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促改

搜索文档
20亿惊险还款,救活两家上市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5:14
核心观点 - 沪市两家上市公司*ST华微和ST东时通过实质性整改成功化解因大股东资金占用引发的退市风险 合计清收占用资金近20亿元 成为监管"以退促改"新思路下的典型案例 [1][4] - 监管逻辑强调退市是手段而非目的 通过ST警示 限期整改 分类处置等组合措施推动公司主动解决问题 实现经营修复 [1][8] - 市场正在"以退促改"中重塑新生态 投资者需关注认真整改 基本面改善企业的价值修复机会 [2] 公司整改案例 - *ST华微被控股股东占用资金14.91亿元 通过控股股东转让所持22.32%股份获得转让款15.56亿元 于8月18日前完成清偿 另用现金红利1105.93万元冲抵占用资金 [1][5] - ST东时通过预重整引入投资人代偿3.37亿元 结合债权转让0.50亿元 全面收回3.87亿元占用资金 [1][6] 监管政策演变 - 2003年8月证监会首次明令禁止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2006年《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与《股票上市规则》将防治资金占用纳入常态化监管 [8] - 2022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系统规范资金往来与对外担保 2024年4月新"国九条"明确将"限期未清收资金占用"列为规范类退市情形 [8] 资金清收途径 - 现金直接清偿:对股东资金实力要求较高 实际案例较少 如ST信通控股股东在一季度内分多次以现金完成偿付 [9] - 司法拍卖股权:适用于股东无力偿债但股权变现足以覆盖占款 如新疆浩源通过司法拍卖股权解决5.13亿元资金占用 [9] - 以资抵债:通过股东或其他关联方资产抵偿债务 需关注资产质量与估值合理性 如ST信通通过转让子公司股权完成6048万元欠款抵偿 [10] 行业影响 - 多家游走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通过积极整改摆脱困境 包括ST信通 *ST摩登 中利集团 红太阳 新疆浩源 *ST三圣等 [9] - 监管综合运用问询函 股东质询 股东代位诉讼 协助制定清偿方案等方式推动问题解决 [9]
20亿惊险还款,救活两家上市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4:57
监管政策与退市风险化解 - 监管核心逻辑为退市是手段而非目的 强调以退促治 通过ST警示 限期整改 分类处置等组合措施推动公司主动解决问题[1][3][7] - 2024年新国九条及配套退市新规明确将限期未清收资金占用列为规范类退市情形 传递拒不整改坚决退市信号[7] - 监管层综合运用交易所问询 投服中心股东质询或代位诉讼 协助制定清偿方案等方式推动问题实质性解决[7] *ST华微资金占用解决方案 - 控股股东占用资金达14.91亿元 因未在2025年8月13日责令期限前完成整改被停牌[1][3] - 通过控股股东转让所持22.32%股份给亚东投资 转让款15.56亿元全部用于抵偿占用资金及利息[1][3] - 控股股东上海鹏盛所获2023和2024年度现金红利1105.93万元也全部冲抵占用资金[3] - 截至8月15日股份转让完成过户 8月18日宣布资金占用问题全面解决 退市风险消除[3][4] ST东时资金占用解决方案 - 存在3.87亿元资金占用问题 股票自2025年6月20日起因未按期清收停牌[1][4] - 控股股东多数股份被冻结且缺乏偿债能力 通过预重整程序引入投资人代偿[1][5] - 复利产业发展等10家重整投资人代为偿还3.37亿元 同时通过债权转让收回0.50亿元[5] - 采用代偿加债权转让组合操作全面收回3.87亿元占用资金[5] 资金占用清收途径与市场影响 - 清收违规占用资金主要途径包括现金直接清偿 司法拍卖股权 以资抵债三种方式[9] - 现金直接清偿对股东资金实力要求高 实际案例较少 如ST信通控股股东在一季度内分多次现金完成偿付[9] - 司法拍卖股权适用于股东无力偿债但股权变现足以覆盖占款情形 如新疆浩源通过司法拍卖股权解决5.13亿元占用[9] - 以资抵债需关注资产质量与估值合理性 如ST信通通过转让子公司南京兰埔成9.01%股权抵偿6048万元欠款[9] - 监管推动下多家游走于退市边缘公司如ST信通 *ST摩登 中利集团等通过积极整改摆脱困境[8] - A股市场针对违规占用资金的监管体系持续完善 从2003年明令禁止到2022年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系统规范[7] - 市场正在以退促改中重塑新生态 推动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回归诚信之本 夯实治理之基[1][10]
清收20亿!*ST华微、ST东时绝处逢生,监管以退促改见实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3:24
核心观点 - 沪市两家上市公司*ST华微与ST东时通过实质性整改成功化解因大股东资金占用引发的退市风险 合计清收占用资金近20亿元 体现监管"以退促改"新思路 [2] - 监管核心逻辑为退市是手段而非目的 通过ST警示、限期整改、分类处置等组合措施推动公司主动解决问题 实现经营修复 [2][6] - 投资者需关注认真整改且基本面改善企业的价值修复机会 同时对多次违规及整改不力公司保持警惕 [3] 公司整改案例 - *ST华微清收控股股东占用资金14.91亿元 通过控股股东转让所持22.32%股份获得转让款15.56亿元 用于抵偿占用资金及利息 另用现金红利1105.93万元冲抵占用资金 于2025年8月18日前完成清偿 [2][4] - ST东时清收占用资金3.87亿元 通过预重整引入投资人代偿3.37亿元 另通过债权转让方式处置0.50亿元债权 于2025年8月15日全面收回资金 [2][5] 监管政策演变 - 2003年证监会首次明令禁止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2006年《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与《股票上市规则》将防治资金占用纳入常态化监管 [6] - 2022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系统规范资金往来与对外担保 严厉遏制违规资金占用行为 [6] - 2024年4月新"国九条"及配套退市新规将"限期未清收资金占用"列为规范类退市情形 传递"拒不整改坚决退市"信号 [6] 资金清收途径 - 现金直接清偿:占用方以现金全额归还 对股东资金实力要求高 实际案例较少 如ST信通控股股东在一季度内分多次现金完成偿付 [8][9] - 司法拍卖股权:适用于股东无力偿债但持有股权变现后足以覆盖占款 如新疆浩源通过司法拍卖大股东股权解决5.13亿元资金占用 [8] - 以资抵债:通过股东或其他关联方资产抵偿债务 需关注资产质量与估值合理性 如ST信通通过转让子公司南京兰埔成9.01%股权抵偿6048万元欠款 [9] 行业影响 - 多家上市公司通过积极整改摆脱退市困境 包括ST信通、*ST摩登、中利集团、红太阳、新疆浩源、*ST三圣等 逐步步入规范发展阶段 [7] - 监管层综合运用交易所问询、投资者服务中心股东质询、股东代位诉讼及协助制定清偿方案等方式 实质性推动问题解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