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优质产能
icon
搜索文档
生猪行业5月跟踪报告:价格小幅回落,体重延续上行
华创证券· 2025-06-27 13: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长期来看非完全同质化行业优质产能很少过剩,在行业低迷时以合理估值买入优质产能,拉长周期有望获不错回报 [31] - 建议重视政策端变化对养殖行业供给侧的影响和后续产业结构调整,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周期底部,配置性价比显现,应关注具备成本优势和利润兑现能力的优质企业,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 [3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收入 - 5月14家上市猪企生猪销售收入249.70亿元,同比+14.31%,增长得益于出栏量增加,正邦科技同比增速最高为+146.96%,华统股份最低为-25.08% [6][9] - 5月生猪销售均价14.63元/kg,较4月环比降0.13元/kg,较去年同期降0.98元/kg,12家上市猪企(剔除唐人神、罗牛山)售价因区域差异分化,东瑞股份售价最高为15.57元/kg,天康生物最低为14.02元/kg,8家样本企业售价低于全国均价 [6][9] - 5月底冻品库存率为16.21%,月环比降0.63pct,和年初比涨1.25pct,猪价回落、鲜冻价差收窄使屠宰企业入库意愿不佳,冻品库存下降,库容率处相对低位 [6][9] 出栏量 - 5月14家上市猪企生猪销量1577.84万头,同比增加26.96%,正邦科技、东瑞股份、唐人神等同比增速靠前,华统股份、金新农等同比增长率靠后 [6][14] - 5月部分猪企出栏量环比下降,原因是养殖端调整出栏节奏以及去年冬季投苗变化等 [6] 体重 - 5月全国生猪出栏均重129.44公斤,较4月增加0.64公斤,月环比增幅0.49%,为连续第4个月环增,大北农、正邦科技商品猪出栏均重分别为126.90kg、134.87kg,环比分别为+2.30%、+1.57%,均为今年内出栏均重高点 [6][18] - 行业出栏体重上升原因是前期二育逐步出栏,叠加标肥价差收窄甚至倒挂使养殖端出栏大猪积极性提升,需关注养殖端二育、压栏等行为及行业去库节奏对猪价的影响 [18] 仔猪 - 5月全国仔猪销售均价39.14元/公斤,环比-0.06%,同比+1.13%,全国15公斤仔猪市场销售均价为627.3元/头,月环比下降4.30%,为今年首次月度下跌 [6][23] - 商品猪价格回落和对产业端Q4猪价的谨慎预期带动仔猪价格下行,随着仔猪补栏进入季节性淡季,仔猪价格或仍呈弱势 [23] 利润 - 5月全国自繁自养养殖利润为66.78元/头,环比下降2.66元/头,同比增加35.91元/头,虽猪价同比有降幅,但养殖成本改善使头均利润不降反增 [6][26] - 5月全国外购仔猪养殖利润为10.95元/头,环比增加3.03元/头,同比减少157.39元/头,同环比变动由外购仔猪成本波动导致 [6][26]
产能优化 重构汽车业新秩序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3 06:28
中国汽车产业产能现状与优化路径 - 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但产能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 中央层面即将发布文件重新定义汽车产能 明确优质产能 有效产能 低效产能与无效产能等概念 [2] - 部分企业拥有庞大生产规模但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导致低效甚至无效产能 而有效产能因资源受限无法充分释放潜力 [3] - 汽车供应链领域同样存在产能结构不合理问题 地方政府热衷招商引资导致重复建设 部分汽车产业园闲置荒凉 [3] 产能再定义的必要性 - 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 传统燃油车市场面临转型 智能网联等新技术融入 过往产能定义与管理模式难以适配当前产业格局 [4] - 重新定义产能能为政府部门制定精准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引导资源向高效产能流动 同时帮助企业合理规划投资与技术创新 [4] - 表面看行业产能过剩 实际优质产能供不应求 比亚迪 理想 小鹏 小米 赛力斯等企业仍在加速扩产 [7][9] 产能过剩的辩证分析 - 市场经济下产能有一定冗余是常态 因销售不均衡 生产线专用性和竞争需要 产能利用率60%-80%属正常范围 [6][10] - 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行业处于高增长阶段 不能简单套用稳定市场的产能利用率标准 [10] - 设计产能一般会略高 按原价计算行业供给水平脱离实际 需打折计算 [10] 产能优化路径 - 政府应转向节能环保减碳标准管理 而非直接审批项目 让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11][12] - 长安与东风重组计划可通过生产基地统筹调配 将过剩产能集中至需求旺盛地区或产品线 改造燃油车产能用于新能源汽车生产 [13] - 三星在半导体行业低谷期逆势扩产的成功案例显示 头部企业可将危机转化为提升市场话语权的机遇 [14][15] 创新解决方案 - 将剩余汽车产能降级供给低速电动车厂家 推动先进生产工艺与技术下沉 [18] - 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代工或合资合作在非洲 东南亚等地建立总装生产线 形成"海外建厂消化产能-国内设备更新升级"良性循环 [19] - 优势企业收购剩余产能进行改造是最省时省钱的扩产方式 可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