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住房租金监测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居住环境→租赁关系→资金安全……全方位保障!一文读懂《住房租赁条例》
央视网· 2025-07-22 15:28
住房租赁条例核心内容 - 《住房租赁条例》将于2025年9月15日施行,标志着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化、法治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1] - 条例旨在规范住房租赁各相关主体行为、健全监管机制、完善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1] - 条例涉及规范出租承租活动、住房租赁企业行为、经纪机构行为、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追究等内容 [3] 市场规范化措施 - 要求出租人和承租人使用实名签订住房租赁合同,并规定出租人需通过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合同 [8] - 承租人可自行办理合同备案以保护权益,确保租赁关系稳定 [8] - 针对出租人、租赁企业、经纪机构的违法行为设定具体处罚措施,提供法律治理工具 [10] 承租人权益保障 - 明确出租住房需符合建筑、消防、燃气、室内装饰装修等强制性标准 [11] - 规定租住人数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积标准,禁止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 [11] - 出租人需为承租人腾退租赁住房留出合理时间,禁止暴力或非法手段迫使腾退 [13] - 构建多元化纠纷化解体系,承租人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维权 [13] 租赁市场透明度提升 - 要求住房租赁企业、经纪机构建立租赁档案,确保房源信息真实准确,规范押金管理 [13] - 从事转租经营的住房租赁企业需设立资金监管账户并公示 [13] - 建立住房租金监测机制,定期公布不同区域、类型住房的租金水平信息 [14][17] 行业影响与实施方向 - 条例将推动住房租赁领域市场与保障并重发展,为地方政府提供详细指引 [5] - 需加快出台地方性住房租赁条例,形成全国性法规体系并强化监管执行力度 [16] - 租金监测机制将提高市场透明度,为租赁双方提供定价参考依据 [17]
国务院出台条例 住房租赁市场迎来发展新阶段
中国新闻网· 2025-07-22 13:25
住房租赁市场现状 - 四大一线城市租房人口规模接近4000万人,占比接近50% [1] - 住房租赁已成为当前住房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住房租赁条例》核心意义 - 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的行政法规,为市场提供明确制度框架 [1] - 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堪称住房制度改革重要里程碑 [1] 权益保护规范 - 禁止厨房、卫生间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用于居住,划定安全底线 [2] - 规范出租和承租行为,出租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扣减押金 [2] - 承租人未经同意不得擅自改变住房用途或拆改结构 [2] - 体现权利义务对等性,推动租赁关系稳定 [3] 租金监测机制 - 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需建立住房租金监测机制,定期公布租金水平 [4] - 提高市场透明度,便于政府掌握动态并稳定租金 [4] - 为遏制哄抬租金、引导市场预期提供制度保障 [4] - 有望重塑"数据驱动"的租赁治理新格局 [5] 租赁企业规范 - 企业不得发布虚假或误导性房源信息,需提供完整真实信息 [6][7] - 将遏制虚假房源、哄抬租金、租金贷乱象等问题 [7] - 全国TOP30租赁企业累计开业房源135.9万间,机构化率仍较低 [7] 房源供给政策 - 鼓励居民家庭自有房源出租,支持企业盘活老旧厂房等资产用于租赁 [8] - 政府将通过规划、土地、财政等方式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 [8] - "非居改租"面临改造成本高、消防报批难等问题,配套政策需完善 [8] - 未来供给将形成"政府保障+市场主体"双轨制,机构化运营成趋势 [8]
重磅政策发布!9月15日起施行,事关租房!来看最新解读
券商中国· 2025-07-21 22:53
《住房租赁条例》政策解读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国务院公布《住房租赁条例》将于2025年9月15日实施,共7章50条,涵盖租赁活动规范、企业行为监管、责任追究等全流程管理[1][2] - 核心目标为建立租购并举住房制度,解决当前市场存在的四大问题:租赁权益保障不足(个人房东占比超90%)、机构化率低、中介行为不规范、监管体系待完善[4] - 政策定位为行业首部行政法规,标志着住房租赁市场进入法治化新阶段,将推动行业从C2C为主向机构化、专业化转型[3][6] 租赁行为规范要点 - 住房标准:明确禁止厨房/阳台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要求单间租住人数和人均面积符合市级标准[5] - 合同管理:强制实名签约+房产部门备案,押金条款需明确返还条件,禁止房东无理由扣减押金[5] - 权益保障:规定解约需留合理腾退期,严禁暴力驱赶租客,首次从行政法规层面确立承租人保护机制[5][7] 住房租赁企业监管 - 准入门槛:要求企业具备与规模匹配的资金/人员/管理能力,需向房产部门报送开业信息和经营数据[8] - 经营规范:房源信息真实性纳入监管,强制建立租赁档案和资金监管账户,禁止非法处理租客个人信息[8] - 覆盖范围:自然人转租业务若达一定规模(具体标准待定)将按企业标准监管[8] - 行业现状:TOP30企业累计开业135.9万间,机构化率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9] 经纪机构管理 - 双重备案:机构需备案从业人员名单,房源发布前需核验房东身份及产权信息[10] - 服务透明:要求编制住房状况说明书,收费项目明码标价,适用与企业相同的信息披露标准[10] 市场监督机制 - 动态监测:市级以上政府需建立租金监测机制并定期公布数据,住建部将推出标准化合同文本[12][13] - 技术赋能:通过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支持行业组织加强自律管理[13] - 处罚措施:对违法行为设置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资质等分级处罚,构成犯罪将追刑责[13] 行业影响展望 - 短期将提升合规成本,中长期利好头部机构:政策推动下机构房源占比有望从当前不足10%显著提升[9] - 数据基建价值凸显:合同备案制度+租金监测机制将形成行业数据库,为后续REITs等金融创新奠定基础[7][13] - 配套政策可期:预计后续将在财政补贴(如非居改租)、公积金支付租金、人才公寓等方面出台细化支持[9]