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民抗战
icon
搜索文档
《吕梁英雄传》:农民视角还原人民战争
中国青年报· 2025-09-02 15:04
创作背景与过程 - 小说创作源于1945年晋绥边区群英大会百余位民兵英雄的真实事迹[2] - 作者马烽和西戎与英雄同吃同住整理十几本素材后才动笔创作[2] - 1945年6月5日开始在《晋绥大众报》连载95回 历时一年零两个多月完成[2] - 1946年整理前37回出版单行本 延安《解放日报》摘录转载[2] - 1949年通校修改后压缩至80回共28万字 由北京新华书店出版发行[2] 艺术特色与创新 - 采用原生农民视角展现抗战力量 打破传统英雄神话叙事[1][4] - 使用地道晋西北方言如"一满解下啦""受熬煎"等鲜活口语[4] - 采用传统评书"连环体"叙事结构 每章末尾设"下回分解"套语[4] - 创新"群体叙事"范式 呈现30余位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5] - 颠覆"一个英雄拯救世界"传统模式 展现英雄集体革命图景[5] 内容主题与价值 - 真实还原康家寨民兵组织"爆炸运动"粉碎日伪扫荡的战史[6] - 展现农民从松散农户组织成铜墙铁壁的"唤起民众"革命战略[7] - 深度刻画普通农民从自保到抗争的灵魂觉醒历程[7] - 作为首部反映全民抗战的小说 构筑民族抵抗外侮的精神图谱[7] 改编与传播 - 1950年8月被大众美术社改编为系列连环画[3] - 195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黑白电影《吕梁英雄》全国上映[3] - 2004年改编为22集电视剧 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播出[3] - 周恩来董必武赴重庆和谈时将作品带至《新华日报》连载[2]
“起来!”“民族万岁!”的不屈怒吼响彻银屏 | 抗战中的文艺
央视网· 2025-08-28 13:24
电影《风云儿女》历史意义 - 作为中国最早反映抗战主题的故事片之一 在1935年由电通影片公司出品 通过光影艺术形式实现救亡图存使命 [8][18] - 电影讲述东北青年诗人辛白华从沉沦到觉醒的蜕变历程 其人生转变象征民族命运的缩影 [11][18] - 影片结尾通过人们拿起武器高举火把的群像呼应 汇聚成象征全民族抗战必胜决心的火炬意象 [18] 电影创作背景 - 1934年春田汉创作抗日救亡主题剧本 完成故事梗概和主题歌词后被捕 由共产党员夏衍接力完成电影剧本 [13] - 夏衍 许幸之 吴印咸组成创作团队 在特务监视下秘密完成拍摄 被称为"电影敢死队" [16] - 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以铿锵旋律和鼓舞斗志的歌词 自90年前首次唱响后持续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3][6] 电影社会影响 - 1935年上映后迅速成为表达全中国人民共赴国难意志的时代最强音 是艺术动员的典范 [20] - 通过寓言式表达和隐喻手法 巧妙传递呼唤全民抗战的精神诉求 激发全民奋起抗战的情绪 [25] - 与《桃李劫》《小玩意》《狼山喋血记》等影片共同形成抗战电影系列 使"不做亡国奴"成为全民共识 [23] 电影艺术价值 - 作为当时最具魅力的媒介形式 电影通过影像具象化将活生生的战场现场转化为光影艺术 对观众产生强大吸引力 [10] - 采用特写镜头对准母亲含泪的眼 爱国学子诀别家书等细节 组成了最具感染力的战争说明书 [23] - 贯穿全片的长城意象与抗战主题紧密结合 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符号 [18]
以河山,守山河(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2 09:39
剧集核心主题 - 以1937年山东沦陷为背景 讲述青年党员庄埼风在沂蒙山区发展抗日根据地并最终粉碎日军扫荡计划的故事 [2] - 通过"全民抗战"视角阐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回答"共产党为什么能赢"的时代之问 [3] - 剧名"我们的河山"具有双重寓意:字面指江山领土 深层寓意指人民与政党的血肉联系 [3] 叙事手法与内容设计 - 将《论持久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减租减息等重要政策通过具体事件实现故事化呈现 [4] - 采用近3分钟长镜头展现战场硝烟弥漫与激烈交战场景 战后尸横遍野景象真实震撼 [8] - 