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

搜索文档
新一波措施落地,楼市迎来转机?
搜狐财经· 2025-08-19 08:13
@ es x a g g 1 - 8 - 401 TIME 9-14-1 THOULD t. No . 10 CON MORPASS e F ... STREET THE ==== on the . 40 and ------------------------ general Giller an Real Comments In Research Comments The Right Children Childr the state lin LEDERAHHHAUM 18 | 1 The West The 11 - 11 A 2 2 3 Career States FIT TEL TO T 这几年楼市的调整,既有短期供求失衡的原因,也有中长期预期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随着从2022年起,人口开启了负增长,且连续降 了3年,市场对楼市未来的预期必然会受到影响。 要知道,在2009年-2019年,这十多年间,房地产之所以能够发展如此之快,房价之所以能够上涨之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红利。 而如今人口增长在放缓,意味着这个红利也会减弱。 除了这些对支持生育的直接措施外,还有一些 ...
非洲细分市场市占率第一,乐舒适IPO故事有何看点?
智通财经· 2025-08-18 14:00
近期,据港交所披露,乐舒适有限公司(简称:乐舒适)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 (601995)、中信证券、广发证券(香港)为联席保荐人。这是继其于2025年1月27日递表失效后的再一 次申请。 公开资料显示,乐舒适是专注于非洲、拉丁美洲及中亚等新兴市场的卫生用品制造商,主营婴儿纸尿 裤、拉拉裤、卫生巾及湿巾等产品。由于公司超九成营收来自非洲市场,且公司在非洲婴儿纸尿裤、卫 生巾等多个细分领域稳居市场占有率首位,其也有着"非洲隐形个护冠军"之称。 在当前全球宏观经济持续承压的背景下,非洲、中东等人口红利显著、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正日益 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在此市场环境下,乐舒适此次IPO进程或将引发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 营收、利润双升多品牌矩阵驱动业绩增长 从财务表现来看,乐舒适在报告期内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营收与利润均实现显著提升。于2022年 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公司实现收入分别约为3.20亿美元、4.11亿美元和4.54亿美元,同期净利润 分别为1839万美元、6468万美元和9511.1万美元。 2025年前四个月,公司延续增长势头,实现收入1.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 ...
为什么说“我国人口红利仍在延续”?(读者点题·共同关注)
经济网· 2025-08-03 09:11
人口红利转型 - 当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两成,呈现少子化、老龄化趋势[1] - 人口红利内涵从数量转向质量,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提升推动人才红利增长[2] - 1.7亿老年网民活跃于互联网,在短视频、电商等领域创造新经济活力[3] 银发经济崛起 - 中老年文旅年消费超7000亿元,在线教育人群约3500万[3] - 银发经济被写入政策文件,陪诊、代写回忆录等新业态涌现[4] - 马拉松、健身等老年消费场景扩张,六七十岁群体消费力显著[3] 政策与产业协同 -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健全普惠型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激发养老产业发展活力[4] - 顶层设计强调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推动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创新[4] -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人口新形势下的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5] 人口发展新动能 - 老年群体通过科技应用和消费升级持续释放经济贡献[3][4] - 统筹少子化与老龄化应对,避免发展失衡[5] - 人才红利与银发红利共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目标[2][5]
生育企业集体抢闸IPO,不上市就出局?
36氪· 2025-07-20 15:33
圣贝拉上市表现及行业背景 - 圣贝拉上市首日大涨33.74%,市值最高达53.66亿港元,但公司近年累计亏损达7.73亿元 [1] - 港交所2025年推出"科企专线"政策,圣贝拉将月子中心与医疗科技结合作为估值支撑点 [1] - 2025年以来已有11家生育相关企业冲刺IPO,包括聚智科技、圣桐特医等,排队企业总数超30家 [2] 生育行业企业上市紧迫性 - 景泽生物递交招股书时现金仅剩6858.6万元,可赎回负债达13.3亿元,资产负债率486% [4] - 纽曼思健康净利润从2021年3.38亿元降至2024上半年0.45亿元,已连续六次递表港交所 [7] - 海拍客累计亏损18.54亿元,负债净额20亿元,交易总额超110亿元仍面临巨大财务压力 [7] 已上市企业业绩困境 - 锦欣生殖2024年营收28.12亿元(+0.8%),净利润2.74亿元(-21.2%),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9] - 贝康医疗上市四年亏损超7亿元,市值从74亿港元缩水至不足9亿港元 [10] - 爱帝宫2024年上半年营收2.75亿港元(-10.58%),亏损0.39亿港元(-65.68%),现已停牌 [10] 行业核心挑战 - 2024年我国新生人口954万,较2019年减少近500万,市场持续萎缩 [7] - 辅助生殖渗透率仅9.2%,远低于欧美30%水平,技术成功率较海外低10-20个百分点 [11][12] - 月子中心高端定位限制覆盖面,如圣贝拉套餐价格13.8万-50万元 [13] 企业经营痛点 - 海拍客2024年销售费用近7亿元,占总营收60%以上,导致"越卖越亏" [16] - 辅助生殖设备耗材95%依赖进口,涉及40-60个高值耗材品类 [19] - 同质化竞争导致激进扩张,易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 [16] 未来发展路径 - 辅助生殖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1089亿元,CAGR12.9% [18] - 下沉市场策略如锦欣生殖推出"0元试管"计划,县域市场贡献85%新生儿 [18] - 国产替代加速推进,打破外资设备垄断局面 [19] - 出海成效显著,锦欣生殖海外收入6.04亿元(+6%),贝康医疗海外收入占比超30% [20]
撤县并省,猛砸铁饭碗:越南为何这么急?
