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

搜索文档
仰韶文化“剧本游”来了
河南日报· 2025-08-26 07:31
"以戏剧冲突解构文明演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活起来。"《大河之上》项目主创团队相关负责人张亚 茹介绍,通过自然与科学、传统与新知的碰撞,游客在《大河之上》主人公"小河"坚守自然规律传承的 剧情中,不仅能直观地理解仰韶文化"观象授时"的智慧,更能触摸到中华文明脉络的源头,让原本晦涩 的考古发现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 8月23日,作为内测成员,记者实地感受了仰韶文化剧本游——《大河之上》的文化魅力。 据悉,作为国内首批以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为依托的全流程沉浸式体验项目,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大河之上》项目将于9月1日上线。 该项目以大河村遗址真实的仰韶文化层为历史基底,将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彩陶纹样、环壕聚落、墓葬布 局等实物证据,转化为"观察天象绘制陶纹""追寻真理与自然博弈"的戏剧冲突,构建起"历史史实+艺术 创作+沉浸体验"的三维体系。 在内测体验中,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变身"剧本游"实景空间,游客化身"文化传承者",手持玩家手 册,跟随"宗祝""大力"等NPC引导,在解谜互动中完成从"寻找小河灵魂碎片"到"破译陶纹自然密码"的 文化探索。 在博物馆打开玩家手册,跟随故事线找寻"小河",透过陶器纹样解密仰韶 ...
博物中国丨开在彩陶上的花!带你打卡课本“同款”文物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7 20:46
文化历史背景 - 总台兔年春晚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设计灵感源自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彩陶元素[3] - 庙底沟文化代表仰韶文化中期最璀璨的文化类型 被考古学家严文明称为彩陶最多最好看的文化类型[3] - 花瓣纹彩陶钵作为仰韶文化彩陶代表文物出现在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中 具有重要文化标识意义[3] 文化传播与推广 -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全面展示花瓣纹文化元素 鼓励公众携带历史课本进行文化打卡活动[5] - 央视制作团队通过"花开中国"展对庙底沟文化进行专题报道 包含策划编导视觉摄像剪辑等全流程制作[5]
大河村遗址:近观“仰韶标尺”,触摸文明曙光
新华社· 2025-08-10 06:35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 -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放一个多月游客络绎不绝 采用"下沉式"设计 与遗址公园融为一体 [3] - 新馆特别打造大型沉浸式数字化展示项目"仰韶印象" 运用结构投影 动作捕捉 全景声效等技术复刻仰韶时期社会图景 [19] - 预计2025年下半年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包括生态湿地修复区 原始农耕种植区和互动休闲体验区 [20] 大河村遗址考古发现 - 大河村遗址时间跨度长达3500年 涵盖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夏文化及商文化 总面积达53万平方米 [3][7] - 2024年发掘出土陶片包括夹砂灰陶等 新发现仰韶晚期房屋 城墙 带瓮城结构的环壕 墓葬区等遗迹 [4][6] - 遗址存在坚固防御设施和明显功能区划 被认为是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河洛古国城市群的东部重镇 [7] 仰韶文化研究价值 - 大河村遗址拥有仰韶文化产生 发展 消亡的完整脉络 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可用于其他遗址年代判定 [7][8] - 彩陶双连壶出土 两壶并列内部相通 被认为是和平 友好 相敬 相亲的象征 [12] - 彩陶纹饰包括太阳纹 彗星纹等宇宙主题图案 可能反映先民对天象认识成果 具有时间观念雏形 [15] 文明交流与融合 - 仰韶文化彩陶中"西阴纹"西传至乌克兰 "花瓣纹"远传至乌拉尔山附近 形成史前"彩陶之路"联通欧亚 [16] - 遗址表现出中西方文明交融特征 城墙建造技术可能受西方影响 彩陶纹饰融合中西天文文化 [18] - 出土遗物包含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 江淮地区双墩 崧泽文化等因素 [18]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
