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向

搜索文档
李迅雷专栏 |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6-25 15:24
人口变化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如2016年以后我国出生人口的下降,可能会在20年后给 经济带来负面压力。这不仅给国内经济带来深远影响,还会改变全球的国别竞争格局,如日本人口 老龄化与其竞争力下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要点: 我国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已经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我国总人口将跌破14亿,2039年跌破 13亿,2047年跌破12亿。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之后十年的下 降速度会有所放缓。 按照联合国相关标准,我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将达到超老龄化社会的标 准,到2048年将达到日本目前的老龄化水平。 我国15-19岁、20-24岁、25-29岁年龄段的生育率明显高于日本、英格兰与威尔士、苏格兰,真正的 问题是30-49岁的大龄育龄妇女的生育率明显偏低。通过生育补贴的方式,鼓励愿意生育的家庭多 生,可能是更可行的政策方向。 导致结婚率下降的第一个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衡。在2006-2010年出生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约 20%,之后出口的性别差有所缩小,但仍维持在115:100以上,直 ...
中国人口往何处去(2025年简洁版)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6-21 09:18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20年前后出生人口数量,未来中国劳动力数量及抚养比例可提前计算[1] - 1962-1974年婴儿潮导致1980-2010年人口抚养比从10:7降至10:3.4,同期GDP年均增速10%,累计增长20倍(美国仅2.8倍)[1] - 2010年后抚养比升至10:4.8,GDP增速降至5%,预计2050年达10:6.8,家庭开支和财政压力增加[2] 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 出生人数增减难以改变老龄化加速趋势,因人口基数大而新增规模小[3] - 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低于预期,需下修生育率模型起点值,参考日韩下降速率调整分年龄段生育率[4] - 预测2027年总人口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2025年出生人口或低于900万,2028年跌破800万[5] - 2024年结婚登记数同比下降20%,2025年出生人口可能低于800万[8] 生育率与国际比较 - 中国15-29岁生育率高于日本、英国,但30岁以上明显偏低,二孩及以上比率较低[9] - 移民政策是关键变量(如美国生育率更高),补贴政策有效(法国、瑞典案例)[9][11] - 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多15%-20%)、高学历女性占比提升、收入压力及新媒体影响导致结婚率下降[11]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 城镇化增速放缓:2023年农民工增量仅191万(2010年代年均500万+),跨省流动比例下降,中西部人口回流[12][13] - 都市圈虹吸效应加剧: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集聚明显,浙江净流入第一(电商及产业转型驱动),上海净流入率0.6%[13][14] - 省会及"双子星"城市主导人口流入(如杭州+宁波占浙江50%净流入),山东整体流出但济南青岛保持流入[14] 产业结构与就业 - 工业就业人口从2012年2.32亿降至2024年2.13亿,服务业就业占比49%(低于GDP占比8%)[16] - 高新技术制造(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占工业30%、合肥新能源汽车137.6万辆)和服务业(杭州案例)拉动人口增长[17] -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占比70%(日德)至83.4%(美国),中国提升空间显著[16]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6-19 19:50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2024年中国新生婴儿数量反弹至954万,低于此前预测的1000万以上 [5] - 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7]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6] - 中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达到日本当前老龄化水平 [8]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0年出生人口男性比女性多20%)和学历错位(高学历女性多于男性)导致结婚率下降 [25][30] 人口流向与区域特征 - 城镇化率增速从年均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户籍城镇化率增速更低 [32] - 农民工平均年龄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9]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全国第一 [45][46] - "双子星"现象显著:江苏59%净流入人口流向苏州和南京,广东65%流向深圳和广州,福建68%流向厦门和福州 [5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省会人口仍保持净流入 [48] 产业结构与就业趋势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2.32亿峰值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59] - 2024年中国第三产业GDP占比57%,就业占比49%,与美国(83.4%)差距显著 [64] - 日本和德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70%,显示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就业潜力 [7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24年同比下降3.3%,工业拉动就业边际效应递减 [74] - 成都、合肥等新兴高技术制造业城市用电量增速显著,带动人口集聚 [77] 国际比较与政策启示 - 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1,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16] - 法国阶梯式生育补贴(多孩奖励)和瑞典强制男性陪产假政策效果显著 [23] - 丹麦0-6岁托育服务覆盖率超95%,政府承担80%费用,缓解女性职场压力 [24] - 移民政策对生育率影响关键,美国年轻移民高生育意愿拉升整体数据 [18] - 人口流动呈现"西向东、北向南、农村向城市、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特征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