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和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2024年中国工业十件大事
人工智能领域 - DeepSeek-V3模型正式上线,拥有6710亿参数,激活参数370亿,在14.8万亿token上预训练,性能超越LlaMa3.1,与GPT-4o、Claude3.5在数学推理、代码生成和长文本处理上相当 [2] 高端装备制造 -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开启商业运营,标志着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提升 [3] - 全球首台25兆瓦级风电主轴轴承及齿轮箱轴承下线,由洛阳轴研科技与东方风电联合研发,代表超大型风电机组关键部件自主能力 [8] -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点火成功,对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 [10] 通信技术 - 5G-A首个标准版本3GPP Rel-18在上海冻结,AI与5G-A融合加速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应用 [4] 能源与核电 - "国和一号"核电示范工程并网发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推动核电产业自主化 [5] - 秦山核电实现碳-14同位素国产化,打破进口依赖,满足医疗与科研需求 [11] 新能源汽车 - 中国新能源汽车第1000万辆下线,东风岚图在云峰工厂完成,标志全球汽车工业重要里程碑 [7] 未来产业政策 - 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等前沿领域研发 [6] 液化天然气储运 - 首艘14000立方米江海直达型LNG加注运输船交付,填补低温核心装备空白,提供"中国方案" [9]
核能咋供热?暖气水安全吗?实地探访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13:59
核能供暖技术发展 - 核能余热供暖为解决传统燃煤供热行业困境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满足清洁低碳能源需求[1] - "暖核一号"项目采用三级热利用体系,高效利用核电机组发电余热,大幅提升能源利用率[9] - 核能供热通过多道回路隔离换热实现热量传递,无介质交换,确保绝对安全[14] 项目进展与规划 - "暖核一号"一期工程2019年投运,成为国内首个零碳核能供热商用项目[5] - 2021年二期工程助力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5] - 2023年三期工程投运,供热范围延伸至威海乳山市,成为全球最大热电联产核能基地[5] - 荣成核能供热项目计划2025年投运,供热面积达675万平方米,满足30万居民需求[7] 环保效益 - "暖核一号"前六个供暖季累计减排二氧化碳236万吨、二氧化硫1.5万吨[12] - 海阳市供暖季PM10平均浓度下降43%,二氧化氮下降13.7%[12] - 荣成项目投运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氮氧化物2066吨[7] 经济与民生影响 - 核能供热价格稳定可控,居民用暖价格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增长[11] - 替代燃煤锅炉后,北方地区每年可减少2亿吨标准煤消耗和5.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11] - 远期供热能力预计可达2亿平方米,2026年有望扩展至青岛地区[5] 技术安全保障 - 放射性物质被完全封闭在反应堆一回路内,多重物理屏障杜绝泄漏风险[14] - 压力梯级设计确保极端情况下介质只流向核电厂内[14] - 24小时实时辐射监测系统可立即报警并采取保护措施[15]
美国大佬承认:核能这块,我们被中国“压了一头”!咋办?学中国!
