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有效需求不足
icon
搜索文档
正视“有效需求”的矛盾,需尽快对冲当前反馈
付鹏的财经世界· 2024-09-11 08:11
核心观点 -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部门需求收缩和债务压力导致的内需疲软 [2][3][4] - 房地产财富效应消退叠加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加剧了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形成负向循环 [6][8] - 2024年企业部门也开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与居民部门形成相互强化的负反馈效应 [11] - 长期解决方案(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与短期需求不足矛盾之间存在时间差,需要平衡处理 [12][13] 需求侧分析 - 央行前行长易纲指出中国面临内需疲软问题,尤其在消费和投资方面 [2] - 高善文博士认为总需求不足是2023年三至四季度的主导性风险 [2] - 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和房地产相关财富效应消退是制约有效需求的主因 [4][6] - 2024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斜率陡峭,显示需求不足从居民端扩散到企业端 [10][11] 房地产影响 - 2009-2018年房地产繁荣创造了财富效应,拉动消费升级和预期扩张 [4] - 脱离收入的房价上涨不可持续,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后来者"减少,投机市场见顶 [6][8] - 资产价格下跌使部分群体成为"负资产者",全社会总需求受到高杠杆制约 [8] - 房地产确定进入存量时代,不能再通过加杠杆抬房价解决当前问题 [13] 企业部门传导 - 2023年需求不足主要集中在居民端,2024年已扩散到企业端 [11] - 企业采取"降本、裁员、增效"措施,进一步加剧居民部门就业和收入不稳定 [11] - 居民防御性收缩导致企业预期下降,形成负向正反馈循环 [11] 长期与短期平衡 - 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是长期解决方案,但短期内难以缓解需求不足 [12] - 人口老龄化导致风险偏好降低,投资行为趋于保守 [12] - 需要在对冲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同时推进长期结构调整 [13] -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补贴公共服务等措施可短期缓解需求收缩 [13] 政策建议方向 - 财政政策应从基建投资转向民生领域支持,如教育医疗补贴 [13] - 需降低全生命周期资产持有成本(如房产维护费用) [13] - 避免债券收益率下行过快过扁平,维持市场稳定 [13]
对话经济学家李迅雷:当 “买不起” 成为过去
晚点LatePost· 2024-05-23 11:07
核心观点 - 李迅雷基于中国经济周期和结构变化提出投资建议:2006年建议"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如一线城市房产、茅台股票等,2018年转为"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如科技专利相关资产、黄金等[2][3][6] - 当前建议关注人工智能和芯片领域的核心资产,同时强调需降低投资回报预期至3%左右[6][14] - 提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主要矛盾,建议财政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以刺激消费[4][15][17] - 长期看好人口持续流入的中心城市核心地段房产保值能力,建议避开人口流出地区[6][9][20] 投资逻辑演变 - 2006年逻辑:商品过剩但资本短缺,建议负债购买稀缺资产如一线房产(2006-2018年涨5-6倍)、茅台股票(按现股本合26元/股)[2][3] - 2018年逻辑:商品和资本双过剩,转向"买不到"的稀缺资产如科技专利(通过相关股票间接持有)、黄金(替代外汇)[3][6] - 当前逻辑:继续配置芯片/AI等核心技术突破领域,同时强调需警惕"想卖都卖不掉"的资产[6][12] 行业配置建议 - 房地产: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长期趋势,中心城市核心地段仍具保值能力,但需规避人口流出区域[6][9][21] - 科技:重点关注光刻机、制程、材料等卡脖子领域的突破机会[6] - 白酒:行业已整体过剩,消费量逐年下降,但茅台因官方限价仍属稀缺[6][11] - 黄金:作为外汇替代品保持配置,但仅视为避险工具而非核心资产[6][9] 宏观经济研判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仅44%,显著低于美国(75%)、日本(70%)和全球均值(60%),制约消费能力[15] - 服务业每增长1%GDP可创造200万就业,远超制造业的50万,建议大力发展服务业[18] - 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疫情前水平,城乡生育意愿同步下降,主因信息普及改变生活预期[22][23] 市场趋势观察 - A股将从散户主导转向机构主导,估值趋于理性但A/H股价差仍存[26] - 核心资产定义动态变化,需同时考察国内份额和全球竞争力[10] - 房地产调整将呈现缓慢挤泡沫特征,不同于日本式剧烈冲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