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企业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张雪峰:创业者的“野蛮生长”|《珍知灼见》第五期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 2025-08-01 11:35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战略方向选择包括扩大老师队伍或做图书教辅 最终决定专注教辅业务 服务的学生和家长数量保持稳定不扩张 [19] - 2024年决定开展研学业务 2025年新增网剧业务 新业务初期由创始人亲自把控细节 例如所有教辅书需经其审核 质量不达标直接销毁 [19] - 计划将流量转化为产品 通过图书、网剧等形式沉淀 从流量变现模式转向产品变现模式 以缓解网红生命周期焦虑 [80][81] 企业管理与运营 - 采用高度分权管理模式 30万元以下支出由总经理和助理审批 创始人仅参与战略决策 [17][18] - 实行无KPI考核制度 强调员工开心而非业绩目标 通过分钱机制激励员工 例如将KOL佣金分配给内部老师 [31][32] - 员工规模不明确 但建立特色福利体系 包括向优秀员工母校捐赠助学金(年捐约500万元)及为员工父母发放羽绒服等 [10][13] 行业竞争与监管 - 支持监管部门严打天价志愿填报 认为服务价格应与价值匹配 全职专业团队与兼职机构存在本质差异 [53][57] - 不担心低价竞争者冲击 相信良币不会被劣币驱逐 强调公司提供全年跟踪服务与专业培训体系(要求老师熟记500+专业目录) [55][58] - 2025年服务费已涨价1000元 但承诺2026年不再提价 通过控制服务质量维持合理利润率 [64][66] 创始人特质与商业理念 - 提出"创业是分钱的艺术" 认为合理分配机制是企业成功关键 将短视频带货收益全额分配给内容创作者 [31] - 个人消费欲望极低 名下无房产车辆 商业决策不受物质驱动 [37][42] - 持续学习被视为保持9年热度的核心能力 每年重读《野蛮生长》并实践其中管理思想 [84][105] 产品与服务特色 - 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 要求老师一周内掌握14个学科门类500+专业信息 并淘汰考核不合格者 [58] - 提供"高考志愿+心理咨询"综合服务 案例显示曾帮助受伤学生逆袭考入西北工业大学 [59] - 服务周期覆盖高二至高三全程 区别于行业常见的短期志愿填报模式 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58][62]
老板,AI不是“裁员工具”
虎嗅APP· 2025-07-24 21:43
AI对企业管理的系统性变革 - 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管理思维的系统性变革,需要战略定位、组织诊断和基建准备,否则可能扰乱原有秩序 [1] - 实现"AI原生"企业管理需从底层数据结构、组织流程到价值体系全面重塑,战略目标清晰度、效率与风险权衡是关键 [2] - AI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已从个体层面扩展到组织结构层面,会议纪要生成、文生图等容错率高的场景成为职能部门标配工具 [3] 组织架构与岗位演变 - 企业设立首席AI官(CAIO)成为趋势,反映AI在战略层面的重要性及系统化管理需求,类似信息化浪潮中CTO的设立 [5] - AI导致岗位结构动态演化,部分岗位被取代的同时催生新职能(如程序员替代打字员),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5] - 中层管理者职能因信息化和AI加速"去中介化",但健康的中层体系对企业文化、战略落地仍不可或缺 [10] - 执行层重复性脑力工作(如实习生/助理任务)已大面积被AI替代,中层任务拆解职能正被稀释,但需AI与业务深度结合 [11] AI Agent的应用与管理挑战 - AI Agent已渗透企业管理全环节,如HR领域开发38个Agent覆盖员工全周期管理,招聘领域实现从需求到面试的全流程自动化 [7] - AI