搜狐财经· 2025-07-04 01:01
美国核能行业现状 - 美国核电站建设严重滞后,过去30年仅建成2座核电站,而中国同期建成数十座 [1] - 美国现有93座核电厂平均年龄超过40年,技术落后且依赖持续维修维持运转 [6] - 1979年三哩岛核泄漏事故导致行业停滞,美国核电发展中断近40年 [5] 中国核能行业崛起 - 中国1991年建成首座核电站,比美国晚近半个世纪,但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实现快速追赶 [9] - 自主研发"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技术,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9] - 中国在运和在建核反应堆数量突破100座,规模居全球前列 [9] 技术效率对比 - 中国核电站建设周期仅56个月,比国际同行快1年以上 [12] - 美国核电建设人工成本高昂,中国建设1座核电站的成本相当于美国1.5座 [11] - 中国2023年建成全球首个商业化运营的四代核电站(山东石岛湾),而美国四代技术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12][13] 产业链控制能力 - 中国通过海外合作获取铀矿资源,实现原料自主可控 [16] - 美国铀浓缩技术依赖俄罗斯供应,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16] - 中国在核电全产业链实现技术突破和资源整合,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16] 发展模式差异 - 美国核电行业因历史事故陷入长期停滞,错失技术迭代机会 [5][6] - 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创新"路径实现技术跨越,并形成规模优势 [9] - 中国将基建能力与核电技术结合,实现工程建设效率突破 [12]
政策东风频吹 核电产业链企业抓机遇布局忙
证券日报· 2025-06-14 00:11
政策支持 - 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支持民营企业参股投资核电项目,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2] -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民营企业参与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已达20%,今年将在能源等重点领域推出总投资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 [2] - 政策降低民营企业参与核电项目门槛,消除市场准入限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涌入核电领域 [2] 上市公司动态 - 南方风机中标田湾、徐大堡、太平岭核电项目3、4号机组,正在供货或准备供货 [3] - 北京钢研高纳取得核电领域准入资质,与多个重要客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计划进一步拓展核电市场份额 [3] - 国家电投集团产融控股拟置入核电资产,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在运核电机组权益装机规模达745万千瓦,在建机组4台,其中5、6号机组已获核准 [3] - 尚纬股份持续服务于太平岭、三澳、昌江等核电站项目,2025年计划加大核电市场开拓力度,巩固核级电缆行业领先优势 [4] 行业发展前景 -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预计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跃居世界第一,2040年核电装机需达2亿千瓦时,发电量占比约10% [5] - 核电是替代化石能源作为基荷电源的最佳选择,全球核电装机预计大幅增加,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处于世界前列 [6] - 核电作为清洁、高效、稳定的能源,发展前景广阔,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提升安全性与经济性 [6] 行业挑战 - 核电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资金筹集与使用需谨慎规划 [6] - 核电安全是行业发展生命线,需强化监管与技术保障 [6] - 公众对核电认知度亟待提升,需通过科普宣传消除误解 [6] 行业整体趋势 - 核电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产业链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展现强大发展活力与创新动力 [7] - 技术进步和政策优化将推动核电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7]
在核电工业展感受核电技术新成果:中国核电总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环球时报· 2025-04-29 06:30
中国核能发展规模与能力 - 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共102台,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3] - 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共28台,总装机容量3365万千瓦,连续18年保持世界第一 [3] - 中国商运核电机组达58台,总装机容量6096万千瓦 [3] - 公司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机组的能力,年设备制造能力超10台套,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3] 核电技术突破与项目进展 - 通过"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形成"华龙一号""国和一号"自主品牌,建成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示范工程 [4] - "玲龙一号"小堆预计2026年投产,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聚变装置研发持续突破 [4] - 国务院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共计10台新机组 [3] - 2023年8月国务院曾一次性核准5个核电项目共11台核电机组 [3] 全球核能发展趋势 - 全球在运核电机组达417台,年发电量2.8万亿度,占全球总发电量9% [5] - 全球在建机组65台,规模为1990年以来最高水平 [5] - 22国发起《三倍核能宣言》,预计2050年全球核能突破11亿千瓦 [5] - 美国计划2030年启动先进核能商业化部署,2050年建成2亿千瓦核电 [5] - 俄罗斯计划2035年新投运12台机组,2045年建成29台机组 [5] - 法国将新建6-14座反应堆,英国计划2050年核电容量增加两倍 [6]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发展 - 国际原子能机构建议发展中国家研发使用SMR技术 [6] - 微型反应堆发电功率为1兆瓦到10兆瓦,适用于偏远地区、岛屿社区等场景 [7] - 北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群岛均有SMR部署机会 [8] - 俄罗斯开发RITM系列小型浮动堆、陆上小堆,美国着力发展先进小型反应堆技术 [6] 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洪荒70"等聚变装置不断取得实验突破 [9]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取得新进展,中方起到深度推动作用 [9]
