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传承

搜索文档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7-08 07:04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 菏泽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超7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持续提升[1] -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菏泽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1] 技工教育发展 - 技工院校总数达18所,包括3所技师学院、3所高级技工学校[2] - 设置化工工艺、生物化工等60余个专业,聚焦10条重点产业链需求[2] - 连续两年招生超1.8万人(全省第二),在校生超4.5万人(全省前列)[2] - 10所院校26个专业入选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项目[2] - 获批4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所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1所省技工教育优质校、3个省优质专业群[2] 职业技能培训 - 2024年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86万人次[3] - 采取"订单式、订岗式"培训,重点开展养老护理员、汽车维修工等紧缺工种培训[3] - 全面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3] 职业技能竞赛 - 出台《菏泽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试行办法》,举办第一届菏泽市职业技能大赛[4] - 每年举办超100项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打造"技能兴菏"品牌[4] 高技能人才平台 - 省级以上高技能领军人才超130人[5] - 建成2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 - 建成1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平台、22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平台[5] 非遗技艺传承 - 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全省第一[6] - 举办乡村振兴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开展鲁锦织造、羊汤制作等传统技艺培训[6]
工行大理分行“人才贷”赋能大理传统技艺出圈出彩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1 19:44
工商银行大理分行"人才贷"产品 - 创新推出普惠特色信贷产品"人才贷",精准支持土陶、木雕、银饰、白族刺绣等传统技艺领域的人才发展 [1] - 截至5月末,"人才贷"贷款余额达3000万元 [1] - 产品具有利率优惠、期限灵活、手续简便等特点,助力传统手工艺产业转型升级、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 [3] 对银器锻造产业的金融支持 - 在"银都水乡"鹤庆新华村投放首笔300万元"人才贷",支持民族首饰加工厂 [3] - 截至5月末,已为新华银器小镇20余户银饰商户提供超过2000万元信用贷款 [3] - 新华村1200多户中逾800户从事银器锻造 [3] 对木雕产业的金融支持 - 在"木雕之乡"剑川县为专精特新企业剑川某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4] - 为木雕艺人赵师傅提供200万元贷款,助力扩大生产规模和培养传承人 [4] - 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布局,量身定制金融方案 [4] 对土陶产业的金融支持 - 为洱海之畔的土陶匠人董师傅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展陈体验区域设施 [5] - 助力窑炉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5] - 推动传统手工艺融合性发展及社会化参与 [5] 对刺绣剪纸产业的金融支持 - 为白族纸艺传承人杨女士提供信贷支持,助力文创产品开发 [5][7] - 支持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解决转型升级难、资金不足等困境 [7] - 通过信用贷款模式、灵活还款方案及高效审批流程提供有力支持 [7] 产品成效与社会影响 - 推动传统技艺实现从"守艺"到"兴业"的转变 [7] - 形成以金融智慧架设的桥梁,促进传统技艺"出圈"和"出彩" [7] - 撬动传统产业升级与个体事业发展,守护和活化地方文脉 [7]
“带着潼关味道走遍全国”
陕西日报· 2025-06-08 07:55
产业发展现状 - 潼关肉夹馍已发展成年产值10亿元的特色产业,带动2万余人就业,产品远销21个国家和地区 [2] - 产业规模扩大后,传统技艺的"手作依赖"与现代产业的"规模需求"产生矛盾,表现为标准化传承困难、连锁门店口味"走样"、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 [2] 产业学院成立与培养体系 - 全国首家肉夹馍产业学院——潼关县肉夹馍产业学院于4月28日成立,首批45名学生来自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2] - 课程涵盖实训和理论教学,构建"传统技艺传承+现代产业运营"培养体系,包括非遗技艺传授和数字化营销等现代知识 [2][3][4] - 学院采用"政府引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落地"四方协同机制,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毕业即上岗" [3][4] 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 - 学院目标培养懂技艺、会管理、能创新的产业人才,非单纯打馍师傅 [3][5] - 盛潼餐饮等龙头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将门店运营数据和客户反馈融入课程,提升人才与市场契合度 [4] - 学院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实训+创业"培训,已有190人结业,部分学员就业或创业 [4] 政策支持与品牌推广 - 潼关县人社部门推出从技能培训到创业扶持的政策"组合拳",打造"潼关肉夹馍"特色劳务品牌 [4] - 与多城市对接推广"潼关师傅"品牌,推动地域特色走向全国 [4] 产业升级目标 - 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和品牌化运营模式,将传统"小特产"转化为现代产业 [3] - 学院计划培育懂市场、善经营的产业人才,支撑品牌全国扩张 [5]
用竹丝编织美好生活(我的家乡我建设)
人民日报· 2025-05-12 06:30
非遗竹编技艺传承 - 新昌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曾作为日用品需求旺盛,从业者达2000人[6] - 当前行业面临传承困境,从业者缩减至200人左右,竹编厂已转型改制[6] - 刘毅家族坚持技艺30余年,其父刘国才曾担任新昌竹编厂厂长[2][4] 竹编工艺精品创作 - 代表性作品《天坛》直径2.8米、高2.38米,采用7000个斗拱及0.3毫米细竹丝,耗时1年完成[3] - 创作需融合古建筑知识、雕刻技术和彩绘工艺,涉及10余道工序[3] - 工作室每年推出1件大型作品参展,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7] 非遗文化推广与教育 - 非遗工匠馆累计接待游客及学生超2000人,培养5位高级工艺美术师[7] - 开展公益培训覆盖600余人次,包括山区村民、长者及青年群体[8] - 设立竹编研发中心及共富工坊,促进就业技能提升[8] 产业链与经济效益 - 新昌县拥有20万亩毛竹山资源,为竹编提供原材料基础[8] - 工作室按件计酬模式使工人日收入达150元,计划拓展装饰设计领域[8] - 刘毅改造三层工坊规划生产、展示、办公空间,目标带动村民增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