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精神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抗战歌声里的家国情怀
央视新闻· 2025-08-17 11:59
抗战歌曲的历史意义 -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包含八个乐章,采用合唱、独唱、重唱、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首演时引发全场沸腾 [7][9] - 歌曲以黄河为意象,凝聚民族苦难与抗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时代最强音 [7][11] - 80多年来从延安传唱至世界舞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音乐宝库中的瑰宝,超越艺术范畴成为民族精神核心载体 [11][13] 经典抗战歌曲的代表作品 - 《八路军进行曲》节奏铿锵,后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现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的信仰 [16] - 《南泥湾》记录八路军自力更生故事,荒芜的南泥湾被改造成陕北"好江南",彰显艰苦奋斗精神 [19] 抗战歌曲的当代价值 - 指挥家李心草指出,《黄河大合唱》每次演出仍能触动民族脉搏,传承先辈信仰与意志,激励当下奋斗 [13] - 这些歌曲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持续鼓舞人心 [21]
陕北的好江南 今日新模样 南泥湾“牵手”北大荒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20
南泥湾农业复兴 - 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已恢复至1000亩,延安成立南泥湾开发区推动发展 [4] - 修复改建老旧水渠,打井6口解决灌溉问题,持续改良盐碱化土壤 [5] - 引入无人驾驶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机等先进农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5] 南北农业技术合作 - 南泥湾集团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千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7] - 北大荒带来优质水稻品种和先进种植管理技术,筛选出3个主栽品种适应南泥湾环境 [9] - 水稻平均亩产从2019年950.4斤提升至2022年1186.6斤,亩产值超4000元 [10]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 采用数据思维管理温度、湿度、pH值等参数,调整插秧机参数和无人机作业方案 [9] - 育秧技术本地化,加装遮阳网、铺设无纺布,精准调整苗床土壤酸碱度 [9] - 千亩示范田亩产值已超4000元,"南泥湾大米"品牌逐渐打响 [10] 农文旅融合发展 - 打造抗日主题稻田画,吸引游客体验农耕生活 [11] -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陕北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11] - 2024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形成革命旧址参观、稻田研学等多元业态 [1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南泥湾精神传承不息
新华社· 2025-08-03 00:44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未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提取与投资银行分析相关的关键要点。文档内容主要聚焦于历史纪念馆的教育意义和革命精神传承[2][5]
南泥湾精神是敢闯敢拼的动力源泉
陕西日报· 2025-08-02 08:48
红色旅游与南泥湾精神传承 -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于2021年7月对外开放,集中展示军民大生产时期的场景,还原大生产运动及三五九旅边开垦边练兵的场景 [2] - 纪念馆展览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题,通过实物、照片等全面展示留守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工农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的贡献 [2] - 近年来红色旅游、研学实践活动升温,越来越多青年学子来到延安体验开荒艰辛,领悟南泥湾精神 [1] 南泥湾供电所运营情况 - 南泥湾供电所成立于1975年8月,现有员工6人,平均年龄35岁 [3] - 供电所管理10千伏线路4条,服务用户2550户,包括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南泥湾镇政府等重要单位 [3] - 2022年6月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每年开展供电延伸服务近300次,深化抢修服务、营销服务等5项主题服务 [5] 电力服务与南泥湾精神实践 - 供电所员工365天全天候响应,开展巡检抢修、电费缴纳、便民服务等工作 [5] - 2022年4月30日抢修案例:员工徒步2小时翻越3座山检修因大风导致短路的线路 [3] - 供电所发扬南泥湾精神,以电力可靠供应全力助推南泥湾建设发展 [3]
《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 -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1941年春响应号召前往南泥湾进行屯垦,将荒山变为"陕北的好江南",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1] - 在日军"三光"政策和国民党经济封锁下,边区军民以"自己动手"方式应对困境,毛泽东同志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1] - 三五九旅将士开垦万亩田,培育出南泥湾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 [5] 纪录片创作过程 - 延安电影团1942年用16毫米过期柯达正片拍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后称《南泥湾》),在缺电缺水条件下完成拍摄 [3] - 团队创造性解决技术难题:将正片当底片使用、延河取水洗片、改装摄影机为印片机、手工分段冲洗1500尺胶片 [3] - 从1500尺素材精选1300尺完成剪辑,用镜子反射光线审看画面确定剪辑点 [4] 影片传播与影响 - 1943年2月延安首映采用手摇小马达+留声机实现声画同步,周恩来指示在陕甘宁边区巡回放映 [4] - 影片展现宝塔山、延河水等熟悉场景,成为鼓舞军民斗志的鲜活教材,推动大生产运动 [4] - 毛泽东题写"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画面通过影片传遍边区,化作精神号角 [5] 后续发展与传承 - 1961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对影片进行艺术再创作,加入歌曲《南泥湾》并修复胶片 [1][5] - 中央新影人持续用影像记录民族复兴征程,传承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6] - 影片主创包括摄影师吴印咸、徐肖冰,编辑钱筱璋,洗印周从初等 [5]
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 与祖国同频共振,垦荒者,正青春!