国常会核准五个核电项目点评:常态化审批核电项目,技术延续国产化趋势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4-28 19: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2 年来连续 4 年核准 10 台及以上核电机组,“十五五”期间进入密集投产期,长期看好核电企业成长性,利率下降与融资渠道多元为核电项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推荐中国核电、中国广核(A+H),以及参股霞浦核电的福能股份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4 月 27 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核准五个核电项目,包括广西防城港核电三期,广东台山核电二期、浙江三门核电三期、山东海阳核电三期,福建霞浦核电一期,合计 10 台机组 [3] 我国核电审批节奏 - 近年来我国保持常态化审批节奏,2022 年来连续 4 年核准 10 台及以上核电机组;“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受 2011 年福岛核事故影响,我国核电审批一度收紧,2011 - 2018 年间,仅在 2012 及 2015 年分别核准 3 及 8 台机组;2022 - 2024 年,国务院连续三年核准 10、10、11 台机组,本次核准 10 台机组,延续双位数核准常态化节奏 [3] 本次核准机组特点 - 技术路径多元化,8 台为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2 台为国产化水平较高的 CAP1000;参与主体多元化,拥有核电牌照的四大集团均有参与,中国核电、中国广核、中国电投、华能集团分别获准 2、4、2、2 台;福建霞浦一期为新批准厂址,其余机组在现有核电厂址进行扩建 [3] 我国核电规模与技术 - 我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共 102 台、装机容量达到 1.13 亿千瓦(暂未考虑本次核准 10 台机组),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按照当前建设速度,2030 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跃居世界第一;我国核电机组路线多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电技术体系,目前在运机型技术包括外国成熟技术和融合路线,近年来正加速部署以“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为代表的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 [2][3] “十五五”期间核电发展 - 核电机组从核准到建成的周期一般为 56 - 60 个月,前期核准机组在“十四五”期间密集建设并将在“十五五”期间集中投产,根据中国核电及中国广核建设规划,2025 - 2030 年中国核电将分别投产 1、2、5、1、3、2 台核电机组,2024 - 2030 年中国广核将分别投产 1、2、2、1、1、1 台核电机组,新增装机机组为核电企业带来确定性增长 [3] 核电企业融资情况 - 三代机组造价约为 1.6 万元/千瓦,一台 1.2GW 的机组投资额约 200 亿元,核电企业对债务融资有较高依赖度,具有高垫资、高杠杆属性;近期我国利率水平进入下行期,5 年期以上 LPR 报价 2024 年 2 月、2024 年 7 月、2024 年 10 月分别下调 25、10、25 个基点,利于核电企业持续降低融资成本;核电公司还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中国广核和中国核电近期分别推出发行可转债和定增方案,降息及融资多措并举将优化核电公司资本结构,为长期发展保驾护航 [3] 相关表格信息 - 表 1 展示 2025 年 4 月 27 日国常会核准 10 台核电机组一览,包含控股股东、核电项目、地理位置、机组、类型、技术等信息 [4] - 表 2 展示截至 2024 年底我国核电在运机组一览,包含项目名称、机组、控股股东、堆型、技术、额定功率、开工日期、首次并网、商运日期等信息 [5] - 表 3 展示截至 2024 年底我国核电在建机组一览,包含项目名称、机组、控股股东、堆型、技术、额定功率、开工日期等信息 [8] - 表 4 展示核电重点公司估值表,包含代码、简称、评级、收盘价、EPS、PE、PB(lf)等信息 [10]
中国在运、核准核电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 小堆发展迎来“重要十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16:50
核电政策与规划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指导企业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 落实核电安全质量责任 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 [1] - 国家能源局将大力支持第四代核电技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攻关 [1] - 我国核电发展贯彻安全第一方针 通过持续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已成为全球少数拥有完整核电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3] 核电建设与投资 - 2022年至2024年 我国核准31台核电机组 2025年4月又核准5个核电项目共10台机组 总投资预计超2000亿元 [2] - 我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 [2] - 按照当前建设速度和节奏 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 预计到2040年核电装机需达到2亿千瓦 发电量占比约10% [2] 核电技术发展 - 我国已形成三代压水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自主品牌 开发了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以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先进核电技术 [2] - 我国核裂变迎来三代规模化、四代逐渐落地的并行发展阶段 核聚变领域今年迎来加速 多个区域装置迭代升级或开启首台套筹备 [3] - 我国预计2027年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 五年内看到"核聚变点亮的第一盏灯"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 [3]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小堆) - 