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西文化交融
icon
搜索文档
“澳门名片”上的时代记忆 中国银行澳门币三十载的文化密码与金融叙事
金融时报· 2025-11-07 13:06
历史背景与金融意义 - 中国银行于1995年10月16日在澳门发行首批澳门币钞票,打破了葡资大西洋银行自1905年起长达九十年的发钞垄断格局 [2] - 此举发生在澳门回归祖国前四年,是中葡两国政府谈判协商的成果,标志着中国金融在澳门金融体系中话语权的实质性提升,具有超越经济层面的深刻意涵 [2] - 中国银行获得发钞权标志着澳门金融主权的实质性回归,为澳门平稳过渡提供了金融保障,并增强了居民对回归后经济稳定的信心 [8] 货币设计与文化内涵 - 三十年来公司发行了六种面额、三个系列的澳门币流通钞以及五个主题共计16枚纪念钞 [3] - 流通钞票面设计融入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和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标志性建筑,如妈祖阁、大三巴牌坊和东望洋灯塔 [3] - 纪念钞设计独具匠心,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纪念钞展现中西文化交融,2012年生肖系列纪念钞将中华传统生肖文化与现代防伪技术完美结合 [4][5] - 2020年版流通钞首次加入"醒狮"造型,生动体现岭南文化特色 [3] 技术演进与防伪安全 - 公司发行的澳门币采用了当时国际先进的防伪技术,并不断升级 [2][7] - 防伪技术从传统的水印、全埋安全线,发展到光变油墨、珠光油墨,再到光彩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凹印对印技术 [7] - 2012年为纪念中国银行成立一百周年发行的纪念钞因创新设计获得国际货币事务联合会"最佳新钞奖"二等奖 [5] 经济影响与区域角色 - 中国银行澳门币的发行完善了澳门的货币体系,增强了澳门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国际信誉 [8] - 在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海啸等关键时期,公司凭借雄厚实力和祖国支持,成为维护澳门金融稳定的中流砥柱 [8] -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中国银行澳门币在区域金融合作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是联系澳门与内地经济的纽带,也是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媒介 [8][9]
第37届澳门国际音乐节举办 中西合璧打造艺术盛宴
央视新闻· 2025-10-05 13:50
音乐节概况 - 第37届澳门国际音乐节于国庆假期拉开帷幕,主题为“声·海” [1] - 音乐节由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主办,旨在展现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魅力 [1] - 音乐节将持续至11月8日,期间将呈现12个精彩节目和14项延伸活动 [3] 演出阵容与内容 - 音乐节开幕式上演世界经典歌剧《卡门》,由苏黎世歌剧院与巴黎喜歌剧院联合制作 [1] -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携手澳门乐团和澳门少年合唱团参与开幕演出 [1] - 演出团队包括来自中国、俄罗斯、葡萄牙、瑞士等国家的艺术家和乐团 [3] 合作与交流 -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以全新方式演绎《卡门》,并与世界优秀团队合作 [3] - 音乐节通过中西音乐交流与碰撞,促进文化深入交流 [5] - 活动为澳门市民和游客带来全新歌剧体验,展现澳门独特魅力 [1][3]
苏州芭蕾舞团首秀意大利博得满堂喝彩
苏州日报· 2025-09-23 08:32
演出活动概况 - 苏州芭蕾舞团于当地时间9月20日晚在意大利米兰阿尔钦博第剧院首次演出《鹊之桥-芭蕾荟萃》[1] - 该活动是2025江苏省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之一[1] - 演出剧院可容纳2000多名观众且当晚座无虚席[1] 演出内容与反响 - 演出剧目包括原创芭蕾舞剧《鹊之桥》精选舞段、《惊梦》、《壮丽的云》选段《离别》以及《春之祭》[1] - 演出博得满堂喝彩,结束后许多观众留在剧院大厅热烈交流观演感受[3] - 意中协会秘书长表示演出精彩,意大利观众能共鸣演出情感,并邀请舞团2026年中国春节再到米兰演出[2] 文化意义与行业影响 - 2025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演出承载了以芭蕾艺术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意义[1] - 米兰斯卡拉剧院、蒙特威尔第歌剧院等当地知名演艺机构代表观演,彰显了演出的专业影响力与文化价值[2] - 中国驻米兰总领事刘侃指出意大利欣赏和欢迎对华文化交流,期待未来有更多人文领域合作[2] 后续计划 - 结束米兰演出后,舞团将于当地时间9月24日20时在法国巴黎13区艺术剧院进行巡演[3]
画广告、办期刊、创建研发机构,百年前的药商如何创新
第一财经· 2025-09-19 12:44
中华药商历史发展 - 20世纪早期中国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医药企业家被称为"中华药商" 在中西文化激荡交融时期展示了商业创新的诸多可能性 包括连锁经营和广告创意等新潮想法[1][3] - 高家龙选择5个成功中华药商进行深入分析 包括同仁堂 中法大药房 五洲大药房 新亚制药厂和虎标万金油 每个案例都有鲜明特征和时代性[1][3] 黄楚九商业创新 - 黄楚九创办的中法大药房拳头产品"艾罗补脑液"在上海叱咤风云 采用西式风格包装药品 企业取英文名字 店铺设在法租界[3] - 黄楚九将热销商品收入的60%-75%投入企业广告 设立广告科 给画家和写手高薪 支撑电台 电影短片制作和杂志发行 是第一个包下报纸整版广告的企业家[6] - 1915年郑曼陀画的杨贵妃月份牌作为药品广告 美女画像帮助打破识字壁垒 精准抓住大众消费者眼球[5] - 1917年大世界开幕成为上海市民娱乐胜地和大型行业广告集中展示点 20世纪20年代成为第一个将公司总部建在上海的中国企业家 总部设计使用大型玻璃橱窗和平坦入口吸引客流[6]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 中华药商大多采用西式连锁经营方式 重视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融合中西风格的消费文化传播体系[5][9] - 五洲大药房创建等级式市场营销体系 塑造产品西式形象 设立"领牌联号"相当于现在的加盟店[9] - 新亚制药厂组建科学研究室和业务处 创办医学健康类出版物 将新药科研制度化 战后继续普及健康科学知识[9][14] - 虎标万金油成功运作带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医药品牌 在东南亚和中国内地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兼顾的销售[9] 上海地域优势 - 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使其成为药商首选总部城市 聚集社会各阶层人士和西方来华人员 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并存[13] -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商业中心具有消费引领性 产品率先在上海打开市场就具备向全国推广的可能性[13] - 上海同乡会盛行为医药企业招募销售和管理人才提供丰富选择 金融机构和外资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14] - 新亚化学药物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医药科学实验室 开创药企科学研究先河 上海经济外向性强是重要国际贸易节点[14] 文化融合策略 - 中华药商根据中国本土消费者需求结合西方元素打造产品 如采用"六脏六腑"等中国脏腑称谓取代西方器官说法[11] - 黄楚九在广告宣传上只选择中文媒体 包括报纸传单和海报 在中医语境中传播西药概念[5] - 企业家善于顺应时势 加强政府联系 运用金融机构力量 顺应民族主义需要 呼应传统文化潮流 在危机时刻顺利转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