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
搜索文档
人口学家梁建章警告:如果不尽早干预,40年后印度人口将是中国3倍
搜狐财经· 2025-11-12 15:12
文章核心观点 -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作为人口经济学专家,警告中国若不有效干预人口问题,四十年后印度人口将达中国的三倍,凸显中国人口负增长与结构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1][4] - 中国人口已进入长期下行通道,低生育率与加速老龄化将严重削弱劳动力基础、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需多层面改革以创造有利生育的社会环境 [6][12][25] 中国人口现状与趋势 - 中国总人口在2022年达到14.1亿峰值后首次出现负增长,2024年进一步降至14.0828亿,连续三年负增长 [6] - 2024年新生儿数量仅954万,死亡人数达1093万,人口净减139万,出生率降至6.77‰,自然增长率为-0.99‰,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1.0 [7] -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劳动力规模将从8亿减少至7.5亿,劳动力减少推高用工成本,挑战制造业竞争力 [7][8] 人口结构问题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 老龄化加剧,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1%,预计2035年将突破30%,即每三人中有一名老年人,对养老医疗系统构成巨大压力 [13] - 年轻人口减少将拖累国家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即使人工智能进步也难以弥补年轻人口缺失对创新活力的支撑 [10][12] - 人口负增长的成本将转嫁至年轻人,延迟退休或成必然措施,"90后"可能需工作至七八十岁,形成沉重代际负担 [12] 国际对比:日本与印度的启示 - 日本自1990年代中期陷入人口负增长,老龄化问题严重,政策干预效果有限,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为中国提供"行动过晚"的警示 [15] - 印度2023年人口超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生育率达2.05(接近更替水平,为中国的两倍),人口结构年轻,联合国预测2064年其人口将达17亿,潜力巨大 [17][19] 低生育率的原因与解决路径 - 经济压力(高房价、教育内卷、医疗费用)、时间压力("996"工作文化)及社会观念变化(注重自我实现)是年轻人生育意愿低的主因 [21][23] - 解决方案需聚焦支持意愿生育家庭,包括经济援助(购房补贴、降房贷利率)、完善教育医疗体系、改革职场文化(反对"996"、推广灵活工作制) [25] - 需全社会形成人口问题共识,构建敢生能养的社会环境,使生育成为幸福选择而非负担 [25]
31省份人口抚养比数据公布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11 17:38
作者 |第一财经 林靖 本文字数:1221,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2025.11.11 其中,一些省份虽然总抚养比较高,但未来人口红利仍比较大。例如,贵州和广西的少年儿童抚养比均 超过30%,河南也达到29.51%。当前,这些地方的城镇化潜力仍比较大。 从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看,有18个省份高于15.81%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3个省份 高于17%,这些省份中主要是西部省份最多,其次是南方沿海和中部省份。 一般来说,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人口出生率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不过,也有 例外。例如,广东和福建这两个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城镇化率均比较高,但两省的少儿人口占常住人口 比重均超过17%。 封图 |AI生成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注:这里所指劳动年龄 人口为15-64岁群体)。总抚养比就是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相加之和。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发现,2024年,有15个省份总抚养比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有5个省份的总抚养比超过50%,分别是贵州、广西、山东、河南和河北。 | | 分地区 ...
31省份人口抚养比数据公布
第一财经· 2025-11-11 17:16
2025.11. 11 本文字数:1221,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林靖 封图 | AI生成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注:这里所指劳动年 龄人口为15-64岁群体)。总抚养比就是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相加之和。 总抚养比高,一方面与人口流出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流出有关,同时也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较高,或老年人口比例较高有关。 其中,一些省份虽然总抚养比较高,但未来人口红利仍比较大。例如,贵州和广西的少年儿童抚养比 均超过30%,河南也达到29.51%。当前,这些地方的城镇化潜力仍比较大。 从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看,有18个省份高于15.81%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3个 省份高于17%,这些省份中主要是西部省份最多,其次是南方沿海和中部省份。 一般来说,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人口出生率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不过,也 有例外。例如,广东和福建这两个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城镇化率均比较高,但两省的少儿人口占常住 人口比重均超过17%。 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去年末城镇常住人口970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 ...