未来10年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开发验证和推广的重要窗口期 小堆有近百种设计方案 涵盖多种反应堆技术 [5] - 我国已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特征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 并有希望率先建成全球首个陆上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 [5] - 小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厂址适应性强等特征 预计到2030年左右完成小型堆核电站商业示范 [5] 核电与AI融合发展 - 核电行业积极推动数智化升级 将AI技术应用于工程设计研发、工程建造、智能运维、智能决策等方面 [5] - 核能作为低碳清洁、安全稳定的能源越来越受到AI算力行业的青睐 预计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达到400TWh 是2020年的两倍 [5] - 小堆在数据中心供能、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替代退役煤电等方面有广阔商业前景 [5] 国际核电发展 -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 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 其中小堆将占核电总装机容量的1/4 约3亿千瓦发展空间 [4]
华龙一号全球“开花” 领衔亮相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28 15:07
核电行业最新动态 -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吸引了2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 展出了核电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应用 [1] -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开工10周年 该机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 目前国内外已有7台投入商运 核心零部件均已实现国产 [3] - 华龙一号正在进行重大技术创新 与5400多家制造企业共同研发 包括非能动的更全面应用和先进的智能化工具应用 目标是打造更安全更经济的升级换代产品 [5] 华龙一号发展现状 - 华龙一号在国内外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数超过30台 成为全球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5] - 华龙一号已实现批量化、规模化建造 标志着中国核电已形成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建设运营全产业链自主化能力 [7] - 华龙一号从2021年首台机组投入运行到国内外"遍地开花" 已进入批量化建造阶段 [5] 核电技术创新 - 本届核电展展示了环流三号、高温气冷堆、国和一号等最新核电技术 [7] - 中国核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高效推进 AI已进入核电站日常运行维护 打造了设计、建造、运维管理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 [7] - 通过智能底座训练的机器设备可深入不安全环境采集数据 通过物联网传输进行大数据分析判断和预测 实现巡检及检维修操作全链路人工智能覆盖 [8]
我国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关键主设备实现100%国产化
经济日报· 2025-04-28 06:15
中国核电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总数达102台,装机容量1.13亿千瓦,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1] - 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65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首位[1] - 2023年核准5个核电项目共11台机组,连续3年核准机组数量维持在10台及以上[1] 核电技术自主创新 - 实现核电关键主设备100%国产化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可控[1] - 形成三代压水堆自主品牌"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1] - 开发四代技术包括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先进核电技术[1] 核电产业链能力 - 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拥有完整核电工业体系的国家,涵盖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全链条[2] - 装备制造企业具备年产10台套以上核电设备能力,掌握关键主设备及零部件核心技术[2] - 规模化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工程安全质量等指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2] 政策与市场机遇 -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核准浙江三门三期等核电项目[2] - "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行业进入战略机遇期[2]
多项指标世界领先!《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发布
中国经济网· 2025-04-27 17:59
中国核能发展现状与前景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居全球第三年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472%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机组安全运行指标世界领先 [4] - 在建28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核电工程投资创历史新高核能供暖等综合利用加速拓展 [4] - 铀矿产能布局优化核燃料元件加工跻身世界前列核电主设备实现100%国产化关键医用同位素批量化生产多款新型放射性药物获批上市 [4] 核能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 "国和一号""华龙一号"等先进堆型持续优化多种新型堆型研发有序推进核燃料循环技术不断创新 [4] - 中国累计出口7台核电机组与多国在多领域展开合作 [4] 未来发展预测与建议 - 预计2030年前中国运行核电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 [3][5] - 建议推动核电均衡发展提升核科技创新加强铀资源开发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