Agent作为"聪明伙伴"提升决策效率,但最终决策权需保留给人,管理者需平衡"惊喜"与风险 [8][9] - 企业快速上线AI工具可能导致管理混乱(如员工获取离职谈判技巧),需通过流程优化与权限管理降低风险 [15] 员工激励与文化转型 - 定位AI为"虚拟实习生"执行低价值工作,解放员工从事高阶任务,通过"老带新"式培训减轻抵触心理 [16][17] - 激励员工需明确AI目的是"把蛋糕做大"而非裁员,结合物质奖励与成长愉悦感,构建AI友好型基础设施 [17][18] - 信息对称性增强使传统指令式管理失效,管理者需适应透明环境,探索新方式构建权威 [14] 数据安全与影子AI治理 - 影子AI是管理优化过程,需通过PDCA循环(问题识别、影响评估、规则制定、持续优化)管控 [20] - 构建内部AI平台(如易路iBuilder)可替代员工私自使用的外部工具,确保数据安全与合规 [21] 中小企业AI机遇与策略 - AI带来规模平权:算力成本下降使小企业能竞争(如12人公司靠AI做脑机接口达240亿美元市值),管理者无需技术背景也可运营 [13] - 中小企业应通过采购AI工具或外部合作快速提升效率,避免自研大模型,核心竞争力仍在于市场洞察与产品能力 [24] 未来人机协同管理 - 硅基人需像人类员工被管理:分配部门职责、设定绩效目标(回报为数据输入而非薪资),通过内部平台确保合规 [25] - 劳动力定价规则将因AI改变,算力与AI Agent配置成为组织设计新维度,人类需保留终审权确保伦理合规 [26][27]
AI无悖论中欧第二期
虎嗅· 2025-07-24 20:12
AI对企业管理的系统性影响 - 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管理思维的系统性变革,需战略定位、组织诊断和基建准备[1] - 实现"AI原生"管理需从数据结构、组织流程到价值体系全面重塑[2] - 仅将AI视为裁员工具可能导致管理混乱而非效率提升[2] 组织架构与岗位演变 - 企业增设首席AI官(CAIO)职位,推动AI从分散应用到系统管理[3][7] - AI加速中层职能弱化,但健康的中层体系仍承担文化传导等核心功能[10][11] - 岗位变化是技术演进的必然结果,类似工业革命催生新职业[6] AI Agent的应用实践 - AI Agent已覆盖HR全周期管理,如离职员工价值挖掘和招聘流程自动化[9] - AI Agent能突破传统招聘标准,发现非名校背景的适配人才[9] - 管理者需平衡AI决策建议与人类终审权,涉及伦理与责任归属[10] 人效提升与转型误区 - 人效提升本质是价值创造而非单纯裁员,需前期投入重塑流程[13] - 企业需复合型人才将AI与业务深度结合,该领域人才仍稀缺[13] - 中小企业可通过AI实现管理专业化,但核心竞争力仍在于主业[26] 管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 AI打破信息不对称,要求管理者适应透明化环境[16] - 影子AI风险需通过内部平台建设与PDCA循环管理[21][23] - 员工激励需物质与非物资手段结合,如AI培训带来的成长愉悦[19][20] 数据伦理与安全治理 - 企业需构建合规AI平台替代员工私自使用的外部工具[23] - 数据治理规则不完善可能导致代码泄露等安全隐患[23] - 权限管理与流程优化是降低AI负面效应的关键[16] 未来人机协同模式 - 硅基人需像人类员工一样被分配部门职责和绩效目标[27] - 算力与AI Agent配置将成为组织设计新维度[28] - 人类需保留终审权以确保AI符合伦理框架[28]
马云的贵人,是一名「杀手」
盐财经· 2025-07-22 18:00
阿里早期发展关键决策 - 2001年关明生加入阿里出任总裁及COO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裂危机时期[4] - 关明生主导了"杀人放火"式重组裁员将员工从365人降至150人月烧钱率从200万美元降至50万美元[29][30] - 马云提出"三个B to C"战略聚焦中国市场沿海地区和杭州总部[26] 阿里商业模式转型 - 放弃网站建设和网络广告业务专注发展"中国供应商"业务避免回扣问题[34] - 抓住外贸政策松绑机遇培养"阿里中供铁军"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35][37] - 