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

搜索文档
大河村遗址:近观“仰韶标尺”,触摸文明曙光
新华社· 2025-08-10 06:35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 -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放一个多月游客络绎不绝 采用"下沉式"设计 与遗址公园融为一体 [3] - 新馆特别打造大型沉浸式数字化展示项目"仰韶印象" 运用结构投影 动作捕捉 全景声效等技术复刻仰韶时期社会图景 [19] - 预计2025年下半年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包括生态湿地修复区 原始农耕种植区和互动休闲体验区 [20] 大河村遗址考古发现 - 大河村遗址时间跨度长达3500年 涵盖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夏文化及商文化 总面积达53万平方米 [3][7] - 2024年发掘出土陶片包括夹砂灰陶等 新发现仰韶晚期房屋 城墙 带瓮城结构的环壕 墓葬区等遗迹 [4][6] - 遗址存在坚固防御设施和明显功能区划 被认为是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河洛古国城市群的东部重镇 [7] 仰韶文化研究价值 - 大河村遗址拥有仰韶文化产生 发展 消亡的完整脉络 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可用于其他遗址年代判定 [7][8] - 彩陶双连壶出土 两壶并列内部相通 被认为是和平 友好 相敬 相亲的象征 [12] - 彩陶纹饰包括太阳纹 彗星纹等宇宙主题图案 可能反映先民对天象认识成果 具有时间观念雏形 [15] 文明交流与融合 - 仰韶文化彩陶中"西阴纹"西传至乌克兰 "花瓣纹"远传至乌拉尔山附近 形成史前"彩陶之路"联通欧亚 [16] - 遗址表现出中西方文明交融特征 城墙建造技术可能受西方影响 彩陶纹饰融合中西天文文化 [18] - 出土遗物包含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 江淮地区双墩 崧泽文化等因素 [18]
《大河技艺》出版广受好评展现黄河技艺独特魅力
齐鲁晚报· 2025-06-25 16:20
图书出版与行业影响 - 《大河技艺》聚焦黄河传统与现代技艺 正式出版发行后在行业内和社会层面获得诸多好评并受到广泛关注 [1] - 该书分为4个部分 主题分别为堤工技术 埽工技术 抢险技术与修防管理 以技艺发展脉络串联黄河治理重大事件 [3] - 图书创新性结合文化传承 实用教学与艺术审美 运用文献考据 分步骤图解和专家访谈 形成图文并茂 具体案例实录的文化图书 [3] 内容结构与行业应用 - 定位为黄河文化和黄河治理技艺的科普书籍 是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 [4] - 面向黄河行业职工 对传统及现代治河技艺进行细致梳理 险情抢护 堤防修筑 传统埽工等实用技艺通过图文并茂方式深入浅出讲解 成为抢险队员的有益工具书 [4] - 面向社会公众 以黄河技艺为线索串联治理历史重大事件 传承治河精神 间叙黄河号子 治河传说等地方民俗 为社会公众了解黄河提供重要窗口 [4] 文化价值与行业意义 - 为治河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 为黄河文化"走出去"提供重要途径 [4] - 将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名片 [4]
大河技艺照亮千年智慧——非遗传承视角下的黄河河工技艺
齐鲁晚报· 2025-06-25 16:20
黄河河工技艺入选非遗 - "黄河河工"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标志着这一承载千年治河智慧的传统技艺获得官方认定与保护 [1] - 山东黄河河务局编纂出版的《大河技艺》一书是支撑该项目入选的重要文化成果 [1] 黄河河工技艺的技术体系 - 黄河河工技艺集中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是黄河文化体系的技术基石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4] - 堤工技术涵盖堤防、险工、控导工程修筑及蓄滞洪区建设 [4] - 埽工技术以树枝、柴草、土石、桩绳为原料 构筑巧妙的阻水建筑 [4] - 防汛抢险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抗洪经验 修防管理技术保障了工程的持久效能 [4] 《大河技艺》的文化价值 - 《大河技艺》以非遗传承为内在视角 聚焦黄河堤工、埽工、抢险与修防管理等核心技艺 系统梳理其历史源流与现代转化 [7] - 运用严谨文献考据还原历史脉络 通过大量精细手绘示意图、历史图片及分步骤图解直观揭示古老技艺的奥秘与实用价值 [7] - 书中深情讲述历代先贤为民治河、舍生忘死的动人故事 传承治河精神 并串联起黄河号子、治河传说等地方民俗 [7] 《大河技艺》的传承实效 - 该书已成为山东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提升技能的学习宝典 高校黄河文化课程的权威推荐书目 并在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中广泛传播 [8] - 为行业职工提供汲取古代修防智慧、掌握传统技术的实用工具 也为社会公众开启深入了解黄河治理文化的窗口 [8] - 黄河河工技艺至今仍是黄河保护治理实践中"最常用、最便捷、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技术 通过创造性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焕发新的生机 [8]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央视新闻· 2025-06-14 13:36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展陈面积7292平方米 系统陈列1600余件精品文物 [1] - 新馆聚焦中国大河文明 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 全方位勾勒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文明图景 [1] - 大河村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 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 参与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 大河村遗址文化内涵 -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 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 