31省份人口抚养比数据公布,哪些地方抚养比高
第一财经· 2025-11-11 16:40
5个省份的总抚养比超过了50%。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注:这里所指劳动年龄 人口为15-64岁群体)。总抚养比就是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相加之和。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发现,2024年,有15个省份总抚养比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有5个省份的总抚养比超过50%,分别是贵州、广西、山东、河南和河北。 | | 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24年) | | | | --- | --- | --- | --- | | 地区 | 总抚养比 | | | | | (%) | 少年儿童 | 老年人口 | | | | 抚养比 | 抚养比 | | 全国 | 45.93 | 23.08 | 22.85 | | 北 京 | 39.75 | 16.72 | 23.03 | | 天津 | 44.29 | 17.5 | 26.79 | | 河北 | 50.2 | 25.48 | 24.72 | | 山西 | 43.57 | 20.91 | 22.66 | | 内蒙古 | 39.93 | 17.49 | 22.44 | | 辽宁 | 46.52 ...
人口学家梁建章警告:如不尽早干预,40年后印度人口将是中国3倍
搜狐财经· 2025-11-03 22:12
中国人口现状与趋势 - 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自1961年以来首次自然负增长,总人口比2021年减少85万,出生人口956万,死亡人口1041万,生育率降至1.18 [2] - 2023年人口负增长趋势加剧,全年人口减少208万,总人口降至14亿967万,预计2024年末人口将进一步降至14亿828万,减少139万,出生人数954万,死亡人数1093万,生育率可能低于1.0 [2] - 根据2025年一季度数据,结婚对数181万,同比减少15万多对,离婚人数63万,预计2025年全年出生人口可能仅700多万,总人口将降至14亿以下 [2]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 - 当前劳动力人口约8亿多人,预计到2025年将减少500万,到2050年可能下降至7.5亿 [4] - 60岁以上老人占比在2024年已达21.5%,预计到2035年将超过30% [4] - 65岁以上老人占比在2024年为14%,到2050年将接近30% [4] 中国低生育率原因分析 - 高昂养育成本是主因,一线城市房价动辄每平米超5万,房贷月供占家庭收入40% [4] - 单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费用至少30万以上,加上补课和兴趣班费用持续增加 [4] - 职场竞争激烈,加班成常态,工作时间常超40小时,双职工家庭育儿时间精力不足 [4] - 独生子女政策后遗症导致性别比例失调,2000年普查显示每100女婴对应119男婴,流动人口中比例高达128比100,影响婚育 [5] 印度人口现状与趋势 - 2023年印度人口正式超过中国,达14.2亿,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2024年预计达14.4亿左右 [7] - 印度2020年生育率约为2.05,高于中国,能维持人口正增长 [7] - 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将在2050年达16.7亿,2063或2064年达16.97亿或17亿峰值 [7] 印度人口结构优势 - 人口结构呈宽底金字塔,年轻人占比高,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超10亿,提供持续劳动力 [7] - 农村生育率达2.5,拉高全国平均生育率,多子多福文化观念和宗教因素促进生育 [7][9] - 2023年城镇化率仅35%左右(中国为67%),生育观念变化较慢 [7] 人口变化的经济影响 - 中国人口负增长和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上升,企业成本增加,制造业订单流向印度、越南等国 [9] - 人口老龄化加剧使社保基金支出远超收入,政府面临填补资金缺口压力 [11] - 人口减少导致人才池缩小,创新速度可能无法跟上其他国家 [11] 长期人口预测与影响 - 基于联合国预测,若中国维持低生育率,到2063年人口可能降至11.5亿(悲观情况为5-6亿),而印度将达17亿,人口差距可能达三倍 [1][11] - 人口问题被视为慢变量,短期不显现但长期影响深远,可能导致农村空心化、教育资源浪费及国际地位下降 [11][12]
【环时深度】APEC为何首次将“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设为全面议题?
