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快讯· 2025-04-30 15:25
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草案共4章31条 主要包括总体要求 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 国家发展规划的实施等内容 [1] - 立法目的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1] - 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21社论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中国有能力稳定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3 12:10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一季度经济运行起步平稳,GDP增长超预期,但面临美国滥施关税、全球贸易不确定、美国金融体系不稳定等外部挑战,需重视外部环境变化,将扩大内需短期措施与长期改革结合,稳定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盘 [1][2][4] 中国经济现状 -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4%,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体现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 [1] - 国内扩大内需仍需加力,企业出口受影响会加剧“内卷式”竞争 [1] 美国经济问题及影响 - 美国滥施关税干扰企业供应链,可能导致高通胀死灰复燃,特朗普要求降息损害美联储独立性,加剧经济衰退风险,动摇美元循环体系,冲击全球金融体系 [1] - 美国为应对疫情采取激进政策形成高通胀、高债务与高利率等风险,让外部承担成本将引发更大系统性风险 [3] 中国面临的问题 - 美国“对等关税”影响出口,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引发全球需求减少 [2] - 美国金融体系不稳定带来全球流动性、资产定价等冲击 [2] 应对措施 - 帮助受影响企业暂渡难关,如贷款展期或免息、出口转内销、提供失业救济保障等 [2] - 加快落实年初增量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促进内需提速运转 [2] - 扩大内需既要应对短期冲击,稳预期和强信心,也要强调长期政策有效性、系统平衡性与发展质量 [2] - 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落实改革举措,以改革促发展,将扩大内需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素市场化改革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与更高水平开放 [3] - 保持战略定力,将扩大内需短期措施与长期改革结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产业智能化领域攻坚突破 [4]
政策组合拳|完善价格治理机制,服务统一大市场建设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03 08:19
核心观点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强调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有利于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关系,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 [1][3] - 在"2%左右"的价格目标指引下,预计后续政策将推动物价温和回升 [1][3] - 《意见》聚焦能源、公用事业、农业、公共品、数据等多领域价格治理机制完善,旨在构建市场有效、调控有度、监管科学的高水平价格治理机制 [2][3] 能源领域价格改革 - 电力领域市场化纵深推进,推动电能量价格、容量价格、辅助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完善跨省跨区交易机制,推进工商业用户直购电扩容 [3] - 创新定价机制,包括天然气发电、储能等调节性资源价格机制,新能源就近交易价格,增量配电网价格,绿电交易体系等 [3] - 油气煤炭领域提升价格调整灵活性,成品油缩短调价周期、增强与国际油价联动性,天然气逐步放开管制环节,煤炭建立"基准价+浮动价"动态调整机制 [3] 公用事业领域价格改革 - 推进基础设施收费改革,规范铁路货运价格体系,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差异化停车收费 [4] - 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完善供热计量收费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电气价制度 [4][5] - 非居民领域实施超定额累进加价,强化资源节约导向,缓解成本倒挂压力,改善燃气、供热企业现金流 [5] 农业领域价格改革 - 强化收益保障机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与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建立"价格+补贴+保险"三重保障体系 [5] - 优化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探索蔬菜、生猪等特色农产品保险机制,分散生产端风险 [5] - 注重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化肥保供稳价机制,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 [5] 公共品领域价格改革 - 基本公共服务强调普惠性,公办养老、医疗、教育等核心民生领域由政府指导价覆盖,民办普惠机构收费纳入参考区间管理 [6] - 公共交通领域健全多式联运服务体系,规范自然垄断企业经营范围,防止利用垄断优势向上下游竞争性环节延伸 [6] -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以"公益用途免费,产业用途有偿(成本+合理利润)"为原则,推动数据要素流通,探索数据资产入表、交易定价等配套机制 [6]
中办、国办发布!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不当干预
证券时报· 2025-04-02 16:51
价格治理机制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市场有效、调控有度、监管科学的高水平价格治理机制[2] -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市场形成价格为主,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 -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强化改革协同联动,实现价格合理形成、民生保障和监管透明[2] 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 分品种推进电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电能量、容量和辅助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完善跨省跨区送电价格机制[3] - 加快成品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开竞争性民航航线旅客运输价格[3] - 推进重要商品现货期货市场建设,优化油气、煤炭交易市场,完善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和售电管理制度[3] 重点领域价格引导机制 - 健全农业价格政策,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优化棉花目标价格政策[5] - 建立天然气发电、储能等调节性资源价格机制,完善新能源就近交易价格和增量配电网价格机制[5] - 完善工业阶梯电价制度,健全碳定价机制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体系[5] 公用事业与公共服务价格机制 - 健全公用事业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天然气价格联动和供热计量收费改革[6] - 优化居民阶梯水电气价制度,推进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和垃圾处理计量收费[6] - 公办养老、托育、医疗机构基本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民办普惠性机构加强收费引导[7] 价格调控与监管机制 - 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协同财政、货币等政策,保持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9] - 强化重要商品应急调控,优化联保联供和应急物流体系,落实社会救助挂钩机制[11] - 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强反垄断监管和重点领域价格检查,推进跨部门协同共治[13] 基础能力建设 - 健全价格监测预警体系,覆盖国内外、期现货市场,完善信息发布[15] - 加强成本监审独立性,完善分行业成本管制规则,推动成本约束和降本激励[16] - 加快修订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动态调整定价目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