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 [1] - 遗址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链条完整 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 先民在陶器上绘制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彗星纹等星象图案 [1] - 仰韶文化时期房基采用"木骨整塑"技术建造 面积达50平方米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3] 史前建筑技术 - "三室一厅"房基屹立5000多年 保持完整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壁 可见烧火台、挡火墙及门槛等设施 [3] - "木骨整塑"房屋结构奠定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基础 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 彩陶艺术珍品 - 白衣彩陶盆是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珍品 外圈12个太阳图案 内圈24个三角形连缀成圈 状如太阳光芒 [5] - 彩陶双连壶高20厘米 红陶黑彩 两壶并连腹部相通 可能是氏族结盟或庆祝活动时对饮的酒具 象征和平友好 [6] - 彩陶双连壶表面布满平行线条图案 彩绘线条流畅风格独特 堪称彩陶艺术瑰宝 [6] 博物馆特色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型博物馆 [8] - 博物馆以30余处遗址精华齐聚 70%文物首秀 5000年文明原脉构建仰韶文化盛宴 [8] - 近两千件跨越旧石器时代至夏商文明的文物珍品在新时代展厅中展示 [8]
文博日历丨“悠悠黄河水,两岸是兰州” 百年前的兰州什么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8 07:28
画作基本信息 - 名称为《金城揽胜图》,创作年代为清代,尺寸高83厘米、宽150厘米,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2] 画作内容与历史价值 - 采用白塔山视点,以写实手法描绘兰州城依山带河的独特地貌,包含黄河、镇远浮桥、水车、蒸汽抽水机等细节 [5][7][9] - 记录晚清兰州城郭布局与名胜分布,是现存最完整反映金城形象的画作,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 [17] - 画中标注"金城"源于兰州古称,因地处河西走廊咽喉,自古为战略要地 [15] 画中反映的兰州城市特征 - 展现黄河穿城而过的地理特点,兰州是沿黄九省区中唯一黄河贯穿市区的省会 [13] - 呈现古代城市水利系统:夏秋用水车引水,春冬以蒸汽动力"吸水龙"抽黄河水至饮河池供市民使用 [7] - 包含镇远浮桥动态场景,桥中设闸门控制船只通行,两艘小船中一艘悬挂红旗 [5] 画作关联的现代文旅资源 - 白塔山公园保留画中"白塔层峦"景观,现存明代白塔及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 [21][22] - 中山桥作为"天下黄河第一桥"仍为地标,连接商业区与白塔山景区 [25] - 羊皮筏子作为画中黄河文化的延续,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为特色旅游体验项目 [19]
繁荣文化 赓续文脉
河南日报· 2025-05-22 07:33
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 - 黄河博物馆2019年9月至2024年底参观人数达42万人次,团队近6300批次,成为中小学生"第二课堂"[4] - 新增"幸福黄河"展厅展示治河实践,开展黄河航运史专题研究,通过全球水博物馆联盟扩大国际传播力[4] - 计划推进陈展提升、水文化遗产调查,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5] 殷商文化考古与展示 - 殷墟遗址新发现大型池苑建筑遗迹、洹北商城多条大型道路,获2022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荣誉[8] - 殷墟博物馆2024年2月开放后参观量达230万人次,部分文物参与"看·见殷商"专题展览[9] - 未来将精细化田野考古,深化殷墟大邑商布局等课题研究,开发文创产品参与国内外展览[9] 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 - 医圣文化园一期开放后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吸引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12] - 二期规划368亩,布局国际会议会展、中医药产业孵化等业态,形成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模式[13] - 展览体系涵盖仲景博物馆、中药标本馆等18大景观,展示2000余种中药材[11] 龙门石窟文旅融合 - 2024年游客量达770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1%,夜游体验等新业态拉动消费[17] - 运用探地雷达、3D扫描等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完成奉先寺15年修缮工程[15] - 开发10门研学课程,融合泥塑、拓印等传统技艺,校园推广"龙门诗韵"等课程[16]
我的心窝住着黄河(我与一座城)
人民日报· 2025-05-08 07:00
黄河治理与工程技术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险工坝体经历了从秸埽坝到乱石坝再到扣石坝的技术升级过程[1] -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险工全部实现石化并出现丁扣、浆丁扣等新型坝体结构抗洪能力显著提升[1] - 王庄险工段发明的"席花缝"垒砌法通过石料咬茬丁用技术避免直缝缺陷大幅提高坝体质量[2] 黄河文化传承 - 当地持续记录黄河历史与风土人情完成《东营黄河志》《沧海桑田黄河口》等文化著作[2] - 明清时期利津老城因黄河与济水孕育形成"巨海镇其北清河绕其东"的地理人文特征[1] - 清代黄河决口后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之洪波"的发展轨迹被文学作品详细记载[1] 历史水文事件 - 1958年利津遭遇新中国成立后最大洪水当地群众通过筑子埝等方式集体抗洪[1] - 黄河治理工程在20世纪70-80年代实现从传统埽工到现代石化结构的系统性技术迭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