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

搜索文档
Apyx Medical (APYX) FY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8-13 05:00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医疗美容设备行业,专注于微创美容和外科手术的氦等离子体能量解决方案[2][3] - 公司:Apex Medical(Apics Medical),核心产品为Renuvion(皮肤紧致设备)和AON(身体轮廓手术平台)[2][3][4]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市场趋势与GLP-1药物的影响** - GLP-1药物(如减肥药)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达$1000亿,近一半使用者会接受美容治疗,63%为美容新用户[5] - 皮肤紧致成为减肥后第一需求(72%的GLP-1使用者关注),推动手术需求(57%在达到理想体重后6个月内寻求治疗)[7][8][9] - 手术类型变化:抽脂手术下降10%,外科提升手术增长20%[6] **2 公司技术与产品优势** - **Renuvion**:唯一FDA批准的皮肤紧致设备,通过加热胶原蛋白实现紧致,已发表90+临床论文证明安全性[4][13] - 2024年销售93,000个一次性手件(ASP约$500),美国市场增长14%[12] - 60%收入来自耗材(一次性手件),与外科医生形成深度合作[12] - **AON系统**:2024年5月获批,整合超声吸脂(LIFT技术)等多项技术,比现有设备更高效、安全[17][19][20] - 预订单推动2024年收入指引上调$270万(总营收$50-52M)[19][27] **3 战略与财务表现** - **成本控制**:2024年运营成本降至<$40M(2023年为$53M),董事会成员从8减至5,现金补偿转为股权[25][26] - **盈利目标**:2026年前实现EBITDA为正,现金储备$30M,债务$37.5M[26][27] - **全球化布局**:美国(研发/制造)、保加利亚(欧洲/中东)、中国合资企业(本地化生产)[23][24] **其他重要细节** - **直接消费者营销(DTC)**:通过网站引流提升医生查找量,强化消费者教育[21][22] - **中国市场**:2024年获中国批准,计划本地化生产Renuvion以享受政策优惠[24] - **行业认可**:Renuvion获New Beauty“最佳微创皮肤紧致设备”奖[22] **潜在风险与挑战** - 依赖外科医生合作(非护士或PA),市场拓展可能受限[31][32] - GLP-1药物全球普及度不均(如巴西无需处方),可能影响需求节奏[33] **数据引用** - GLP-1市场规模:$100B by 2030[5] - 2024年营收指引:$50-52M(原$42-44M)[27] - 一次性手件ASP:$500,销量93,000(2024)[12] - 运营成本:2024<$40M(2023:$53M)[25]
通心络对心脑血管具有三重保护作用,关键循证证据与临床获益全解析
环球网· 2025-06-30 16:13
指南更新与核心观点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首次将通心络胶囊纳入推荐方案,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尤其是介入治疗患者),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IIa, B-R),并可改善预后(I, C-EO)[1] - 通心络作为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创新中药,由12味中药组成,具有三重保护作用(血液、血管、微血管),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成效显著[7] 三重保护作用机制 血液保护 - 降脂、抗炎、抗凝、抑栓,与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联用可协同增效,减少阿司匹林抵抗及出血副作用[4] 血管保护 - 解除血管痉挛有效率达83%,是《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唯一推荐的创新中药[5] - 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面积进展(CAPITAL研究证实)[5] 微血管保护 - 降低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36.6%,改善心肌再灌注(仅35%心梗患者术后获良好再灌注)[6] - 激活eNOS保护血管内皮,缩小心梗面积,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及猝死风险[6] 循证医学证据 心血管领域 - CAPITAL研究:通心络延缓颈动脉斑块进展,减少首发心血管事件[9] - ENLEAT研究:降低心肌无复流率36.6%,缩小心梗面积[9] - CTS-AMI研究:降低1年心源性死亡风险27%,再梗风险74%[9] 脑血管领域 - TISS研究: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天神经功能,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效果更优[11] 指南与共识推荐 - 获30余部国家级指南/共识推荐,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领域[13] - 《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获8个Ⅰ类推荐,9个A级推荐[14] - 具体推荐场景涵盖STEMI、冠脉介入术后、稳定型心绞痛等,如降低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率(IIa/A)[15] 学术与行业认可 - 四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0、2006、2007、2019),包括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等奖[18] - 被《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收录为冠心病治疗常用中药[17] - 在越南、加拿大等国家获批注册并进入越南医保目录,成为中医药国际化典范[20]
第25届心律学大会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举办
环球网· 2025-05-24 18:35
行业动态 - 第25届心律学大会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在郑州举办,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联合承办 [1] - 大会以"豫见'心'未来,智绘'律'之城"为主题,围绕心律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临床实践与科研成果展开深度对话 [3] - 国内外近千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设置100余场会议,涵盖脉冲消融、人工智能、医工结合等热点议题 [3] 技术发展 - 大会聚焦心律失常精准诊疗、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议题,呼吁以创新驱动技术迭代 [4] - 通过PFA等技术革新实现"并发症趋零化",助力中国心血管诊疗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跃升 [4] - 100余场会议围绕"基础研究-临床实践-技术转化-学科协同"设置系统化议程,涵盖心律失常机制研究、精准诊疗技术迭代、医工交叉创新等细分领域 [4] 行业展望 - 中国心律学要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需要每一位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的心律人不懈努力 [3] - 倡议未来10年整合多学会资源,联合全球专家打造高质量循证医学平台,推动2000家县医院普及房颤消融术 [4] - 呼吁强化基层网络、培育青年人才、推动医工协同,携手构建心血管健康新生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4] 学术交流 - 通过手术直播、青年竞赛、国际交流等形式,搭建起多层次学术平台 [3] - 为参会学者搭建深度交流平台,助力临床经验与科研创新的双向转化 [4] - 大会主持人将学术荣誉与城市精神紧密联结 [3]
参松养心胶囊:指南/共识推荐等级与证据等级双高的中药典范
环球网· 2025-05-22 18:35