通过地道战等游击战术细节呈现替代传统枪林弹雨大场景 传递人民战争智慧 [8] 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 - 主角庄埼风形象从文弱书生转变为果敢革命者 兼具对信仰坚定与对爱情腼腆的多面性 [7] - 刻画张治平为代表伪军团长等有血有肉配角 展现抗战时期人物真实情感 [7] - 通过老乡小山一家为掩护庄埼风牺牲亲人的情节 展现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 [6] 制作水准与历史还原 - 镜头表现达到电影级品质 航拍沂蒙大山画面具大片气魄 [8][9] - 军装造型、乡村场景、日军装备等细节高度还原历史风貌 [8] - 剧情时间线对应太平洋战争爆发、百团大战等关键历史节点 保持叙事紧凑性与历史逻辑 [9] 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 - 通过局部战场故事映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宏大背景 凸显中国抗战的国际历史定位 [9] - 以温情婉约手法表现革命恋人爱情故事 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7] - 成为兼具地域特色与历史深度的革命史诗剧作 完成对历史的立体回望 [9]
抗日烽火的墨香见证
新华社· 2025-08-15 17:12
报纸媒体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 - 报纸作为战时信息传递和民众动员的关键媒介 及时报道战争进展并激发爱国热情 [15] - 多家报纸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坚持出版 甚至采用桑皮纸替代纸张并在空袭时转移至防空洞编印 [4] - 抗战期间报纸发行量显著增长 如《救亡日报》因独家战报内容使发行量激增至5万份 [20] 重要历史节点的报道突破 - 1945年8月10日《大公报》提前制作5个超大铅字和感叹号 在日本正式投降后立即刊出"日本投降矣"头版标题 [5] - 新华社于1945年8月10日最早接收日本投降消息 当晚通过《新华日报》连发三期号外报道 [7][12] - 1937年7月8日《世界晚报》成为首家报道七七事变当日新闻的事发地报纸 揭露"卢沟桥日军炮击"事件 [15][17] 国际舆论影响与外媒协作 -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于1937年12月15日头版刊登首篇揭露南京大屠杀的英文报道《日军杀人盈万》 被《译报》编译转载后引发上海租界群情激愤 [26] - 美国记者John Gunther在《译报》发表"第八路军具有第一流战斗力"的报道 肯定中共军队作战能力 [23] - 埃德加·斯诺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称为"窑洞里的预言" 该文献通过新华社播发产生全球影响 [29] 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报刊贡献 - 《解放日报》和新华社被毛泽东视为中央了解国内外情况的主要来源 发挥"人民喉舌、抗战号角"作用 [29] - 《晋察冀日报》采用"八匹骡子办报"模式在游击战中坚持出版10年 全文刊载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等重要文献 [33] - 《新华日报》在重庆期间遭日军轰炸仍坚持斗争 1939年被迫参与《重庆各报联合版》后于8月13日恢复独立发行 [34] 标志性报道与历史记录 - 1931年9月21日《中华画报》发表社论《我们做不做亡国奴呢》 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唤醒民众的文本之一 [14] - 1937年11月8日《救亡日报》刊登《松江被炸目击记》 记载平民死伤逾千的惨状并成为南京大屠杀的前期证据 [19] - 朱启平在《大公报》发表长篇通讯《落日》 完整记录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5] 文化界与跨党派合作 - 1937年8月24日《救亡日报》创刊号由郭沫若题写报头 编委会包含巴金 王芸生 茅盾等200余位文化界人士 [17][19] - 文化界联名发布《文化界一致抗战宣言》 要求开放言论并主张"文学艺术必须成为抗战的号角" [19] - 《大公报》在抗战期间六迁报馆 明确宣告"一不投降 二不受辱"并拒绝日伪新闻检查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