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传承

搜索文档
【上新】故宫祥瑞,“宫”贺吉祥,限量上新
中国建设银行· 2025-08-07 16:20
营销活动 - 开通手机银行可领取10-100元微信立减金 [1] 产品合作 - 中国建设银行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推出限量纪念首饰系列 [2] - 产品设计灵感源自故宫典藏文物 [2][3] - 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袁长君和刘永森担任艺术指导 [4][6] 产品特色 - 采用非遗花丝镶嵌和景泰蓝工艺制作 [4] - 融合传统珐琅技艺与古法金效果 [6] - 产品可世代相传,具有收藏价值 [6] 产品系列 - 招财瑞兽系列:以貔貅为原型,寓意财运亨通 [7][8] - 吉祥青鸾系列:象征爱情美满,配翠金缕手绳 [9][11] - 好运蝴蝶系列:寓意福气叠加,配白玉髓串珠 [12][14] - 吉祥如意系列:以象为原型,象征平安吉祥 [14][17][18] - 诸事如意串珠:108颗含和田玉珠、素金珠等,象征消除烦恼 [19] 工艺细节 - 采用手工编织红金缕/翠金缕手绳 [8][11] - 运用绿粉双色銮彩点缀,符合五行文化 [14] - 白贝母镶嵌工艺,取"百象升平"之意 [18]
古法新生 一卷素纸护根脉——富阳千年造纸技艺的传承密码
杭州日报· 2025-07-21 11:02
核心观点 - 富阳造纸产业历史悠久且文化价值深厚 泗洲宋代造纸作坊遗址的发现和保护推动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复兴 现代创新手段正被用于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和商业化发展 [3][5][10] 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 北宋真宗年间富阳竹纸被选为御用文书纸 民国时期产量占全国土纸总产量四分之一 有"富阳一张纸 行销十八省"之称 [3] - 泗洲宋代造纸作坊遗址总分布面积约1.6万平方米 是国内规模最大 年代最早 工艺流程最完整 规制等级最高 活态传承最悠久的造纸遗址 将中国有据可查的造纸作坊历史往前推进300多年 [5] - 富阳竹纸制作始于唐 兴于宋 迄今千余年历史 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8] 遗址保护与建设进展 - 2008年因320国道改建发现遗址后 政府决定改线4650米 造价增加3210万元进行保护 [4] - 2009年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2011年升省级 2013年成为富阳唯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5] - 2022年启动综保复兴项目 新发现约4万平方米类似文化层 启动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建设 [5] - 博物馆用地面积5.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包含展陈 研学体验 古籍修复等多功能区块 [5] - 2024年遗址公园入选省级文化基因激活项目 占地560亩 将开发非遗+旅游 研学+旅游等多业态融合产品 [6] 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承 - 富阳竹纸需经72道工序 历时300多天 含"人尿发酵法""荡帘打浪法"等绝艺 现有12家手工造纸作坊坚守传统 [7] - 传承人朱中华2016年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建名纸复原研究中心 成功恢复失传的乌金纸工艺 需手工锻打原纸上万次 [7][8] - 朱中华研制的一级元书纸被故宫专家鉴定为"最接近原迹的宫廷银印花纸" 用于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节目单 [8][9] - 非遗传承人李文德2007年开拓上海市场 2021年建立富阳元书纸文化展示馆 集文化展陈 雅集体验 研学科普于一体 [10][11] - 李文德开展电商直播 非遗研学 带动全村共富 展示馆吸引各类研学者 促进农家乐和民宿发展 [11] 产业发展与规划 - 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纸文化展示和产业发展中心 [5] - 遗址公园将与阳陂湖湿地和凤凰山板块文旅融合 打造泗洲·纸飞宋韵文化旅游区 [6] - 通过沉浸式体验 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提升 为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11]
工行大理分行“人才贷”赋能大理传统技艺出圈出彩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1 19:44
工商银行大理分行"人才贷"产品 - 创新推出普惠特色信贷产品"人才贷",精准支持土陶、木雕、银饰、白族刺绣等传统技艺领域的人才发展 [1] - 截至5月末,"人才贷"贷款余额达3000万元 [1] - 产品具有利率优惠、期限灵活、手续简便等特点,助力传统手工艺产业转型升级、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 [3] 对银器锻造产业的金融支持 - 在"银都水乡"鹤庆新华村投放首笔300万元"人才贷",支持民族首饰加工厂 [3] - 截至5月末,已为新华银器小镇20余户银饰商户提供超过2000万元信用贷款 [3] - 新华村1200多户中逾800户从事银器锻造 [3] 对木雕产业的金融支持 - 在"木雕之乡"剑川县为专精特新企业剑川某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4] - 为木雕艺人赵师傅提供200万元贷款,助力扩大生产规模和培养传承人 [4] - 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布局,量身定制金融方案 [4] 对土陶产业的金融支持 - 为洱海之畔的土陶匠人董师傅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展陈体验区域设施 [5] - 助力窑炉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5] - 推动传统手工艺融合性发展及社会化参与 [5] 对刺绣剪纸产业的金融支持 - 为白族纸艺传承人杨女士提供信贷支持,助力文创产品开发 [5][7] - 支持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解决转型升级难、资金不足等困境 [7] - 通过信用贷款模式、灵活还款方案及高效审批流程提供有力支持 [7] 产品成效与社会影响 - 推动传统技艺实现从"守艺"到"兴业"的转变 [7] - 形成以金融智慧架设的桥梁,促进传统技艺"出圈"和"出彩" [7] - 撬动传统产业升级与个体事业发展,守护和活化地方文脉 [7]
用竹丝编织美好生活(我的家乡我建设)
人民日报· 2025-05-12 06:30
非遗竹编技艺传承 - 新昌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曾作为日用品需求旺盛,从业者达2000人[6] - 当前行业面临传承困境,从业者缩减至200人左右,竹编厂已转型改制[6] - 刘毅家族坚持技艺30余年,其父刘国才曾担任新昌竹编厂厂长[2][4] 竹编工艺精品创作 - 代表性作品《天坛》直径2.8米、高2.38米,采用7000个斗拱及0.3毫米细竹丝,耗时1年完成[3] - 创作需融合古建筑知识、雕刻技术和彩绘工艺,涉及10余道工序[3] - 工作室每年推出1件大型作品参展,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7] 非遗文化推广与教育 - 非遗工匠馆累计接待游客及学生超2000人,培养5位高级工艺美术师[7] - 开展公益培训覆盖600余人次,包括山区村民、长者及青年群体[8] - 设立竹编研发中心及共富工坊,促进就业技能提升[8] 产业链与经济效益 - 新昌县拥有20万亩毛竹山资源,为竹编提供原材料基础[8] - 工作室按件计酬模式使工人日收入达150元,计划拓展装饰设计领域[8] - 刘毅改造三层工坊规划生产、展示、办公空间,目标带动村民增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