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口流动
icon
搜索文档
未来三年房价大变局!一线稳涨三四线跌回2015,你的城市会怎样?
搜狐财经· 2025-11-13 22:41
全国房价整体趋势 - 2025年全国房价预计下跌5%-10% [3] - 2026年小城市房价可能再跌5%-12%,而一线城市房价相对稳定 [3] - 到2027年,三四线城市80%面临“阴跌”压力 [3] 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 - 一线城市核心区豪宅因稀缺性和抗通胀属性,年涨幅可能控制在5%以内 [3] - 北京、上海凭借金融、科技等产业优势和人口虹吸效应,房价将相对稳定 [3] - 外围新区如北京通州副中心、上海临港新片区,因国家级规划房价年涨幅可达8%-10% [3] - 市场格局呈现“核心区抗跌、外围区分化” [3] 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 - 杭州、成都等“产业+人口”双轮驱动城市,因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产业崛起吸引人才,房价年涨幅预计6%-8% [3] - 天津、青岛等北方城市在国企总部迁移带动下,特定板块如滨海新区、西海岸新区或有10%反弹空间 [3] 普通二线及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 - 普通二线城市可能陷入横盘震荡,年涨跌幅在±3%区间波动 [3] - 三四线城市因缺乏产业支撑和人口吸引力,成为房价下跌“重灾区” [3] - 部分三四线城市空置率已超25%,东北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空置房率已超20% [3][4] -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鹤岗、双鸭山房价可能率先跌回2015年水平 [3][4] 结构性机会与风险 - 环都市圈卫星城(如北京周边燕郊、上海周边嘉善)因轨道交通贯通,可能迎来5%结构性补涨 [3][5] - 学区房改革可能让老破小跌幅超10% [3] - 投资需聚焦“城市经济基本面”:人口是否流入、产业是否升级、政策是否倾斜 [6]
31省份平均家庭户规模数据出炉
第一财经· 2025-11-02 20:05
全国平均家庭户规模 - 2024年全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51人/户 [3] 各省份家庭户规模差异 - 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51人/户) [4] - 海南省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21人/户,位居全国第一 [4] - 平均家庭户规模位居前十的省份包括海南、西藏、广西、新疆、贵州、甘肃、青海、云南、宁夏和江西 [4] 家庭户规模与出生率关系 - 平均家庭户规模较大的区域往往人口出生率较高 [4] - 2024年有10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达到或超过8‰,包括西藏、宁夏、贵州、青海、新疆、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和甘肃 [4] 影响家庭户规模变化的因素 - 多子女家庭减少以及多代同堂家庭变少导致家庭户规模缩小 [4] - 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巨大,2020年达到4.9276亿人,占全国人口34.9%,其中流动人口3.7582亿人,占26.6% [5] - 与2010年相比,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流动人口增长69.7% [5] - 居住条件改善促使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年轻人婚后倾向独立居住,进一步缩小家庭规模 [6]
31省份平均家庭户规模数据揭晓
第一财经· 2025-11-02 19:09
全国平均家庭户规模 - 2024年全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51人/户 [1] - 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 省份家庭户规模差异 - 海南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21人/户,位居全国第一 [1] - 平均家庭户规模前十的省份包括海南、西藏、广西、新疆、贵州、甘肃、青海、云南、宁夏和江西 [1] - 河南、广东、福建、湖北、河北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位列第11到15位 [1] 影响家庭户规模的因素 - 平均家庭户规模较大的区域往往与较高的出生率密切相关 [1] - 2024年有10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达到或超过8‰,包括西藏、宁夏、贵州、青海、新疆、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和甘肃 [2] - 多子女家庭和过去多代同堂的家庭减少影响了家庭户规模变小 [2] - 人口流动因素显著,2020年人户分离人口达4.9276亿人,占全国人口34.9%,流动人口达3.7582亿人,占全国人口26.6% [2] - 居住条件改善导致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以及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进一步缩小了家庭规模 [3]
2025年10月城市房价涨幅榜前十深度解析
搜狐财经· 2025-10-27 23:33
2025年10月城市房价涨幅格局 - 长三角城市群在房价涨幅榜上持续领跑,显示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1] - 房价上涨主要集中在改善型住房和高端人才公寓,刚性需求更多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满足,反映出市场的成熟与结构性分化[7] - 上榜城市均加强对投机行为的管控,通过完善土地供应、规范市场秩序等措施,确保市场平稳健康发展[7] 主要城市房价表现及驱动因素 - 杭州以6.3%的月度涨幅位居榜首,其房价支撑体系已从单一互联网产业拓展至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多引擎驱动[1] - 合肥以5.8%的涨幅位列次席,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量子信息三大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吸引青年科技人才安家落户[2] - 成都以5.5%的涨幅位列第三,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其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房价上涨呈现从核心区向近郊优质区域扩散的特征[4] - 南京与苏州涨幅分别为5.2%和4.9%,两座城市均加大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文化地标周边的改善型住宅备受青睐[4] - 武汉涨幅为4.7%,光谷科创大走廊的“一廊三核”格局汇聚超过八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持续住房需求[4] - 长沙与西安涨幅分别为4.5%和4.3,产业升级与职住平衡的城市规划为楼市提供支撑[5] - 青岛涨幅4.1%,海洋经济领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胶州湾隧道通车加强了区域联系[6] - 郑州以3.9%的涨幅跻身第十位,交通枢纽地位巩固及主导产业壮大推动高端居住区发展[6] 广东省专项债券项目信息 - 广东省政府发行专项债券主要用于收购闲置存量土地,项目总投资473.3亿元,专项债券发行总金额433.2亿元,本次发行金额307.2亿元[5] - 广州市项目总投资123.8亿元,专项债券发行总金额110.1亿元,本次发行金额60.5亿元,为各城市中最高[5] - 珠海市项目总投资64.6亿元,本次专项债券发行金额57.5亿元[5] - 惠州市项目总投资85.6亿元,专项债券发行总金额75.8亿元,本次发行金额53.6亿元[5] 历史价格表现对比 - 2019年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后三位的城市为肇庆(-26%)、莆田(-19%)和廊坊(-16%)[7]
