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战略
搜索文档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人民日报· 2025-11-04 13:05
高质量发展 - 预计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2] - 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 [5] - 激发国内需求潜力,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锚,提高居民消费率 [5] -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新质生产力 [5] 科技创新 -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6] - 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 [7] - 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快速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7] 深化改革与开放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任务到2029年要全面完成 [8] -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激发各类所有制经营主体活力 [8] -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8] 民生与社会保障 -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10] -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10] - 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0] 生态文明建设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11] - 确保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的承诺 [11] - 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 [12] 国家安全与治理 -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13] -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13] - 确保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13]
如何一体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发展?专家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
新京报· 2025-10-31 19:23
教育战略定位提升 - “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28次提及“教育”,表明教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定位为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1][2] - 教育在“十五五”时期呈现战略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布局,涉及战略定位、根本任务、体系构建等,作为国家战略核心的重要地位 [3] 一体推进战略的背景与目标 - 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旨在破解发展瓶颈,解决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存在“各自为政”现象,导致创新链条衔接不畅、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 [3] - 另一目标是应对国际竞争,在一些核心技术层面面临科技“卡脖子”压力,需要形成合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3] - 一体化改革是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关键路径,为2035年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4] 一体化推进的着力点与机制 - 一体化推进核心在于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协同合作,需要打通体制机制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改革评价机制、促进人才流动 [5][6] -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高层级协调合作机制,改变三者“各管一段”的割裂局面,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与资源统筹 [7] - 优化资源配置与促进人才流动,着力破除体制壁垒以促进人才良性流动,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 [7] - 改革评价体系以激发创新活力,在科技领域突出技术突破和实际应用价值,在教育领域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指标 [7] 高校的角色与实施路径 - 高校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外部积极深化与外部单位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9] - 内部可设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统筹教育资源、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破除各院系各部门间的“孤岛效应” [9] - 高校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协同推进:优化学科布局强化需求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10]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肖捷来豫调研
河南日报· 2025-09-18 18:35
高等教育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 - 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河南调研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分配使用情况 [1] - 调研组到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地调研 [1] - 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和分配使用机制 有力支持和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 - 调研组在河南调研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 - 实地调研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 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不断提升国企战略支撑和价值创造能力 [2] 金融工作与监管 - 调研组在河南调研金融工作情况 [1] - 实地调研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银行、河南国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1] - 强调要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 [2] 调研活动与交流 - 9月16日至1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肖捷率调研组在河南郑州、洛阳进行实地调研 [1] -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宁在郑州拜会肖捷一行 就提升财政资金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地方金融高质量发展等进行交流 [1] - 许宏才同志主持召开相关专题座谈会 听取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 [1]
南财快评|广东攀登科技高峰 “科普月”展现“创新策源地”魅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21:53
活动概述 - 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活动于9月启动 启动仪式主会场活动于9月4日至7日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 成果汇展于9月26日至28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 [1] - 活动采用1+1+5+N创新模式 包括启动仪式现场服务活动 科普月成果汇展活动 5个分会场分别设立在广州 深圳 东莞 惠州 湛江 以及N个区域和N个领域覆盖全省各地市县镇村区域和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不同领域 [1] 国家战略背景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 科技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1] 广东省科技发展 - 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构建以广深港 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创新格局 [2] -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深入实施十年卓粤计划 持续将1/3以上的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3] - 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健全光明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 南沙科学城等联动发展机制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 [3] - 发挥鹏城 广州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 分类别推动省实验室建设 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 [3] - 持续深化省部院科技合作 开工建设鹏城云脑网络智能设施 人类细胞谱系 冷泉生态系统 建成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 推动实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 [3] - 聚焦卡脖子技术 产业补短板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 新布局一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3]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3] 企业创新与民营经济 - 广东科技类企业数量众多 包括行业翘楚和许多民营企业 创新氛围和应用处处可见 [4] - 全国工商联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广东共有51家企业上榜 数量位居前列 [4] - 华为在研发投入上位居榜首 广东德赛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点金贵金属有限公司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盈峰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美涂士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达道工业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首次上榜 [4] 科普活动内容 - 科普月主会场整合各单位优质科普资源 围绕智能出行 科技与健康 AI应用和科技研学等前沿热点 集中展现智能新能源汽车科技体验 前沿科技与生活健康的沉浸式体验 AI+空间设计 AI+光谱科普等生活化应用场景 [4][5] - 正佳广场日常经常举办面向市民的科普活动 具有丰富的科普资源 [4]
广东攀登科技高峰,“科普月”展现“创新策源地”魅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9:08