环球时报· 2025-10-30 07:25
会议核心议题 - 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次将“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工智能”纳入全面议题,旨在通过区域合作将“人口机会”转化为“人口红利”[1][2][9] 韩国人口现状 - 韩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0.2%,超过1000万,正式进入“超老龄社会”[2] - 韩国总和生育率仅为0.72-0.75,全年新生儿数量降至约23.8万,为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2] - 韩国20-29岁人口降至630.2万名,少于70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攀升[2] - 韩国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超12万人,同比增加7.4%,为历史同期最高增幅,与政策“组合拳”相关[6] 亚太地区人口趋势 - 过去30年亚太地区人口增长持续放缓,预计自2035年起整体人口将进入减少阶段[3] - 亚太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5.1%,预计到2050年将达约1/4[1][3] - 不同经济体处于不同人口阶段,如日本、韩国老龄化严重,而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人口结构相对年轻但生育率开始下降[10] 人口结构变化的内涵与影响 - 人口结构变化内涵涵盖生育率下行、老龄化加深、人均寿命延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化及受教育年限提升等多重长期趋势[3] -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转型压力,母婴产品、教育培训等行业市场增长空间收窄[4] - 医疗健康、生物医药、康复护理、老年旅游、养老金融、智能家居、辅助机器人等领域迎来广阔发展前景[4] - 劳动力结构变化激发企业对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刚性需求,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及相关自动化流程的广泛应用[4] 国际应对措施与案例 - 联合国将2021年至2030年定为“健康老龄化十年”,旨在通过全球协作实现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5][6] - 西班牙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0.4%,达32.2万人,实现十年来首次正增长,与家庭支持政策相关[7] - 欧盟65岁以上人口比例在2019年为20.6%,分析认为到2050年将超过30%[7] - 欧盟通过政策研究、扶持跨境项目及提供资金支持(如复兴与韧性计划基金)等方式发展银发经济[8] 人工智能与人口结构的协同 - 人工智能技术为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提供解决方案,而人口结构变化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广阔场景[9] - 将人工智能与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共同纳入区域对话框架,有助于推动亚太各国形成利用科技手段应对挑战的合作共识[9] 中国的实践与区域合作潜力 - 中国通过发展老年教育、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培育银发经济等实践为亚太国家提供参考[9] - 亚太各国在人口结构上的差异可转化为优势互补,通过劳动力流动、资本协作、技术交流与经验共享共同缓解冲击[10]
楼市大局已定!国内接近一半的家庭,今后不可避免将面对3个难题
搜狐财经· 2025-10-30 05:57
房地产市场现状 -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3.9%,住宅投资下降12.9% [1] - 一、二线城市房价跌幅相对较小,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较大,部分城市房价已回到10年前水平 [1] - 当前房价较峰值已下跌30%,导致全国房产总价值缩水严重 [3] 家庭资产与负债影响 - 约47%的房产持有者表示其房产已跌破买入价,受房价下跌导致实际或潜在亏本的业主数量占比约20% [3] - 居民部门杠杆率达到65.3%,其中住房贷款占比超过70%,家庭债务收入比已攀升至128% [5] - 过去三年居民存款累计增加48.8万亿元,增速显著高于前几年,反映消费意愿下降 [4] 人口结构与需求变化 -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9.7%,预计2030年将超过20% [7] - 购房适龄人口预计到2025年降至约5亿人,较2015年峰值减少近7000万人 [7] - 潜在住房需求预计将显著下降,2031-2040年降至年均8.5亿平方米,2041-2050年降至年均4.8亿平方米 [7] 市场展望与政策导向 - 2025年新建商品房价格同比跌幅预计收窄至1%左右,二手房价格同比跌幅收窄至2%左右 [11] - 房地产市场正从投资投机主导型向居住需求主导型转变,更注重居住品质的“第四代住宅”成为热点 [11] - 城中村改造等新政策实施,市场逐步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11]
广东连续7年位列第一生育大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4:25
