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抚养比
搜索文档
31省份人口抚养比数据公布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11 17:38
文章核心观点 -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25》数据,2024年中国各省份人口抚养比呈现显著差异,有15个省份总抚养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93%),其中贵州、广西、山东、河南和河北5个省份的总抚养比超过50% [2][3] - 总抚养比的高低与人口流动、少儿人口比例及老年人口比例密切相关,部分总抚养比较高的省份(如贵州、广西、河南)因少儿人口占比高,仍具备未来人口红利和城镇化潜力 [3][4] - 经济发达省份如广东,在城镇化率较高(75.91%)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人口出生率(8.89‰)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72.28%),这主要得益于大规模年轻外来人口的流入 [5][6] 分地区总抚养比情况 - 2024年全国总抚养比为45.93%,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3.08%,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85% [3] - 总抚养比最高的五个省份为:贵州(53.37%)、广西(53.08%)、山东(52.72%)、河南(52.43%)、河北(50.2%) [3] - 总抚养比较低的省份包括:广东(38.35%)、浙江(38.9%)、新疆(38.86%)、黑龙江(38.5%) [3] 少年儿童人口与人口红利 - 贵州和广西的少年儿童抚养比均超过30%,河南达到29.51%,这些地区城镇化潜力较大 [4] - 全国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比平均为15.81%,有18个省份高于此水平,其中13个省份高于17%,主要集中在西部、南方沿海和中部省份 [4] - 广东和福建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城镇化率较高,但少儿人口占比仍超过17%,属于例外情况 [4] 劳动年龄人口分布特点 - 有12个省份的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于70%,包括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大省 [6] - 广东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72.28%,位居全国第一,其省外流入人口为2962.21万人(2020年数据),远超第二名浙江 [6] - 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低,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低导致少儿人口占比低,总抚养比也相对较低 [6] 老年人口抚养比区域特征 - 有11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或超过25%,主要分布在东北、长三角、长江中上游和环渤海地区 [6] - 辽宁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为32.09%,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85%) [3] - 广东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仅为14.09%,为全国最低水平之一 [3]
31省份人口抚养比数据公布
第一财经· 2025-11-11 17:16
文章核心观点 -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25》数据,2024年中国各省份人口抚养比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特征、劳动力供给潜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同挑战 [3] - 总抚养比超过50%的五个省份为贵州(53.37%)、广西(53.08%)、山东(52.12%)、河南(52.43%)和河北(50.2%),这些地区面临较高的抚养压力 [3][4] - 广东作为人口和经济大省,展现出独特的人口活力,其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达72.28%位居全国第一,且连续多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2024年出生人口达113万,比上一年增加10万 [5][6] 分地区人口抚养比概况 - 全国总抚养比为45.93%,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3.08%,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85% [4] - 有15个省份总抚养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省份总抚养比超过50% [3] - 少年儿童抚养比最高的省份是贵州(33.58%)、广西(31.69%)和河南(29.51%),显示这些地区未来人口红利潜力较大 [4][5] 区域人口结构特征分析 - 广东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72.28%),得益于大量省外年轻人口流入,2020年省外流入人口达2962.21万人,比第二名浙江多出1343.56万人 [6] - 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低,但由于出生率低、少儿占比低,总抚养比较低 [6] - 有11个省份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或超过25%,主要分布在东北、长三角、长江中上游和环渤海地区 [6] - 广东和福建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城镇化率较高(广东为75.91%),但少儿人口占比仍超过17%,广东人口出生率达8.89‰ [5] 人口流动与结构影响因素 - 总抚养比高低与劳动年龄人口流出、少儿人口比例或老年人口比例有关 [5] - 少儿人口占比高、出生率高的地区通常城镇化率较低,但广东和福建是例外 [5] - 广东高生育率得益于大量处于婚育年龄的年轻流入人口,以及潮汕、湛江等地相对较高的传统生育文化影响 [6]
31省份人口抚养比数据公布,哪些地方抚养比高
第一财经· 2025-11-11 16:40
全国及地区总抚养比概况 - 2024年全国总抚养比为45.93%,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3.08%,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85% [2] - 有15个省份的总抚养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5个省份超过50%,分别是贵州(53.37%)、广西(53.08%)、山东(52.72%)、河南(52.43%)和河北(50.2%) [1][2] - 总抚养比高的原因与劳动年龄人口流出、少年儿童人口比例高或老年人口比例高有关 [3] 少年儿童人口结构分析 - 全国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5.81%,有18个省份高于此水平,其中13个省份高于17% [4] - 贵州、广西、河南的少年儿童抚养比均较高,分别为33.58%、31.69%和29.51%,显示其未来城镇化潜力较大 [2][3] - 广东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其少年儿童人口占比超过17%,2024年出生人口达113万人,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 [4] 劳动年龄人口分布特征 - 全国有12个省份的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过70%,包括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地 [5] - 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72.28%,位居全国第一,其省外流入人口为2962.21万人,远超其他省份 [5] - 东北地区由于人口出生率低,少年儿童占比较低,导致总抚养比较低,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并不低 [5] 老年人口抚养比区域差异 - 全国有11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或超过25%,主要分布在东北、长三角、长江中上游和环渤海地区 [5] - 辽宁省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达到32.09%,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85%) [2] - 上海、重庆、四川等地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也较高,分别为28.83%、27.88%和27.29% [2]
李迅雷专栏 | 中国人口往何处去(2025年简洁版)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02 17:42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 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经济表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取决于20年前的出生人口数量,中国1962-1974年婴儿潮带来1980-2010年人口红利,抚养比从10:7降至10:3.4,同期GDP年均增速10%,累计增长20倍[3] - 2010年后抚养比上升至10:4.8,GDP增速降至5%,预计2050年抚养比达10:6.8,劳动力减少和老龄化加剧将增加家庭及财政负担[4] - 人口趋势具有确定性,出生人口变化对短期影响小但长期影响显著,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7] 出生人口预测模型调整 - 2024年新出生人口954万低于预期,需修正生育率起点值,下修模型假设,参考日韩生育率下降速度调整分年龄段生育率下降速率[9] - 预测2027年总人口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10] - 2025年出生人口或低于900万,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2024年结婚登记数下降20%或导致2025年出生人口超预期下滑[11][13] 生育率下降原因分析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英,但30岁以上明显偏低,二孩及多孩比率较低[15] - 移民政策对成熟经济体生育率至关重要,美国因年轻移民流入生育率较高,2030年后中国老龄化率加速上行而美国趋平[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6年男性多15%-20%)、高学历女性占比提升、收入压力及育儿成本高企导致结婚率下降,短视频普及或加剧此现象[17] 人口流动趋势 - 城镇化增速放缓表现为农民工增量减少(2023年增191万 vs 2010年代年均500万+)、跨省流动比例下降、中西部人口回流[20]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因新经济(电商等)成为净流入第一大省,上海净流入率0.6%[2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显著,欠发达省份60%以上净流入集中于省会,"双子星"城市(如杭州+宁波)占全省流入近50%[21] 产业结构与就业变化 -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从2012年2.32亿降至2024年2.13亿,服务业就业上升2.1%,规上工业企业用工较2022年减少260万[25] -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9%低于GDP占比57%,日德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近70%,美国达83.4%[25] - 高新技术制造(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服务业发展(杭州综合优势)是人口流入核心动力[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