虎嗅APP· 2025-07-16 08:05
越南行政区划改革 - 越南全国63个省市精简为34个省级单位,628个县级行政机构被整体撤销,1万多个乡级单位合并为3321个 [3][6][10] - 行政体系从"省-县-乡"三级制变为"省-乡"两级制,改革后省级单位数量与中国相同(34个) [6][17] - 采用"留名不留驻"策略:两省合并后保留一省名称但省会设在另一省,如老街省与安沛省合并后省会设在安沛 [20][21] 改革影响与目标 - 短期裁撤近10万个编制,长期影响25万个行政事业编制(占原有250万公务员的4%-10%) [11] - 预计2026-2030年节省190万亿越南盾(约500亿人民币)财政支出 [11] - 官方称改革旨在"超越地方情结",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 [21] 越南经济背景与改革动因 - 2024年上半年GDP增速达7.52%,创15年新高 [23] - 胡志明市GDP达697亿美元(约5000亿人民币),占全国15% [18] - 目标2030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2045年跻身高收入国家 [24][25] - 面临全球化红利消退、人口红利窗口期仅剩10余年等挑战 [26][27] - 2024年同步推出废除计划生育、15年免费教育等配套政策 [28] 国际比较与产业挑战 - 省级改革后体系类似中国"市-乡"结构,但保留6个直辖市(如河内、胡志明市) [9][17] - 正规划连接河内与胡志明市的南北高铁,借鉴中国京沪高铁经验 [19] - 人工智能革命可能削弱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倒逼行政效率提升 [29]
越南今年GDP或增8%,结构性挑战仍待解
国际金融报· 2025-07-09 00:20
越南经济强劲增长 - 越南2025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 96%,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 52%,为2011-2025年期间同期最高水平 [1] - 在出口恢复与内需提振推动下,越南政府加紧落实政策以确保实现全年8%增长目标,分析人士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达8 42% [1] 核心驱动力 - 越南总人口达1 016亿,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67%,0至14岁人群占比稳定在23%,仍处于人口结构"黄金时期" [3] - 2025年上半年劳动力参与人数达5300万,劳动适龄人口失业率降至2 22%,平均月收入上升至约325美元 [3] - 2025年6月出口额达219 8亿美元,同比增14 4%,贸易顺差扩大 [3] - 美越新贸易协议将多数越南出口商品关税下调至20%(原拟46%),增强越南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吸引力 [3] 风险与挑战 - 越南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易受国际局势动荡、通胀压力、汇率波动等外部因素影响 [7] - 部分出口行业如电子、纺织、皮革、木材加工等订单增长乏力,公共投资资金到位缓慢,国内消费谨慎情绪仍存 [7] - 越南对美出口达1420亿美元,占其全年出口总额29%(约GDP的30%),美贸易政策调整可能迅速传导至越南出口商 [8] - 美越协议对转运商品仍征收40%关税,执行细节存不确定性,原产地规则合规性受质疑可能动摇出口优势 [8] - 世界银行预计越南2025年出口增速由2024年14%放缓至12 1%,2月曾出现15 5亿美元贸易逆差 [8] 产业升级挑战 - 越南需在高附加值环节实现突破,否则企业恐在全球价值链中被边缘化,需平衡对外开放与产业自主关系以确保增长持续性 [9]
非洲电商:中国卖家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虎嗅APP· 2025-07-08 22:19
非洲电商市场热度 - 非洲电商市场近期热度突飞猛进,Jumia在深圳的招商大会预期300人,实际到场450人,直播观看人数从往年一两万飙升到五万人[1] - 中国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长33.4%,高于前值7.3个百分点,而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34.6%,对东盟、拉丁美洲出口增速放缓[2] - 非洲电商渗透率仅2%-5%,远低于中国的20%,上升空间巨大[6] 非洲市场潜力 - 非洲平均年龄19.3岁,60%人口在25岁以下,预计2050年人口达25亿,占全球四分之一[5][6] - 到2060年非洲中产阶级人口可能增加到总人口的4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驱动力[6] - 非洲贫富差距悬殊,瞄准中产及高收入人群的3C类高客单价单品有更充裕盈利空间[7] 尼日利亚市场优势 - 尼日利亚拥有2.27亿人口,2021年初创企业数量增长35%,2023年非洲7家科技独角兽中5家来自尼日利亚[11] - 拉各斯作为商业中心覆盖西非超4亿人口消费群体,金融科技和电商企业集中[12] - 尼日利亚新兴中产阶级注重品牌价值,年轻消费者引领社交媒体和网红营销趋势[13] 适合非洲市场的卖家 - 适合非洲市场的卖家需具备Shopee、Lazada等跨境平台运营经验或非洲线下渠道[15] - 男女装、童装、个护、家居用品、汽摩配和电子类目持续热销[15] - 非洲客单价8-15美金,注重性价比,不适合欧美高端市场卖家[15] 物流与支付挑战 - 非洲仅43%道路为柏油路,最后一英里配送成本高达35%-55%,远超中国的5%-8%[16] - Jumia重点发展海外仓,配送时间缩短至1-2天,社区自提点降低偏远地区成本[16] - 货到付款仍是主流支付模式,但M-Pesa等移动货币服务正改变金融生态[17][18] 品牌建设机遇 - 非洲市场品牌建设门槛低,线上推广费用低廉,新品牌可快速成长[18] - 建议中国卖家从出口商转型为品牌植入者,投资本地业务和故事营销[18] - 与尼日利亚本地公司合作可确保更顺畅运营和市场准入[18]
