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精神

搜索文档
第一观察 | 总书记科学指引荒漠化防治工作
新华社· 2025-06-17 15:25
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 荒漠化防治事关生态安全、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1] -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度耦合,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 - 历史教训表明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丝绸之路湮没、敦煌古城毁坏等,需吸取教训 [3] 荒漠化防治的成就与经验 -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启大规模治沙,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4] - 我国走出符合自然规律和国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形成"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精神力量 [4] - 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取得实质性进展 [7] 荒漠化防治的战略与方法 - 防沙治沙需长期坚持,具有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需保持战略定力 [5] -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如乌梁素海和石羊河流域的成功案例 [8][9] - 科学治沙是关键,需合理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选择植被恢复模式,避免盲目改造 [10] 未来发展方向 - 锚定2050年目标,深耕2021至2030年规划,兼顾短期行动与长期战略 [6] - 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需强化系统观念,注重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 [8] - 推广宁夏中卫、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等科学治沙模式,实现绿富同兴 [10]
中国最励志县城,用70年做成一件事
36氪· 2025-06-12 18:45
右玉的生态转型与艺术觉醒 - 右玉从森林覆盖率不足0.3%的荒漠转变为森林覆盖率56%的"塞上绿洲",70余年累计种植1.4亿棵树 [2][7] - 生态改善催生新经济模式,包括1.8万亩沙棘林、46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及90万只羊养殖,形成完整生态产业链 [7] - 成为山西首个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杀虎口古堡与南山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生态旅游成为支柱产业 [7] 艺术与文化的崛起 - 右玉独特的黄土地貌与四季景观吸引大批画家、摄影爱好者,形成"右玉写生热",被类比为巴比松画派风景 [1][9] - 本地艺术家白羽平以家乡题材油画闻名,带动年轻创作者前往写生,铭静艺术工作室等群体将自然美学转化为艺术创作 [1] - 艺术家温兴兴评价右玉改造体现"事在人为"的真实质感,与AI艺术形成对比,凸显人类对自然的审美重构 [9][10] 历史与精神传承 - 历任县委书记主导植树造林,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及话剧《右玉》记录"右玉精神","小老杨"成为生态符号 [2][4] - 民间采用"穿靴戴帽扎腰带"等土法治沙,九旬老人曹国权、云南移民余晓兰等个体故事体现代际坚守 [4][6] - 自媒体人"空白哥"通过短视频传播种树历史,强化"树是信仰"的在地文化认同 [4][6] 地理与生态特征 - 右玉位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以塬梁峁黄土地貌为基底,结合野生植被与人造林海形成独特景观 [1][7] - 杀虎口古城墙与人造林海构成超现实图景,四季色彩(春嫩绿、夏苍翠、秋斑斓、冬素白)成为艺术创作核心素材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