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口流动
icon
搜索文档
李迅雷专栏 | 中国人口往何处去(2025年简洁版)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02 17:42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 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经济表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取决于20年前的出生人口数量,中国1962-1974年婴儿潮带来1980-2010年人口红利,抚养比从10:7降至10:3.4,同期GDP年均增速10%,累计增长20倍[3] - 2010年后抚养比上升至10:4.8,GDP增速降至5%,预计2050年抚养比达10:6.8,劳动力减少和老龄化加剧将增加家庭及财政负担[4] - 人口趋势具有确定性,出生人口变化对短期影响小但长期影响显著,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7] 出生人口预测模型调整 - 2024年新出生人口954万低于预期,需修正生育率起点值,下修模型假设,参考日韩生育率下降速度调整分年龄段生育率下降速率[9] - 预测2027年总人口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10] - 2025年出生人口或低于900万,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2024年结婚登记数下降20%或导致2025年出生人口超预期下滑[11][13] 生育率下降原因分析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英,但30岁以上明显偏低,二孩及多孩比率较低[15] - 移民政策对成熟经济体生育率至关重要,美国因年轻移民流入生育率较高,2030年后中国老龄化率加速上行而美国趋平[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6年男性多15%-20%)、高学历女性占比提升、收入压力及育儿成本高企导致结婚率下降,短视频普及或加剧此现象[17] 人口流动趋势 - 城镇化增速放缓表现为农民工增量减少(2023年增191万 vs 2010年代年均500万+)、跨省流动比例下降、中西部人口回流[20]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因新经济(电商等)成为净流入第一大省,上海净流入率0.6%[2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显著,欠发达省份60%以上净流入集中于省会,"双子星"城市(如杭州+宁波)占全省流入近50%[21] 产业结构与就业变化 -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从2012年2.32亿降至2024年2.13亿,服务业就业上升2.1%,规上工业企业用工较2022年减少260万[25] -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9%低于GDP占比57%,日德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近70%,美国达83.4%[25] - 高新技术制造(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服务业发展(杭州综合优势)是人口流入核心动力[25]
不出意外,中国未来超50%人,将流入这几个城市,房价或报复性反弹
搜狐财经· 2025-06-25 06:27
房地产投资核心逻辑 - 房地产价值长期取决于人口流动趋势,"短期看政策,中期看金融,长期看人口"是行业核心判断标准 [1] - 人口密集度与房价天花板呈正相关,东京、首尔等国际案例显示人口流入城市房价具备持续上涨动能 [11] - 人口聚集通过住房需求增加(如北上广深房价从千元级跃升至5-6万元/㎡)和经济活动正反馈(基建/公共服务升级)双重驱动房价 [12][13] 四大核心城市群发展现状 京津冀城市群 - 2024年区域GDP达11.5万亿元(2013年的2.1倍),北京/天津/河北GDP增速分别达5.2%/5.1%/5.4%,均超全国均值 [3] - 以北京、天津为核心覆盖11市,辐射北方多省,定位北方经济龙头和世界级城市群 [3] 长三角城市群 - 2024年GDP总量33万亿元(占全国1/4),上海GDP突破6万亿元(常住人口2500万+) [5] - 杭州(互联网电商)与苏州(制造业)形成产业互补,高端人才吸引力显著 [5] 珠三角城市群 - 9市GDP合计14万亿元,深圳(3.8万亿)、广州(3.1万亿)双核驱动,东莞/佛山构成制造业集群 [7] - 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速7.3%,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优势突出(金融/科技/贸易) [7] 成渝城市群 - GDP从2023年8.2万亿增至2024年8.6万亿,重庆、成都作为西部引擎持续吸纳中西部人口 [9] 产业导向的购房策略 - 金融业优先考虑上海/深圳,互联网选择杭州/深圳,制造业聚焦苏州/重庆/东莞 [15] - 生活品质导向推荐广州/成都,年轻群体建议初期租房积累资本 [15] - 购房决策需结合职业发展、城市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趋势,居住属性为主、资产增值为辅 [17]
提振消费理念下要避免低效投资冲动
