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能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多项指标世界领先!《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发布
中国经济网· 2025-04-27 17:59
中国核能发展现状与前景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居全球第三年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472%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机组安全运行指标世界领先 [4] - 在建28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核电工程投资创历史新高核能供暖等综合利用加速拓展 [4] - 铀矿产能布局优化核燃料元件加工跻身世界前列核电主设备实现100%国产化关键医用同位素批量化生产多款新型放射性药物获批上市 [4] 核能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 "国和一号""华龙一号"等先进堆型持续优化多种新型堆型研发有序推进核燃料循环技术不断创新 [4] - 中国累计出口7台核电机组与多国在多领域展开合作 [4] 未来发展预测与建议 - 预计2030年前中国运行核电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 [3][5] - 建议推动核电均衡发展提升核科技创新加强铀资源开发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5]
报告称2030年前中国运行核电规模将成世界第一
中国新闻网· 2025-04-27 15:53
中国核能发展现状与前景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 [1] - 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预计2030年中国核电在运装机达1.1亿千瓦将成为世界第一 [1] 核能发展战略与建议 - 建议通过沿海厂址开发、煤电退役厂址复用等方式扩大厂址资源储备 [2] - 需加快核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并加强铀资源开发的顶层统筹 [2] - 推动全产业链"走出去"战略深化国际合作 [2] 国际合作进展 - 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工程建设 [2] - 向全球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包括中国先进研究堆 [2] - 中俄、中法、中哈等双边核能合作持续拓展深化 [2] 行业定位与作用 - 核电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承担高碳能源替代和系统稳定支撑的双重角色 [1] - 全球核能界具有命运共同体特征开放合作是可持续发展关键路径 [2]
2024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居全球第二!预计2030年前我国运行核电规模将成世界第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7 11:58
核能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8台 装机容量6096万千瓦 核准在建机组44台 装机容量5235万千瓦 总规模世界第一 [3] - 2024年核电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 全球第二 占全国总发电量4.72% 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 [3] - 核电市场化交易电量比例从2020年30%提升至2024年46.1% 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5] 核能发展前景预测 -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预测全球核能迎来全面复兴 2030年前中国运行核电规模将成世界第一 [3] - IAEA连续4年上调世界核电发展预测值 3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三倍核能宣言》 主要核能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3] 核电技术及市场挑战 - 核电需重视安全性及核文化宣传 提高社会接受度 [5] - 需降低核电成本 设备制造环节应引入竞争机制 否则难以与煤电、风光电竞争 [5] 行业重要活动 -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举办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 国内外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及专家参与 [1]
科学家“把脉”核能发展:5年内有望“点亮聚变灯”
新华财经· 2025-04-27 09:33
核能发展技术路线 - 中国计划2027年建成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预计5年内实现"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1] - 中国磁约束聚变能技术路线图包括实验装置、聚变实验堆、工程示范堆和原型电站 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已启动方案设计 目标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 [1] - 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将完成从ITER到聚变原型电站的技术过渡 演示持续大功率、安全稳定运行的可行性 [1]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 - 未来10年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开发验证和推广的重要窗口期 相比大型核反应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厂址适应性强等优势 [2] - 中国已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核电特征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项目 有望率先建成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玲龙一号" [2] - 小型堆在数据中心供能、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替代退役煤电等方面有广阔商业前景 预计2030年完成商业示范 [2] 核能协同发展前景 - 小型堆与可控核聚变协同发展被视为能源革命的"双引擎" 小型堆提供当前核能安全发展的确定性 可控核聚变打开未来无限能源想象 [3] - 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预计达400太瓦时 是2020年的两倍 AI应用生态繁荣将推动算力需求增长 [2] - 核能发展需要政策协同、耐心资本支持和公众理解 共同推动其成为可持续发展基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