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艰苦奋斗
icon
搜索文档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02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政策解读 - 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化制度约束以推动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 [1] - 政策核心逻辑为通过压缩行政开支将财政资源倾斜至民生领域,实现"紧日子"与"好日子"的辩证统一 [1][3] 财政资金调配案例 - 象山县2024年GDP达942.99亿元、财政总收入116.42亿元,但优先保障教育医疗养老而非政府形象工程 [3] - 四川大凉山将节省经费用于改善群众居住出行条件,甘肃定西实施15项农村供水项目惠及122万人 [4] - 脱贫攻坚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近1.6万亿元(2016-2024年) [4] 政策实施成效 - 宁波象山县在全国百强县排名第53位,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显著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3] -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推动反"四风"与民生投入形成"政府开支减、民生福祉增"的良性循环 [4] (注:原文未涉及企业或行业数据,故未提取相关内容)
华为有“道”:任正非的哲学,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藏!
搜狐财经· 2025-06-09 21:56
管理学习误区 - 当前针对老板和管理层的课程过多,80%的时间被浪费,内容过耳就忘且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1] - 许多课程讲师自身理解不清,导致学员更加困惑,按此管理易出错 [1] - 有效管理学习需结合体系化经典与实践,理论脱离实践则无意义 [1] 华为管理核心 - 华为管理强调"道"而非单纯"术",内功心法比招式更重要,早期发展阶段优先规模而非管理 [3] - 华为在规模扩大后引入IBM管理体系,但通过自身文化融合避免成为IBM复制品 [3] - 企业文化是华为跨国成功关键,融合中西文化精髓并通过《华为基本法》确立独特性 [5] 华为文化内涵 - 核心价值观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客户是企业存在唯一理由 [7][8] - 奋斗文化是华为灵魂,包含思想劳动与价值创造,物质与精神文明需相互促进 [5][8] - 企业文化涵盖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维度,是比资源更持久的竞争力源泉 [5] 思想建设方法 - 信息爆炸时代需建立先进思维模型,通过深度阅读公司文件吸收思想能量 [10] -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体现非正式沟通价值,放松环境更易激发真知 [10] - 哲学是战略方向基础,正确思想引导组织架构与流程设计 [10][11]
自觉涵养良好家风
人民日报· 2025-06-09 09:1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根据注意事项第4条要求"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因此本次分析无适用输出内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思想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的关键因素,铺张浪费会损害党风政风和党群联系[1] - 奢靡之风与腐败密切相关,具有顽固性和复杂性,需通过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整治[1] - 历史经验表明勤俭兴国、奢靡败家,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始终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并赋予新时代内涵[1] 中央八项规定的成效与影响 - 党中央通过中央八项规定从"小切口"入手,刹住奢靡之风,攻克顽瘴痼疾,形成全党全社会尚俭戒奢风尚[2] - 奢靡享乐与家道国运相关,奢侈浪费是贪欲之始和腐化温床,许多干部腐化始于攀比享乐问题[2] - 奢靡之风常与贪污腐败交织,从小节失守发展为"舌尖浪费、车轮腐败、会所歪风",最终导致贪赃枉法[2] 当前阶段的政策导向与要求 -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时期仍需坚持艰苦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中国家地位未变[3]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紧日子"要求,体现党中央发扬优良作风的决心[3] - 需以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为抓手,压缩奢靡之风空间,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向善[3] 具体实施措施 - 善教善学:将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作为政治任务,领导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并示范节约[4] - 严查严管:紧盯隐形变异铺张浪费,强化制度执行,奢靡之风与腐败问题同查同治[4] - 立行立改:对社会突出问题即知即改,狠刹奢靡之风作为"三不腐"基础工作抓实[4]
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 与祖国同频共振,垦荒者,正青春!
央视网· 2025-05-01 10:52
行业研究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苜蓿作为高蛋白饲草可替代进口大豆饲料作物 利用盐碱地种植饲草可促进畜牧业发展 [3] - 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实现粮食增产 研究生驻点研发使全县亩产突破1吨粮食作物 形成中低产田增产样板 [13][15] 公司研究 -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团队自1973年起持续改良盐碱地 七位教师押粮本驻点研发 通过挖渠治土使小麦玉米产量提升 解决当地口粮问题 [11] -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焦小强带领科技小院团队扎根曲周15年 研发农民易接受技术 通过田间实践培养农业人才 形成"论文写在地头"的创新模式 [13] 技术突破 - 延安时期乐天宇团队采集2000多个植物标本 系统研究植被气候条件 为南泥湾垦荒提供科学依据 [7][9] - 曲周实验站创新堆肥追肥技术 研究生驻点优化种植管理 推动粮食单产持续提升 [13][15] 历史传承 - 南泥湾垦荒精神延续至现代 中国农业大学传承改土治碱技术 形成跨世纪科研接力 [9][11] - 科技小院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 培养出焦小强等新一代农业专家 技术推广覆盖全国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