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管理

搜索文档
“LP打电话问我:你们还收管理费吗?”
36氪· 2025-06-16 12:1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私募基金行业面临募资周期显著延长,从2015-2020年的平均10个月增至2024年的27个月,且目标达成率大幅下滑[9][10] - 政府引导基金总管理规模达4万亿元,但平均DPI仅0.7,多数尚未回本[12][13] - 行业出现"管理费后置"现象,部分三线VC为募资承诺退出期有收益后再补收管理费[1][2][8] 管理费机制变革 - 广东省新规要求管理费从基金收益/利息支付,禁止本金列支,存续期满后不得收费,实质推翻"认缴即收费"传统模式[10][11] - 行业已自发形成两类降费机制:基数下调(投资期后按未退出项目实投资本计算)和费率下调(如每年递减0.25%)[5][6] - 黑石等国际机构2023年将管理费从2%降至1.25%,超额收益分成从20%调至12.5%,反映全球性压力[15] 利益相关方博弈 - LP质疑GP投资能力,出现拒付管理费、要求通道化操作(支付低于管理费的通道费)等现象[7][8] - GP面临生存困境:10人团队年人力成本约192万元,加上办公租金等固定支出超200万元[11][12] - 政府引导基金强调财政资金需问责,要求GP对投资效果负责,不再为不良业绩兜底[14] 商业模式重构 - 传统"2+20"收费模式受挑战,LP投入1000万美元时200万用于管理费,需1.25倍回报才能平衡[2] - 行业探讨改革方向:预算透明化、设立监督机构、引入浮动费率绑定长期绩效等方案[16] - 核心矛盾在于美元基金制度与中国市场适配性,涉及4万亿政府资金与市场化机构的生态重构[15][16]
多地出台政府投资基金新规 存量提质趋势明显
南方都市报· 2025-06-16 07:13
政府投资基金政策趋严 - 甘肃省和广东省政策均强调严格控制新设基金,明确政府投资基金定位,突出政府引导和政策性定位 [1][2] - 甘肃省政策更为严格,全文9次提及"严"字,涉及新设基金、退出机制、绩效评价等多个方面 [2] - 甘肃省明确提出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本级政府投资基金,严控新设基金,被市场解读为更广泛、更严格的限制 [3] 各地推进"一号文"政策落地 - 黑龙江、山西等多地已陆续出台围绕政府投资基金的相关配套落地文件 [4] - "一号文"明确县级政府应严格控制新设基金,防止同质化竞争和对社会资本产生挤出效应 [4] - 已发布的省级政府投资基金文件主体结构基本沿用"一号文",涉及分级分类管理、统筹整合优化布局等方面 [4] 政府投资基金强化"尽职免责" - "一号文"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为基金及管理机构"松绑",解决不敢投、不敢退、怕担责等问题 [5] - 强调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强化基金组建、日常运作、投资决策等流程的合规性 [5] - 广东政策要求细化明确绩效目标、募投管退机制、风险防控措施等关键因素 [5] 差异化政策举措 - 黑龙江政策单列基金直投,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可采用直投方式 [6] - 2024年第一季度新发起母基金规模1462亿,同比下降38.75% [6] - 广东政策调整管理费支付方式,从基金收益或利息中支付,打破行业惯例 [7] 管理费支付方式调整 - 广东政策要求管理费依据考核评价结果核定拨付,从基金收益或利息中支付 [7] - 甘肃政策提出按"基础管理费+超额收益分配"等方式兑现管理费 [8] - 黑龙江政策明确年度管理费不超过基金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的2% [9]
全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突破3.7万亿元,近三年累计收益率7.46%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3 23:31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资产净值突破3.7万亿元[1][2] - 近三年累计收益率为7.46%[1][2][3] - 单一计划中固定收益类组合近三年累计收益率达10.8%,含权益类组合为7.13%[3][4] - 集合计划中固定收益类组合近三年累计收益率为10.11%,含权益类组合为6.04%[3][4] 基金公司管理规模 - 易方达基金管理规模达3118亿元,工银瑞信基金达3151亿元[5] - 南方基金管理规模在2000亿元~3000亿元之间[6] - 华夏基金和富国基金管理规模在1000亿元~2000亿元之间[6] - 国泰基金、招商基金、嘉实基金、海富通基金、博时基金、银华基金管理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6] 养老金产品投资情况 - 一季度养老金产品实际运作数量573个,期末资产净值约2.4万亿元[8][9] - 一季度投资收益率为0.58%,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为33.46%[8][9] - 港股股票型产品一季度投资收益率达7.48%,但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为-28.05%[8][9] - 普通股票型产品一季度投资收益率为1.68%,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为60.78%[8][9] - 固定收益类产品中混合型产品一季度收益率为0.51%,普通型产品为0.38%[8][9]
