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一招一式  演绎历史故事(工匠绝活)
人民日报· 2025-07-21 06:12
非遗传承与创新 - 安顺地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拥有30年表演经验,强调理解唱词、人物和情境是表演关键[1] - 地戏特点为不设舞台围场表演,需通过唱腔和肢体展现人物情感,演员需长期训练形成肌肉记忆[1][2] - 顾家顺2016年组建安顺大屯堡地戏演艺团,推动地戏亮相"村超"、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等舞台[2] 传承举措 - 顾家顺在九溪村开办少儿地戏兴趣班,引入竞争制激励学习,少儿地戏首演获得乡亲热烈反响[2] - 为吸引年轻观众,演艺团在商演中创新加入屯堡文化解说、画外音和声效,同时精简表演内容[2] - 顾家顺2024年辞去工作专职投入地戏传承,认为"比起上班,地戏传承更有意义"[2] 行业发展 - 安顺地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 随着贵州特色文化活动走红,地戏获得更好传承氛围,顾家顺表示"只要有人愿意看和学,地戏就不会消失"[4] - 演艺团通过演出收入保障演员生活,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2][4]
湖北省级非遗板凳拳:一“凳”舞动 百年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9:31
板凳拳的起源与特点 - 板凳拳起源于清朝中期的武陵山区,最初由陈氏祖辈为抵御豺狼虎豹和匪患而创,经过几代完善成为武陵地区的独门武术绝技 [1] - 板凳拳以长板凳为器械,融合棍、剑、刀等多种兵器技法,讲究架、切、点、格、冲、劈等动作,适合近身搏击 [1] - 板凳拳的精髓在于"板凳裹身避锐器,推格点击让我任",兼具攻敌制胜和强身健体功能 [1] 板凳拳的传承与发展 - 2010年板凳拳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俊法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 - 陈俊法自2015年起在县城开办武馆授徒500余人,其中5人成为县级传承人 [1] - 2017年起陈俊法被燕朝小学聘为体育教师,每周教授20节板凳拳课程,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教师 [1] 板凳拳的推广与创新 - 陈俊法接受咸丰县职业中等技术学校和当地消防部门聘请,担任兼职教师和教练 [2] - 在咸丰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陈俊法出版《土家族板凳拳》专著,以图解方式记录动作和练习方法 [2] - 陈俊法以"子孙谨记我为奇"为要领,持续挖掘和创新板凳拳技艺,希望推动其走出武陵、走向全国 [2] 板凳拳的社会影响 - 学生反馈练习板凳拳后不仅身体强壮,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 [2] - 板凳拳被视作"一种沉稳的生活态度",超越了单纯的武术技艺范畴 [2]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刺绣行业现状 - 刺绣作为古老手工艺在中国拥有多样化的风格,包括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具特色的绣法 [2] - 近年来国家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推动非遗保护,刺绣艺术以多元化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并走向国际 [3] - 刺绣产业与多行业融合,形成"指尖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3] 非遗工坊经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 [8] - "依文·中国手工坊"数据库覆盖2.8万余名绣娘和8900余种刺绣纹样,实现订单精准匹配 [14] - 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成立10个月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6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 [14] 代表性企业案例 - 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通过免费培训+订单承接模式,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 [6][7] - 阿牛阿呷工作室将彝绣元素拓展至背包、家居用品等领域,产品入驻北京SKP商场BHG生活超市 [11] - "依文·中国手工坊"签约织金县1000多名绣娘,标准化生产鞋履、箱包等跨境订单产品 [14]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 王秋雨创新融合书法、国画与苗绣工艺,开发蓝靛染色围巾等跨界产品 [13] - 阿牛阿呷将彝绣流苏、银饰等传统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2018年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 [11] - 凉山州彝绣从业人员达3.1万名,建立州/县级就业示范基地 [11]
文化中国行丨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新华网· 2025-06-11 14:47
