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
icon
搜索文档
一个机器人要跑马拉松,需要做些什么?
后浪研究所· 2025-04-19 18:30
机器人跑马拉松,一场集体「整活儿」。 撰文| 杨小彤 编辑| 巴芮 封面来源| 官方 虽然因大风被推迟了一周,但这场全球首次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热度不减 。 4月19日早上7:30,正式开赛前,起点和路途中就已经聚集了很多专门来看机器人的观众。再往前一个月,社交媒体上就有人记录机器人的训练过程,猜测 谁会夺冠。 据赛前的官方消息,这场比赛共有 21个来自不同公司和高校的参赛队伍 ,队名 五花八门, 有 正经的以公司 名 命名的 "灵宝机器人队""轩辕机器人队", 也有不正经到让人印象深刻的"湛泸冲锋龙卷风队"和"巴音布鲁克永远的王", 有一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队叫"你说的都队"的既视感。 这些机器人身型各异,最高的是天工 Ultra和逐日行者,身高 都是 180cm,最矮的则是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研发的"0306小巨人",只有75cm, 重 10kg。最重 的是轩辕机器人,172cm的个子,体重高达88kg,光是手臂负载就有20kg ,这对跑马拉松来说,可不是个优势。 0306小巨人 它们的优势也各有千秋。 行者二号是史上首个行走距离突破百公里的足式机器人,续航 长 达 6小时以上。松延动力的 "小顽童" 奔 ...
机器人跑马拉松,累到“断腿”的是工程师
创业邦· 2025-04-19 18:24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核心意义 - 马拉松比赛是对人形机器人基础能力的验证,测试其长时间、连续、自主的运动能力,暴露关节结构、能耗效率、散热能力和运动算法等问题 [4] - 实验室完美条件无法模拟现实路况的复杂与不可控,马拉松是产业落地的第一道门槛 [4] - 比赛不仅是竞技,更是行业展示平台,不同企业可展示优势与短板,形成PDCA循环优化 [6]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关节设计分为谐波关节、行星关节和直线关节三种方案,减速比直接影响输出效率和响应能力 [12] - 散热是关键挑战,运动强度大的机器人电流大,发热量可达普通方案3-4倍,需优化热管理 [13] - 结构稳定性面临金属疲劳问题,长时间高频运动易导致结构件松动或损坏 [17] - 通信干扰问题突出,多机器人同时运行易造成系统级别干扰 [19] - 减速阶段算法难度更高,需要双脚同步发力保持平衡 [22] 人形机器人的独特价值 - 人形结构更适合进入人类环境,能直接适配现有社会设施,改造成本低 [24] - 统一形态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双足+两臂"可成为标准化工业形态 [26] - 人类行为数据可直接用于训练人形机器人,数据迁移效率高 [27] - 马拉松推动行业迈过"能动"门槛,建立基础运动能力标准 [38] 产业应用前景 - 马拉松能力可迁移至安防、配送等需要长时间运行、复杂路况的场景 [29] - 未来机器人形态将高度定制化,人形平台需根据不同行业需求二次开发 [29] - 人形机器人推动产业链对"复杂智能"的重新构建,关键模块会向下沉淀 [32] - 机器人大脑系统正处于快速进化期,未来1-2年将迎来飞速提升 [36] 商业模式与投资逻辑 - 技术需与实际场景对接形成闭环,中国产业基础完善、应用场景丰富 [34] - 成功的应用带动技术成熟,成熟技术提升应用效率,形成正反馈 [34] - 硬件本体和小脑能力将趋标准化,大脑与场景适配成为下一阶段比拼重点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