广东人口增长表现 - 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达113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0万人,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连续5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省份 [1] - 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74万,达到1.28亿,成为常住人口总量和增量双料冠军,以占全国8.9%的常住人口贡献了11.8%的出生人口 [3][6] - 广东人口增长呈现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双轮驱动结构,2024年自然增长人口47万,由人口净流入带来的机械增长约为27万人 [3][6] 人口增长驱动因素 - 广东劳动年龄人口达848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66.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仅为10.18%,人口结构年轻 [7] - 广东拥有坚实的产业根基、精准的人才政策与区域性生育文化,潮汕地区出生率长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传统生育文化氛围浓厚 [3][7] - 广东拥有覆盖全部31个大类的工业体系与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高质量劳动力形成强大需求 [9] 人才政策与产业互动 - 广东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等引才政策,截至2025年10月已有超100万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 [9][15] - 2024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7.1%和32%,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43%、31.2%、74.2% [13] - 广东拥有超过2000万技能人才与数百万高技能人才,在先进制造与高技术产业领域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13] 消费市场与经济增长 - 大量处于消费旺盛期的劳动年龄人口形成消费主力军,2024年上半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32.66亿元,同比增长3.5%,比2024年加快2.7个百分点 [14] - 人口增量与总量优势作用于产业发展与消费市场,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推动广东巩固作为人口与经济第一大省的竞争优势 [4][14]
印度劳动力市场迎来黄金期,但人工智能与贸易挑战在前
搜狐财经· 2025-10-27 18:21
就业市场现状 - 印度就业增长自2021-22财年以来首次超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 [1] - 城市失业率降至2017-18年以来最低水平 [1] -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创下新高 [1] - 城市失业率降至6.6% [3] - 青年失业率为13.3% [3] 就业增长结构 - 农村和半城市地区的自营职业和微型创业快速扩张 [3] - 女性就业率显著上升,农村和城市女性参与率均有明显提升 [3] - 仅23%的非农业工作属于正式就业,大多数工作为非正式或自营职业 [3] 潜在风险因素 - 自生成性人工智能导致商业服务和IT招聘下降约20% [4] - 美国和中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削弱印度纺织、电子和制药等关键出口行业 [4] - 掌握人工智能与数字能力者的收入比普通白领高约30% [4] 政策与发展建议 - 建议简化劳动法规并支持中小微企业以扩大正规就业 [5] - 建议投资儿童保育、交通和灵活工作机制以提升女性参与度 [5] - 建议建立数字技能培训体系,为青年应对自动化挑战做准备 [5] - 建议通过贸易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6] - 建议引导就业密集型投资到欠发达地区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7]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AI时代,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会消失
国际金融报· 2025-10-18 16:43
生成式AI的宏观影响 - 生成式AI正在重新定义工作方式、工厂运营模式以及价值创造和分配模式 [1] - 随着AI渗透率不断提高,其深远影响将逐步显现,并可能超过最大胆的预期 [1] AI对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 - 未来可能形成AI发达国家和AI发展中国家 [3] - 在依赖AI和机器人的时期,机器人可24小时全年无休工作且不会罢工,这将导致工业革命形成的劳动力和资本分配体系不再适用 [3] - 上述变化将对依赖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其人口红利消失,并使许多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 [3] - AI和机器人通过大幅降低人工成本,使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这一现象并非想象而是正在发生,并将在许多行业中显现 [3] 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 - 发展中国家可通过良性使用AI解决相关问题,例如致力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3] - 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以提高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