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愿
搜索文档
中国生育密码:南北看文化,东西看钱包
虎嗅APP· 2025-10-12 17:1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县级生育意愿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文化上的“南北差异”与社会经济上的“东西差异”并存的特征 [7] - “理想子女数”的分布更稳定地呈现文化区域特征,而“意愿子女数”的分布则与社会经济梯度更为一致 [11][16] - 影响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可能作用于县等更微观的地理或社会尺度,省内差异与省际差异幅度相当 [16] 生育意愿概念差异 - “理想子女数”通过提问“你认为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最理想?”来测量,体现一种“向后看”的总结思维方式,反映既定文化规范和社会期待,均值较高,方差较小 [11] - “意愿子女数”通过提问“你自己想生几个孩子?”来测量,体现一种“向前看”的思维方式,更侧重个体未来的实际生育计划,受经济现实、政策环境等约束,均值较低,方差较大 [1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分县的育龄妇女年龄结构 [15] - 使用分层回归模型且事后加权的方法,将不具有县级代表性的生育意愿数据变得具有县级代表性 [15] - 模型通过“部分池化”技术,借助数据充分群体的信息来校正数据稀疏群体的估计,提高推断的稳定性 [15] -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获取各县育龄妇女的真实年龄构成作为加权依据,将各亚群的预测值进行加权合并,得到符合实际人口结构的县级生育意愿估计 [16]
中国生育密码:南北看文化,东西看钱包
虎嗅· 2025-10-11 07:49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中国文化差异常被理解为南北差异 涉及饮食、交通、性情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1]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则呈现东西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开放、产业现代化等方面显著领先于西部内陆地区[2] - 研究旨在探讨地理差异是否反映在人口行为指标上 因为人口学行为是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 核心研究发现 - 研究估计的中国县级生育意愿数据显示出南北分化与东西差异并存的态势 理想子女数呈现南北分化 意愿子女数呈现东西差异[4] - 理想子女数体现“向后看”的总结思维方式 反映既定文化规范和社会期待 均值较高且空间分布稳定[6][7] - 意愿子女数体现“向前看”的实际计划 更易受经济现实和个人条件约束 均值较低且其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梯度更为一致[6][7] 研究方法论 - 研究采用小区域估计方法 结合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与人口普查数据[10] - 使用分层回归模型且事后加权方法 通过个体所属地年龄组、县、地级、省等作为随机效应来预测生育意愿[10][11] - 模型通过“部分池化”技术向整体平均水平“收缩” 以稳定数据稀疏区域的估计 并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预测值进行加权以符合实际人口结构[11][12] 研究意义与启示 - 研究揭示了地理尺度的重要性 理想子女数与意愿子女数的省内差异与省际差异幅度相当 表明关键影响因素可能作用于更微观的地理或社会尺度[13] - 研究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差异的新维度 将生育意愿置于文化、经济、理想、现实的多维透镜下观察 呈现出丰富且层次分明的图景[13]
同比增长17%,湖北天门出生人口“逆袭”
搜狐财经· 2025-09-12 17:05
天门市出生人口增长情况 - 2024年天门市新生儿7217人 较2023年增长17% 2025年上半年继续同比增长5.6% [2] - 同期全国出生人口954万人 较2023年902万人增加52万人 增幅5.8% [2] - 对比2017年天门出生人口18019人 2023年降至6004人 2024年7217人仅相当于高位时期三分之一 [7] 生育支持政策内容 - 2023年9月实施《关于鼓励生育的五条政策措施》 生育二孩三孩且户籍在天门的家庭可获得产假延长及财政奖励 [4] - 现行政策下生育二孩最高可获287188元奖补 生育三孩最高可获355988元奖补 不含国家层面补贴 [2][4] - 2024-2026年预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鼓励生育 2024年天门GDP为785.40亿元 [2][4][10] 人口增长驱动因素分析 - 龙年生育偏好与疫情放开后补偿性生育集中释放形成短期效应 [3][5] - 迁移选择效应导致外地工作本地户籍家庭返回天门分娩登记 [5] - 育龄妇女规模从2017年43万降至2024年约40万 降幅3%-5% 但出生数下降约65% 表明生育意愿系统性变化 [7] 数据统计方法论争议 - 总和生育率(TFR)是衡量生育水平核心指标 需以常住育龄妇女为分母计算 [3][5] - 天门外出务工人口比例高 户籍与常住地错位导致分母统计失真 [6] - 统计口径分散(公安户籍/卫健分娩台账/财政补贴数据)未进行有效校正 [7] 政策效果评估与可持续性 - 2024年出生人口17%增幅可近似看作生育率提升15%左右 若考虑育龄妇女下降则实际效果可能更高 [10] - 地方补贴政策边际效应会随全国推行递减 迁移刺激在封闭样本空间中失效 [10] - 投入占GDP比例需达5%才可能扭转趋势 当前天门投入规模远未达标(3亿元/785亿元≈0.38%) [10][11] 政策推广可行性 - 跨地区调研活动开展(如黑龙江省委会赴天门调研)试图借鉴经验 [9] - 中央层面需通过长期国债等财政工具投入 形成跨代际制度安排 [11] - 测算显示投入GDP的1%可提升0.1总和生育率 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0 回升至2.1需十倍以上投入 [11]