经济大循环视角下的投资与消费 - 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表现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PPI自2012年底以来大部分时间为负值[2] - 出口价格指数过去两年下跌约15%,预计今年出口负增长,加剧产能过剩问题[3][5]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1%,远超人口占比17.5%,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具有必然性[5][6] - 民间投资增速长期低迷,房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约-10%,地方政府债务增速达GDP增速三倍以上[8] 居民收入结构与消费潜力 - 中国居民消费对GDP贡献不足40%,显著低于美国68%、日本55%、印度60%[9]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存在统计差异:抽样调查显示43-44%,资金流量表显示60%,可能反映中低收入群体占比严重偏低[9][10] - 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假设当前30%),可带来2500亿元消费增量[10] -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需超5%才能支撑GDP增长目标,但2022年仅3.5%[13]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 - 地方政府承担85%财政支出,中央仅15%,远低于西方国家50%以上的中央支出占比[14] - GDP考核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偏好投资(资本形成占GDP42%),因消费拉动见效慢且缺乏抓手[14] - 光伏、锂电池、新能源车、功率半导体等领域产能已超全球需求总和,反映同质化投资问题[15] - "投资于人"政策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医疗、教育、养老等人力资本投入[17] 人口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 -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2021年超14%,2030年将达20%,老龄化速度快于日本(12年)、法国(24年)[18][21] - 基础设施投资需顺应人口流动趋势,10余省份投资乘数已小于1,主要位于人口净流出区域[24][25] - 服务业就业占比美国达83%,德国日本70%,发展服务消费符合老龄化与人口集聚趋势[26] - 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规模全球领先(高铁占60%),但城投债回报率从2011年2.23%降至2023年0.46%[25]
若不出意外,中国未来,超50%的人口将流入到这几个城市,房价可能报复性反弹
搜狐财经· 2025-05-18 10:23
楼市分化与人口流动趋势 - 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房价表现差异显著 2018年同期购房案例显示深圳房产增值200多万而惠州房产亏损80万 [2] - 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房价支撑力强 人口流失城市房产流动性急剧下降 [3] 人口流入核心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 上海2024年GDP达5.3万亿 杭州聚集互联网巨头 苏州工业园区入驻全球500强制造企业 形成财富聚集效应 [6] 京津冀城市群 - 北京GDP超4.5万亿 常住人口2200万 央企总部与科研机构密集 天津依托港口及制造业 石家庄承接产业外溢 [7] 珠三角城市群 - 深圳聚集华为腾讯等企业 广州具备完整产业链 东莞佛山作为世界工厂吸纳蓝领工人 毗邻港澳区位优势显著 [9] 成渝及中西部城市 - 成都2024年新增常住人口28万带动房价逆势上涨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吸引京东方落户 武汉光谷聚集120万科创人才 长沙推进产业升级 [10] 人口密度与房价正反馈机制 - 东京占日本总人口30% 23区新建公寓均价连续两年超1亿日元 2024年达1.1181亿日元 [12] - 首尔占韩国人口50% 房价达1200万韩元/㎡ 年涨幅20% [12] - 深圳因人口持续涌入 当前住宅均价达5.67万元/㎡ [15] 房企与土地市场动态 - 杭州土拍溢价率突破65% 反映开发商对人口流入城市购房潜力的预期 [14] 房产配置策略 - 优先一线城市核心区次新盘 保值增值能力更强 [17] - 关注强二线政策红利区(如武汉光谷东)资源投入将反映至房价 [17] - 规避三四线超高层老房及郊区盘 人口流失导致流动性枯竭风险 [17]
2024年6省会人口增长“10万+”,这个西部城市跃升“第一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21:09
省会城市人口增长现状 - 2024年27个省会城市中有24个发布人口数据 其中23个有增量数据 22个城市人口实现上涨 [1] - 6个省会城市人口增量超过10万人 贵阳以19.96万增量排名第一 广州15.1万 合肥14.9万 长沙10.4万 南昌10.22万 杭州10.2万紧随其后 [1][3] - 4个省会城市人口增量不足1.5万人 [1] - 2024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 比上年减少139万人 但省会城市人口普遍增长 [5] 省会城市人口增长原因 - 省会城市是产业、科技、资金聚集地 提供高附加值岗位吸引就业人口 [1] - 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集中 高校资源丰富 [1] - 人口结构相对年轻 生活成本适中吸引高校毕业生 [1] - 产业发展是基础 如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 充电桩增长26.3% 太阳能电池增长61.4% [7][8] - 人才政策持续迭代 如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 年均新增就业30余万人 [9] - 人口年龄结构优势 如南昌16-59岁人口占比68.2% 高于全国60.9%水平 [9] 贵阳人口增长案例分析 - 2024年贵阳人口增量19.96万 居省会城市首位 2004-2024年人口从350.85万增至660.25万 [3][12] - 工业发展态势良好 2024年GDP5777.41亿元 增长6% 工业增加值增长9.1% [12] - 打造"中国数谷" 算力规模达53EFLOPS 较2023年翻番 智算占比超95% [13] - 生态环境优势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5% 全国排名第四 [14] - 自然增长率保持高位 2019-2023年维持在4.5‰-8.29‰ [14] 未来省会人口发展趋势 - 人口流动格局变化 跨省流动减少 省内流动增加 [10] - 东部与中西部省会增长更均衡 2024年增量前7名中东部2城 中部3城 西部2城 [12] - 部分省会面临挑战 22个增长城市中11个增量不足5万 兰州自然增长率为-1.01‰ [15] - 未来省会人口"普涨"局面可能改变 自然负增长城市或出现总量下降 [16]
