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搜索文档
陈彦斌:更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经济日报· 2025-11-14 08:04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内涵与基础 -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涵盖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地方政府经济治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以及改善政策效果的改革举措 [1] - 体系的构建得益于稳固雄厚的物质基础,并植根于独特的体制优势、科学的方法论和长期实践经验,其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提供重要保障 [1] - 坚持系统观念和抓主要矛盾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治理准确锚定核心目标,兼顾多重目标和统筹多项政策的实践有助于治理扎实落地 [1] 宏观经济治理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 实现“十五五”发展目标要求未来5年年均增速达到4.5%至5%,迫切需要宏观经济治理的强力支撑 [2] - 宏观经济治理基于使用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同时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具有丰富经验,能更好统筹供需以系统性应对冲击并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规律 [2] -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加强全局统筹和顶层设计,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体现了系统观念并彰显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2]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未来方向 - 以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为抓手,通过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把稳定、增长、结构三大类政策纳入统一框架以提升政策效率 [3] - 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 [3] - 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 [3]
更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经济日报· 2025-11-14 06:28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内涵与基础 -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涵盖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地方政府经济治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以及改善政策效果的改革举措[1] - 体系的构建得益于稳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独特的体制优势,其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供重要保障[1] - 坚持系统观念和抓主要矛盾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治理准确锚定核心目标,长期实践有助于治理扎实落地[1] 宏观经济治理的意义与目标 - 实现"十五五"发展目标要求未来5年年均经济增速达到4.5%至5%,迫切需要宏观经济治理的强力支撑[2] - 治理体系能够更好统筹总需求和总供给,系统性应对各类冲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经济运行规律,是在大国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需要[2] - 健全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多项任务中实现协同发力,体现了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2]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路径 - 通过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将稳定、增长、结构三大类政策纳入统一框架以提升政策效率[3] - 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3] - 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3]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 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变强
经济日报· 2025-10-27 06:06
核心政策导向 -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 - 新供给和新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促进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良性循环,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转变,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质效 [1] 供给侧发展重点 -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1] - 利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创造新供给,发展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1] 需求侧培育方向 - 积极培育和发展智能家居、智慧健康等新消费场景 [1] - 让更多自主品牌国货"潮品"有展示平台 [1]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 不断完善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向好、长期向好 [2] - 通过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价格政策等引导生产要素向国家战略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领域流动 [2] - 推动实体经济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2] -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密切结合,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2] - 有效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
辽宁大学林木西教授来湖南科技大学讲学 经济拔尖班学子参会学习
搜狐财经· 2025-10-26 02:07
讲座核心观点 - 辽宁大学资深教授林木西受邀作题为“‘十五五’:‘中国规划’与‘中国奇迹’、‘中国之治’”的主题报告,深入剖析了国家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性 [1][3] - 讲座旨在搭建学术前沿与商科教学的桥梁,引导师生掌握国家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鼓励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 [9] 中长期规划的意义与作用 - 中长期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对“中国之治”具有重要作用,其成功源于“重要优势、重要支撑、集中体现”等多个深层原因 [3] - 五年规划是“中国之治”的重要载体,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关键战略导向 [5] - “中国规划”与“中国特色”的有效融合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 [3] 规划的实施路径与宏观经济治理 - 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的理性布局应与市场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均衡 [5] - 结合规划流程图可系统阐述“中国规划”的实施路径 [3] - 呼吁广大师生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共同落实国家五年规划发展目标,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与社会发展动力 [5]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四中全会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中国证券报· 2025-10-24 04:12
