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改革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部署十大重点改革事项,推动各项改革措施形成协同效应
大众日报· 2025-07-26 08:29
山东重工集团改革与业绩表现 - 山东重工集团推出工程机械行业首台AI智能推土机,计划三年内完成AI核心功能全面应用并构建"AI智能助手+施工机群"协同生态 [2] - 公司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发力新能源、数智化、后市场三大战略转型,上半年实现利润149.7亿元,同比增长6.9%,领跑装备制造行业 [2] 山东省经济与能源改革 - 山东省上半年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 [3] - 144座新型储电站在用电高峰时段最大放电功率达803.59万千瓦,刷新全国纪录 [3] - 出台《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明确"八大行动"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3] 营商环境与制度创新 - 山东省推出100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上线"鲁执法""鲁惠通""鲁企帮"平台,实施数字化电子营业执照改革 [4] - 万纬青岛榴莲超级工厂依托自贸区政策,配备全自动分装流水线,年产量超3000吨 [4] - 山东科技大市场成交科技成果1327项,金额突破13亿元,东科化工科技通过购买专利技术使产品利润增加近40% [4][5] 科技创新体系效能 - 山东省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科技大市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平台 [5]
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上半年经济社会形势
杭州日报· 2025-07-17 11:07
经济运行态势 - 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向新向好态势 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2] - 下半年将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 [2] 重点工作部署 - 全面落实4+1重要要求和省委132总体部署 持续细化重点任务和重大改革 [3] - 推动服务业平稳发展和工业经济稳增长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组合拳 [3] - 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打造高能级开放强市和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3] 改革创新方向 - 通过小切口改革突破发展瓶颈 塑造新发展空间 [3] - 深化研究六大趋势性关键问题 出台针对性举措开创发展新局面 [4] - 支持山区海岛县加快发展 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4] 安全保障措施 - 加强高水平平安杭州建设 动态排查化解矛盾风险隐患 [3] - 强化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 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3]
新华社评论员:谱写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篇章
新华社· 2025-07-15 23:45
城市发展总体要求 - 新时代城市工作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2] - 城市发展需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和统筹协调 [3] - 城市工作需优化空间结构,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城中村改造,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提升民生福祉 [3] 城市发展战略方向 - 城市内涵式发展需聚焦六大方向: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韧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 [4] -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创新生态,激发新质生产力,增强城市动能并发挥双循环枢纽作用 [4] - 创新城市治理需运用数字化手段(如市民服务热线)提升问题解决效率 [4] 城市治理与执行保障 - 城市工作需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要素、结构、功能等重大问题,加强政策协同性和执行力 [5] -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需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5] - 城市发展需统一思想到中央决策部署,通过实干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5] 城镇化阶段特征 - 当前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为主的新阶段 [3] - 城市发展需适应历史方位变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 [3]
深化改革创新赋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7-09 07:10
民生保障改革方向 - 莘县民政局将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破解民生痛点的治理效能,建立党组班子"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台账,将"两个维护"转化为9项具体任务,全面破解政策落实"温差"、服务供给"时差"、数据共享"落差"等问题 [1] - 积极探索救助审核确认"五合一"工作模式,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低保边缘家庭、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等5类救助事项整合为"一件事",推动一次申请授权、一次调查核对、一次审核确认 [2] - 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2025年重点攻坚改革事项的通知》,制定了12类43项改革攻坚事项,并围绕16项具体工作建立《民政领域优秀案例工作台账》 [2] 党建引领与机制创新 - 全面构建"党组领衔破难"机制,建立由党组成员牵头的"改革攻坚项目库",党组书记领衔的"'地名文化+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改革攻坚项目在全省推广 [3] - 建立县级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牵头,教育、司法、人社、住建等14部门参与,推动工作联动、政策衔接、资源统筹和信息共享 [3] - 构建"主动发现-精准评估-资源匹配-跟踪回访"社会救助管理闭环体系,2025年以来累计服务低收入人口2.3万余人次 [3] 为民服务与民生福祉 - 全面推行"婚育户"一件事联办,为婚姻当事人同步办理户口信息变更、生育登记等事项,累计为近100对婚姻当事人开展集成服务 [4] - 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成功入选全国"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 [4] - 实施"三保险一改造"兜底保障工程,面向特困人员引导投保银龄安康保险、住院陪护险及意外险"三重保险",针对失能半失能群体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 [5] 创新动能与长效保障 - 搭建"专业团队+家庭关爱"双轨网络,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并联动物资帮扶,使全县70%留守儿童焦虑显著缓解 [6] - 全额代缴711名孤困儿童基本医保,并为全县孤困儿童购买"聊惠保",保费额最高可达260万元 [6] - 健全完善青年理论小组运行机制,由15名青年党员干部职工轮流开展"让青春与使命同行"大讲堂活动 [7] - 实施"高校+"联动机制,同济南大学合作开展民政部部级课题,《县域视角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研究》荣获2024年全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 [7]
