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苗绣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多彩贵州 质量创新之路踔厉前行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12 15:54
质量强省战略与政策支持 - 贵州省已持续14年推进质量强省建设,致力于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1] - 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质量强链工作纳入季度重点调度事项,并匹配项目和资金支持,2025年通过揭榜挂帅形式实施58个质量发展项目,撬动社会质量投入10.24亿元 [3][8] - 2025年上半年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累计实施质量强链项目16个,组建质量创新联合体11个,绘制质量图谱47套,实施重点质量攻关项目84个,解决质量堵点卡点问题82个 [9] 质量创新与产业升级成果 -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投入近千万元开展酱酒产区质量认证赋码,推动260家酒企质量提升,贵州习酒实现年产1000吨智能化生产 [10] - 在新兴产业壮大方面,贵州磷化集团建成全省首条全要素电池回收生产线,磷铁回收率达90%,碳酸锂回收率达93% [12] - 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研制大数据标准469项,服务形成超92EFLOPS算力规模,全省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 [12] 企业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 - 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创新裂纹数字监控模型,解决质量问题506起,上下游质量问题下降50% [4] - 瓮福集团通过20余项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工艺效率提升40%,实现电子级制造 [4] - 宁德时代运用AI识别质量波动并分析风险,减少产业链上游原材料质量损失 [4] 质量融资与金融支持 - 全省质量融资增信累计授信额度158.2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0.04亿元,惠及企业5443家次 [16] - 创新推出"筑质贷"和"黔质贷"等金融产品,3家大数据企业获得数据质量贷款6430万元,52家制造业企业获得授信2.85亿元 [17] - 推动品牌价值向融资转化,"梵净山茶"品牌实现39.95亿元融资变现,2025年上半年"苗岭普惠贷"累计发放48.28亿元 [18] 质量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 - "贵质通"线上服务平台自2024年9月上线至今已完成一站式服务超8000单 [14] - 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完成300项国产电路芯片检测验证,服务10余万张智算芯片部署 [12] - 联合中国农科院等共建"中国酸汤产业研究院",突破乳酸菌提纯等质量控制技术,开发低钠酸汤等新品 [13] 品牌建设与标准制定 - 快速注册"村BA"商标39件、"村超"商标129件,实现"贵系列"商标全类别注册 [14] - 南山婆首创酸汤发酵数字化生产线14条,实现"一物一码"全程质量追溯 [14] - 发挥首席质量官作用,加快研制刺梨、酸汤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国际国家标准,掌握行业定价权 [6]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探访大山里的“守”艺人——贵州努力推动非遗传承发展见闻
新华社· 2025-08-10 18:37
非遗产业发展现状 - 贵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通过品牌化路径推动非遗技艺转化为就业增收渠道,带动文化瑰宝走向世界舞台 [1] - 贵州省文旅部门已支持40家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建设,认定519家非遗工坊,带动4万名群众居家就业,产值达26亿元 [2] - "十四五"期间贵州实施苗绣保护传承等六大工程,推动苗绣传承发展,并组织参加米兰时装周等国内外展会展演活动 [5] 非遗产业化案例 - 赫章县彝族服饰生产车间结合手绣加机绣开发"指尖经济",产品年销售额超100万元,带动40余名绣娘就业 [2] - 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拥有77条生产线,年产能16万吨,2024年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50%),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1600余家餐饮门店 [3] - 亮欢寨生物科技公司建有全自动酸汤生产线,2023年酸汤底料销售额1400万元,餐饮门店年营收超6800万元 [3] - 施秉县舞水云台公司结合现代纺织技术与非遗苗绣,年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远销英国、俄罗斯等国 [6] 文旅融合成效 - 台江县苗族姊妹节活动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 [4] - 贵州"村T"民族时装走秀已举办500余场,全网话题播放量120亿,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并走进国际时装周 [6] - 贵州支持举办苗族姊妹节等1400余个传统节日活动,推动民俗节庆与文旅深度融合 [3] 创新发展模式 - 非遗工坊建设帮助群众发展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实现"靠山吃山"的就业模式 [2] - 企业通过融合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风格,借助网络销售渠道拓展市场 [2] - 采用数字化设备将现代技术与非遗技艺结合,打造自有品牌实现快速发展 [6]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刺绣行业现状 - 刺绣作为古老手工艺在中国拥有多样化的风格,包括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具特色的绣法 [2] - 近年来国家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推动非遗保护,刺绣艺术以多元化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并走向国际 [3] - 刺绣产业与多行业融合,形成"指尖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3] 非遗工坊经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 [8] - "依文·中国手工坊"数据库覆盖2.8万余名绣娘和8900余种刺绣纹样,实现订单精准匹配 [14] - 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成立10个月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6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 [14] 代表性企业案例 - 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通过免费培训+订单承接模式,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 [6][7] - 阿牛阿呷工作室将彝绣元素拓展至背包、家居用品等领域,产品入驻北京SKP商场BHG生活超市 [11] - "依文·中国手工坊"签约织金县1000多名绣娘,标准化生产鞋履、箱包等跨境订单产品 [14]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 王秋雨创新融合书法、国画与苗绣工艺,开发蓝靛染色围巾等跨界产品 [13] - 阿牛阿呷将彝绣流苏、银饰等传统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2018年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 [11] - 凉山州彝绣从业人员达3.1万名,建立州/县级就业示范基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