东台发绣展示与传承 -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设有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题材的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独特[2] - 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同样陈列精美发绣作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现场还有发绣技艺展示[6][8][9][11] - 展示馆内作品包括《虢国夫人游春图》《瑶池神会》《一百零八将》《姑苏繁华图》等,游客使用放大镜细致观赏[8][9][11] 发绣技艺与创新 - 东台发绣又称"墨绣",以人发为线,采用苏绣传统针法,源于唐代信女绣制佛像的习俗,已有1300多年历史[15] - 发绣技艺曾几近佚失,20世纪50年代经苏州刺绣研究所系统发掘整理,在东台恢复发展,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5] - 发绣艺人在传统"墨绣"基础上创新使用染色发丝,发展"彩绣",并改进针法缩短针距、加密线距以增强质感表现力[21] - 拓展多种针法使作品呈现浓淡、干湿、远近、深浅等笔意效果,丰富艺术表现力[21] 代表性传承人与创作 - 东台发绣展示馆作品来自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的"嘉丽发绣厂"[10] - 陈伯余从事发绣创作设计40余年,创作题材涵盖花鸟、文人画、历史故事及当地文化风情,多幅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10][14] - 陈伯余在创作中注重"勾绷落样"环节,使用特制"12号针"进行绣制[16] - 嘉丽发绣厂承接定制长卷业务,陈伯余亲自指导徒弟绣制及装裱双面发绣作品[17][19][20][22] 发绣原料与工艺 - 发绣使用人发为原料,绣工现场展示各色头发原料[22] - 制作流程包括勾画样稿、绣制、装裱等环节,需精细操作[16][19][22]
漆彩鎏金 匠心铸魂(我与非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0 06:51
泥金彩漆技艺 - 泥金彩漆是一种以生漆、瓦灰、金箔为主要原料的髹漆工艺,起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木胎朱漆碗 [18] - 南宋时期因江南"十里红妆"婚嫁习俗盛行,成为婚嫁器物的核心装饰工艺,应用于家具和生活用具 [18] - 核心工艺为"浮花"堆塑,需用漆泥在器物表面捏出立体纹样,另有"萍花"描金和"沉花"镶金两种工艺 [19] 传承人黄才良 - 1975年17岁时拜师学习泥金彩漆,因市场萎缩在80年代转行木雕,2002年重新投入技艺抢救工作 [18][19] - 耗时3年通过拆解老漆器还原20多道工序,推动泥金彩漆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 - 2007年起与职业中学合办传承班,初期留存率仅7%(40人剩3人),近年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20] 技艺创新与推广 - 开发冰箱贴、手机吊坠等文创产品,结合线上线下宣传扩大影响力 [20] - 计划运用AI技术搭建线上展示平台,突破地域限制推广传统技艺 [20] 工艺特征 - 堆塑需分层处理细节(如龙角分隐角、显角),刀痕精度要求极高 [19] - 制作周期长,单件作品需经历搓泥、堆塑、上彩贴金等20余道工序 [8][10][12][19]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16: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瑞昌岳家拳为南宋岳飞所创,已有800多年历史,结合战场实践形成丰富武术体系 [2] - 代表性传承人张远亮习武40余年,从强身健体转向修身养性,师承张向民(2007年患癌仍坚持教学至2018年) [2] 传承基地发展 - 2019年瑞昌岳家拳入选九江市第七批非遗名录,2020年成立岳家拳馆,2024年创立传承基地 [4] - 学员从最初几人增至40余人,通过非遗进校园、社区活动及武术比赛累计获上百枚奖牌 [4] 教学与推广 - 张远亮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少年,目标是将岳家拳推广至全国 [6] - 目前传承基地定期组织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增强公众认知度 [4][6] (注:原文未涉及公司或行业数据,故未提取财务或市场相关指标)
凌源皮影戏代表许子林登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辽宁日报· 2025-06-03 18:25
多年来,许子林致力于让皮影艺术走进大众生活,累计演出4000余场,演出剧目近百 个,演出地域覆盖凌源城乡、校园、周边省市乡镇,方圆3万多平方公里。他一手创办的龙 凤皮影艺术团更是被业界同行称为"永不歇业的皮影大篷车"。他除了将个人收集的影卷40余 部500余卷,皮影磁带、光盘200余盘用于皮影教学资料外,还将多数演出视频、音像资料捐 赠给国家皮影数字博物馆、凌源市文化局。 源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许子林(左)正在与同行交流皮影技艺。 在传承的漫漫长路上,许子林将自己的大半生心血倾情付出,他广纳贤才,培养了邱长 伟、许子利、刘凤宝、许佳男等多位优秀徒弟,这些徒弟已成为皮影技艺传承的中坚力量。 2022年,他收下了年仅14岁的赵明泽为徒,为皮影艺术培育新苗。通过授徒传艺、登台表 演、参与文化交流等方式,不断延续这一古老艺术的生命脉络。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凌源皮影 戏代表性传承人许子林成功入选。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凌源皮影戏 传承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凌源皮影戏传承体系正式跻身国家文化保护核心梯队。 在凌源市,皮影戏已扎根当地300余载,以其独特的 ...