东营|东营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推动各项工作争一流、走在前
大众日报· 2025-07-03 09:13
电子信息产业 - 新视界光电(东营)有限公司1.8万平方米电视机生产车间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产品融入最新智能技术,海内外订单稳步增长 [2] - 河口经济开发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东营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已落户年产100万台液晶电视、新型智能数字文旅游乐产品及车载大尺寸触摸屏盖板生产三大项目 [2] - 园区以电子制造为核心,布局电子材料、元器件等全产业链条,改造4.6万平方米老旧厂房,实现存量资源优化与招商突破 [2] 招商引资与产业集群 - 东营市创新招商方式,精准强链延链补链,前四个月新签约正式合同项目108个,签约金额541.92亿元 [2] - 东营临港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入选第一批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4] 盐碱地综合利用与农业创新 - 东营市高标准推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今年将完成总部基地建设,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4.6万亩,新增耕地3.5万亩 [3] - 盐碱地国创中心计划新培育耐盐碱农作物新品种(系)30个以上,面向全国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累计突破3000万亩 [3] 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型 -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为全球首个并网、规模最大的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 [3] - 东营市一体推进风光储氢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今年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型储能规模将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160万千瓦 [4] - 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国华海上光伏、宁德时代零碳产业园、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4] 经济发展数据 - 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1%,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 [4] - 1—5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高于全省7.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4]
改革越深入,越要有主动性创造性(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01 05:59
民生领域改革 - 全面取消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普惠[1] - 全面推进城乡公共空间适儿化、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1] - 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实施后,一季度全国水资源税收入达104亿元,新试点省份收入较2024年季均增长16.4%[1] - 新试点地区地下水、特种行业取用水量分别较去年季均下降15.4%和41.5%,节水效能显著提升[1] 财税体制改革 - 水资源费改税试点体现刚性约束与节水效能的良性互动[1] - 上海清理与税收挂钩的产业扶持政策,禁止"税收优惠政策"招商行为[2] - 浙江推动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产业差异化发展,破解行业"内卷"[2]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各地主动拆篱笆、清壁垒,促进要素高效配置[2] - 制度规范与实践探索结合,激活统一大市场潜力[2] 汽车产业创新 - 安徽2024年整车出口量全国首位,2025年一季度产量76.17万辆位居全国第一[3] - "汽车办"实体化运行加强统筹协调,避免无序竞争并强化政策协同[3] - 出台全国首部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法规,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3] - 构建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统筹[3] 改革方法论 - 改革需创新思维,创造性抓落实,避免零敲碎打式修补[3] -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汇聚群众智慧,敢于探索新路径[3] - 缺乏主动性或思维僵化将难以打开新局面,需坚定不移推进改革[4]
全国首家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江苏后,发生了什么
新华日报· 2025-06-30 20:4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 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5] - 中心设立5亿元早期项目转化启动资金池,支持概念验证和孵化,项目成熟后可转化为股权[10] - 出台20项专项政策包括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资产单列管理等,9个月内对接高校成果4300余项,转化落地121项[12]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案例 - 北京大学"星智云开"团队利用基因编码膜电位探针技术,研发效率提升百倍,成功注册公司并落地南京[2][4][7] - 南京医科大学的超声波肾周脂肪无创消融技术通过分中心对接4000万元融资,已进入临床阶段[9] - 中国药科大学靶向蛋白药物团队获1700万元融资,生产线进入调试阶段[10] 分中心运营与服务模式 -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为高校团队提供国际标准仪器、专业算法及18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资源对接[7][9] - 各分中心组建100人以上专业团队,50%以上为职业技术经理人,采用"一高校一团队"全链条服务模式[13] - 共享创新空间面向全国高校开放,覆盖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14] 政策与生态支持 - 教育部出台10条举措支持区域中心建设,包括建立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库及定向研究生招生计划[12] - 江苏省将成果转化成效纳入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考核,加权赋分激励科研人员[17] - 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涉及教育、科技、发改、工信、财政、金融等领域协同[17]
沈抚示范区推进“五大任务”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辽宁日报· 2025-06-23 08:59