非洲电商:中国卖家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创业邦· 2025-07-08 17:12
非洲电商市场热度 - 非洲电商市场近期热度突飞猛进,Jumia在深圳的招商大会参会人数超预期50%,在线观看人数从往年一两万飙升至五万[3] - 中国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长33.4%,增速高于前值7.3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对东盟(15.0%)和拉丁美洲(2.6%)的出口增速[3] - 非洲电商被类比为"二十年前的淘宝",运营简单、门槛低、试错成本不高,吸引中国卖家转向[4] 非洲人口红利 - 非洲平均年龄仅19.3岁,60%人口在25岁以下,三分之一人口在15-34岁之间,2025年人口预计达15.49亿[6] - 非洲人口年增长率2.7%,是南亚(1.2%)和拉丁美洲(0.9%)的两倍多,预计2050年人口将达25亿[7] - 电商渗透率仅2%-5%,远低于中国20%的水平,发展空间巨大[9] 消费能力提升 - 预计到2060年非洲中产阶级将占总人口4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驱动力[9] - 3C类高客单价单品(低退货率)在非洲市场更具盈利空间[10] - 贫富差距显著,富人区与贫民窟物理隔绝,瞄准中高收入群体更易成功[10] 数字化基础 - 智能手机普及和互联网用户增长推动电商规模扩大[11] - 撒哈拉以南地区67%青少年通过手机获取教育资源,43%使用时间集中于短视频和社交平台[11] - 社交电商可能成为非洲电商下一个风口[12] 尼日利亚市场优势 - 尼日利亚被预测未来电商市场规模可达当前十倍,拥有2.27亿人口和非洲最多科技独角兽企业(5/7)[15] -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关税互免政策使拉各斯企业可覆盖超4亿人口市场[16] - 拉各斯占尼日利亚10%人口(超2000万),是测试和扩展产品的理想起点[17] 市场适配策略 - 适合非洲市场的卖家需具备东南亚平台运营经验或非洲线下渠道,热销品类包括服装、家居、电子等[22] - 非洲市场客单价8-15美元,与东南亚接近,但低于欧美高端市场[22] - 不同国家消费差异显著:埃及重品牌电子、尼日利亚重生活必需品、肯尼亚重便利性和移动支付[22] 物流与支付挑战 - 非洲仅43%道路为柏油路,最后一英里配送成本高达35-55%(中国5%-8%)[23] - Jumia转向全海外仓模式,配送时间缩短至1-2天,社区自提点降低偏远地区成本[24] - 货到付款仍是主流,但M-Pesa等移动货币服务已覆盖数百万用户[25] 品牌建设机遇 - 非洲市场品牌建设门槛低,线上推广费用低廉,新品牌可快速成长[25] - 建议中国卖家从出口商转型为品牌植入者,通过本地化运营提升竞争力[26] - 心理障碍是进军非洲市场的最大挑战,实际门槛低于预期[26]
解码深圳创新“四姐妹”从“钱学森之问”到“工程师红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2:04
中国工程师红利与科技企业发展 - 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从2020年的18805人跃升至2024年的32511人,科学家与工程师总体规模接近2000万人,与G7国家同类人才数量总和相当 [1] - 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一群体 [1] - 深圳汇聚400多万技能人才和超2.5万家高新科技企业,成为典型"工程师红利"驱动发展的科技城市 [1] 深圳创新四姐妹的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 - 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国平安四家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共计约3225.9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0.80%、10.70%、6.97%、1.76% [7] - 四家企业科研类员工共计约30万人,比亚迪以12.2万人居首,华为11.3万人,腾讯超4万人,中国平安2.1万人 [7] - 华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员工占比超50%,中国平安约为10.39%,比亚迪研发人员中硕博士占比约25.7% [7] 企业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 