不出意外,中国未来超一半人口将流入到这几个城市,房价将反弹
搜狐财经· 2025-10-21 12:02
人口流动核心趋势 - 未来十多年预计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口将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圈生活 [1] - 人口集中呈现非均衡分布,表现为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人口的虹吸效应,例如部分县城班级有三分之一学生转至省城就读 [1] - 政策层面明确鼓励人口向核心城市流动,包括取消300万人口以下城市落户限制以及放宽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 [1] 核心城市圈发展特征 - 长三角、珠三角等成熟都市圈已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模式,例如昆山通过高铁与上海实现半小时通勤,成为上海辐射区 [4] - 成熟都市圈具备产业链完整、就业机会多、医疗教育文化资源高度集中的优势,对年轻人口形成强大吸引力 [5] - 崛起中的省会城市(如成都、武汉、合肥)通过聚焦优势产业(电子信息、光电、人工智能)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快速发展 [5] 特色产业城市竞争力 - 杭州、苏州等城市在特定领域(互联网生态、高端制造)形成独特优势,其专业吸引力在某些方面超越传统一线城市 [7] - 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人才招聘效率,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在精密仪器领域招揽工程师比上海更具针对性优势 [7] 房地产市场影响与分化 - 核心城市核心区域房价具备需求支撑,土地资源有限性使价格难以大幅下跌,但全面报复性反弹可能性较低 [9] - 市场呈现显著分化:优质地段房产价格坚挺或缓慢上涨,普通地段房产可能长期横盘 [9] - 高房价导致购房需求与人口流入不同步,部分人群(如年薪30万的杭州程序员)将选择长期租房或延迟购房 [10] - 城市内部出现区域分化,例如上海临港新片区因人才政策吸引安家,而部分老城区因配套老化对年轻人吸引力下降 [12] 城市发展连锁反应 - 人口流入城市将面临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交通)压力持续增大 [12] - 人口流出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消费主体以中老年人为主,区域分化加剧 [12]
高盛预言中国楼市,2027年,这6大城市群或迎来房价上涨,快来看
搜狐财经· 2025-09-17 08:57
核心观点 - 高盛预测至2027年中国六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长江中游)房价将企稳回升,平均涨幅介于10%至15%,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驱动力为产业升级、人口流入和政策支持 [2][3][10] - 房地产市场呈现显著区域分化特征,一二线及强二线城市表现优于三四线城市,六大城市群中38个核心城市预计平均涨幅达12.5%,其他城市涨幅约5% [13] - 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将带动建筑、建材、家居、装修等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2024年这些行业市场规模达7.8万亿元,预计2027年突破10万亿元 [14] 区域市场表现 - 京津冀地区受益于政策支持及雄安新区建设,人口流入率自2025年第一季度扭转颓势录得0.3%净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024年激增17.3%达38,520家 [3] - 长三角城市群GDP占全国比重达24.7%,较2022年提升1.2个百分点,2024年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1.5%,预计至2027年房价累计上涨12.6% [5] - 珠三角2025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578亿美元同比增长9.2%,2024年净流入人才率平均达2.7%,预计至2027年房价上涨13.7% [6] - 成渝地区2025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达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2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上涨12.7%,预计至2027年房价上涨11.5% [7] - 中原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6.8%,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预计至2027年房价上涨8.2% [8] - 长江中游城市群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202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9.3%且销售额增长11.2%,预计至2027年房价上涨9.3% [9] 产业与人口驱动因素 - 六大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比重达68.3%,研发投入强度平均为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动能转化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引擎 [10] - 六大城市群是人口净流入主要目的地,常住人口净增长率平均0.8%,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优质公共资源集聚效应显著 [10] - 产业支撑、人口流动和政策红利成为决定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拥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完整产业链和优质公共服务的城市持续吸引人才与资本 [10][16] 政策与金融环境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政府密集出台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减免契税及调整房贷利率,有助于释放合理住房需求 [11] - 2025年中国房地产相关贷款余额达53.7万亿元同比增长5.3%,未来两年信贷环境预计进一步改善,为市场复苏提供资金支持 [14] 市场趋势与投资建议 - 购房者应重点关注城市群中新兴区域及产业集聚区,这些区域2024年房价涨幅领先传统成熟区域3-5个百分点,交通便利及优质教育资源仍是首选 [13] - 投资者需审慎评估区域经济基本面与产业发展趋势,房地产投资应回归居住属性,产业基础雄厚且人口持续流入区域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13][16]
不出意外,中国超50%人口,未来将流入这几座城市,房价或报复性反弹?