经济指标表现 - 前5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规上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4% [1]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6%,新登记经营主体同比增长34.5% [1] - 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98.1%,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6% [1][3] 科创发展成果 - 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雏鹰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12家、瞪羚企业4家 [1] - 沈抚科创园新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17家,挖掘科技成果405项 [3] - 新获发明专利数同比增长51.8% [3] 产业与项目进展 - 签约招商引资项目同比增长80%,协议投资总额59.72亿元 [4] - 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 [2]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抚创新港导入14个重大科研项目 [3] 改革创新举措 - "综合窗口"改革实现"一窗"办理率90%以上 [4] - 推出18个"一次进门"应用场景,涉企检查事项清单精减84.7% [4] - 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在全省立标示范 [4] 民生与基础设施 - 省肿瘤医院沈抚院区项目近期开诊运营 [5] - 沈白高铁伯官站综合配套枢纽工程加快建设 [5] - 城乡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7% [5]
大唐发电: 大唐发电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2025年第一次A股类别股东大会及2025年第一次H股类别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20 19:53
公司经营业绩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4.74亿元,同比增加10.47亿元,主要得益于上网电量增加98.45亿千瓦时,带动电力收入增长40.64亿元 [53]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5.06亿元,同比大幅增加31.39亿元,主要受益于煤价下行导致燃料费减少46.97亿元以及债务融资成本下降 [53] - 基本每股收益0.1629元,较上年同期每股增加0.1782元,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53] - 截至2024年底公司总资产达3226.02亿元,较上年增加183.60亿元,资产负债率71.02%,同比微增0.13个百分点 [9] 生产运营情况 - 2024年完成发电量2851.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9%,上网电量2693.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9% [8] - 不含税上网电价399.50元/兆瓦时,同比下降13.27元/兆瓦时,影响电力收入减少35.73亿元 [53] - 发电利用小时3877小时,同比降低107小时,反映行业竞争加剧 [8] - 热力业务售热量17687万吉焦,同比增加1204万吉焦,带动热力收入增加3.70亿元 [53] 新能源发展 - 2024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29.9万千瓦,其中风电259.42万千瓦、光伏170.48万千瓦 [9] - 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40.37%,较去年末提升2.62个百分点,显示绿色转型成效 [9] - 核准电源项目中风电203.18万千瓦、光伏805.31万千瓦,储备项目充足 [9] - 在建项目装机规模1000.42万千瓦,包括光伏186.69万千瓦和风电175.93万千瓦 [9] 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 - 2024年董事会召开13次会议审议76项议案,涉及新能源项目投资、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 [2][3] - 完成收购大唐太阳能产业(英德)95%股权、转让江苏大唐航运股权等资产运作 [3][50] - 首获上交所信息披露评价A级,并荣获上市公司金牛奖金信披奖等多项资本市场奖项 [10] - 聘请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境内外审计工作,内控审计获无保留意见 [4][51] 2025年工作重点 - 规划建设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基地项目布局和煤电升级 [12] -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深化电量、电价、煤价等关键要素管控以提升效益 [12] -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法律合规与内控协同,提升市值管理能力 [13] -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深化市场化运营机制改革 [12]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深圳改革创新再大步向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6 20:52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核心 - 中央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1] - 政策聚焦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实施等具体内容 [1] - 深圳将推进"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作为产业发展重要经验 [4] 人才机制改革 - 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实施"预算+负面清单"管理和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 [2] - 加强产学研协同,支持高校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2] - 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 [3] 生产要素优化 - 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和知识产权证券化 [4] -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交通、地理、卫星遥感等领域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 [4] - 进一步对标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促进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流动 [4] 产业基础优势 - 深交所创业板新增577家上市公司,90%为高新技术企业,首发募资近5500亿元 [6] - 深圳人才总量超700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经营主体448.7万户 [6]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 [6] - 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5万亿元(同比+16.4%),新设外资企业9738家(占全国16.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