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育人

搜索文档
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9-29 05:50
产学研合作成效 - 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基地入选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点 [1] - 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发布科技成果4100多项、技术需求3600多项,签约32个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研究院,打造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1] - 浙江新昌县联合高校培养研究生252名,参与课题项目102项,申请专利153项,实现经济效益超12亿元 [1] 现存挑战与不足 - 产学研协同存在政策激励不足、目标对接错位、资源缺乏整合等短板 [1] 制度保障与政策激励 - 推行产教融合税收抵扣政策,允许企业投入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2] - 对积极参与企业给予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课程开发 [2] - 企业应将校企合作投入纳入战略发展规划,提供带薪实习岗位、鼓励技术人员兼职任教 [2] 目标导向与战略协同 - 政府应组织联席会议,统筹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力量,商讨合作目标与战略规划 [2] - 学校需科学设定育人目标与科研方向,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岗位适配度,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2] - 企业应明确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接收实习生、提供实践岗位,承担技术研发任务 [2] 资源流通与平台搭建 - 政府牵头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推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培训实践 [3] - 行业协会统筹协调人力与技术资源,构建跨部门资源联动机制和双向支持体系 [3] - 建立标准化信息交换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间科研成果、技术经验、行业动态等关键数据有效流动 [3]
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5-15 06:08
产学研协同育人战略 - 核心观点: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抢占国际科技竞争主导权的关键[1] - 需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1] - 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1] 师资队伍建设 - 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高管加入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2] - 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双聘机制,促进跨机构任职[2] - 打破户籍、学历等限制,允许人才通过弹性考核方式流动[2] - 采用"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多维评价标准[2] 保障体系构建 - 政府主导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政策框架,将企业需求纳入高校学科规划[3] - 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定向培养前沿科技领域人才[3] - 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给予长期支持[3] -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创新平台[3] 人才培养机制优化 - 依据新兴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升级[4] - 将实际案例、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构建产业匹配的教学体系[4] - 推广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4] - 形成"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培养模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