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统筹风险

搜索文档
天津:“安全统筹”≠正规保险
金融时报· 2025-08-13 10:41
行业风险警示 - 近期针对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的投诉不断增多 [1] - 经营主体通过名称与正规保险公司近似的方式进行伪装 并使用“低保费”“和保险一样用”等话术诱导消费者购买 [1] - 消费者购买后无法有效保障退保及出险理赔的权益 [1] 产品性质界定 - “交通安全统筹”是交通运输企业为发起主体的非经营性行业互助行为 旨在提高运输企业抗风险能力 [1] - 该业务仅可面向企业自有车辆开展 任何机构不得面向不特定车辆开展 [1] - 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业务不是保险业务 其经营主体未依法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 不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 [1] - 相关经营主体不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管对象 与消费者签订的合同也不是保险合同 [1] - 消费者权益无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得到保障 [1] 风险识别要点 - 需警惕名称与正规保险公司近似 且带有“统筹”“互助”“机动车安全服务”“车保”“联保”等字样的经营主体 [2] - 合同内容如包含“商业电子服务单”“汽车服务”“安全互助服务”字样 或服务种类明细为“XXX损失责任”“XXX保障”而非“XXX保险”字样 需谨慎对待 [2] - 应抵御低价诱惑 警惕“保费”价格显著低于市场价格的产品 [2] - 切勿通过不明链接、陌生电话等非正规渠道购买保险或支付产品款项 [2] - 避免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私人转账方式支付保费 支付时应留意对方名称 [2] 消费者行动指引 - 消费者应全面客观认识购买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的风险 [2] - 如有保险需求 应向具有合法经营车险业务资格的保险机构投保机动车辆交强险及商业保险 [2] -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不会与开展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等业务的经营主体进行任何合作 [2] - 投保前 可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保险机构许可证信息 [2]
◆ 天津:“安全统筹”≠正规保险
金融时报· 2025-08-13 10:26
行业风险提示 - 近期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相关投诉不断增多 反映市场存在不规范经营现象 [1] - 经营主体名称与正规保险公司高度近似 通过"低保费""和保险一样用"等话术诱导消费者购买 [1] - 销售后无法有效保障消费者退保及出险理赔权益 消费者需谨慎对待此类业务 [1] 业务性质界定 - "交通安全统筹"属于交通运输企业面向自有车辆开展的非经营性行业互助行为 任何机构不得面向不特定车辆开展 [1] - 该业务不属于保险业务 经营主体未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 不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 [1] - 相关合同不属于保险合同 权益无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得到保障 [1] 风险识别特征 - 警惕名称带有"统筹""互助""机动车安全服务""车保""联保"等字样的经营主体 [2] - 注意合同中出现"商业电子服务单""汽车服务""安全互助服务"字样而非保险条款 [2] - 服务种类明细包含"XXX损失责任""XXX保障"而非"XXX保险"字样 [2] 消费者防护措施 - 抵御低价诱惑 警惕"保费"价格显著低于市场价格的产品 [2] - 避免通过不明链接、陌生电话等非正规渠道购买 拒绝扫描不明二维码支付 [2] - 支付时留意对方名称 避免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私人转账方式 [2] 正规投保渠道 - 保险需求应向具有合法经营车险业务资格的保险机构投保交强险及商业保险 [2] - 保险公司及中介机构不会与开展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的经营主体进行合作 [2] - 投保前可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保险机构许可证信息 [2]
当心!车险也有“高仿”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1:28
交通安全统筹业务性质与风险 - 交通安全统筹是运输企业内部互助机制 被部分机构包装成商业保险对外销售[2] - 该业务不受保险法保护 准入门槛较低 理赔可能无法兑现[2][3] - 经营者非持牌保险机构 缺乏偿付能力和准备金监管约束[3] 市场乱象表现 - 部分机构冒充保险公司销售统筹保险 消费者付款后发现非正规保单[4] - 售后理赔困难 客服失联 指定修理厂限制及赔付难题频发[5] - 退保流程受阻 即使合同未生效仍收取高额手续费[5] 监管应对措施 - 五部门联合通知明确禁止将机动车统筹宣传为保险[6] - 要求保险机构不得与非金融持牌统筹机构合作[6] - 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风险提示 强调与非运输企业外部人员签约属违规[6] 行业应对策略 - 保险公司需排查中介渠道 终止与统筹机构业务往来[7] - 短期应承接因统筹业务清理产生的车辆投保需求[7] - 中长期需针对运输企业实施"一企一策"风险减量措施[8] 消费者识别指南 - 需确认服务机构是否具备国家认可保险资质[7] - 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核对是否符合保险法规定[7] - 过低价格可能是误导销售信号 需对比同类产品价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