中医药在心律失常防治中的作用 -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死因素,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整合调律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 - 参松养心胶囊凭借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广泛的临床指南推荐,成为中药领域证据等级与推荐等级双高的典范 [1] 参松养心胶囊的循证医学研究 - 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服用1年可降低房颤复发风险40.4% [2] -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欧洲心脏杂志》 [2] - 公司已开展六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其在治疗室性早搏、房颤、缓慢心律失常、心衰伴室性早搏等多种心律失常的确切疗效 [4] - 治疗室性早搏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与普罗帕酮相当,治疗心动过缓可平均提高心率7.15次/分钟 [4] - 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465例研究显示,显著降低室性早搏次数并改善心功能 [4] - 治疗窦缓伴室性早搏333例研究显示,减少室早的同时提高平均心室率 [4] 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推荐 - 《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第二版)推荐参松养心胶囊用于阵发性房颤、室早、短阵室速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 [5] -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将参松养心胶囊作为唯一推荐的创新中药 [6] -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其用于未合并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患者(IIa级推荐,A级证据) [6] -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指出参松养心胶囊维持窦律效果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安全性更优(Ⅱb类推荐 B级证据) [7] - 《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提到参松养心胶囊对维持窦律有一定效果 [8] -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指出参松养心胶囊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效果显著优于美西律 [9] - 《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到参松养心胶囊可通过改善微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改善微循环 [9] -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推荐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9] - 《中医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指出参松养心胶囊适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 [10] - 多部新冠相关诊疗方案推荐参松养心胶囊用于核酸/抗原转阴后心慌症状 [10] - 第9版《内科学》教材将参松养心胶囊列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的推荐用药 [10]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在多个章节推荐参松养心胶囊为常用中药制剂 [11] 科研成果与行业认可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 - 作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组成部分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1] - 参松养心胶囊成为心律失常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创新中药,展现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13]
中国专家全球首提“证据污染”理论 修改循证规则
环球网资讯· 2025-05-10 20:10
循证医学证据污染理论 - 国内外10多家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历时2年研究,首创"证据污染"方法学理论,明确证据污染机制,并构建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污染链" [1] - 该理论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刘辉、徐畅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是The BMJ创刊180年以来首次刊登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理论 [1][4] 问题试验的影响 - 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等存在缺陷会引发研究数据偏倚或失真成为"问题试验",影响循证医学证据可靠性,降低临床诊疗指南的可信度,可能触发严重的医疗不良事件 [3] - 当前指南决策制定存在诸多分歧,如中晚期肝癌诊治中美国NCCN指南与欧洲EASL指南的分歧 [3] 研究成果数据 - 研究确定1300项问题试验,通过"反向映射定位追踪技术"追踪到847项包含问题试验的循证医学研究,定位3902项循证医学证据 [3] - 在剔除问题试验后,20.6%的证据结论发生改变成为"问题结论",至少157部国际权威临床诊疗指南的推荐意见受到级联影响 [3] 国际影响与政策变化 - 问题试验的问题数据和问题结论将沿着"证据产生-证据整合-临床指南"链条产生连锁效应,影响全球医疗证据生态 [4] - The BMJ签署新政策要求所有投稿稿件必须上传原始数据和分析代码,政策将于2025年5月7日生效 [4] 后续发展与国际合作 - 已筹建亚太证据分析、整合、转化联盟(APN-EAST),联合国际同行建立"证据污染"评估与防控体系 [5] - 该成果彰显中国学者在医学研究方法学的卓越贡献,为未来医学研究开辟新方向 [5]
把循证医学引入中国,她还在带头制定指南
虎嗅· 2025-04-13 19:22
循证医学发展历程 - 1985年王吉耀在加拿大首次接触循证医学(EBM)概念,其导师David Sackett提出临床决策需基于证据的5个步骤[2] - 1996年王吉耀将EBM翻译为"循证医学"并引入中国,推动该理念在国内传播[14] - 2001年《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出版,成为国内首部相关教材,至2023年已修订至第四版[23][24] - 2001-2002年国际媒体评价循证医学为"改变21世纪医学实践的革命性思想"[15] 中国循证医学体系建设 - 国内陆续成立中华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等机构,会员覆盖全国[25] - 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成为医学院必修课程,推动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规范化[26] - 2021年成立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已组建12个专业委员会并发布10部高质量指南[28][35] - 联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单部指南需召开9次专家讨论会并整合方法学证据[3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临床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占比从1999-2008年的0.21%显著提升,但质量仍存差距[29] - 2020年评估显示国内177篇指南仅7.3%达标,仅20%实施证据分级,显著低于国际水平[32] - 当前存在同领域多版本指南冲突问题,部分指南存在利益关联和流程不规范现象[31] 未来发展方向 - 联盟计划推出汉化版国际指南认证课程及《指南制定精品案例集》提升行业标准[39][40] - 强调卫生经济学在循证医学中的应用,需平衡疗效与成本效益[22] - 需持续培养医生成为"证据使用者+提供者",打破传统经验医学思维定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