陀螺旋转  传承不息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白裤瑶打陀螺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当地节庆时不可或缺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群众喜爱 [1] - 打陀螺不仅比力气,更比技巧,包括鞭法稳和陀螺制作精良 [1] - 传统白裤瑶陀螺以优质木材手工雕刻而成,形如倒置水瓢,底部尖锐,腹部浑圆,单枚重量可达两三斤 [2] - 配套鞭绳以野藤或麻绳编织而成,柔韧中蕴含力量 [2] - 陀螺竞技分为旋转持久赛和对打赛两种形式 [2] 技艺传承与创新 - 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打陀螺技艺曾一度陷入沉寂,村里曾经热闹的陀螺场慢慢冷清 [2] - 代表性传承人何光斌创新形式,开发出一套在指尖、手心、手背、额头、头顶等身体部位转动的杂技型玩法 [2] - 何光斌经营陀螺加工厂、建起非遗展馆,张罗比赛和表演,带动村里十几个孩子学习打陀螺 [2] - 2014年起,白裤瑶打陀螺被列入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 文化旅游发展 - 借助"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旅游"新模式,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项传统运动的魅力 [3] - 何光斌成为网红教练,接待游客、拍视频、教学生,积极推广打陀螺技艺 [3]
非遗焕光彩 传承谱新篇,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17:49
非遗节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5月28日开幕,持续至6月3日,主题为"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1] - 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主办,成都是非遗节永久举办地 [1] - 构建"3+3+N"活动体系,包括三大主体板块、三大特色板块及系列配套板块 [6] 活动亮点 - 开幕式巡游表演分为四个篇章,邀请51支国内外队伍参演,涵盖川江号子、维吾尔木卡姆、意大利旗舞等多元非遗形式 [2] - 科技赋能非遗专题展运用AI、AR技术,推出《二十四节气》手游、甲骨文VR艺术展等三大首发数字项目 [7] - 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交易活动首次开设国际展区,吸引西班牙西甲联赛、古巴纺织工艺等近百个非遗IP项目参展 [9] 社会参与 - 在四川省183个区县的288个社区实践空间同步开展非遗惠民体验活动 [10] - "美好生活"国际非遗美食周汇聚8个世界美食之都特色美食及70余项饮食类非遗 [10] - 成都传媒集团运营的非遗博览园作为全球首个非遗主题综合性文化载体,目标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嘉年华" [10][12] 创新实践 - 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如"数字蜀面"AR变脸体验、"织影万象"沉浸式光影等交互项目 [7] - 网络红人如李子柒等参与开幕式,重构非遗传播者与受众关系 [3] - 传统医药推广周通过义诊和健康讲堂展现非遗的当代应用价值 [10]
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圈粉”海内外
中国新闻网· 2025-05-24 09:09
文博会非遗文化展示与销售情况 - 山西河津市龙门吕氏砖雕琉璃有限公司展示关公、醒狮、孙悟空等主题的琉璃冰箱贴,吸引大量观众驻足 [1] - 吕氏琉璃烧制技艺始于明代,包含16道复杂工序,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公司近年设计研发系列琉璃文创产品,开拓海内外市场,文博会期间吸引境内外展商洽谈合作 [1] - 江西馆展示特色装置"江右之帆",呈现陶瓷、宣纸、中草药等文化瑰宝,成为观众打卡热点 [1] 非遗产品销售与市场拓展 - 江西参展企业带来2000多件非遗元素文创产品,已售出多件并收到合作意向 [2] - 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展示"春碗"产品,采用青花斗彩工艺融入六大春节年俗,今年已销售约8万套 [2] - 景德镇陶瓷在文博会收获海外意向订单,产品传递中华文明理念 [2] - 内蒙古云殊商贸推出限量版装裱唐卡,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 [2] 非遗文化国际化发展 - 云殊唐卡已远销北美、北欧地区,文博会期间销量表现良好 [3] - 公司希望通过文博会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唐卡文化,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