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北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三北”大地上的久久为功(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10-02 08:12
黄沙退却、绿色延展,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 "绿进沙退"的背后,是不服输的执着。把塔克拉玛干沙漠"围"起来,当地人用了近半个世纪时间,几乎 每一片新植的林地都要花费3年、栽种3次以上;河北塞罕坝,三代林场建设者用60多年的时间,创造了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的生态奇迹;甘肃古浪八步沙,林草覆盖率从不足3%提高到70%以上,背后是"六 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坚守……一代代治沙人扎根大漠荒原,以百折不挠的韧劲、 锲而不舍的干劲,让"三北"大地上升腾起绿色的希望。 "绿进沙退"的背后,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智慧。我国70多年的治沙历史,就是一部科技支撑生态建 设的历史。筛选抗逆性树种、科学优化配置乔灌草植被、蹲点包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广大 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荒漠化治理精准把脉开方,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治沙方式也从 传统人工逐步转向机械化、智能化,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广泛应用,效率和质 量得到有效提升。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树木常被视为精神的象征。大漠荒原 上,一棵棵树傲然挺立,阻挡住风沙的肆虐,也犹如一座座丰碑,无声诉 ...
北疆文化活动季文艺精品原创话剧《向光而行》在鄂尔多斯首演
内蒙古日报· 2025-08-22 15:44
话剧首演活动 - 大型原创话剧《向光而行》于8月21日晚在鄂尔多斯市保利大剧院首演 作为北疆文化活动季"北疆文化·暖城文韵"文艺精品剧目展演活动的组成部分 [1][3][5] - 该剧以鄂尔多斯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改编 通过两幕故事展现北疆儿女的精神力量 [3][5] - 首演后该剧将于近期在鄂尔多斯市和全区各地展开巡演 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等部门指导 康巴什区委宣传部等部门出品 [7] 剧情内容与创作背景 - 第一幕《寸草春晖》讲述"90后最美女孩"张敏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母亲并"背母出嫁"的故事 [3] - 第二幕《心向暖阳》讲述小学校长蔡成瑞患癌后仍坚守教育一线以生命诠释"敬业奉献"的故事 [5] - 编剧晓乌表示剧本创作到搬上舞台历时8个月 最大魅力在于真人真事改编 旨在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 [5] 艺术价值与社会反响 - 话剧通过平凡人物故事展现新时代奋斗者精神 具体体现了北疆文化中的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 [3] - 观众反馈显示剧目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张敏的孝心与蔡成瑞的职业精神获得高度认可 [7] - 作品将精神传承与道德理念具象化为鲜活人物故事 展现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精神基因 [3]
第一观察 | 总书记科学指引荒漠化防治工作
新华社· 2025-06-17 15:25
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 荒漠化防治事关生态安全、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1] -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度耦合,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 - 历史教训表明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丝绸之路湮没、敦煌古城毁坏等,需吸取教训 [3] 荒漠化防治的成就与经验 -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启大规模治沙,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4] - 我国走出符合自然规律和国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形成"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精神力量 [4] - 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取得实质性进展 [7] 荒漠化防治的战略与方法 - 防沙治沙需长期坚持,具有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需保持战略定力 [5] -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如乌梁素海和石羊河流域的成功案例 [8][9] - 科学治沙是关键,需合理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选择植被恢复模式,避免盲目改造 [10] 未来发展方向 - 锚定2050年目标,深耕2021至2030年规划,兼顾短期行动与长期战略 [6] - 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需强化系统观念,注重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 [8] - 推广宁夏中卫、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等科学治沙模式,实现绿富同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