科技日报· 2025-07-18 10:10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概况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在郑州市开馆试运行 该遗址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到夏商王朝建立的全过程 [1] - 博物馆汇集了来自庙底沟 双槐树 青台等30余处重要遗址的千余件文物 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1] 遗址考古发现 - 遗址发现于1964年 面积约53万平方米 文化层堆积厚达12.5米 包含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 [2] - 遗址持续时间长达3300年(距今6800-3500年) 是其他古代遗址所不及的 [2] - 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保存完好 被称为5000多年前最豪华的"三室一厅" 保留着完整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墙壁 [2] 建筑技术发展 - 遗址显示先民从半地穴式走向地面建筑 "木骨整塑"结构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基本形制 [3] - 房屋采用木骨架 草拌泥筑墙 细泥抹光 大火烧制 具有冬暖夏凉 防潮防湿功能 [2] 彩陶文化成就 - 彩陶数量众多 形态各异 色彩绚丽 图案丰富 标志史前彩陶文化达到新高峰 [4] - 镇馆之宝白衣彩陶盆高15.7厘米 口径45.7厘米 通体施白釉 图案显示先民已掌握对称和均分概念 [4] - 彩陶上发现的星象图案表明6000多年前先民已开始"追星" 观象授时概念萌芽 [4] 文化价值与意义 - 遗址展示了从早期小型村落发展到具备环壕 城墙 功能分区的大型聚落 已具备早期城址特征 [3] - 博物馆为郑州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注入动能 成为溯源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窗口 [4]
西吴壁遗址2022—2024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资料公布
央视新闻· 2025-07-16 14:04
考古发现 - 2022—2024年联合考古队在西吴壁遗址IE5等区发现史前及夏商周等时期遗存 [1] - 西吴壁仰韶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东南临近冲沟的区域 [1] - 2018年以来多次调查更新了对遗址仰韶遗存分布范围的认识,面积不小于30万平方米 [1] 出土文物 - 西吴壁遗址发掘所获仰韶遗存包括退化的重唇口尖底瓶、喇叭口瓶、敛口圆腹钵等多种器类 [2] - 上述器型在西王村仰韶晚期、灵宝涧口一期、垣曲古城东关四期等遗址中可找到同类器物 [2] - 文化类型属于豫西晋南地区仰韶晚期"西王类型" [2] 遗址意义 - 西吴壁遗址位于运城盆地东北部,是沟通晋南、豫西两大地理单元的重要交通节点 [5] - 该区域以往发现的仰韶晚期遗存较少,西吴壁仰韶聚落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同时期较大的区域中心聚落 [5] - 遗存文化面貌与豫西、晋南所见者基本一致,尤其与垣曲盆地同时期遗存更为接近 [5] - 发现填补了学术空白,为研究晋南乃至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5]
【渭南】富平发现史前红陶宽沿彩陶盆
陕西日报· 2025-07-13 08:03
考古发现 - 渭南市考古队员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一件直径达41厘米的史前红陶宽沿彩陶盆,口径41厘米,沿宽5厘米,残高10厘米 [2] - 彩陶盆表面磨光,沿部彩绘4组双弧线,初步认定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晚期遗址 [2] - 遗址范围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约100米,地面采集到零星陶片,断崖边缘发现4个灰坑 [2] - 庙底沟文化处于仰韶文化鼎盛时期,彩陶盆为研究渭南地区史前文化分布提供实物证据 [2] 旧石器遗址 - 陕西"四普"旧石器专项调查队员在渭南市各县(市、区)新发现旧石器遗址100余处 [3] - 新发现遗址分布在渭北石川河流域的富平县、北洛河流域的蒲城县、澄城县、白水县,以及黄河干流右岸的韩城市和秦岭北麓的潼关、华阴、华县、临渭等县(市、区) [3] - 这些发现填补了部分县(市、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空白,刷新学术界对该地区古人类生存历史和文化特征的认识 [3]
探访“星空下的村落”:穿越数千年的“文明折叠”
中国新闻网· 2025-06-16 09:42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河南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试运行的同时再 传捷报,国家文物局公布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 距今6800年至3500年的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是一处跨越仰韶、龙山和夏商等多个文化时期的 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因执着探秘星象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新馆试运行当日,1000位参观者作为首 批"文物尝鲜官"来到"星空下的村落"探访。 隐于地平线下的"文明折叠" 走进新馆所在的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发现,放眼望去全是葱郁的绿植。顺坡而下,两侧竖立 着如同考古探方剖面的夯土黄墙,整个场馆区域如被铲开地层的考古现场。 "每下沉一米相当于回溯千年。"这种隐匿于地平线之下的考古体验让游客徐彬有一种探秘和穿越时 空的奇妙感。 原标题:探访"星空下的村落":穿越数千年的"文明折叠" 考古发现史前的大河村区域水草丰富,为还原当时景观面貌,新馆还设计了水幕墙,营造出了"黄 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 据新馆承建方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张建林介绍,为了最大程度还原仰韶文化中晚期 遗址特征,该馆利用屋顶约1.4万平方米覆土绿植让场馆"隐匿"遗址下方 ...