燕郊的人多了
投资界· 2025-04-18 00:07
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观察报 ,作者田国宝 经济观察报 . 经济观察报是专注于财经新闻与经济分析的全国性综合财经类媒体,创办于2001年。聚焦商道、商技和 商机,以锐度、悦度、广度、深度的报道形成了权威的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 人口流动。 作者 | 田国宝 来源 | 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 据燕郊高新区管委会官网数据,目前燕郊人口达110万,比2023年增加近20万。从房 价 低 谷 到 人 口 回 流 , 燕 郊 人 口 数 量 变 迁 折 射 出 都 市 圈 卫 星 城 的 起 伏 命 运 。 它 既 是 " 北 漂"青年的落脚点,也是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的避风港。 清明节那天中午,耿阿姨祭拜完父亲后,从北京拼车回到了燕郊。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人,在朋友的影响下,和老伴儿一起将北京的房子租出去,搬到了燕郊定居。每月四五 千元的租金差价,足以让这对老夫妻过上舒适的日子。 4月8日中午,李东在燕郊的家中为女儿举办了一个简单却温馨的生日会。他曾是北京居 民,失业后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带着家人搬到燕郊。"住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喜欢上这 里的生活。"他笑着说。 4月9日傍晚6点,小艾从北京丰台区的公司下班 ...
过去一年仅有7个省份实现了人口正增长
吴晓波频道· 2025-03-31 01:34
" 在人口增量超过 '10 万 +' 的队伍里,包括深圳、合肥、长沙、南昌、杭州。 " 点击图片▲立即试听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几日,全国陆续已有 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人口成绩单"。 先说结论: 2024 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 139 万人,这是自 2022 年人口首次负增长之后的第三年。 其中,仅有 7 个省份实现了人口正增长,分别是广东、浙江、新疆、福建、海南、安徽和陕西;天津、江苏的人口与上一年持平,其余 13 个省份 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与此同时,可以和人口变化结合在一起看的,是近期国务院陆续批复了全国各大省市的 2035 年国土空间规划,明确了各地的未来发展定位。 人口流动向来是观察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从现有数据出发,我们试图结合城市新定位,解答其中一些颗粒度更细的问题,例如: ◎ 过去一年,省际人口变动版图呈现出哪些趋势? 深圳、合肥等城市实现了 10 万 + 人口增长,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流出的省份和地区又发生 了哪些变化? 成都为何又异军突起? ◎ 各大城市如何发放生育补贴,有望使其效果最大化? ◎ 各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发展如何?谁有望 ...
经济第二大省,这次有点慢了
虎嗅APP· 2025-03-23 18:11
文章核心观点 全国13省份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江苏常住人口零增长引发关注,人口流动受经济产业等因素影响,各省份人口变化情况不同,江苏等省份需积极应对人口形势变化 [1][2][3] 分组1:江苏为何零增长 - 2024年江苏常住人口8526万人与2023年末持平,零增长原因是自然人口下降明显和机械人口增幅有限 [4] - 2024年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 -2.5‰低于全国的 -0.99‰,净流入人口21.3万人,与自然人口作用后常住人口零增长 [4][5] - 2024年浙江、福建常住人口分别增量43万、10万,广东预计常住人口规模扩大,江苏人口增长速度相对慢,2014 - 2023年累计增长率仅7.39% [6][7] 分组2:经济结构影响 - 经济产业发展影响人口流向,民营经济强的浙江和广东吸引人口能力更强,江苏传统制造业就业带动有限且面临转型压力,服务业发展稍慢 [9][10] - 江苏自然人口减量较大,原因包括较早执行计划生育、城镇化高成本抑制生育意愿、老龄化程度高和婚育年龄群体占比少 [11][12] - 江苏人口走势影响区域经济,应加强监测预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环境,当地已推行生育和人才政策应对人口形势 [12][13] 分组3:山东常住人口减少超40万 - 13个公布数据省份中,浙江、福建、海南、安徽和陕西常住人口正增长,经济产业是影响人口迁徙首要因素 [15] - 山东常住人口减量居前,原因是老龄化致自然人口负增长16.8万人,传统重工业占比偏重、人口体量大使流出数量明显 [16] - 陕西因省会西安吸引力实现常住人口增长1万人,安徽因合肥产业发展吸引人口流入实现增量2万人,海南常住人口增长5万人得益于自然增长和自贸港政策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