经济专家预言:若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
搜狐财经· 2025-08-14 19:07
人口危机核心观点 -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预测中国人口在50年内将从14亿降至5.8亿,缩水近六成 [2] - 中国人口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过去担忧人太多转变为如今害怕人太少 [4] - 人口数量减少伴随结构失衡,深度老龄化构成真正危机 [20] 新生儿人口趋势 -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达1846万,比前一年明显增长 [10] - 2017年出生人口回落至1758万,但二孩占比依然可观 [12] - 出生人口此后持续下滑,2018年降至1523万,2019年为1465万,2022年跌破1000万大关至956万 [12] - 2023年出生人口探至902万,为近年最低点,2024年因龙年仅回升至954万 [14] - 实际四年累计新增人口6000多万,远低于专家预测的1.6亿 [14] 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 - 2024年在954万新生儿降生同时,有1093万人离世,人口净减少139万,为连续第三年负增长 [16] - 2023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亿,占总人口21.1%,65岁以上人口突破2.1亿,占比15.4%,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20] - 预测到2031年将迈入超高龄社会,届时每五人中有一人是65岁以上老人 [22] 劳动力结构危机 - 2023年老年抚养比为22.5%,约4.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人 [22] - 预测到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升至48.8%,即2个劳动力养1个老人 [24] - 预计2080年老年抚养比达峰值116.6%,即100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赡养116位老人 [24] 生育意愿下降原因 - 经济压力是首要原因,从怀孕到抚养孩子长大,花销巨大,一个孩子最少需花费十几万,一线城市金额翻倍 [27][29] - 高昂的育儿成本包括月费过万的幼儿园、每月大几千的日常开销以及动辄上万的兴趣班 [29] - 房贷和车贷使年轻人经济压力巨大,难以承担额外生育成本 [31] - 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产假后岗位可能被顶替 [33] - 教育内卷加剧家长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军备竞赛使孩子累家长更累 [33]
每孩每年3600元,你生吗?
虎嗅APP· 2025-07-28 21:47
育儿补贴政策分析 - 国家基础育儿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发放至婴幼儿年满三岁[4][5] - 呼和浩特等地方性补贴叠加后可达20800元/孩[8] - 补贴金额未来可能上调至1-2万元/年[8] 生育成本数据 - 全国0-17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53.8万元,上海北京达101万/93.6万[20][21] - 中国养育成本/GDP比值6.3倍,全球最高[21] - 分阶段成本:0-2岁7.36万(13.67%),3-5岁10.96万(20.36%),6-14岁24.31万(45.15%)[23] 社会生育意愿差异 - 低收入家庭0-17岁养育成本12.6万,3600元补贴对其更具实际意义[27] - 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入缓解生育率压力,如北京上海[16][17] - 女性受教育年限与生育率呈负相关[42] 国际生育率比较 - 生育率TOP15国家均为欠发达国家(如尼日尔6.64,安哥拉5.7)[39] - GDP越高生育率越低,美国贫困人群生育率高于高收入群体[38][47] - 欧洲补贴政策下移民群体生育意愿显著高于本地白人[45] 社会流动与生育关系 - 代际向上流动显著降低生育意愿[51] - 大学学历以上群体生育意愿比小学学历群体低14.4%[52] - 城市居民生育意愿比乡村低3.7%[52] 政策建议方向 - 应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而非惩罚不婚不育[67][68] - 有效措施包括医疗托育服务完善、父母产假制度、教育资源均衡等[68] - 单纯经济补贴对高收入群体刺激效果有限[44]
每孩每年3600元,你生吗?
