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搜索文档
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给本科生当导师
科技日报· 2025-06-18 08:42
人才培养创新 - 哈尔滨工业大学新设立"尖班",由院士担任导师,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6-7年博士毕业的新路径 [1] - "尖班"导师团由校长韩杰才领衔,包括10余位院士,将为学生量身定制研究任务以挖掘学术潜力 [1] - 学生可通过高考成绩直接进入"尖班",或在入学后通过"双选"机制加入 [2] 教育模式改革 - 学校打破传统课程架构,推行"数理基础+领域基础+交叉融合"培养体系,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本科至博士的专业路径 [1][2] - 本科生可提前进入院士团队开展博士阶段研究,并有机会赴世界前50高校留学 [2] - 新增"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聚焦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方向,实行全学段一体化培养 [4] 国际合作与就业 - "哈工大—港大优学班"首次招生,学生三年完成本科后可赴香港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 [4] - 近五年毕业生在航天国防领域就业人数保持高位增长,40%进入央企及世界500强企业 [4] - 重点领域就业占比连续10年超80%,体现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 [4]
迈向全国一流名校的“青华路径”
齐鲁晚报· 2025-06-13 05:58
教育模式创新 - 公司确立"奥赛强校"发展路径,通过五大学科竞赛实现差异化竞争,目标成为全国一流名校 [3][9] - 首创"七年一贯制"贯通培养模式,打破初高中学段壁垒,系统规划学生7年成长路径 [3][14][15] - 2024年首届七年制培养183名学生全部考入理想大学,含2名清北录取,2025年有学生通过北大物理卓越计划免高考录取 [16] 竞赛成果突破 - 五大学科竞赛奖牌数量从2021-2022学年28枚增至2024-2025学年99枚,四年增长253% [4] - 省队入选人数从2021年1人增至2025年8人,全国决赛奖牌从1银增至4银1铜 [4] - 2024-2025学年99名获奖学生中28人获省一等奖,省一等奖数量和省队人数均列山东第四 [4] 师资体系构建 - 组建60余人清北毕业教师团队,五大学科均配备专职金银牌教练,师资配置全国罕见 [6][8] - 教师队伍500余人中120余人具研究生学历,200余人毕业于双一流高校 [6] - 采用"金牌教练+清北教师"组合,在校内完成系统化奥赛培训,减少外部依赖 [8][13] 学生培养机制 - 建立"兴趣筛选-专业培养-竞赛突破"三级培养体系,小学阶段即开设公益课程发掘潜能 [10][15] - 实施"一人一策"个性化方案,为超常学生提供独立教室,文化课教师与学生比例达8:1 [15] - 奥赛学习显著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案例显示获奖学生在大学专业课程中绩点名列前茅 [11][12] 战略定位 - 响应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直接对接"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101计划" [9][16] - 通过竞赛反哺常规教育,培养目标涵盖科学家领军人才和普通本科上线学生 [13][16] - 教育成果具可复制性,形成"竞赛突破-高考提升-清北输送"的良性循环 [12][16]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AI的发展要有定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5-13 16:13
教育理念创新 - 西湖大学提出"破均值、拓方差"育人理念,旨在打破中国学生"均值很高,方差很小"的同质化现状,通过解放思维惯性、重塑评价标准、重构教育生态来培养创新型人才[7] - 该校倡导"带着人类关怀的问题解决者"培养目标,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鼓励学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5] - 教育创新实践与校长施一公的"育人"设想高度一致,过去七年持续深化落实[5] 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 彻底改革"唯论文"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不以论文数量、引用率或期刊影响因子为核心指标,而是关注研究的前沿性和实质性进展[6] - 通过多维度的制度设计打破量化桎梏,推动学术研究回归本质,尤其重视那些可能无法发表在顶尖期刊但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突破[6] - 容忍不确定性的制度设计与鼓励非常规思维的文化培育相结合,使重大创新成为概率事件的必然[7]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对 - 在AI时代坚守科学本源,强调学生应掌握基础知识、根本技能和科学方法论,用批判性思维理解世界而非被AI发展所迷惑[10] - 培养目标聚焦于能理解、运用并最终改变AI的人才,认为正是这类具备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的人群推动了AI发展[10] - 通过跨学科壁垒打破和非常规思维包容,构建适应AI时代的前瞻性育人逻辑[4][10] 办学战略与城市协同 - 选择深圳作为重要生源地,因其改革开放精神与西湖大学的改革使命高度契合,形成理念相契、使命相承的协同效应[8] - 办学规模坚持总量控制,本科教育将逐步扩大但最终稳定在每年几百人规模,保持"小而精"的特色[9] - 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发挥"鲶鱼效应"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促进传统大学与新型院校的生态互补[9] 基础教育联动实践 - 校长施一公亲自走进深圳中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开展对话,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思维碰撞,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理念[4] - 通过"离经叛道式思考"等议题引发中学生共鸣,验证"拓方差"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适用性[4] - 活动展示AI时代下突破性育人逻辑的落地实践,形成教育理念从高等向基础教育的渗透路径[4]
“励行”科研导师引领,南大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扬子晚报网· 2025-05-02 18:39
科研导师计划启动 -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于2024年12月启动"励行"科研导师计划,邀聘11名理工科优秀教师担任首批导师,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小班化项目制课程 [1] - 计划旨在通过导师互动激发学生对理工科的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学术研究方向并提供个性化生涯规划指导 [5] - 首批导师均来自理工医科院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前沿科研视野 [5] 跨学科科研培养模式 - 导师采用"不走寻常路"的教学方式,如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赵劲第一课讨论"科研没有标准答案"的理念 [2] -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袁洪涛教授接收跨学科学生,通过"陪伴式成长"和"设置明确目标"指导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 [4] - 11位导师授课时打通理工学科壁垒,提供"前沿可感知、路径可选择"的早期科研体验 [4] 项目制课程创新 - 数学学院副院长吴婷教授认为项目制课程让一年级学生对各学科方向了解更充分,将学习方法指导和科学兴趣激发融为一体 [7] - 项目制课程核心是用真实问题情境牵引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和能力训练,而非单纯改变教学形式 [7] - 计划将人文课程纳入项目制,文学院刘超教授提出以"科学想象力"为主题结合AIGC、诗歌创作等跨媒介形式 [7] 人才培养规划 - 学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关注低年级学科引导与高年级科研实践,优化项目制课程组织和评价模式 [8] - 通过学科交叉、文理融合整合课程内容,拓展国际科考和国内院所科研训练项目 [8] - 目标是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让学生创新火花自然迸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