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货币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第四套人民币1角券:时代经济与文化的微缩印记
搜狐财经· 2025-08-13 14:28
发行背景与基本信息 - 作为第四套人民币重要成员 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 适应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与市场多元交易需求 [1] - 面额虽小 但在日常小额交易中扮演关键角色 填补角币流通空白 保障零售消费与便民找零等经济活动顺畅开展 [1] - 票面设计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审美 尺寸与图案布局遵循第四套人民币整体规范 [1] 票面设计与文化内涵 正面图案 - 印有高山族(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代表)和满族(中国北方重要少数民族)男子头像 诠释"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 [1] - 传递各民族平等 团结与共融价值观 彰显对民族多元性的尊重与凝聚 [1] - 人物形象刻画细腻 神态与服饰细节还原民族特色 成为民族文化的可视化载体 [1] 背面图案 - 以国徽为核心元素 上方标注"ZHONGGUO RENMIN YINHANG" 下方标注"1980"年号(制版年份) [4] - 辅以蒙古文 藏文 维吾尔文 壮族文等民族文字 体现法定货币权威性与对民族文化语言的包容 [4] - 民族文字与正面民族头像呼应 构建民族文化交融的视觉叙事 强化国家统一与民族和谐认知 [4] 流通历程与社会影响 - 深度渗透百姓生活 成为小额交易主角(如街边早点摊找零 文具店支付) [5] - 适配市场经济初期零售业态分散与小额消费频繁场景 助力个体商户与小微企业降低交易成本 激活基层经济活力 [5] - 成为70后与80后生活记忆载体 作为童年零花钱积蓄单元与校园消费(零食 班费)支付工具 串联家庭消费 校园生活与市井商贸等社会场景 [5] 收藏价值与市场现状 - 收藏价值受品相(全新未流通或流通品) 冠号(特殊冠号如补号冠) 号码(豹子号 顺子号等趣味号码)影响 [8] - 因发行量较大 普通流通品收藏价值有限 但全新品相与特殊冠号品种受收藏者青睐 在钱币市场有交易活跃度 [8] - 作为研究第四套人民币体系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风貌的实物标本 承载历史文化与时代记忆 推动钱币文化传播与历史经济研究 [8][9] 多重价值演进 - 从经济流通工具演变为民族文化 时代记忆承载者与收藏市场文化符号 [9] - 映射民族团结 经济变迁与社会生活百态 为理解中国货币文化与社会发展脉络提供实物参照 [9]
第四套人民币一角纸币:历史、文化与收藏价值
搜狐财经· 2025-07-19 12:02
发行背景与历史沿革 - 第四套人民币一角纸币于1988年9月22日发行,票面年号为1980年,俗称"8001",旨在适应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发展对小额货币的需求 [3] - 该纸币在发行后数十年间广泛流通于日常生活场景,如零售找零、公共交通支付等,直至第五套人民币推行小额硬币化政策后流通量逐渐减少 [3] 票面设计与文化内涵 - 正面采用高山族与满族人物头像,体现56个民族平等团结理念,右侧为"壹角"字样及汉语拼音,顶部行名使用魏碑"张黑女"体书法 [4] - 背面主图案为国徽与民族纹饰,阿拉伯数字"1"居中,整体设计强化国家象征与民族文化多样性 [5] 印刷工艺与版别分类 - 采用胶印四色工艺与专用印钞纸,色彩层次丰富且具备基础防伪特性如纸张韧性、水印等 [8] - 主要分为二冠(两字母)和三冠(两字母夹数字)版别,收藏市场更关注荧光特殊版如"黄金甲"(背光金黄荧光)、"青天白日"(蓝白荧光效果) [9] 流通情况与社会影响 - 作为小额交易核心媒介覆盖城乡市场,贯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见证物价改革与经济体制完善 [10] - 票面民族元素促进公众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认同感 [11] 收藏价值与市场行情 - 历史纪念意义与特殊版别稀缺性构成核心收藏价值,整刀(100张)、整捆(1000张)等完整保存形态更受青睐 [12] - 普通二冠整刀市价约几十至百余元,三冠价格更低,荧光版"黄金甲"整刀达数百至上千元,"青天白日"可达数千元,但需警惕假币与市场炒作 [13] 行业地位与长期意义 - 作为中国货币发展史的重要载体,兼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与收藏市场增长潜力,未来退出流通后其文化符号属性将进一步强化 [14]
建行济南泉东支行:金融知识润童心
齐鲁晚报· 2025-07-17 18:43
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 - 建行济南泉东支行举办"小小金融家"体验活动,30余名小学生参与为期2小时的沉浸式实践[1] - 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和4K高清屏讲解人民币6项防伪特征,包括毛泽东头像水印和光变油墨面额数字[1] - 课程内容与课本知识衔接,如第五套人民币背后的风景名胜,帮助建立"货币承载文化"认知[1] - 针对高年级学生用"小猪存钱罐"比喻解释个人养老金制度,强调长期积累的重要性[1] - 通过案例说明信用卡透支消费风险,讲解方式被评价为"精准对接青少年认知水平"[1] 互动实践环节 - 设置"智慧柜台角色扮演",学生分组体验开户审核和压岁钱存款等业务[2] - 开展"假币识别小能手"竞赛,学生辨别教学币的正确率达92%[2] - 学生反馈"原来银行工作人员要懂这么多知识"[2] 项目扩展计划 - 活动属于建行"金智惠民"工程组成部分,后续将联合学校开发系列课程[2] - 济南建行已在12个网点建立青少年金融教育基地,累计开展46场活动覆盖2000余人次[2] - 计划引入VR技术进行虚拟场景教学,持续提升青少年金融素养[2]
石奶引:16岁因太美被印在人民币上,49岁时方知头像是自己
搜狐财经· 2025-07-17 17:16
人民币设计演变 - 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承载国家文化符号与历史图案 设计充满独特意义 从劳动工人形象逐渐演变为更具象征意义的图案与人物 [1] - 1980年人民币设计出现重大改变 引入更多体现时代进步的图案 不同面值纸币刻印不同人物形象 [1] - 电子支付普及导致现金使用减少 年轻一代对人民币实物设计认知度下降 [1] 石奶引人物背景 - 石奶引出生于贵州贫困侗族家庭 因家庭负担放弃教育机会 但掌握织布染布刺绣等手工技能 在村中以巧手闻名 [3] - 童年承担繁重家务 4岁放牛 7岁照顾弟妹做饭 十几岁精通纺织工艺 生活艰苦但保持乐观态度 [3][4] - 1978年集市偶遇中央美院学生(后证实为画家侯一民) 被邀请作为绘画模特 完成侧面肖像后拒绝报酬 [6][8] 人民币人物形象来源 - 侯一民为人民币第四版设计采风 选中石奶引具有民族特色的外貌 其侧脸最终成为1元人民币主图案 [9] - 石奶引本人长期不知情 2010年(49岁时)才通过村民询问发现自己是纸币人物原型 画像与当年写生完全一致 [13] 人物后续影响 - 石奶引婚后务农为生 因教育程度限制未外出务工 家庭清贫但生活温馨 [11] - 个人形象通过人民币实现全国性传播 成为记录在法定货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