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空间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星海图赵行、许华哲:机器人的寒武纪大爆发,卡点在大脑
晚点LatePost· 2024-11-20 19:23
具身智能行业现状 - 通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处于"八仙过海"的探索阶段,技术路线尚未统一[7] - 行业存在多种技术路径分歧:全人形vs仿人形、操作价值vs运动能力、端到端模型vs分层模型[7] - 前沿科技投资面临选择困难,部分投资人转向机器人零部件领域[5] - 具身智能领域缺乏明确的技术与商业路线,创新呈现多元化特征[6] 星海图公司概况 - 公司近期获得高瓴创投、蚂蚁集团、米哈游超2亿元Pre-A轮融资[7] - 四位联创包括两位清华青年学者和两位产业界人士,形成能力互补团队[8][10] - 团队技术能力覆盖具身智能两大核心模块:智能操作能力和环境感知能力[9] - 公司成立后快速推进产品开发:2个月做出机械臂,半年完成机器人本体[11] 核心技术路线 - 坚持"一脑多形"理念,认为通用智能比物理形态更重要[13] - 开发仿人形机器人R1,采用无腿设计和夹爪而非灵巧手,基于当前AI能力边界[14][24] - 同时研发具身基础模型EFM和空间智能引擎RSR,形成技术组合[25] - 空间智能引擎已达到亚厘米级重建精度,使用消费级设备采集数据[35] 商业模式创新 - 采用同构遥操硬件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与商业价值双赢[32] - 通过"遥操拉动业务,业务拉动数据"形成商业闭环[36] - 已获得商业化客户,本体产品从立项到量产仅用半年[38] - 探索劳动力转移价值,降低数据采集成本[32] 技术发展展望 - 认为具身智能终局是"寒武纪式物种大爆发",由通用大脑控制多种形态机器人[13] - 下一代空间智能模型将具备三维推理和生成能力[25] - 长期目标是实现端到端的具身大模型,当前采用分阶段整合策略[29][30] - 视觉对智能至关重要,是连接语言、知识和执行的关键桥梁[27][28] 团队管理理念 - 强调互补协作,CEO负责全盘决策,避免平均主义[16][19] - 学者与产业人才结合,保持技术前沿敏感度[19] - 创业窗口期判断基于大模型热潮带来的资源聚集效应[19] - 认知领先半个身位,通过数据壁垒和商业闭环保持优势[37][38]
晚点独家丨大疆扩展业务边界,预计明年发布扫地机器人
晚点LatePost· 2024-11-07 19:24
大疆扫地机器人研发进展 - 公司已研发扫地机器人四年,预计2025年年中发布,定价对标高端市场[2] - 产品技术路径与大疆现有技术储备高度吻合,包括路径规划/视觉识别/高性能电机/激光雷达等[3] - 项目已两次推迟发布,最近一次因创始人要求直接迭代第二代产品而暂停上市[10] - 研发团队规模约300人,接近行业创业公司体量[9] 大疆业务多元化战略 - 2018年商业计划显示无人机营收占比目标降至50%,影像/新业务各占25%[3] - 2022年实际营收结构:无人机仍占70%-80%(消费级210-240亿+农业10亿),其他业务未达预期[7][8] - 当前三条扩张主线:①围绕无人机用户需求延伸(运动相机/云台/户外电源)②技术栈复用(车载/激光雷达)③创始人兴趣驱动项目[12][14] 扫地机器人行业现状 - 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300亿增至2030年560亿,增长1.8倍[8] - 功能快速迭代:自动洗拖布/紫外线杀菌成标配,吸力从2000Pa提升至20000Pa[9] - 竞争格局:科沃斯/石头/云鲸/小米等年内已发布16款新品,形成红海市场[9] 大疆产品开发逻辑 - 创始人坚持"酷与美"的产品哲学,追求差异化设计(如磁吸模块运动相机)[9] - 开发周期显著长于行业:扫地机器人4年研发,电助力山地车多次设计大改[10][14] - 部分项目因标准过高终止,如教育机器人业务已于2023年停售[17] 技术布局与未来愿景 - 定位"空间智能时代开拓者",强调设备自主智能(非IoT互联)[14] - 重点布局感知技术: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态姿感知算法[13] - 孵化企业包括览沃科技(激光雷达)/卓驭科技(自动驾驶)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