政策主线与核心目标 - 高质量发展被置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首位,政策主线将延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调[2]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重要地位[1] - 主要目标包括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1] - 到2035年目标是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置于更突出位置,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2][3] - 具体目标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化产业体系[2] - 将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2] - 强调将科技创新成果更深入融入产业实践,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并进,体现对产业结构优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统筹考量[3] 扩大内需与市场建设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3][4] -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3][4] -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3] - 增强国内大循环带动内需持续回升,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稳定性和持续性,更好提振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4] 宏观经济治理与政策支持 -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4][5] - "十五五"时期财税金融政策主要任务是为完成国家重大战略提供财政、金融资源保障,以及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施逆周期调节稳定宏观经济运行[5][6] - 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落实好企业帮扶政策,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6] -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为高质量发展托稳底盘,有力支撑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6]
一件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搜狐财经· 2025-07-01 2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意义 - 我国首部民营经济发展基础性法律正式施行,标志着对民营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志性事件[1] - 法律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有效实践上升为法律制度,传递用法治力量保障发展的强烈信号[1] - 该法实施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产生深远影响[1] 民营经济现状与贡献 - 中国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300多家席位,世界500强中我国民企增至34家[3]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新"经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民企占比均超90%[3] -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立法背景与过程 - 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4] - 旨在将有效制度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补齐短板弱项,发挥法治保障作用[4] - 立法过程数易其稿并履行完整立法程序[4] 法律核心内容 - 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写入法律,明确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方针[5] - 确立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共同发展原则[5] - 从公平竞争、融资促进、科技创新等六个方面建立保障机制[5] - 对侵害民企权益行为明确法律责任,实现从政策支持到法律保障的跨越[5] 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 围绕破除公平竞争障碍,从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环节指明制度创新方向[6] - 明确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支撑统一大市场建设[6] - 要求将民营经济工作纳入各级发展规划,建立协调机制[6] - 以法律形式将民企发展嵌入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6]
董煜谈“十五五”规划:为世界提供确定性的“中国方案”
证券时报· 2025-06-16 12:23
五年规划的重要性与特点 - 五年规划是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工具,衔接短期与长期目标,体现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的特点 [1][3] - 五年周期适合宏观经济治理,既能保持政策连续性,又能适应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4] - 规划解读应关注长久性机会而非仅新提法,体现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的延续性 [4] "十五五"规划的编制背景与变化 - 编制工作启动更早,网络征求意见时间更长,体现对各方意见的重视 [7] - 国际环境四大变化:大国博弈加剧、科技革命加速、全球经济格局重构、全球治理变革 [8] - 国内环境变化包括2035年远景目标调整、稳增长压力加大、人口问题等中长期挑战 [8] "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方向 - 扩大内需将成为核心任务,尤其强调提振服务消费与创新消费场景 [10][14][15] - 重大工程项目聚焦能源、水利、交通等传统领域,同时加强"软建设"如教育、人力资本投资 [16][17] - 改革重点包括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19][20] GDP目标与宏观政策导向 - "十五五"可能延续"十四五"做法,不设具体GDP增速目标,但会进行多情景测算 [12] - 宏观政策强调跨周期调节,注重预期管理和政策一致性评估 [21][22] 行业机会与投资方向 - 服务消费(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场景创新是扩内需重点 [14][15] - 重大工程聚焦"两重"项目(如城市更新、中欧班列)与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提质扩容) [16][17] - 改革红利集中在公平竞争、产权保护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领域 [19]
董煜谈“十五五”规划:为世界提供确定性的“中国方案”
证券时报· 2025-06-16 01:55
五年规划的重要性与特点 - 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注重中长期思维,衔接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3][5] - 五年周期适合宏观经济治理,既能保持政策连续性又能适应调整需求,契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时间安排 [6] - 国际上对中国五年规划的关注度提升,被视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 [5] "十五五"规划的编制特点 - "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更早,网络征求意见时间延长,体现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 [2][8] - 规划分为"建议"和"纲要"两部分,建议体现党中央决策,纲要是具体落实 [8] - 编制面临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包括大国博弈加剧、科技革命加速、全球经济重构等 [9] "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方向 - 强调扩大内需的战略地位,将作为系统性部署的核心目标 [10][11] - 服务消费成为提振消费的重点,与稳就业和民生改善紧密关联 [13] - 重大工程项目聚焦"两重"(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包括能源、水利、交通等传统领域及城市更新等新方向 [14] - "投资于人"成为重要方向,涉及教育提质扩容、人力资本积累及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15] 改革与宏观经济治理 - "十五五"规划将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300多项改革举措,重点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16] -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以五年规划为引领,强调跨周期调节与政策一致性评估 [17][18] - 预期管理成为核心,需加强政策沟通与信息传递的科学性 [19] GDP目标与增长策略 - "十五五"规划可能延续"十四五"做法,不设具体GDP增速目标,但会进行多情景测算 [12] - 稳增长仍是重中之重,宏观政策力度将体现对经济增长的重视 [12][13]
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快讯· 2025-04-30 15:25
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 草案共4章31条 主要包括总体要求 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 国家发展规划的实施等内容 [1] - 立法目的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1] - 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