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育意愿
icon
搜索文档
每孩每年3600元,你生吗?
虎嗅APP· 2025-07-28 21:47
育儿补贴政策分析 - 国家基础育儿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发放至婴幼儿年满三岁[4][5] - 呼和浩特等地方性补贴叠加后可达20800元/孩[8] - 补贴金额未来可能上调至1-2万元/年[8] 生育成本数据 - 全国0-17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53.8万元,上海北京达101万/93.6万[20][21] - 中国养育成本/GDP比值6.3倍,全球最高[21] - 分阶段成本:0-2岁7.36万(13.67%),3-5岁10.96万(20.36%),6-14岁24.31万(45.15%)[23] 社会生育意愿差异 - 低收入家庭0-17岁养育成本12.6万,3600元补贴对其更具实际意义[27] - 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入缓解生育率压力,如北京上海[16][17] - 女性受教育年限与生育率呈负相关[42] 国际生育率比较 - 生育率TOP15国家均为欠发达国家(如尼日尔6.64,安哥拉5.7)[39] - GDP越高生育率越低,美国贫困人群生育率高于高收入群体[38][47] - 欧洲补贴政策下移民群体生育意愿显著高于本地白人[45] 社会流动与生育关系 - 代际向上流动显著降低生育意愿[51] - 大学学历以上群体生育意愿比小学学历群体低14.4%[52] - 城市居民生育意愿比乡村低3.7%[52] 政策建议方向 - 应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而非惩罚不婚不育[67][68] - 有效措施包括医疗托育服务完善、父母产假制度、教育资源均衡等[68] - 单纯经济补贴对高收入群体刺激效果有限[44]
每孩每年3600元,你生吗?
虎嗅· 2025-07-28 20:32
育儿补贴政策 - 国家将从2025年1月1日起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按年发放至婴幼儿年满三岁[2][3] - 部分地方性补贴叠加国家补贴后更高,例如呼和浩特生育一孩可获20800元(国家10800元+地方10000元)[7] - 补贴标准未来可能上调,预计从3600元逐步提高至1万或2万元[8] 生育成本分析 - 全国0-17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为53.8万元,其中北京、上海分别达93.6万元和101万元[21][22] - 分阶段成本显示:6-14岁占比最高(45.15%,24.3万元),0-2岁年均24538元(合计73614元)[25] - 低收入家庭0-17岁养育成本约12.6万元,3600元年补贴对月薪≤2000家庭更具实质帮助[27][28] 生育意愿影响因素 - 高收入国家生育率普遍低于低收入国家,如尼日尔生育率6.64,而发达国家多在2以下[42][45] - 女性受教育年限与生育率呈负相关,社会代际向上流动显著降低生育意愿[45][54] - 中国养育成本/GDP比值达6.3倍,显著高于美国(4.11倍)、日本(4.26倍)等国家[22] 政策与社会争议 - 部分群体认为补贴力度不足,网友理想生育津贴要求集中在百万级或房产[9][10][14] - 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因人口净流入特性,生育率压力小于其他区域[16][17] - 专家建议通过单身税等强制手段刺激生育,但舆论认为应优先改善就业、住房等基础条件[63][68][72]
李迅雷专栏 |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6-25 15:24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我国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2]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2][10] - 我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将达到日本目前的老龄化水平 [14][16] 生育率与国际比较 - 我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23][24] - 我国真实生育意愿水平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24] - 我国生育二孩和多孩的比例明显偏低,可能是过去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思维惯性 [25]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 - 2021年后城镇化率年均增幅从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 [3][42] - 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46] - 人口仍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都市圈集中,浙江省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54] 产业转型与就业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到2.32亿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3][72] - 202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不足50%,与美国83.4%相比有较大差距 [3][79]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人数相对2022年已下降260万人 [74] 政策建议 - 通过"阶梯激励"加大对生育多孩的奖励可能更有效 [32] - 减少生育对职场女性的不利影响,如强制男性休等额陪产假 [32] - 提供全面的托育服务,减少育儿对职场女性的不利影响 [32]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2024年中国新生婴儿数量反弹至954万,低于此前预测的1000万以上 [5] - 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7]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6] - 中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达到日本当前老龄化水平 [8]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0年出生人口男性比女性多20%)和学历错位(高学历女性多于男性)导致结婚率下降 [25][30] 人口流向与区域特征 - 城镇化率增速从年均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户籍城镇化率增速更低 [32] - 农民工平均年龄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9]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全国第一 [45][46] - "双子星"现象显著:江苏59%净流入人口流向苏州和南京,广东65%流向深圳和广州,福建68%流向厦门和福州 [5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省会人口仍保持净流入 [48] 产业结构与就业趋势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2.32亿峰值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59] - 2024年中国第三产业GDP占比57%,就业占比49%,与美国(83.4%)差距显著 [64] - 日本和德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70%,显示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就业潜力 [7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24年同比下降3.3%,工业拉动就业边际效应递减 [74] - 成都、合肥等新兴高技术制造业城市用电量增速显著,带动人口集聚 [77] 国际比较与政策启示 - 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1,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16] - 法国阶梯式生育补贴(多孩奖励)和瑞典强制男性陪产假政策效果显著 [23] - 丹麦0-6岁托育服务覆盖率超95%,政府承担80%费用,缓解女性职场压力 [24] - 移民政策对生育率影响关键,美国年轻移民高生育意愿拉升整体数据 [18] - 人口流动呈现"西向东、北向南、农村向城市、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特征 [79]
韩调查称韩国人结婚意愿回升 生育意愿仍偏低
快讯· 2025-05-11 16:16
韩国婚育意愿调查 - 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0.85人,较三年前减少0.18人,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1] - 有配偶受访者中仅18%表示有生育计划,平均期望子女数为1.25人 [1] - 无配偶受访者中63.2%有未来生育意愿,平均期望子女数为1.54人 [1] 结婚意愿变化 - 62.2%受访者表示"有意结婚",较2021年上升11.4个百分点 [1] - "尚未决定是否结婚"的占比从23.9%降至19.4% [1] - 调查样本覆盖19-49岁成年人口共1.4372万人 [1]
中国最能生娃的省,根本不用催生
后浪研究所· 2025-04-03 17:21
广东生育现象分析 - 广东省2023年出生人口增量达103万,占全国新生儿九分之一[2] - 连续40多年出生人口超百万,蝉联第一生育大省六年[3][4] - 出生率8.12‰排名全国第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39‰[9][10] 区域生育数据对比 - 出生人口比河南多33.5万,比山东多42万[5] - 西南地区(贵州/四川/云南)生育意愿较强,东三省出生人口较少[5] - 西藏2022年出生率14.24‰居首,贵州10.65‰次之[11] 经济与生育关系 - 人均GDP达10.7万元仍保持高生育率,打破经济增长抑制生育的规律[14] - 省份内部发展不平衡可能是高生育率的重要原因[14] 数据方法论 - 采用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作为核心指标[9][13] - 横向比较常住人口总量与生育率指标的综合影响[8][9]
“如果发生育补贴1500亿,我希望是这个数的50倍”丨一线
吴晓波频道· 2025-03-14 23:58
文章核心观点 - 适婚适育群体婚育需求下降,政府、企业等需形成合力刺激生育,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社会现状 [2][4][19] 分组1:生育现状与困境 - 呼和浩特3月13日发布育儿补贴政策,一孩10000元,二孩50000元,三孩100000元,当地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222元/年 [1] - 2023年黄冈师范学院团队调查显示大学生中不打算结婚和生育的比例分别达45.35%和54.21%;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610.6万对,较2023年减少157.4万对,为2013年的45.3%;2023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是1.0,仅高于韩国 [5] - 90后已婚未孕女性李聪不敢跳槽,传媒行业女生林雪因生育会压缩个人时间而不想生 [2] 分组2:不同生育选择案例对比 - 李聪生育态度随缘,排斥辅助生育;林雪受家人催生但以女性生育和抚养成本高反对生育;杨静蕾喜欢孩子,通过“试管”生育双胞胎女孩后又自然怀孕男孩 [6] - 李聪认为养娃风险大,把孩子前途看得重;杨静蕾育儿低成本、低期望,两个大娃0 - 2岁每人花费约5万元,低于报告估算 [6][7] - 生育意愿强烈与低成本、低期望育儿观是普通经济条件家庭养育多娃的必备条件;生育意愿薄弱与高成本、高期望育儿观使适育群体趋向“不想生” [10][11] 分组3:政府刺激生育政策 -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放育儿补贴”,还强调发展托幼一体服务等配套措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多种提案建议 [2] - 黄文政推测中央层面补贴力度约1500 - 2000亿元,他认为应加大力度,国内人口生育率应从1.0提升到2.1以上,总投入可能是GDP规模的5% - 10% [13][16] - 湖北天门自2023年9月起实施生育补贴政策,三娃家庭最高可拿28.51万元,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17%,高于全国5.8%的增幅 [14][15] 分组4:企业激励生育举措 - 两会期间“设妈妈岗”话题冲上热搜,北京市房山区招聘会有家政等公司设置“妈妈岗” [16] - 携程自2023年7月1日起为入职满3年员工每新生育一个孩子每年补贴一万元至孩子满5周岁,2025年4月起家有18周岁及以下子女的员工增加3天“陪伴日” [17] 分组5:专家观点与建议 - 人口学者何亚福认为发钱给育儿家庭有利于刺激消费、促进就业和提升经济增长预期 [17] - 受访专家认为应给予企业税收减免以提升其激励生育的动力 [18] - 专家认为政府应补贴所有孩次,整治“内卷式”竞争、缩短工作时间,推行15年免费教育,政策向“不敢生”群体倾斜,推广低成本育娃观 [22][24] 分组6:生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 三娃宝妈杨静蕾生育后动力变强,学做抖音、练普通话、组织夏令营等,获得成就感和信心 [25]
80后的中年危机
投资界· 2025-03-01 15:35
80后群体特征 - 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总人口达2.2亿,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身上体现了新的价值观念和行动方式 [3][6] - 该群体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国有企业下岗潮(1998-2000年下岗职工达2137万),这使他们提前认识到职场竞争的残酷性 [6] - 作为教育改革的践行者,80后经历了高校扩招(1999年扩招47%达160万人),但也面临就业压力,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就业倾向从外企(42.4%)转向国企/政府部门(41.1%) [11][12] 行业发展与80后职业轨迹 - 金融和互联网科技行业在80后步入职场时快速发展,为部分80后精英提供了向上流动机会,如滴滴程维、美团王兴等创业者 [17] - 互联网行业存在明显年龄歧视,2020年数据显示该行业35岁以下从业人员占比达64.6%,头部企业员工平均年龄仅29.6岁 [20] -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中普遍存在35岁年龄门槛,这源于1994年和2007年的相关规定,目前部分城市已开始放宽至40岁 [19][20] 80后面临的经济压力 - 作为首批面临商品化住房的群体,2008年左右北京60平米二手房需165万,首付40万对80后构成巨大压力 [14] - 该群体普遍面临"四二一"家庭结构压力(夫妻需赡养4位老人和1-2个子女),复旦研究显示上海80后虽有较高收入但仍感经济压力 [14][15] - 生育成本导致生育意愿下降,2016年数据显示仅13.1%上海80后愿意生二胎,主因是养育成本高(占比最高) [15]
中国生育报告2024
泽平宏观· 2024-12-24 17:53
中国生育政策演变 - 中国生育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1953年鼓励生育、1954-1977年宽松计划生育、1978-2013年严格计划生育、2014-2020年放松计划生育、2021年至今生育支持阶段[5] - 2021年实施三孩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2022年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2024年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11] - 当前生育支持措施包括经济支持(个税抵扣、生育补贴)、服务支持(托育服务)、时间支持(延长假期)、文化支持(婚育价值观宣传)[12] 生育现状分析 - 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的6降至2023年的1.0,不足更替水平(2.1)的一半,全球倒数[16] - 育龄妇女规模从2011年峰值3.8亿降至2022年3.1亿,主力育龄妇女(20-35岁)年均减少353万人[28] - 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2023年降至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31] - 90后、00后生育意愿仅为1.54和1.48个,远低于更替水平[17] 生育率下降原因 - 生育成本高企:中国抚养成本/人均GDP达6.3,在统计的14国中仅次于韩国[45] - 职场性别不平等:中国城镇就业人群性别薪资差距达22.9%,在OECD国家前列[45] - 教育内卷严重:中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达57小时,远超美英日等国[47] - 房价收入比高:北上广深市中心房价收入比达32-44,远超纽约伦敦东京[47] 国际经验借鉴 - OECD国家生育支持政策包括:提供男女平等育产假、经济补贴、托幼服务、促进就业性别平等[51] - 法国通过津贴体系、托幼服务和企业氛围建设,2023年总和生育率1.7,居发达国家前列[57] - 德国通过鼓励男女共担育儿责任,生育率从1.3以下升至1.5左右[6] - 日本因传统性别分工固化,生育率跌破1.3陷入"低生育陷阱"[6] 政策建议方向 - 全面放开生育,将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6] - 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加大托育服务供给(目标入托率从4%提至40%)、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6] - 发放生育补贴:建议国家层面按孩子数量每月补贴1000-6000元[6] - 完善辅助生殖顶层设计,发放辅助生育补贴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