2002年确立"赚一块钱"的具象化盈利目标通过3.3万元定价和节流措施实现[42] 阿里管理体系构建 - 关明生推动建立企业文化体系将价值观考核纳入绩效管理权重达50%[47] - 首创价值观考核五档分类明星野狗狗小白兔牛[47] - 早期员工在1200元月薪压力下形成拼搏精神后期传承面临挑战[48] 企业战略与管理理念 - 重整策略需明确战略选择如"三个B to C"聚焦核心区域[40] - 管理者核心职责是制定赢的战略和展现领导力[41] - 价值观是行为准则和游戏规则需CEO以身作则[51] 中外企业管理差异 - 中国中小企业老板多亲力亲为外企更注重系统管理[59] - 中国企业工作强度普遍高于外企按季度规划的特点[61][62] - 中国制造业可转型自主品牌获取更高利润空间[68] 市场机会与创新 - LABUBU案例显示情感价值创造需求的重要性[70][72] - 美团从模仿Groupon到创新即时刚需服务的转型路径[74] - 年轻企业家面临融资环境收紧需更快验证商业模式[66]
“脱不花”被推选为新希望新独董 其与罗振宇共同创立思维造物、和刘畅开过广告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6 22:01
新希望新任独立董事任命 - 公司选举李天田("脱不花")为新任独立董事,接替彭龙职务,需待7月31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1][2] - 李天田现年46岁,拥有20年企业管理经验,现任思维造物(得到App母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曾与罗振宇共同创立该公司并推动知识付费模式升级 [2][4] - 公司强调其专业管理背景,李天田需在任职后取得深交所独董资格证书 [4] 李天田与新希望管理层的渊源 - 李天田与董事长刘畅早年合作创办广告咨询公司,刘永好曾评价其"能说会道、头脑清晰" [1][3] - 2022年李天田与刘畅共同参与公开节目,探讨女性领导力及企业管理,双方互动密切 [1][3] - 1997年李天田曾受刘永好邀请为新希望员工提供培训,双方历史渊源深厚 [3] 公司业绩与管理战略 - 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6 8亿至7 8亿元,同比扭亏(去年同期亏损12 17亿元),养殖业务成本实现同比环比双降 [4] - 16家猪企中12家上半年盈利,行业整体回暖 [4] - 公司近期多次强调精细化管理重要性,提出通过技术指标优化和组织效率提升增强竞争力 [4][5] - 管理层推行"老带新"梯队策略,平衡创新与稳健发展 [5] 思维造物背景补充 - 思维造物由李天田与罗振宇2014年创立,旗下得到App通过"罗辑思维"积累百万用户,并引入薛兆丰等师资构建知识付费生态 [2] - 公司曾尝试IPO但未成功,李天田个人经历包括17岁辍学北漂、19岁任董事长等传奇色彩 [2]
谁能与辉同行
36氪· 2025-07-08 17:31
公司业绩与股权结构 - 与辉同行在董宇辉缺席直播的情况下仍实现5000~7000万元GMV,高于其前一日2500~5000万元的带货战绩[1] - 公司股权经历两次变更:2024年9月从新东方迅程转移至董宇辉个人,2025年2月转为子三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有,董宇辉转为间接持股[1] - 子三省股权结构为终南远眺(80%)、董宇辉(10%)、长歌有和(10%),穿透后权益人均为董宇辉[2] - 长歌有和作为合伙企业,推测为员工股权激励平台,未来融资后持股比例可能降至个位数[7] 管理模式与团队发展 - 董宇辉身兼主播与管理职责,采用非职业经理人模式,团队从50-60人扩张至300余人,平均年龄23-24岁[4] - 管理逻辑强调员工价值认同而非传统激励,决策效率高但存在理想化局限[4] - 行业对比显示头部MCN如三只羊、辛选等普遍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专业化分工[5] - 职业经理人可解放创始人精力,但董宇辉选择培养年轻管理者并承担其决策代价[5][6] 行业对比与风险分散案例 - 谦寻通过股权激励分散风险,薇娅事件后通过助播团队和多元化业务(网红训练营、短剧)恢复业绩[8][9] - 李佳琦通过合资公司持股99%,罗永浩在"交个朋友"中间接持股18.8%,均体现权益与风险隔离设计[8][9] - 东方甄选曾向154名员工授予股权激励,包含高管与主播[8] 运营压力与组织挑战 - 董宇辉需同时承担直播、商务、供应链管理等超负荷工作,凌晨四五点入睡成为常态[11] - 公司出现因管理疏漏引发的争议事件,反映初创期组织风险[12] - "大厨效应"揭示创始人转型管理者时面临的利益分配与团队稳定性挑战[13]