搜狐财经· 2025-09-12 13:2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口将持续向核心城市群聚集,这一趋势将加剧主要都市圈的住房供需紧张,并对房价形成有力支撑 [1][16] - 珠三角、长三角、川渝和京津城市群被识别为未来人口流入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具有显著的投资潜力 [6][18] - 大城市因其资源、机会和辐射能力而具有强大的人口吸引力,其规模在未来10-20年有望进一步扩大 [15][16]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全球趋势 -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全球普遍现象,例如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人口占比68%,韩国首尔首都圈人口占比超50% [3] -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超5000万,占比15%,五大湖城市群人口超5500万,占比16% [3] - 中国目前有3.5亿人生活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人口总量占全国24.7% [4] - 中国城市化率超过65%,预计到2035年可能达到75% [4] 未来中国核心城市群分析 - **珠三角城市群**:广州商业与文化实力强,深圳GDP破四万亿,是国际创新中心,周边佛山、东莞制造业发达,电子产业全球知名 [7] - **川渝城市群**:成都近十年高速发展,吸引科技与制造业公司落户,重庆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持续吸引人口流入 [9] - **京津城市群**:北京是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机会众多,天津拥有大型港口天津港,交通发达,发展潜力大 [11][12] - **长三角城市群**:上海是经济金融中心,杭州是互联网热土,苏州是制造业温床,三城产业互补,提供大量高薪机会 [13] 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与规模展望 - 大城市吸引力源于三点: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丰富的就业与高薪岗位机会、以及发展红利对周边区域的广泛辐射 [15] - 对比发达国家,中国人口集中度仍有上升空间,未来省会城市人口可能达2000万以上,一线城市人口总量可能冲击4000-5000万 [16] - 随着人口涌入,核心城市群的住房将面临供需紧张,房价易涨难跌 [16] 核心城市群房地产投资策略 - 投资应聚焦于核心城市群和都市圈,优先选择珠三角、长三角等顶级城市群 [18] - 若一线城市房价过高,可考虑其周边有发展潜力的小城市 [18] - 微观选址应优选地铁口附近、配套资源完善、有公立学区优势的小区 [19]
2025中国人口形势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7-18 11:30
中国人口全景概览(2025年) - 中国总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2024年末为14.08亿,2022-2024年分别减少85万、208万、139万人 [1] - 性别比104.3,男性7.19亿,女性6.8919亿,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 [1] - 城镇人口9.435亿,乡村人口4.6478亿 [1] 年龄结构 - 0-14岁占比16.9%(2.38亿),15-59岁占比62.2%(8.77亿),60岁及以上占比20.9%(2.95亿) [2] -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总和生育率跌至1.05(全球倒数第五),出生人口902万(1944年以来最低) [2] 人口流动与地区分布 - 东部省份人口占比提升至40.32%,东北三省人口全部负增长 [3] - 广东人口增量最高(+74万),浙江(+43万)、新疆(+24.8万)紧随其后 [7] - 山东、河南、黑龙江人口减少最多(合计-105.8万),东北三省降幅占全国前三 [7] 老龄化趋势 - 2023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2.17亿(占15.4%),预计2050年占比达32.6% [9] - 2022-2036年为老年人口增长最快时期,2056年后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9] -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1963年出生人群平均子女数比1936年减少150% [9] 生育困境与政策建议 - 中国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2.1)50%以上,经济压力和婚育推迟是主因 [13] - 国际经验显示法国通过"早干预+高补贴"将TFR稳定在1.8,韩国0.72的教训需警惕 [13] - 2025-2035年为育龄女性总量稳定期(2.9亿),需全面放开生育并实施激励 [16] 县域发展挑战 - 90%县域人口净流出,2020-2023年县域人口减少4000万 [14] - 应对策略包括发展都市圈卫星城、布局低空经济和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建设"平急两用"韧性城市 [14] 长期人口预测 - 低生育方案(TFR=0.72)下,2100年人口降至3.2亿,老龄化率50.7% [15] - 高生育方案(TFR=1.31)下,2100年人口5.9亿,老龄化率32.6% [15]
