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西医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大健康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06:49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成就 -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109万所 卫生人员达1578万人[10] - 设置13个类别26个国家医学中心 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和基层延伸[9] - 全国双向转诊医疗人次数达3600万 较2020年增长46% 81个城市试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2199个县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9] 医疗服务数字化与效率提升 - 互联网医院发展到3756所 2024年互联网医院诊疗人次达1.3亿[10] - 87%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 门诊候诊时间缩短 5500多家医院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10] - 全国338个地市互认医学检查化学项目超200项 县域医学影像 心电等资源共享中心普遍建立[9] 老年健康服务发展 -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84.6%设有老年医学科 总数达6151家[11] - 94.4%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 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约1.4亿人次健康管理服务[11] - 推动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 发展老年护理和"互联网+护理服务" 4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10][11] 儿科服务能力提升 - 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达24.39万人 较2020年16.34万人增长49.3%[12] - 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2.47张 较2020年2.18张增长13.3% 8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提供儿童常见病诊疗服务[12] - 设置3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6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推进儿科专科联盟建设[12] 普惠托育服务扩展 - 全国托位数达573.7万个 较"十三五"末提高126% 千人口托位数达4.1个[13] -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截至9月10日全国提交超2400万条申报信息 覆盖目标人群80%左右[13] - 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由10.4%降至9.7% 生长发育迟缓率降至4.5% 低体重率降至1.4%[13] 中医药服务体系优化 - 2024年全国中医类总诊疗人次较"十三五"末增长60% 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达96%[14] - 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约90%开设中医临床科室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中医馆[14] - 2021年以来57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建设高标准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种子7万余份[15]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展 - 传染病监测系统覆盖全国8.4万家医疗机构 2.8万家发热门诊和1041家哨点医院[16] - 29个省份建成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所有省级和90%以上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16] - 建成25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 每个地市和区县设有传染病应急小分队[17] 公共卫生成效 -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1.9%[8] - 成功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 结核病 乙肝和艾滋病等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或保持低流行水平[17] - 全国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 重点寄生虫病发病水平降至历史最低[17]
突破“叠加”局限,探索中西医协同融合新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4:57
中医药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 - 中医药传承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重点推进的工作[1] -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中医药循证研究[1] - 多项政策持续支持中西医协同诊疗实践[1] 中西医协同临床价值与实践进展 - 中医药在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及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取得积极进展[1] - 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协同互补成为提升临床诊疗效能的重要路径[1] - 当前存在"表面化融合"痛点:西医诊断+中药辅助简单叠加、缺乏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形式化结合问题[1] 国际临床指南纳入挑战与机遇 - 抗生素耐药性到2050年每年将导致1000万人死亡 超过糖尿病与癌症致死率总和[4] - 中药纳入英国临床指南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欧盟及英国GMP认证缺失、需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循证医学与经验认知偏差博弈[5] - 英国医患对中药普遍持开放态度 多数受访者认为中药可作为抗生素替代方案[5] 中医药循证研究与国际合作 - 英国团队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完成10项系统综述 证实中草药在感染性疾病管理中积极作用[4] - 急性咳嗽治疗领域33项研究显示中药显著缓解症状 缩短诊疗时间 降低疾病严重程度[5] - 急性咽喉疼痛综述表明中药在成人与儿童患者中均能有效改善症状[5] 中医证据体系与方法学创新 - 中医核心在于个体化、整体化思路调理人体 而非单纯针对病症[7] - 针灸治疗中风后康复能改善吞咽功能、修复神经功能、缓解伴随身心症状[7] - 48份中风指南中35条明确支持针灸用于中风后治疗 但多聚焦康复阶段[8] 中西医结合中国经验与模式 - 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以整合医学、中医、西医为"三驾马车"[11] - 教育层面建立大学层级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11] - 科研层面整合循证医学与现代科学方法推动中医从经验实践向循证实践转型[11] 中西医协同实施路径 - 西医诊断(ICD-10)+中医治疗 如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症[10] - 中西医结合诊疗通过辨证施治实现病症结合[10] - 中医辅助治疗如针灸在卒中康复期应用[10] - 西医特效药+中医个性化药方联合减轻西药副作用[10] 行业发展挑战与突破方向 - 研究方法上中医复杂性加大临床评估难度 需平衡综合性、标准化与个性化[11] - 疗效协同需实现1+1>2而非简单叠加 同时警惕草药与西药相互作用[11] - 资源支持上高质量证据获取存在资金缺口[11] - 实践转化需兼顾文化差异 解决中医科室利润低、执业者资质质量不均、证据转化指南难等问题[11] 未来发展战略与创新方向 - 开展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药疗效[6] - 探索中药纳入英国医保具体路径[6] - 强化循证沟通以消除认知障碍[6] - 借助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挖掘中医辨证生物学基础[9] - 采用定性+定量方法覆盖多领域研究[11] - 重视真实世界研究提升数据质量与偏倚控制能力[13] - 开展卫生经济学研究支撑决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