老牌上市通企换帅!这位“80后”掌舵人面临重任
搜狐财经· 2025-07-03 09:13
公司管理层变动 - 综艺股份召开全体员工会议宣布新一届领导班子,杨朦接任董事长兼总经理[3] - 董事会换届后新班子成员涵盖70后、80后、90后三代人,年龄结构优化[19] - 江苏综艺控股集团董事长昝圣达提出五点工作要求并强调绩效考评[20] 新任董事长背景 - 杨朦拥有建筑学与金融复合背景,曾任职迪士尼梦幻工程及美国私募基金高管[4][5][6] - 2020年回国加入江苏综艺集团,从投资者转型为职业经理人[8] - 管理理念强调企业文化、协同力及战略执行三板斧,推行OKR等创新管理模式[9] 公司业务布局 - 旗下15家子公司覆盖集成电路、清洁能源、股权投资等9大板块[9] - 芯片领域布局包括中星微电子(全球图像芯片60%份额)、神州龙芯(首颗国产CPU)等4家核心技术企业[11][12] - 主导白酒数字化升级,与亚马逊云科技合作构建AI驱动的产业生态系统[14][15] 财务与转型挑战 - 近10年扣非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4.5亿元,主营业务依赖投资收益支撑[16][17] - 管理层更迭被视为转型关键,需应对芯片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特性及白酒数字化创新[11][18]
张丽俊对话钦文:一个领导值不值得追随,看这3点就够了
36氪· 2025-06-24 12:29
如何选择值得追随的老板 - 老板需具备强烈信念和社会价值创造意愿 强调事业不仅为个人更为社会贡献 [2] - 清晰的战略能力是关键 避免频繁走弯路 同时需尊重员工人格 避免将员工视为工具或出气筒 [2] - 分配机制决定管理效率 钱分好则员工自驱力强 真正能做大的老板兼具远大愿力与个人使命 [2] 企业家的成长阶段与特质 - 企业家分阶段成长 初期可能以赚钱为目标 后期需突破至社会价值层面 但多数人因缺乏梦想而停滞 [3] - 伟大公司的创始人在0到1阶段即兼顾生存与梦想 而平庸者往往因心力不足或满足现状放弃长期追求 [4] - 咨询公司倾向选择细分赛道前三名客户 但更看重老板潜力 企业天花板由老板个人能力决定 [4] 企业转型与时代机遇 - 传统企业需摒弃守旧思维 如猫人内衣从线下亏损转向线上 营收从2016年1.6亿跃升至去年179亿 预计今年达300亿 [8] - 转型成功关键在于迈出第一步 案例显示义乌老板通过搬迁至杭州、融入电商圈、组建团队 实现眉笔单品年销3亿 [8][9] - 人工智能时代需主动拥抱变化 客户迁移至线上则企业必须跟进 生意的本质是追随客户需求 [8] 创业与长期价值理念 - 创业需放下过往光环 如阿里前高管从零开始 日均拜访8家客户持续六年 强调接地气的重要性 [13] - 延迟满足是核心 如坚持十年不盈利打造品质公司 复利效应终将显现 竞争对手因缺乏耐心而减少 [10] - 女性创业者需克服恋爱脑、情绪管理差等挑战 同等职位下女性能力通常优于男性 但需付出十倍努力 [14][15] 企业管理与组织文化 - 疫情中坚持不裁员不降薪 年人工工资支出1.4亿 体现对员工家庭责任的担当 [10] - 咨询公司选择客户的标准包括老板理想主义、突出能力优势(产品/技术/团队)、热爱学习 学历仅为冰山上的次要因素 [6] - 成功人士的底层特质涵盖人品、学习能力、抗压性、目标感和勤奋度 这五点占比超90% [7] 企业服务行业的未来愿景 - 目标打造中国顶级企业服务公司 输出本土管理智慧 如华为、阿里等企业的实践已具备全球学习价值 [18][19] - 未来十年推动中国管理方法论全球化 类比当年向通用电气学习 现需世界关注中国商学院的创新成果 [19]
华为有“道”:任正非的哲学,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藏!
