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产业用地盘活

搜索文档
上海低效产业用地盘活,未来趋势究竟走向何方?
国际金融报· 2025-10-13 14:50
文章核心观点 - 盘活低效产业用地是突破城市发展空间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1] - 上海通过“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策略系统推进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已取得显著成效并规划未来目标 [2] - 低效用地盘活需从“单点改造”升级为“系统焕新”,核心策略包括产业集群规划、产城融合及ESG价值构建 [4][7] 上海低效产业用地盘活策略与进展 - 上海提出“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主导策略,通过对产业用地开展综合绩效与价值评估形成分类清单,按“支持A/B类提容、引导C类更新、限制D类改扩建”原则推进盘活 [2] - 截至目前上海已盘活处置低效产业用地45平方公里,2025年还将有30平方公里提上焕新日程,重点聚焦“大虹桥”“大东方”“大吴淞”“大吴泾”及轨交中环线周边地区 [2] - 这些区域将通过盘活释放大块、连片的高强度开发空间,成为未来推动上海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潜力板块 [2] 产业集群规划与系统焕新模式 - 产业集群能形成强大“磁吸效应”,带动地块税收翻数倍,降低上下游协作成本超30%,通过共享平台将基础设施使用率提升40%以上 [4] - 系统布局以“核心企业+配套体系+创新生态”突破单点改造局限,上海张江药谷带动周边20公顷低效工业区转型,成为产值超千亿的生物医药创新极 [4] - “产业导向的设计”将产业功能需求融入空间设计底层逻辑,包含产业集群规划、弹性空间预留、产城融合设计三方面 [4] 产城融合与15分钟产业生活圈 - “15分钟产业生活圈”定义为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的新型空间组织模式,在1公里范围内复合生产、研发、生活服务与生态空间,形成职住平衡的微型生态系统 [6] - 功能复合与以人为本能有效降低通勤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激活低效用地的“时空价值”,同时增强人才黏性与留存率 [6] - 漕河泾开发区通过“工业上楼”模式提升容积率,打造适配产业集群变化的垂直智造空间,并构建15分钟产城融合圈,越界锦和尚城项目从电视机厂改造为花园式智慧办公商业综合体即为例证 [5] 投融资创新与ESG价值实现 - 投资者可借助“政策工具包+金融创新”平衡成本与回报,通过专项债降低土地整治前期成本,利用贴息贷款弥补产业升级中期资金短板,依托风险补偿托底社会资本后端退出风险 [7] - 资产退出除传统产权交易平台或政策性回购外,可通过发行REITs、ABS等证券化产品将存量资产转化为流动性金融产品,释放资产价值 [7] - ESG因素深度影响长期价值,土壤修复与生态服务提升可触发“绿色溢价”带动租金与资产估值上涨,建材固碳、供应链碳管理能通过CCER交易、绿色金融工具转化为经济收益 [7] - 循环经济层面通过废弃物前置规划形成“开发废料-再生建材-资产增值”价值闭环,能源层面将低效用地转化为分布式能源节点打造绿电资产池 [8] 未来升级趋势与方向 - 未来低效产业用地改造需聚焦三大方向:打造创新高效的空间利用模式,配备自动化、数字化、能源高效的生产设施;强化环境修复与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响应“双碳”目标;实现经济表现、环境责任与技术进步的深度融合 [8]
腾出土地裁出更多产业“大衣料子” 今年上海计划盘活低效产业用地30平方公里 吸引一批先进制造优质项目
解放日报· 2025-05-13 09:37
上海产业用地盘活与大型项目落地 - 丰田雷克萨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落户上海 初期产能达10万辆 金山通过盘活低效用地迅速拼出1692亩产业地块 相当于160个足球场 [1] - 特斯拉超级工厂和储能超级工厂占地近1600亩 已成为上海产业版图重要支点 未来将有更多大型项目对成片大块土地形成需求 [1] - 上海今年计划盘活低效产业用地30平方公里(约4.5万亩) 围绕"四大战略区"和轨交中环线周边地区吸引优质项目 [1] 产业用地盘活策略 - 低效产业用地盘活聚焦"裁出"更多"大衣料子" 吴淞创新城、东方枢纽等区域探索整体收储 盘出大块连片产业地块 [2] - 产业用地按照"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进行分类盘活 包括综合绩效评估、综合价值评估和ABCD分类清单 [2] - 杨浦滨江中北段大电气片区整体收储更新占地约1116.3亩 规划定位为创新生态实验场、未来产业领航地、复合功能先导区 [3] - 吴淞创新城将推动大吴淞启动区约12540亩整体储备 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向创新研发功能 辐射带动宝山区"北转型" [3] 政策优化与企业服务 - 上海去年完成盘活45平方公里低效产业用地 部分地块试点综合价值评估标准 将于9月底前出台实施细则 [4] - 企业发展创新文化氛围等项目可享受容积率奖励和土地出让金优惠 上海正在研究形成政策工具箱2.0版 [4] - 上海规划资源部门试点引入量子城市建设的"找地选楼"大模型应用 为1000家年均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和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智能解决方案 [5] - 未来可通过大模型精准识别企业发展状态 提前介入提供存量转型、新增用地的要素保障方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