虎嗅· 2025-07-28 20:32
育儿补贴政策 - 国家将从2025年1月1日起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按年发放至婴幼儿年满三岁[2][3] - 部分地方性补贴叠加国家补贴后更高,例如呼和浩特生育一孩可获20800元(国家10800元+地方10000元)[7] - 补贴标准未来可能上调,预计从3600元逐步提高至1万或2万元[8] 生育成本分析 - 全国0-17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为53.8万元,其中北京、上海分别达93.6万元和101万元[21][22] - 分阶段成本显示:6-14岁占比最高(45.15%,24.3万元),0-2岁年均24538元(合计73614元)[25] - 低收入家庭0-17岁养育成本约12.6万元,3600元年补贴对月薪≤2000家庭更具实质帮助[27][28] 生育意愿影响因素 - 高收入国家生育率普遍低于低收入国家,如尼日尔生育率6.64,而发达国家多在2以下[42][45] - 女性受教育年限与生育率呈负相关,社会代际向上流动显著降低生育意愿[45][54] - 中国养育成本/GDP比值达6.3倍,显著高于美国(4.11倍)、日本(4.26倍)等国家[22] 政策与社会争议 - 部分群体认为补贴力度不足,网友理想生育津贴要求集中在百万级或房产[9][10][14] - 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因人口净流入特性,生育率压力小于其他区域[16][17] - 专家建议通过单身税等强制手段刺激生育,但舆论认为应优先改善就业、住房等基础条件[63][68][72]
李迅雷专栏 |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6-25 15:24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我国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2]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2][10] - 我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将达到日本目前的老龄化水平 [14][16] 生育率与国际比较 - 我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23][24] - 我国真实生育意愿水平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24] - 我国生育二孩和多孩的比例明显偏低,可能是过去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思维惯性 [25]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 - 2021年后城镇化率年均增幅从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 [3][42] - 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46] - 人口仍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都市圈集中,浙江省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54] 产业转型与就业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到2.32亿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3][72] - 202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不足50%,与美国83.4%相比有较大差距 [3][79]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人数相对2022年已下降260万人 [74] 政策建议 - 通过"阶梯激励"加大对生育多孩的奖励可能更有效 [32] - 减少生育对职场女性的不利影响,如强制男性休等额陪产假 [32] - 提供全面的托育服务,减少育儿对职场女性的不利影响 [32]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6-19 19:50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2024年中国新生婴儿数量反弹至954万,低于此前预测的1000万以上 [5] - 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7]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6] - 中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达到日本当前老龄化水平 [8]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0年出生人口男性比女性多20%)和学历错位(高学历女性多于男性)导致结婚率下降 [25][30] 人口流向与区域特征 - 城镇化率增速从年均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户籍城镇化率增速更低 [32] - 农民工平均年龄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9]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全国第一 [45][46] - "双子星"现象显著:江苏59%净流入人口流向苏州和南京,广东65%流向深圳和广州,福建68%流向厦门和福州 [5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省会人口仍保持净流入 [48] 产业结构与就业趋势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2.32亿峰值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59] - 2024年中国第三产业GDP占比57%,就业占比49%,与美国(83.4%)差距显著 [64] - 日本和德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70%,显示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就业潜力 [7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24年同比下降3.3%,工业拉动就业边际效应递减 [74] - 成都、合肥等新兴高技术制造业城市用电量增速显著,带动人口集聚 [77] 国际比较与政策启示 - 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1,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16] - 法国阶梯式生育补贴(多孩奖励)和瑞典强制男性陪产假政策效果显著 [23] - 丹麦0-6岁托育服务覆盖率超95%,政府承担80%费用,缓解女性职场压力 [24] - 移民政策对生育率影响关键,美国年轻移民高生育意愿拉升整体数据 [18] - 人口流动呈现"西向东、北向南、农村向城市、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特征 [79]
韩调查称韩国人结婚意愿回升 生育意愿仍偏低
快讯· 2025-05-11 16:16
韩国婚育意愿调查 - 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0.85人,较三年前减少0.18人,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1] - 有配偶受访者中仅18%表示有生育计划,平均期望子女数为1.25人 [1] - 无配偶受访者中63.2%有未来生育意愿,平均期望子女数为1.54人 [1] 结婚意愿变化 - 62.2%受访者表示"有意结婚",较2021年上升11.4个百分点 [1] - "尚未决定是否结婚"的占比从23.9%降至19.4% [1] - 调查样本覆盖19-49岁成年人口共1.4372万人 [1]
中国最能生娃的省,根本不用催生
后浪研究所· 2025-04-03 17:21
广东生育现象分析 - 广东省2023年出生人口增量达103万,占全国新生儿九分之一[2] - 连续40多年出生人口超百万,蝉联第一生育大省六年[3][4] - 出生率8.12‰排名全国第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39‰[9][10] 区域生育数据对比 - 出生人口比河南多33.5万,比山东多42万[5] - 西南地区(贵州/四川/云南)生育意愿较强,东三省出生人口较少[5] - 西藏2022年出生率14.24‰居首,贵州10.65‰次之[11] 经济与生育关系 - 人均GDP达10.7万元仍保持高生育率,打破经济增长抑制生育的规律[14] - 省份内部发展不平衡可能是高生育率的重要原因[14] 数据方法论 - 采用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作为核心指标[9][13] - 横向比较常住人口总量与生育率指标的综合影响[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