搜狐财经· 2025-06-09 21:56
管理学习误区 - 当前针对老板和管理层的课程过多,80%的时间被浪费,内容过耳就忘且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1] - 许多课程讲师自身理解不清,导致学员更加困惑,按此管理易出错 [1] - 有效管理学习需结合体系化经典与实践,理论脱离实践则无意义 [1] 华为管理核心 - 华为管理强调"道"而非单纯"术",内功心法比招式更重要,早期发展阶段优先规模而非管理 [3] - 华为在规模扩大后引入IBM管理体系,但通过自身文化融合避免成为IBM复制品 [3] - 企业文化是华为跨国成功关键,融合中西文化精髓并通过《华为基本法》确立独特性 [5] 华为文化内涵 - 核心价值观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客户是企业存在唯一理由 [7][8] - 奋斗文化是华为灵魂,包含思想劳动与价值创造,物质与精神文明需相互促进 [5][8] - 企业文化涵盖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维度,是比资源更持久的竞争力源泉 [5] 思想建设方法 - 信息爆炸时代需建立先进思维模型,通过深度阅读公司文件吸收思想能量 [10] -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体现非正式沟通价值,放松环境更易激发真知 [10] - 哲学是战略方向基础,正确思想引导组织架构与流程设计 [10][11]
战略不落地?问题在系统
搜狐财经· 2025-06-07 20:35
战略落地失败的核心原因 - 战略本身并非问题根源 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聘请顶尖咨询公司制定战略 但执行结果仍不理想 表明问题在于缺乏承接战略的完整系统 [2] - 战略与执行脱节现象普遍 战略发布会口号响亮 但部门落地时变成局部最优而整体塌方 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协同机制 [3] - 战略链路断裂如同沙滩造房 没有流程支撑 组织协同和激励机制等"传动系统" 再好的战略蓝图也难以抵御市场冲击 [4] 全链路赋能模型解析 - 战略落地需系统性改造 包含战略→流程→组织→人才→激励→结果的完整闭环 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密衔接 [5] - 企业A案例显示 年营收十亿的消费品公司高端转型战略失败 源于流程未调整 研发资源不足 销售惯性依赖老产品 绩效考核未匹配新战略 [9] - 改造后企业A高端产品销售额从总营收5%提升至40% 毛利率提高15个百分点 证明全链路打通对战略落地的决定性作用 [13] 管理者常见误区 - 过度关注战略宣导而忽视系统支撑 战略如同狮子头部 需要身体(流程 组织等)配合才能形成战斗力 [15] - KPI导向导致部门各自为战 局部优化可能损害整体利益 需建立全局协同视角 [16] - 爆品思维不可持续 增长需产品 渠道 复购 服务 组织等多环节形成的闭环 [17] 战略落地的关键要素 - 咨询方案仅提供方法论 系统承接依赖管理层能力 战略落地本质是企业自身的系统工程 [18] - 需打破部门墙实现一体化运作 管理者应担任"链路总工程师"而非部门领袖 [19] - 战略生命力体现在日常运营细节 包括会议决策 流程设计 岗位动作等具体场景 [23] 成功战略的系统特征 - 战略 流程 组织 人才 激励构成企业"生命体" 五要素缺一不可 [24] - 有效战略需转化为可执行的链路 嵌入组织神经网络 而非停留在文件或口号层面 [24] - 战略结果最终体现在客户感知 订单数据和员工行为等具体维度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