兴银基金洪木妹规模再降!人才断层叠加高管动荡“偏科”困局何解
搜狐财经· 2025-06-13 15:30
然而,回顾洪木妹曾经管理过的基金产品,兴银瑞益纯债、兴银现金增利、兴银现金收益等均存在多段 任职记录。这一现象或暴露出兴银基金在人员配置方面缺乏系统性规划,未能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梯队和 岗位衔接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以来,兴银基金核心管理层出现较为频繁的人事调整。 2025年6月12日,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兴银基金")发布公告称,因分工调整,洪木 妹卸任兴银长盈三个月定开的基金经理职务。此次公告后,该产品由陶国峰单独管理。值得注意的是, 洪木妹是兴银基金固收团队的"灵魂人物",自2024年以来其管理的产品规模却在不断缩水。 注:以上人物系兴银基金副总经理洪木妹 洪木妹,硕士研究生,拥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资格。其早年任职于华福证券投资自营部和资产管理 总部,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和投资工作。现任兴银基金副总经理,兼任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基金经理。 自2014年以来,洪木妹陆续管理多只公募基金产品。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其基金管理数量达到8只, 规模合计超过700亿元,一度占据兴银基金固收产品的"半壁江山"。然而,2024年洪木妹卸任的基金产 品多达6只,尤其是10月份一口气甩下4只产品" ...
千亿基金公司“换帅”:谢卫转任资深专家 新任袁庆伟为总经理
新浪基金· 2025-06-06 22:38
高管变更 - 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谢卫因工作安排转任公司资深专家,新任总经理袁庆伟于2025年6月5日接任 [1][4] - 袁庆伟历任交通银行多个高管职务,包括总行金融机构部总经理、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总裁等,具有丰富的银行及资管经验 [1][3] - 谢卫拥有27年公募基金从业经验,曾参与筹备富国基金并担任副总,2008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2019年2月至2025年6月任总经理 [1][5] 管理层调整背景 - 过去一年公司管理层重大调整:2024年8月原董事长阮红退休,张宏良接任;2025年6月谢卫卸任总经理,袁庆伟接棒 [11][12] - 新任董事长张宏良曾任职交银人寿、交银理财等交通银行系金融机构,新任总经理袁庆伟为交通银行总行出身 [11][12] 谢卫任内业绩表现 - 谢卫任总经理6年118天期间,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从2019年3月的1677.04亿元增长至2025年6月的4692.66亿元,增幅达1.8倍 [5] - 产品数量从79只增至134只,但近三年(2022-2024)净利润增长率持续为负 [5][7] 公司现状与股东结构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管理134只基金,资产规模4689.81亿元,拥有43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5.77年 [9] - 股东结构为交通银行(65%)、施罗德投资管理(30%)、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5%) [9] 行业影响力 - 谢卫曾连续15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提交35份提案,是公募基金行业唯一担任该职务的人士 [8]
公募掌舵人变更再添一例!中小公司“换帅”最高频,券商系扎堆,包括海富通基金、兴银基金、东海基金、天治基金、先锋基金等
搜狐财经· 2025-06-06 22:27
