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

搜索文档
第25届心律学大会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举办
环球网· 2025-05-24 18:35
行业动态 - 第25届心律学大会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在郑州举办,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联合承办 [1] - 大会以"豫见'心'未来,智绘'律'之城"为主题,围绕心律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临床实践与科研成果展开深度对话 [3] - 国内外近千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设置100余场会议,涵盖脉冲消融、人工智能、医工结合等热点议题 [3] 技术发展 - 大会聚焦心律失常精准诊疗、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议题,呼吁以创新驱动技术迭代 [4] - 通过PFA等技术革新实现"并发症趋零化",助力中国心血管诊疗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跃升 [4] - 100余场会议围绕"基础研究-临床实践-技术转化-学科协同"设置系统化议程,涵盖心律失常机制研究、精准诊疗技术迭代、医工交叉创新等细分领域 [4] 行业展望 - 中国心律学要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需要每一位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的心律人不懈努力 [3] - 倡议未来10年整合多学会资源,联合全球专家打造高质量循证医学平台,推动2000家县医院普及房颤消融术 [4] - 呼吁强化基层网络、培育青年人才、推动医工协同,携手构建心血管健康新生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4] 学术交流 - 通过手术直播、青年竞赛、国际交流等形式,搭建起多层次学术平台 [3] - 为参会学者搭建深度交流平台,助力临床经验与科研创新的双向转化 [4] - 大会主持人将学术荣誉与城市精神紧密联结 [3]
参松养心胶囊:指南/共识推荐等级与证据等级双高的中药典范
环球网· 2025-05-22 18:35
中医药在心律失常防治中的作用 -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死因素,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整合调律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 - 参松养心胶囊凭借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广泛的临床指南推荐,成为中药领域证据等级与推荐等级双高的典范 [1] 参松养心胶囊的循证医学研究 - 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服用1年可降低房颤复发风险40.4% [2] -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欧洲心脏杂志》 [2] - 公司已开展六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其在治疗室性早搏、房颤、缓慢心律失常、心衰伴室性早搏等多种心律失常的确切疗效 [4] - 治疗室性早搏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与普罗帕酮相当,治疗心动过缓可平均提高心率7.15次/分钟 [4] - 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465例研究显示,显著降低室性早搏次数并改善心功能 [4] - 治疗窦缓伴室性早搏333例研究显示,减少室早的同时提高平均心室率 [4] 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推荐 - 《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第二版)推荐参松养心胶囊用于阵发性房颤、室早、短阵室速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 [5] -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将参松养心胶囊作为唯一推荐的创新中药 [6] -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其用于未合并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患者(IIa级推荐,A级证据) [6] -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指出参松养心胶囊维持窦律效果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安全性更优(Ⅱb类推荐 B级证据) [7] - 《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提到参松养心胶囊对维持窦律有一定效果 [8] -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指出参松养心胶囊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效果显著优于美西律 [9] - 《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到参松养心胶囊可通过改善微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改善微循环 [9] -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推荐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9] - 《中医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指出参松养心胶囊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 [10] - 多部新冠相关诊疗方案推荐参松养心胶囊用于核酸/抗原转阴后心慌症状 [10] - 第9版《内科学》教材将参松养心胶囊列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的推荐用药 [10]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在多个章节推荐参松养心胶囊为常用中药制剂 [11] 科研成果与行业认可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 - 作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组成部分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1] - 参松养心胶囊成为心律失常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创新中药,展现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13]
中国专家全球首提“证据污染”理论 修改循证规则
环球网资讯· 2025-05-10 20:10
循证医学证据污染理论 - 国内外10多家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历时2年研究,首创"证据污染"方法学理论,明确证据污染机制,并构建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污染链" [1] - 该理论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刘辉、徐畅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是The BMJ创刊180年以来首次刊登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理论 [1][4] 问题试验的影响 - 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等存在缺陷会引发研究数据偏倚或失真成为"问题试验",影响循证医学证据可靠性,降低临床诊疗指南的可信度,可能触发严重的医疗不良事件 [3] - 当前指南决策制定存在诸多分歧,如中晚期肝癌诊治中美国NCCN指南与欧洲EASL指南的分歧 [3] 研究成果数据 - 研究确定1300项问题试验,通过"反向映射定位追踪技术"追踪到847项包含问题试验的循证医学研究,定位3902项循证医学证据 [3] - 在剔除问题试验后,20.6%的证据结论发生改变成为"问题结论",至少157部国际权威临床诊疗指南的推荐意见受到级联影响 [3] 国际影响与政策变化 - 问题试验的问题数据和问题结论将沿着"证据产生-证据整合-临床指南"链条产生连锁效应,影响全球医疗证据生态 [4] - The BMJ签署新政策要求所有投稿稿件必须上传原始数据和分析代码,政策将于2025年5月7日生效 [4] 后续发展与国际合作 - 已筹建亚太证据分析、整合、转化联盟(APN-EAST),联合国际同行建立"证据污染"评估与防控体系 [5] - 该成果彰显中国学者在医学研究方法学的卓越贡献,为未来医学研究开辟新方向 [5]
把循证医学引入中国,她还在带头制定指南
虎嗅· 2025-04-13 19:22
循证医学发展历程 - 1985年王吉耀在加拿大首次接触循证医学(EBM)概念,其导师David Sackett提出临床决策需基于证据的5个步骤[2] - 1996年王吉耀将EBM翻译为"循证医学"并引入中国,推动该理念在国内传播[14] - 2001年《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出版,成为国内首部相关教材,至2023年已修订至第四版[23][24] - 2001-2002年国际媒体评价循证医学为"改变21世纪医学实践的革命性思想"[15] 中国循证医学体系建设 - 国内陆续成立中华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等机构,会员覆盖全国[25] - 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成为医学院必修课程,推动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规范化[26] - 2021年成立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已组建12个专业委员会并发布10部高质量指南[28][35] - 联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单部指南需召开9次专家讨论会并整合方法学证据[3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临床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占比从1999-2008年的0.21%显著提升,但质量仍存差距[29] - 2020年评估显示国内177篇指南仅7.3%达标,仅20%实施证据分级,显著低于国际水平[32] - 当前存在同领域多版本指南冲突问题,部分指南存在利益关联和流程不规范现象[31] 未来发展方向 - 联盟计划推出汉化版国际指南认证课程及《指南制定精品案例集》提升行业标准[39][40] - 强调卫生经济学在循证医学中的应用,需平衡疗效与成本效益[22] - 需持续培养医生成为"证据使用者+提供者",打破传统经验医学思维定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