDP贡献用电需求导致供给侧发电竞争激烈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