“大河村”入选国家队 河南省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河南日报· 2025-06-15 08:05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馆及入选情况 - 6月14日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 同时"河南省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河南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1] - 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 拥有全国最集中大遗址分布 已探索出"生态保遗"郑州模式和"远离老城建新城"洛阳模式 将遗址保护与生态建设 城乡发展有机融合 [1] - 目前河南省拥有8处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包括殷墟 隋唐洛阳城等 另有9处进入立项名单 全省建成开放遗址博物馆18座 [1]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详情 - 该项目是河南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示范项目 位于郑州市区东北部 包含遗址核心区保护展示 新建博物馆 原始生态修复等工程 [2] - 大河村遗址经50多年考古发掘 证实为包含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及夏商文化的古代聚落遗址 年代跨度7000-3500年 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2]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作为重要节点项目开馆 新馆通过数字化 沉浸式手段全景展示仰韶文化 填补国内该领域展示空白 [2] 其他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此次另有9处遗址公园入选 包括山西省陶寺 内蒙古萨拉乌苏 浙江上山 安徽双墩 山东大汶口 湖北铜绿山 四川宝墩 陕西秦咸阳城咸阳宫等 [3]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央视新闻· 2025-06-14 13:36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展陈面积7292平方米 系统陈列1600余件精品文物 [1] - 新馆聚焦中国大河文明 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 全方位勾勒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文明图景 [1] - 大河村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 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 参与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 大河村遗址文化内涵 -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 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 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 [1] - 遗址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链条完整 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 先民在陶器上绘制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彗星纹等星象图案 [1] - 仰韶文化时期房基采用"木骨整塑"技术建造 面积达50平方米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3] 史前建筑技术 - "三室一厅"房基屹立5000多年 保持完整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壁 可见烧火台、挡火墙及门槛等设施 [3] - "木骨整塑"房屋结构奠定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基础 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 彩陶艺术珍品 - 白衣彩陶盆是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珍品 外圈12个太阳图案 内圈24个三角形连缀成圈 状如太阳光芒 [5] - 彩陶双连壶高20厘米 红陶黑彩 两壶并连腹部相通 可能是氏族结盟或庆祝活动时对饮的酒具 象征和平友好 [6] - 彩陶双连壶表面布满平行线条图案 彩绘线条流畅风格独特 堪称彩陶艺术瑰宝 [6] 博物馆特色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型博物馆 [8] - 博物馆以30余处遗址精华齐聚 70%文物首秀 5000年文明原脉构建仰韶文化盛宴 [8] - 近两千件跨越旧石器时代至夏商文明的文物珍品在新时代展厅中展示 [8]
关注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 大河之滨 仰望仰韶
河南日报· 2025-06-14 07:30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于6月14日我国第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馆试运行 [7] - 博物馆以"凝固的时光,流淌的史诗"为主题,通过《大河汤汤》主题展回溯大河孕育生命、生命创造文明、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历程 [7] - 博物馆汇集30余处遗址的精华,展出1600多件(套)文物珍品 [12] 仰韶文化展示 - 博物馆通过八大维度构建大河村遗址立体叙事空间,包括缘起花岗、源远流长、人地相契、安居乐业、精神沃土、聚落演进、独树一帜、兼容并蓄 [8][9] - 彩陶双连壶首次"回家省亲",这件出土于1972年的仰韶文化"友谊之器"见证了6000年前部落联盟的礼仪文明 [12] - 来自庙底沟、双槐树、青台等30余处重要遗址的千余件文物聚首,包括百余件庙底沟遗址彩陶文物和双槐树遗址陶鼎、陶罐等 [12] 数字化展示与文创 - 大型沉浸式数字化展示项目"仰韶印象"运用前沿技术打造8幕沉浸式全息场景,展示仰韶时期的生存环境、农业、手工业等内容 [11] - 博物馆设置文创产品体验空间,开发大河汤汤系列、仰韶印象系列、陶纹物语系列、趣味仰韶系列、大河味道系列等文创产品 [14][15] 仰韶文化历史意义 - 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代表,涉及10个省区,延续时间长达两千余年 [22][24] - 仰韶文化的发现让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找到了源头,奠定了中华文明溯源的基础 [23] - 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