华为突破技术封锁,在5G和芯片领域位居世界前列,全球5G用户已超21亿 [9] - 比亚迪凭借超10万工程师团队,推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多项核心技术 [9] - 腾讯AI技术已应用于700多个业务场景,深耕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及自研混元大模型 [9] - 中国平安构建"9+5+3"技术体系,拥有全球最大金融、医疗数据库之一,AI坐席服务量约4.5亿次 [5][10]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华为2025年校招计划招聘1万余人,腾讯三年内新增28000个实习岗位,技术类岗位占比超60% [11][12] - 中国平安2025年春招提供超2000个岗位,专注大模型研发和智能体应用 [12] - 华为2024年人均参训时长65.5小时,比亚迪内部培养5.78万余技能人才,中国平安人均培训时长49.16小时 [12] - 腾讯推出"双通道晋升机制",2024年"活水计划"帮助超2800名员工实现内部转岗 [15] 股权激励与人才保留 - 华为员工持股计划覆盖超15万员工,2024年虚拟股分红收益率约为18% [15] - 中国平安核心人员持股计划及长期服务计划覆盖103610人,比亚迪员工0元持股计划惠及近12000名员工 [16] - 腾讯向员工授出超1688万股奖励股份,价值超80亿元 [16] 企业经营表现 - 2024年四家企业营收均超6000亿元,中国平安营收达1.03万亿元,企业市值基本在万亿元以上 [8] - 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34.2亿元,同比增长14.0% [6] - 高盛研报认为平安AI技术有望推动未来十年营收年均增长2.5% [10]
李迅雷专栏 | 中国人口往何处去(2025年简洁版)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02 17:42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 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经济表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取决于20年前的出生人口数量,中国1962-1974年婴儿潮带来1980-2010年人口红利,抚养比从10:7降至10:3.4,同期GDP年均增速10%,累计增长20倍[3] - 2010年后抚养比上升至10:4.8,GDP增速降至5%,预计2050年抚养比达10:6.8,劳动力减少和老龄化加剧将增加家庭及财政负担[4] - 人口趋势具有确定性,出生人口变化对短期影响小但长期影响显著,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7] 出生人口预测模型调整 - 2024年新出生人口954万低于预期,需修正生育率起点值,下修模型假设,参考日韩生育率下降速度调整分年龄段生育率下降速率[9] - 预测2027年总人口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10] - 2025年出生人口或低于900万,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2024年结婚登记数下降20%或导致2025年出生人口超预期下滑[11][13] 生育率下降原因分析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英,但30岁以上明显偏低,二孩及多孩比率较低[15] - 移民政策对成熟经济体生育率至关重要,美国因年轻移民流入生育率较高,2030年后中国老龄化率加速上行而美国趋平[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6年男性多15%-20%)、高学历女性占比提升、收入压力及育儿成本高企导致结婚率下降,短视频普及或加剧此现象[17] 人口流动趋势 - 城镇化增速放缓表现为农民工增量减少(2023年增191万 vs 2010年代年均500万+)、跨省流动比例下降、中西部人口回流[20]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因新经济(电商等)成为净流入第一大省,上海净流入率0.6%[2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显著,欠发达省份60%以上净流入集中于省会,"双子星"城市(如杭州+宁波)占全省流入近50%[21] 产业结构与就业变化 -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从2012年2.32亿降至2024年2.13亿,服务业就业上升2.1%,规上工业企业用工较2022年减少260万[25] -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9%低于GDP占比57%,日德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近70%,美国达83.4%[25] - 高新技术制造(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服务业发展(杭州综合优势)是人口流入核心动力[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