公募基金行业管理层变动概况 - 2025年公募基金行业高管变更高频,截至6月6日全行业88家基金公司发生178名高管变动,其中21家机构更换37名董事长 [1] - 中小基金公司是管理层变动"重灾区",包括红土创新基金、海富通基金、兴银基金等 [3] - 管理层变动反映行业深层矛盾,包括"基金赚钱基民不赚"信任危机、投资风格漂移和清盘潮压力 [1] 中小基金公司管理层变动原因 - 股东业绩焦虑推动,中小公司规模增长缓慢时更易更换管理层 [3] - 头部公司挤压生存空间,中小公司战略调整失败时管理层成"替罪羊" [4] - 内部治理问题突出,决策机制混乱导致应对市场变化迟缓 [4] 管理层变动影响 - 短期冲击:战略连贯性破坏、员工效率下降、资金外流风险 [4] - 潜在机遇:新管理层可能带来创新战略和业务突破 [5] - 典型案例:红土创新基金2025年一季度规模跌破200亿元,较2024年末250.68亿元高点下滑27% [7][9] 重点公司情况 红土创新基金 - 国内首家创投系公募,非货规模83.88亿元排名第126位 [9] - 产品以货币基金(98.78亿元)、REITs(32.84亿元)和债券基金(32.22亿元)为主,权益类占比不足10% [9] - 代表产品红土创新新科技近一年收益27.89%,但近三年亏损29.29% [12] 海富通基金 - 管理规模2034.14亿元排名第35位,非货规模1564.21亿元 [13] - ETF规模达859.95亿元,债券基金971.66亿元 [13] - 权益产品表现疲软,海富通碳中和主题近三年亏损45.97% [16] 兴银基金 - 管理规模901.50亿元排名第62位,非货规模601.57亿元 [17] - 债券基金占比超60%(565.08亿元),权益类产品不足5% [17] - 兴银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近三年跌幅38.77% [21] 行业应对建议 - 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减少内部矛盾 [5] - 制定差异化战略,专注细分市场优势领域 [5] - 加强人才建设,通过激励机制留住核心人才 [5]
GP管理费“变天”?!广东发文:政府投资基金要按实缴实投、以基金收益支付!
搜狐财经· 2025-06-05 20:24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费改革 - 广东省财政厅发布《管理办法》,明确政府投资基金管理费应视基金考核情况而定、以实缴出资为计费基础、在基金收益中支付、基金存续期满后不得收费 [1] - 管理费改革三大核心指引:市场化协商确定并按考核结果拨付、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存续期满后不得收费 [2] - 行业惯例"2+20"收费模式面临挑战,其中"2"指基金规模2%的管理费,"20"代表基金收益20%的业绩报酬 [2] 一级市场管理费变化趋势 - 管理费比例下降,部分基金仅收取1%-1.5%管理费,特别是有引导基金出资的基金 [3] - 管理费分期支付成为趋势,一次性支付的LP减少,部分按70%/15%/15%分阶段支付 [3][4] - 管理费与业绩挂钩,部分机构采用对赌形式按业绩进度收取,超额收益率可获得更高比例 [5] 行业影响与争议 - 国资LP大举进场带来严格审计要求,部分机构面临管理费收取标准矛盾 [7] - 政府引导基金平均DPI仅0.7,LP对DPI诉求加强促使重新评估管理费问题 [7] - 行业呼吁管理费收取标准应由市场决定,特别是有社会化出资的子基金应遵循市场化规则 [8] 行业核心痛点 - IPO退出难导致收益滞后是核心痛点,GP需提升投资能力并打通多元化退出渠道 [9] - 仅靠管理费规则调整难以解决根本矛盾,LP最关注的是基金业绩回报表现 [9]
广东出台新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费原则上不在本金中列支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18:13
明确基金设立规范 在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和退出方面,《办法》就组建方案、管理审批、权责关系和退出机制等提出相应 要求。 日前,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四十 条,其中重点提及"政府投资基金设立规范""基金管理费收取条件"等方面内容,引发社会关注。 据了解,该《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原有的《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粤财 预〔2016〕178号)同时废止。 所有权、管理权、托管权分立 管理费原则上不在本金中列支 在本次颁布的《办法》中,所占篇幅最大的是"基金管理"章节,共计十一条内容。同时,许多社会关注 的热点,也来自这一部分。 其中,《办法》提到将对不同定位和类型的政府投资基金,从准入遴选、决策机制、过程管理、绩效考 核、容错机制等方面施行差异化管理。 例如,对于创业投资类基金,《办法》提出,要鼓励适当提高政府出资比例、风险容忍度、让利比例、 延长存续期限和绩效评价周期;而对于产业投资类基金,《办法》则指出,应根据产业类型、发展阶 段、区域分布特点合理设置管理要求和决策机制,优化基金功能,突出支持重点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 和重点项目,强化政策 ...