被改写的中国迁徙版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9:50
人口流动趋势 - 2024年我国有8个省份实现人口正增长,较2023年减少3个,20个省份出现人口负增长,总量降低304万人 [1] - 2020-2024年浙江人口增量超200万居首,广东以156万增量位列第二 [4] - 2024年重庆人口机械增长超8万人,河北省常住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万人 [6][13] 高校毕业生流向 - 长三角、珠三角持续吸引人才,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50位中长三角占20个(76.9%),珠三角占7个(77.8%) [4] - 2020年以来杭州累计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223.3万人,广东计划2025年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4][5] - 安徽、江苏2020年以来人口增量分别为18万和49万,部分毕业生因竞争压力选择返乡就业 [5][6] 农民工流动变化 - 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跨省流动占比降至38.3%(6840万人),较2014年下降8.5个百分点 [10] - 重庆提出2025-2027年每年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30万人以上,通过政策支持吸引劳动力回流 [13][14] 省会城市吸引力 - 2024年27个省会城市中23个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贵阳(19.96万)、广州(15.1万)、合肥(14.9万)增量居前 [16][17] - 一线城市人口分化明显:2024年广州、深圳分别增长15万和20万,北京、上海分别减少3万和7万 [17][18] - 北京、上海、深圳位居2024年人才吸引力前三,但应届生投递一线城市简历占比降至17.4% [20] 区域经济差异 - 山东2022-2024年人口连续负增长(-7万、-40万、-43万),部分人口大省因经济转型压力导致就业吸引力不足 [6] - 河北通过基建改善和北京经济溢出效应扭转人口外流趋势,陕西、重庆、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长潜力释放 [8][14]
全国人口版图,加速重组
虎嗅APP· 2025-07-12 17:27
人口流动趋势 - 2024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20个地区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3个基本持平,仅8个维持增长 [7] - 广东、浙江、福建位列全国常住人口增长榜前三名,新疆、西藏分别增长25万和5万 [8] - 山东常住人口减少43万人,降幅位居全国之最,且已连续三年减少 [10] - 河南、湖南两个传统人口大省2024年常住人口均减少约30万人 [11] - 2020年后常住人口外流问题加剧,河南、湖南、山东、河北等省份接棒下滑,上海、天津吸引力也不及往昔 [15] 区域人口变化 - 2000年到2010年,全国有五个省份出现常住人口减少,集中在四川、贵州、广西等经济基础较弱地区 [12] - 2010年代东北常住人口十年间合计减少超1130万,成为第一个人口整体性流失区域 [12]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常住人口呈减少态势的省级行政区激增至19个 [16] - 广东2020~2024年人口增量仅相当于2000~2004年的三分之一 [16] - 全国3.76亿流动人口中,近七成为省内流动,较2010年提升5.6个百分点 [16] 省会城市人口集聚 - 浙江11个地级市2020~2024年常住人口均实现增长,杭州新增65.9万人,宁波与温州分别增长35.7万与26.5万 [18] - 湖南仅长沙2020~2024年常住人口增长55.6万,其余13个市州全线下滑,衡阳、邵阳、永州均出走超20万人 [19][23] - 青海西宁、宁夏银川和吉林长春排在前三,几乎都容纳全省四成常住人口 [24] - 武汉以两个百分点的增幅领跑全国省会,贵阳新增常住人口达19.96万人,超过所有省会 [24][29] - 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因多中心发展,省会虹吸效应不突出,苏州、佛山等新一线城市人口增量与省会并驾齐驱 [29] 产业带动人口回流 - 安徽2010年后的十年间常住人口增加148万,崛起的汽车产业功不可没,2010年汽车产量首次破百万 [31][32] - 2021~2023年安徽汽车制造业净增近十万职工,蔚来汽车合肥二期投产、比亚迪产业链配套落地 [35] - 贵州凭借"东数西算"战略成为"天然机房",中国移动、华为、苹果iCloud等数据中心陆续布局 [36] - 2023年贵州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851亿元,是2012年的近14倍,从业人口从2.5万上升到4.2万 [37][38] - 软件行业就业人数在2021年达到4.6万人高峰后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减少0.4万人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