活动概览 - 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活动于9月启动 主会场启动仪式于9月4日至7日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 成果汇展于9月26日至28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 [2] - 活动采用"1+1+5+N"创新模式 包括1个启动仪式现场服务活动(广州正佳广场) 1个科普月成果汇展活动(广东科学中心) 5个分会场(广州 深圳 东莞 惠州 湛江)以及N个区域和领域覆盖全省各地市县镇村区域及多个厅局单位代表的不同领域 [2] 政策背景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教育 科技 人才被定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3] -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近十年中国在载人航天 探月探火 超级计算机和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 区域发展 - 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构建以广深港 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创新格局 [3]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4] 科研投入 -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实施十年"卓粤"计划 将三分之一以上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4] - 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健全光明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 南沙科学城联动发展机制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 [4] 企业创新 - 广东科技类企业数量众多 包括行业翘楚和民营企业 全国工商联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广东共有51家企业上榜 数量位居前列 [5] - 华为在研发投入上位居榜首 广东德赛集团 深圳市点金贵金属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等一批企业首次上榜 展现民营经济创新活力 [5] 活动内容 - 主会场正佳广场整合优质科普资源 围绕智能出行 科技与健康 AI应用和科技研学等前沿热点 集中展现智能新能源汽车科技体验 AI+空间设计 AI+光谱科普等生活化应用场景 [6] - 活动旨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广东作为创新策源地的巨大魅力 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前沿科技展示提升科普影响力 [6]
第十二届民盟教育论坛在兰州举办
人民日报· 2025-08-29 06:38
论坛背景与主题 - 第十二届民盟教育论坛于8月28日在甘肃兰州举办 主题为"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1] - 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王光谦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1] 民盟教育领域贡献 - 文化教育及相关科技领域是民盟的界别特色和优势所在 [1] - 民盟长期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 通过意见建议及"烛光行动"等活动产生良好效果 [1] 未来发展方向 - 面向"十五五"时期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 科技 人才的需求 [1] - 需充分认识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积极探索激发教育支撑动能的路径 [1] - 论坛旨在集思广益提出务实对策 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参考 [1] 战略意义 - 论坛成果将助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学习笔记|上半年财政运行:强化民生导向与经济发展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21:47
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万亿元 同比下降0.3% 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 [1] - 税收收入9.29万亿元 下降1.2% 非税收入2.27万亿元 增长3.7%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6万亿元 下降2.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7万亿元 增长1.6% [1]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3万亿元 同比增长3.4% [2] 行业税收表现 - 装备制造业税收表现突出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税收增长32.2%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9.2% 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长6.3% [1] - 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长显著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增长13.8% 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增长8.6% [1] - 月度税收收入从4月起连续3个月保持同比增长 [1] 财政支出结构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5万亿元 增长9.2% 为支出增长最多科目 [2][3] - 教育支出2.15万亿元 增长5.9% 科学技术支出4790亿元 增长9.1% [2][4] - 卫生健康支出1.1万亿元 增长4.3% 节能环保支出2556亿元 增长5.9% [2] -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738亿元 增长5% [2] 重点支出领域详情 - 就业补助资金下达667.4亿元 基本养老金按2%比例提高 覆盖超过3亿老年群众 [3]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提高5元至99元 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增加30元至700元 [3] - 下达医疗卫生补助资金5522亿元 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亿元 [3] - 开展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试点 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3] 财政政策导向 - 支出结构强化民生导向 重点保障就业 养老 医疗等基本民生需求 [3][4] - 通过科技和教育支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 - 财政资金安排提高"民生含量"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4] - 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4]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需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1] -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 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1] 高校人才培养 -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 - 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实践,锤炼学生使命担当 [2] - 加大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2] -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2] - 深化开放协同机制,推动师生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前沿合作,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2] 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 - 推动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协同突破,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解决国家、社会发展课题 [3] - 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实施长周期、稳定的支持策略,建设高水平基础学科平台 [3] - 以"人工智能+""数字+""绿色+"等交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学科深度融通,构建跨学科攻关联合体 [3] - 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3] 产学研深度融合 -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4] - 高校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4] - 建立学科—产业双向赋能机制,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 [4] - 完善"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定向孵化 [4] - 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升级精准对接 [4]
《环球时报》锐评:韦东奕“二次出圈”折射出什么
环球网· 2025-06-09 21:30
韦东奕现象级传播 - 北大数学教师韦东奕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户后4秒视频引发轰动,24小时内评论超100万条,3天后粉丝突破2300万[1] - 2021年首次因手持馒头矿泉水的极简形象出圈,此次"二次出圈"焦点转向其牙齿健康问题,校方回应已提供全方位保障[1] - 假冒盗用账号现象频发,平台已对违规账号采取限制封禁措施[3] 社会价值观映射 - 韦东奕事件反映中国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珍视,其流量密码源于国家基础科学发展战略[4] - 高考期间粉丝以在校学生为主,账号下形成"高考许愿池",年轻群体展现对知识的渴求[3] - 与张桂梅、屠呦呦等知识分子形成榜样矩阵,共同特质为专业投入与生活简朴[4] 媒体平台导向作用 - 舆论场主声调强调应关注学者专业贡献而非私生活,维护治学环境同时保障良性互动权利[3] - 中国媒体平台在营造尊重知识氛围方面显现成熟化趋势[3] - 让青年人才成为主流追星对象已成为社会共识,反映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5]
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高效运行机制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48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形成"教育奠基-科技转化-人才驱动"的共生逻辑 [1][3] - 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科技发展为教育创新注入活力,人才是协同作用的核心载体 [3] - 全球科技创新密集活跃期使三者耦合效应显著增强,需统筹推进形成"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3] 历史规律与内在逻辑 - 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 [2] - 大国崛起往往与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直接相关 [2] - 知识生产、应用与再生产的循环体系构成三者关系的实质 [2] 当前实践与存在问题 - 北京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试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 [4] - 长沙构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政策体系,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4] - 管理体制分割导致协同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制约整体效能 [4] 体制机制改革方向 - 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跨部门统筹机制,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5] - 基础教育需前移创新素养培育,高等教育要强化基础学科与前沿领域布局 [6] - 科研管理需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提升创新活力 [6] - 人才评价体系需分类实施,基础研究突出原创导向,应用技术注重成果转化指标 [7] 重点领域布局 - 优化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的职能定位,形成高效协同创新体系 [6] - 强化基础研究、交叉前沿领域及重点领域的前瞻性布局 [6] - 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成效纳入高校考核,破除唯论文倾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