管理费或成历史,广东新规打破投资机构“铁饭碗”
搜狐财经· 2025-06-05 17:05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核心内容 - 广东省财政厅发布《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重点调整管理费支付机制 [2] - 管理费需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原则上禁止从本金列支,允许预支后从收益补回 [2] - 基金存续期满后禁止收取管理费,切断GP"稳赚不赔"路径 [3] 行业现行管理费惯例 - 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母基金:投资期按认缴规模1%/年收费,退出期按实际规模1%/年+10%收益分成 [5] - 直投基金中早期基金投资期收费2%-3%/年,PE/VC收费2%/年,退出期费率下调并提取20%收益分成 [5] - S基金费率1.5%/年,超额收益分成15% [5] 政策调整动因与行业影响 - 旨在解决部分GP依赖认缴额2%管理费"坐吃山空"却未创造LP价值的问题 [3] - 推动行业淘汰低效GP,向专业化、头部化集中 [6] - 可能加速中小GP生存危机,管理费下降或成"最后一根稻草" [6] - 倒逼GP加快投资节奏,重点投向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链 [7] 争议与潜在风险 - 被批评可能阻碍科创长期投资,GP或为填补预支费追求短期收益 [8] - 差异化考核案例:苏州生物医药基金2%费率+30%收益让渡,合肥蔚来案例采用"1.5%基础+20%超额分成" [9] - 市场化LP与政府LP在支付机制上的利益冲突可能影响混合制基金效率 [8] 政策趋势与市场反应 - 反映政府LP从"被动买单"转向成熟投资人角色,强化成本控制 [10] - 广东模式可能被其他省市效仿,推动行业强约束机制 [10] - 部分GP已通过自降费率甚至零管理费策略争夺募资,加剧行业内卷 [10]
唐劲草:管理费应该要基本保证基金管理团队的正常运营,并应交由市场决定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5 09:32
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影响 - 新规要求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费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而非行业通行的认缴规模[1] - 管理费原则上不允许从本金中列支,只能从基金收益或利息中支付,未产生收益时可预支但需补回[1] - 该规定可能穿透至子基金层面,导致GP管理费收入大幅减少,并引发LP利益不一致问题[1] 行业惯例与管理费标准 - 国际国内私募股权基金普遍以认缴规模为管理费计费基础,已形成相对确定的行业惯例[2] - 母基金管理费通常为认缴规模的1%/年(投资期)和实际管理规模的1%/年(退出期),收益分成10%[2] - 直投基金管理费标准:早期基金2-3%/年(投资期),VC/PE基金2%/年(投资期),收益分成20%[3] 新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强制调整管理费标准可能冲击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影响基金管理团队正常运营[3] - 从本金预支管理费的规定可能导致GP面临倒贴风险,迫使其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投资[4] - 广东省的基金可能被管理人"区别对待",导致管理质量下降[5] 行业现状与建议 - 管理费是GP覆盖运营成本的关键,超额收益才是主要盈利来源,行业已向高效化、专业化发展[6] - 下行周期中管理费是中小GP的"生存线",降低标准可能加速行业洗牌[6] - 建议管理费规定应考虑市场情况和行业惯例,保证基金管理团队正常运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