央视网· 2025-05-01 10:52
行业研究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苜蓿作为高蛋白饲草可替代进口大豆饲料作物 利用盐碱地种植饲草可促进畜牧业发展 [3] - 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实现粮食增产 研究生驻点研发使全县亩产突破1吨粮食作物 形成中低产田增产样板 [13][15] 公司研究 -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团队自1973年起持续改良盐碱地 七位教师押粮本驻点研发 通过挖渠治土使小麦玉米产量提升 解决当地口粮问题 [11] -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焦小强带领科技小院团队扎根曲周15年 研发农民易接受技术 通过田间实践培养农业人才 形成"论文写在地头"的创新模式 [13] 技术突破 - 延安时期乐天宇团队采集2000多个植物标本 系统研究植被气候条件 为南泥湾垦荒提供科学依据 [7][9] - 曲周实验站创新堆肥追肥技术 研究生驻点优化种植管理 推动粮食单产持续提升 [13][15] 历史传承 - 南泥湾垦荒精神延续至现代 中国农业大学传承改土治碱技术 形成跨世纪科研接力 [9][11] - 科技小院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 培养出焦小强等新一代农业专家 技术推广覆盖全国 [13][15]
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丨从“烂泥洼”到“陕北好江南” 垦荒者凭啥能行?
央视新闻· 2025-05-01 10:00
农业科研与粮食安全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正在研究苜蓿作为高蛋白饲料作物,可替代进口大豆的豆粕用于养殖业,并计划利用盐碱地种植苜蓿以提升饲料自给能力 [1][3] - 抗战时期延安自然科学院科研队通过47天实地考察采集2000多个植物标本,最终选定南泥湾作为垦荒基地,为边区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5] -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培养研究生扎根农田,其技术使曲周县实现亩产1吨粮食的突破,并试验亩产1.5吨目标以推广至全国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 [9][11][13] 农业技术推广与产业转型 - 中国农业大学1973年派驻曲周县的教师通过押粮本表决心,与农民合作挖渠治土改造盐碱地,使当地从小麦玉米无法自给到实现口粮充足 [7][9] - 科技小院研究生通过田间实践研发农民易接受的技术,以"被村民请吃饭次数"作为服务成效评价标准,推动技术落地并提升农民收益 [11] - 曲周县已从60年代三分之一耕地盐碱化的贫困县转型为全国中低产田增产样板,农大学子持续优化堆肥追肥技术以提升土壤肥力 [9][13] 历史经验与现代应用 - 南泥湾垦荒通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建立兵工厂、纺织厂等设施,将荒地变为"陕北好江南",为当代农业自力更生提供范本 [5] - 边区青年华寿俊利用当地小草研发造纸技术解决缺纸问题,体现资源创新利用思维对农业发展的启示 [5] - 现代农学人延续"自讨苦吃"的垦荒精神,将科研与生产结合,目标实现"遍地牛羊"的生态农业愿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