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交通绿色低碳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CCTP年度会议在京举行,多方共探中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4 17:19
行业政策与顶层设计 - 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交能融合从顶层设计全面走向实践 [3] - 过去五年中国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零排放货运、多元化能源应用等理念不断写入政策并逐步落地 [3] - 交通电动化已从乘用车、公交车逐步拓展至重载装备,货车、船舶、工程机械等领域均在寻求突破 [3] - 多式联运与交能融合作为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发挥更大作用 [5] 技术路线与多元化能源应用 - 能源属性呈现多元化趋势,除电力外,氢、醇、生物柴油等赛道均有布局 [3] - V2G(车辆到电网)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阶段,在私人及园区场景中潜力巨大 [4] - 私家车将成为未来V2G发展的主力,特来电公司已在多地参与虚拟电厂项目 [5] - 对于各类技术路线,市场接受度和企业使用成本是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3] 企业实践与产业布局 - 四川蜀交新能源有限公司积极布局氢能源产业,中标北京冬奥会氢能保障项目、湖北加氢站项目,并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预计10月底氢能重卡将面世,同时计划2025-2026年建设8-10座加氢站 [5] - 国鸿氢能科技指出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取得进展,但目前仍面临氢价偏高、加氢站利用率不足等问题,随着高速过路费减免、加氢补贴等政策出台,氢能汽车在特定场景的应用逐渐具备可行性 [5] - 中国汽车年产量突破3000万辆,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对高效、低碳的运输模式需求显著,为多式联运发展提供了现实场景 [5] 产业发展成就与全球视野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取得显著成就,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绿色产业已形成显著优势,相关投资、产能与专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4] - 全球已有近15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愿景,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4] - 中国通过“双碳”目标引领和产业政策支持,已初步构建起绿色交通供应链体系,不仅助力减排降碳,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4] -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涉及全产业链的模式重构与服务升级,而非简单的“油车换电车、换氢车” [3]
抓住时机,加快移动源新能源替代,这有资金可以申请!
中国环境报· 2025-09-19 09:44
政策动态 - 生态环境部与财政部发布《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2025年)》,首次将移动源污染治理纳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支持范围,重点推动国一及以下(重点区域国二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国四及以下非营运货车的淘汰及新能源替代或改造 [1] - 此举标志着移动源污染治理被正式纳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领域,体现出国家以财政赋能加快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的决心 [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移动源已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细颗粒物(PM2.5)和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因素 [1] - 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的PM2.5源解析显示,移动源在当地细颗粒物贡献中占比达25%至40%,其中北京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占比高达50% [1] - 尽管政策与资金支持已到位,但部分区域项目申报积极性不高,导致资金闲置,治理进程相对滞后 [1]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市场进展 - 新能源汽车技术在能量效率、智能化、安全性与续航能力等方面已实现全面突破,半固态电池量产推动能量密度跨越至300Wh/kg以上,续航突破1000公里正在成为现实,超充技术实现“加油级”补能效率 [2] - 固态电池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迎来商业化应用 [2]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44%,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同比再创新高,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动力和替代潜力 [2] 政策协同与市场激励 - 国家层面持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老旧车淘汰及以旧换新补贴,形成政策托底 [3] - 地方层面需强化配套,成都市通过“购车补贴+路权优先+停车优惠”的组合措施,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优越生态,使其在销量与渗透率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并同步实现PM2.5浓度显著改善 [3] - 建议各地借鉴经验,出台有针对性的通行、停车、运营补贴政策,形成“用车更经济、通行更便捷”的正向循环 [3] 宣传推广与落地服务 - 需提高公众和传统能源货车、非道路机械用户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和参与度,目前不少企业对新能源车辆政策、技术和经济性存在信息滞后或认知偏差 [3] - 建议相关部门协同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机制,通过政务新媒体以短视频、图解等方式精准传达政策,同时开展“政策进园区”、“企业面对面”等对接活动,提供项目申报辅导和个性化咨询 [3] - 在宣传中需清晰传递新能源替代的环境效益,并帮助企业细致核算全生命周期的经济账,包括购置成本、税惠红利、充电支出、维护费用等,让减排优势与经济效益显性化,以消除顾虑,激励企业参与项目申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