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口变化趋势
icon
搜索文档
李迅雷专栏 |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6-25 15:24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我国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2]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2][10] - 我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将达到日本目前的老龄化水平 [14][16] 生育率与国际比较 - 我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23][24] - 我国真实生育意愿水平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24] - 我国生育二孩和多孩的比例明显偏低,可能是过去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思维惯性 [25]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 - 2021年后城镇化率年均增幅从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 [3][42] - 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46] - 人口仍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都市圈集中,浙江省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54] 产业转型与就业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到2.32亿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3][72] - 202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不足50%,与美国83.4%相比有较大差距 [3][79]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人数相对2022年已下降260万人 [74] 政策建议 - 通过"阶梯激励"加大对生育多孩的奖励可能更有效 [32] - 减少生育对职场女性的不利影响,如强制男性休等额陪产假 [32] - 提供全面的托育服务,减少育儿对职场女性的不利影响 [32]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2024年中国新生婴儿数量反弹至954万,低于此前预测的1000万以上 [5] - 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7]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6] - 中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达到日本当前老龄化水平 [8]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0年出生人口男性比女性多20%)和学历错位(高学历女性多于男性)导致结婚率下降 [25][30] 人口流向与区域特征 - 城镇化率增速从年均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户籍城镇化率增速更低 [32] - 农民工平均年龄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9]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全国第一 [45][46] - "双子星"现象显著:江苏59%净流入人口流向苏州和南京,广东65%流向深圳和广州,福建68%流向厦门和福州 [5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省会人口仍保持净流入 [48] 产业结构与就业趋势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2.32亿峰值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59] - 2024年中国第三产业GDP占比57%,就业占比49%,与美国(83.4%)差距显著 [64] - 日本和德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70%,显示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就业潜力 [7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24年同比下降3.3%,工业拉动就业边际效应递减 [74] - 成都、合肥等新兴高技术制造业城市用电量增速显著,带动人口集聚 [77] 国际比较与政策启示 - 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1,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16] - 法国阶梯式生育补贴(多孩奖励)和瑞典强制男性陪产假政策效果显著 [23] - 丹麦0-6岁托育服务覆盖率超95%,政府承担80%费用,缓解女性职场压力 [24] - 移民政策对生育率影响关键,美国年轻移民高生育意愿拉升整体数据 [18] - 人口流动呈现"西向东、北向南、农村向城市、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特征 [79]
擘画新时代新征程民生建设新蓝图
人民日报· 2025-06-10 07:39
民生政策方向 - 新时代民生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要求政策在兜底保障基础上拓展功能,注重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2] -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资金"投资于人"以形成经济与民生良性循环 [2] - 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分化趋势,需优化社会政策体系,扩大"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协调公共服务与人口分布 [3] - 科技革命带动就业形态多样化和公共服务数字化,需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民生政策包容性 [3] 民生建设原则 - **公平原则**:推动社保覆盖面扩大,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保险制度,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 [4] - **均衡原则**: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4] - **普惠原则**:调动政府、市场力量扩大教育、医疗、"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保障质量与可负担性 [4] - **可及原则**:以社区为重点发展步行可及的生活服务,完善便民设施,提升包容性服务 [5] 民生问题解决路径 - **急难问题**: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精准落实困难群体社保代缴政策,确保医疗不断档 [7] - **就医难题**: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缓解"舍近求远"矛盾 [7] - **教育焦虑**:实施基础教育扩优计划,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高中,提高高校本科招生规模 [7] - **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