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手机回收

搜索文档
闪回科技递表港交所 为中国第三大手机回收服务提供商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08:59
闪回科技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闪回科技是中国领先的二手手机回收服务提供商之一,市场份额 排名第三。公司通过"闪回收"平台与线下零售店和在线商城合作,从个人消费者处以旧换新获取二手手 机。采购的二手手机经过公司的检测、分级和定价技术处理后,通过"闪回有品"在线平台及第三方电商 平台进行转售。 闪回科技也从事企业回收和线下批量销售,并为价值链参与者提供增值和售后服务。 中国手机回收率仍有较大增长潜力,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2025年上半年,闪回科技实现收入8.09 亿元人民币,亏损2463.3万元人民币。 ...
新股消息 | 二手手机回收服务提供商闪回科技三次递表港交所 上半年亏损2463.3万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8-15 06:45
智通财经APP获悉,据港交所8月14日披露,闪回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闪回科技)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清科资本为其独家保荐人。据悉, 该公司曾于2024年2月26日、2024年9月17日分别递表港交所。 据招股书,闪回科技是一家从事提供消费电子产品回收服务的中国公司,专注于二手手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回收的二手手 机交易总额及售出的二手手机交易总额计,闪回科技是中国第三大手机回收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分别约为1.3%及1.3%。 闪回科技主要通过在使用其回收系统闪回收的上游采购合作伙伴的线下零售店或网上商城进行的以旧换新交易获得二手消费电子产品的供应。闪 回收的个人消费者(即公司的最终供货商)通过将其二手消费电子产品进行以旧换新作为付款的一部分,以折价购买新消费电子产品。闪回科技其后 于检测及运营中心利用其专有检测、分级及定价技术加工该等采购的二手消费电子产品以进行转售,并主要通过公司的在线平台闪回有品以及在 多个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运营的自有网店,高效地将有关电子产品分销予二手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各类买家。 凭借在中国手机回收服务市场的稳固地位以及闪回科技对二手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买家的需求及 ...
消失的县城手机一条街
创业邦· 2025-07-03 21:55
行业现状 - 县城手机店面临集体退场,高考后销售高峰消失,往年备货80万今年仅备20~30万 [4][10] - 行业进入微利时代,过去躺着赚钱现在一台手机利润从500元降至100元 [15][20] - 线上渠道冲击严重,618期间线下被迫保价,华为经销商层层加价导致终端价格难有优势 [18][19] 市场变化 - 消费者转向商场店,品牌新店以商场为主,街边店关闭超50% [13][18] - 换机周期延长,手机性能过剩导致二手机市场回暖 [24] - 运营商合作模式失效,3G换4G后政策红利消失,品牌专卖店竞争加剧 [16] 经营策略 - 服务升级成为核心竞争点,单客服务时长可达2小时,提供情绪价值 [4][12] - 即时零售部门成立后销量爆发但利润低,平台抽佣严重 [24] - 拓展融合产品线如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甚至涉足汽车销售 [24] 转型尝试 - 三条自救路径:获取品牌授权、发展自媒体、增加回收维修业务 [22] - 二手手机回收业务兴起,结合自媒体形成产业链,单日利润可达2000元 [25][26] - 新媒体营销成为新方向,短视频账号运营和即时零售部门成为标配 [23][24] 人员结构 - 行业缺乏新鲜血液,导购群体以20年经验老员工为主,难招年轻人 [13] - 家族企业面临代际冲突,年轻一代主张拓展新客群而老一辈专注老客户 [23] - 人员规模缩减,原有5家店现剩3家,员工从15人减至2人 [26]
消失的县城手机一条街
钛媒体APP· 2025-07-02 15:54
行业现状 - 县城手机实体店面临集体退场趋势,高考后及春节等传统销售高峰期客流显著下降,往年备货80万降至20~30万[1][3][4] - 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比拼,单客服务时长可达2小时,包括赠品、贴膜、数据迁移等增值服务[1][4] - 线下渠道萎缩明显,浙江某市手机街店铺关闭率超50%,新入行者转向线上租赁/二手回收模式[6][8] 市场变化驱动因素 - 电商冲击加剧,618等大促期间线下价格劣势凸显,经销商被迫提供"官网同价+保价退款"策略[9][10] - 换机周期延长至3-4年,性能过剩导致消费者换机需求减弱[7][16] - 运营商合作红利消失,3G转4G需求爆发后政策补贴减少,品牌专卖店取代传统通讯店[8] 渠道结构演变 - 品牌方渠道策略转向商场店,苹果/华为等新店优先选址商场而非街边,注重体验式消费[8] - 线下经销商利润空间压缩,华为机型从国代到终端加价率仅33%,单机利润从500元降至100元[9][10] - 即时零售兴起,部分公司成立10公里速达部门,销量提升30%但利润受平台抽佣挤压[15] 转型自救措施 - 拓展二手回收业务,通过线上估价+线下维修组合模式,单店日利润可达1000-2000元[16] - 布局智能穿戴/平板等融合产品,但加剧资金链压力[15] - 新媒体营销成为重点,通过短视频引流和私域运营吸引年轻客群[13][16] 经营者生存状态 - 头部公司集中资源维持运营,中小门店普遍收缩,浙江某经营者门店数量从5家减至3家,员工裁撤66%[17] - 从业者老龄化严重,导购群体以20年经验者为主,难吸引年轻从业者[6] - 二手回收培训形成产业链,单期学费达5000元,优秀学员月收入超2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